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失去原貌的节日-应恢复端午节的文化原义.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618598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去原貌的节日-应恢复端午节的文化原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失去原貌的节日-应恢复端午节的文化原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失去原貌的节日-应恢复端午节的文化原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失去原貌的节日-应恢复端午节的文化原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失去原貌的节日-应恢复端午节的文化原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范文最新推荐- 失去原貌的节日 应恢复端午节的文化原义 长期以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例如,端午节就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或多或少失去了原貌。其实,2000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为了继承端午节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使古老的全民健身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入现代生活,很有必要尽快抢救和保护其原文化形态。 端午节俗称端阳节、端五节、天中节,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等约28个少数民族庆祝这个节日。我国的端午节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这些国家至今还在欢度端

2、午佳节。韩国的文化部门目前正准备把江陵端午节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实际上,这个节日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从时令上看,“端午”为“阳极之日”,故风土记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辟邪恶。” 在端午节的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有了赛龙舟,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上及屋内各处悬挂香包等等,都和上述节日主题息息相关。以后才渐渐加入了纪念地方性名人的内容,例如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楚地纪念屈原,长江下游江浙吴地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 多年来报纸书

3、刊上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总是只讲它是一个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未免过分片面地强调特定地方的纪念性内容,夸大地利用其政治性目的。结果,在相当长的年月里,使几代人不了解端午节的真实内容和全民防疫健身的内涵,逐渐失去了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从整体上冲淡并损害了一个全民共享的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好节日。对于像端午节这样的多民族全民节日,应当恢复它2000多年来的防灾祛病、祈求健康长寿的本来含义,抢救并保护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 驱瘟辟邪之节俗 古时人们对驱瘟辟邪的重视与当时医药卫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社会医疗设备相对落后,人们面对突如其来并无法解释的天灾疫病,乃祈求上苍庇

4、佑,并衍生出保护自身的方法,端午节和重阳节就是在这基础发展而来的。 古时人们对驱瘟辟邪的重视与当时医药卫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亦未必是现代人想象得到的。每年春夏交替之时,空气潮湿,瘟瘴将发,若不谨慎防御,往往造成重大的伤亡。古代民间就相信五月是多灾多难的”毒月”,甚至认为”五毒” (蛇、蝎子、蜈蚣、蜥蜴、癞蛤蟆)都从五月五日午时开始孽生,于是人们习惯于当天午前在屋角以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并插菖蒲、悬艾草、佩香囊、戴老虎索和贴午时符等来驱邪气。重阳节则有登高避祸、喝菊花酒和插茱萸等习俗。 这些被认为能驱邪避恶的习俗现在看来似是迷信无知,甚至不免融合了宗教巫术的成分,但这些习俗却往往反映

5、出古人于匮乏的生活条件下,所发挥的民间智慧:艾草早于先秦时期已广作药用,菖蒲有性温味辛的特点,据说能治风寒胃病;雄黄水能杀虫消毒。菊花傲寒而开,可却病疗伤;茱萸则可辟恶气、御初寒。这种驱瘟辟邪的主张与中国传统的医学观念相吻合,反过来则更强化了节日的形成和普及。 最初的端午节风俗与古人于酷暑来临前,希望辟邪去疾有关。 根据有关典籍的记载,端午本为”端五”,先秦时代人们已视五月五日为不祥之日,其后并逐渐约定俗成于当天以朱索(结股五色丝)和五色桃印等悬于门上、系五色丝于臂上、挂纸书赤灵符于胸口前等,亦习惯以兰草这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草药沐浴,足见最初的端午节风俗应与古人于酷暑来临前,希望辟邪去疾有关。

6、 自汉朝末年起,端午节才逐渐由原始崇拜、禁忌演变为祭奠有关的历史人物。其中流传最广、最富影响力的是纪念大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从历史上的南北朝统一之后,中国的南北节俗趋向统一,端午节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远播全国。 刘石林,副研究馆员,普任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近20年,致力于屈原在汨罗的研究。 刘老先生认为端午节随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它本是“祭龙的日子”。因为在占代,五月江河涨水,人们不能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就以为是龙在操纵,而农作物的丰收与否主要取决于天气,于是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龙的身上,在五月来祭奠龙,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开始并不是定于五月初五进行祭奠,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

7、,当初有5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就统一了五月的第五个日子为祭祀日;当初还有一个数字崇拜的原固在里面,人们崇拜“1、3、5、7、 9”如”正月正(春节)、三月三、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就像现在有些人崇拜“6、8”一样。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被秦扣留,后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不愿屈服的屈原再次被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刘老认为,屈原选择这一天投江,是有几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因为端午是古代水乡祭龙的节日,也是楚

8、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是一个吉日。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盂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为自己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吉日而终生自豪,当然也要选择个言日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圆满而辉煌的句号(乘龙升于天国)。 节日习俗献给屈原 屈原投江以后,原来端午节庆丰收、祭祖先(龙)等最初的意义和挂艾叶、划龙舟的古俗,都渐渐让位于对他的悼念。也就是说,人们把这个节日和节日里所有的习俗献给了屈原,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从而使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赋予了人文的底蕴;也使一个带有强烈原始章味的节日,从此附载了一份沉重的心思。 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年一 296年,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所

9、记载时期。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传说纷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源于纪念屈原。刘老先生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认为:在此之前,龙舟只局限于水上交通工具。屈原含恨抱石自沉汨罗江后,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于江上相救,从而形成于帆竞发的场面。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 至于端午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的来历,刘老先生认为,古代医药不发达,全靠一些中草药治病救人,而五月刚好是中草药最茂盛、药力最佳的时期,捣艾叶、挂菖蒲、唱雄黄酒又是其中比较普通的,所以一直沿用下来,寄托人们希望一年无病无灾平平安安的美好心愿。后来之所以与屈原联系起来就得赞叹前人的想象力了,他们把艾叶想象成屈原的打妖鞭、菖蒲想象成屈原的斩妖剑,可以除妖辟邪,说明屈原是正气的化身。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还把端年节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联系起来。粽子本是先民举行祭龙典礼的主要祭品。人们将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棕叶) 里,往水里扔,给龙吃,自己也吃。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汩罗江两岸的乡民,为了防止蚊龙和鱼虾吞吃屈原的尸体,便把粽子大量抛入汩罗江中。固传说屈原不愿粽子被蚊龙所食遂托梦提示,人们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民俗/习俗/传统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