1、-范文最新推荐- 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多数国有企业所有制的结构都得到有效调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国企改革在操作手段和防范机制上还缺少经验,有的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腐败现象,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必将带来深刻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面对和利用入世的机遇,加快国企改革,切实促进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进一步好转,是一件当务之急的大事。下面笔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廉政建设的有关问题谈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
2、首先,要教育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和”5.31”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发扬创新精神,积极探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与时俱进的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切实转变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牢牢把握发展经济这个中心,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辨证统一关系。其次,就是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不断明确和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
3、要求,积极研究和运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从思想上破除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摆脱那些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那些只善于从传统的角度、经验的角度、计划的角度,而不善于从经济的角度,创新的角度、市场的角度权衡利弊的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熟悉并正确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有关经济行为的法律、纪律的评判标准。第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还必须从新时期党的根本目标这个角度来确立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目标,防止就党风廉政抓党风廉政,工作基点要放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党建设成为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坚强核心上,从严治党、全面发挥”保护、
4、惩处、监督、教育”四项职能。 二、正确分析利弊、牢固树立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从而对党风廉政建设也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兴利除弊,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目前情况下,积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给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人民得到实惠,国泰民安,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改革以来的实践证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文明和好转。二是因
5、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富有进取性,是推动社会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能够为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内的整个党的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更强的平等性、自主性,它强化了人们的平等、竞争、监督意识,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良好机遇。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客观上要求行为的规范化、契约化、法律化、这有利于人们法制观念的形成,是推动国家依法治国和健全法规和制度体系的强大动力,能够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有力的制约机制,有助于走出一条依靠法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风廉政建设也有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经济、商品货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我党
6、倡导的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是冲突的。二是市场经济允许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促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在利益驱动下,不能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下级和上级、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使组织纪律观念淡化。三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强,客观上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从而使党风廉政建设增加了尖锐性和复杂性。四是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调节手段,本身具有自发性和后发性,必须要有国家宏观调控来弥补。当前市场经济还在发展过程中,新旧体制正处于转换、交叉时期,法制还不够完备,一些问题、政策的是非界限不清,监督和管理上薄弱环节及漏洞还很多,这些都增加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复
7、杂性和艰巨性。 三、积极研究对策,标本兼治,把党风廉政建设逐步推向深入 1、加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江泽民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还是防范腐败问题、防止和纠正用人的不正之风,都要坚持教育在先”。实践证明,搞好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党性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按照江总书记讲话精神,在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同时,要努力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改革发展的大潮中,不断树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观念、市场观念、创新观念、信息观念、效能观念、
8、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保证我们的党员干部走在改革前列,站在发展的潮头。党内教育中还要注意抓好典型教育,以正面引导为主,树立大胆改革,清正廉洁的典型和榜样,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于律己的表率作用。 2、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党风廉政建设一靠教育、二靠监督、三靠法制。加强廉政监督、健全制约约束机制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摆正搞活经济与监督的关系,防止出现几个误区:其一就是监督至上、机械割裂的误区,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监督检查与发展经济割裂开来,就监督而监督、监督至上,对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认识不足;其二就是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的误区
9、。认为要搞活就不可能廉洁,要廉洁就不可能搞活,经济要上监督要让。把发展经济与监督制约对立起来,放在了水火不相容的位置;其三就是”重活轻廉”的误区。有人把监督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片面理解为要想搞活经济政策上必须放宽、纪律上必须松绑,强调搞活而忽视廉洁。认为”纪律越松,企业越活”,只要经济上去了,廉政也自然会上去。其四就是”只廉不活”的误区。有的把一些属于正常范围搞活经营的手段,也看成是腐败行为,束缚了大家的手脚,使企业僵化,缺乏活力。造成宁可不活,不可不廉,不越雷池一步,缩手缩脚的局面。这些误区的存在,势必会影响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也势必影响监督制约机制的形成和效果。 3、严肃
10、查处违纪案件。查处违纪的党员干部,清除党内的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的组织,特别是执纪执法机关要深入到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要站到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充分发挥监督监察各项职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千方百计摸清和研究新形势下违法违纪案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办案水平,突破大案要案。要防止查处案件中的偏宽偏松现象,通过严格执纪,直接体现党和政府惩治腐败、保持廉洁的决心和能力,形成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的强大威慑力,要把办案工作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中去考虑和把握;把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作为查办案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特别注意查处
11、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群众最痛恨的腐败问题。发挥查办案件工作的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充分体现办案工作的综合效应,特别是在治本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促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只有扭转消极腐败现象蔓延的趋势,才能取信于民。 党风廉政建设重在建设,我们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科地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风廉政建设带来的双重效应,并积极采取对策,兴利除弊,坚持不懈地从根本上下功夫,才能不断把这一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在近日举行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
12、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在“十二五”开局的重要时刻,为什么必须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推动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
13、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深刻论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总结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极端重要性,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政治准则。 一、深刻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思想上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是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时刻把党和人民
14、放在最高位置;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工作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关切,最
15、大限度地防止因决策不当而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作风上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工作中。必须下大气力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党组织的经常性建设,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应围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基层党建工作成效落实和体现到推动科学发展、解决群众疾苦、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根基上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特别是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
16、风气。 二、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中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经济建设中,自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治建设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文化建设中,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
17、和改善公共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在党的建设中,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党员干部无论是分析问题、谋划思路,还是部署工作、解决问题,都要自觉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在实践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上做表率;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找准工作着力点;充分认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把忠诚于党和服务
18、人民统一起来,把增强履行职责能力和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统一起来;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服务人民的职业操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坚持不懈地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三、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 党员干部要加强信念建设、素质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坚定基本信念,牢固树立党的信念、人民的信念、祖国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等基本信念;培养优良素质,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和健康文明素质;提高履行职责能力,努力掌握各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锤炼过硬作风,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埋头苦干,求实创新,不怕困难,勇于牺牲,谦虚谨慎,百
19、折不挠,努力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四、以抗震救灾为例说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性 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以来艰巨、复杂、丰富的实践及其取得的重大胜利和巨大成效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根基,是关系到党生死成败、兴衰强弱的根本因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生命根基才能愈益牢实。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忠实履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神圣使命,透彻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质。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以来艰
20、巨、复杂、丰富的实践及其取得的重大胜利和巨大成效中,从党的自身建设更加坚强、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党和群众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进步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根基,是关系到党生死成败、兴衰强弱的根本因素。 1、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体现在党的理论和纲领、文献和文件中,这是以理念、方针、章程、决议的形式,展示着党的性质和宗旨,规定着党的实践指向和行动准
21、则;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还体现在党的工作和任务、活动和成果中,这是以事实、现实、实际、效果的形式,显示着党的性质和宗旨,证明着党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既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体现在党领导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体现在党领导的建设、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作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执政党,必须在自己的全部执政活动中,承担起执政职责,履行好执政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执政理念,在民族的重大事件中,在重大的灾难事件中,在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的灾难事件中,展现得更为直接、更为明显、更为深刻。
22、抗震救灾斗争,是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生命根基的充分展现。党与灾区人民生死与共的情感,党同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都镌刻在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抢险救灾的桩桩行动上。抗震救灾斗争是战场,也是考场,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是否牢固,党对生命根基的意识是否坚定,历史已经作出了肯定判断;它再一次证明,我们党不愧为13亿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不愧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2、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灾难危情砥砺精神品格 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能不能始终保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党的最高利益和最高追求的胸怀、境界、精神,能不能不辱使命、不负民望,是对党能否保持性质、坚持宗旨的重大考验。 当前在实际
23、工作尤其是基层工作和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群众观念淡薄,决策脱离实际,作风不扎实,违法违规问题严重,以权谋私现象多发等。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促使广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同时也要注重在国家面临的重大关头、关键时刻、危难险情中激励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解难。 特大地震灾害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广大党员干部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检验。特大地震灾害激发出广大党员干部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情深爱,他们将党对人民群众的神圣职责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来。在与灾难搏斗中砥砺出的精神品质、升华的精神境界,是全党全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始终坚持
24、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强大动力。 3、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生命根基长盛不衰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只有在党的全部工作和执政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得越普遍、越深入、越持久,党的生命根基就越牢固。 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历时三年,我们看到一座座新城镇、新村庄在废墟上建起,灾区人民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深入实践,也是我们党生命根基愈益牢固的历程。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实践,
25、大大增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事实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担当得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实践,大大增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政府在危难之时坚决同人民在一起,换来了人民对党的高度信任,党的生命力就能够长盛不衰。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就是习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将这句格言放进安全与习惯的关系论述中,在一连串的恶性事故统计前,不良习惯的可怕之处一览无余,避免了这些事故,好习惯何尝不是最好的财富? 所谓“习惯”,在字典上的解释就是由于重复的练习而固定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比如开车系安全带
26、,定期进行体检等。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在安全方面,这种影响会强烈得多,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或毁灭性的。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有个积累的过程,有个回旋的余地,做不到十全十美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总不像二进制那样残酷,除了1便是0。然而企业员工培训恰恰就是二进制。我们愿意树起“1”这块安全的丰碑,却万万不敢挖出“0”这口夺命的陷阱。除了时刻准备着,处处践行“安全第一”的理念和意识,我们没有第二种选择!没有企业员工培训,怎么能实现安全生产呢!在企业员工培训的养成方面,也要重视奖励和惩罚,这如同火车的双轨,要平行开展。惩罚要使受罚者得到教育,变压力为动力,并影响其他人员更加规范作业;奖励
27、要使人在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发展,促进自我防范能力的提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尤其要对基层班组工作成绩突出、办法新颖有效、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进行及时表扬和奖励。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往往有这样的意识,一但生产现场有人违章作业,又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处罚,周围其他的人员就有可能盲目随从,并出现“大家都是这么干的,都没出什么事,我也这样干,应该也不会出事”的心理意识。如果这种意识和心理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就有可能发生群体违章或群体伤害。从大量的事故分析看,不但违章者本人的安全技术和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存在麻痹思想,抱着侥幸心理,自认为不会发生什么问题。而违章者身边的人员也对违章行为不以为然,见怪不
28、怪,更有甚者,盲目跟从。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意识上的“从众心理”占了主导地位,其根源还是在于缺乏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亡羊补牢”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清楚,牧民在丢失了羊以后对羊舍加以修补,从而避免了羊再被狼偷走。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亡羊补牢”是一种危机处理的手段,今天我们探讨企业员工培训的养成,“亡羊补牢”仍然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企业员工培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未亡羊而先补牢”。影响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比方说设备、环境、技术甚至运气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套用“存在主义”哲学的一句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能发生的也一定是有其原因!建设安全文化的关键就是处平安之境而思
29、危险之害。每当一起事故发生时,我们或为之深感震撼,或为之扼腕痛惜,但是更重要是我们仔细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症结,不可否认,因为很多时候事故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印象往往就不会很深。从事故中吸取教训也是很有学问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个事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肯定是大不相同的。建设安全文化就应该倡导一种从实际出发,既要找出共性问题,更应该针对个性特质发掘能产生共鸣的因素。这种共鸣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从事故中吸取的,否则,仅仅肤浅的就事论事,泛泛而谈,那就难免陷入“一边批他人违章,一边重复他人的违章”的怪圈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只有将一些血的教训同自己的工作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多问问自己会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多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多思考思考自己的防范是否到位,多想想自己的企业员工培训浓不浓,只有这样的“他山之石”,我们才能真正的“攻玉”。同时,培养企业员工培训要启发员工的自觉意识。真正树立“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的企业员工培训,做到自觉把“安全心愿讲出来,把安全陋习写下来,把违章行为找出来,把隐患缺陷改过来”,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1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