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1∕T 2224-2024 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北京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617030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8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1∕T 2224-2024 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北京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DB11∕T 2224-2024 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北京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DB11∕T 2224-2024 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北京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DB11∕T 2224-2024 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北京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DB11∕T 2224-2024 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北京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01 CCS B 01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22242024 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winter wheat agricultural condition monitoring 2024-03-25 发布 2024-07-01 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1/T 2224202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监测地点选择.1 5 监测项目及方法.2 DB11/T 2224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市平谷区种植业服务中心、北京市房山区种植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顺义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北京市通州区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心、北京市大兴区种植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怀柔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吉红、梅丽、杨立国、王俊英、孟范玉、岳焕芳、周继华、毛思帅、岳瑾、张智、孙思伟、谷艳蓉、朱青艳、刘志群、徐向东、刘国明、解春源、曹海军、董静

3、、罗军、张远、姚晓明、王燕、于畅。DB11/T 22242024 1 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冬小麦农情监测地点选择、监测项目及方法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冬小麦农情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795 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 GB/T 15796 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 GB/T 15797 小麦丛矮病测报技术规范 GB/T 20524 农林小气候观测仪 HJ 717 土壤质

4、量 全氮的测定 凯氏法 LY/T 1228 森林土壤氮的测定 NY/T 612 小麦蚜虫测报调查规范 NY/T 613 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 NY/T 614 小麦纹枯病测报调查规范 NY/T 616 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规范 NY/T 889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1121.7 土壤检测 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 1443.2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2部分:小麦抗叶锈病评价技术规范 NY/T 1464.40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40部分:除草剂防治免耕小麦田杂草 NY/T 1782 农田土壤

5、墒情监测技术规范 NY/T 2683 农田主要地下害虫防治技术规程 DB11/T 1308 农作物气象灾害等级 冬小麦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监测地点选择 4.1 监测地块选择 监测地块应选择土壤质地类型、土壤肥力、种植品种、管理水平和苗情长势等有代表性的地块。种植面积不少于 1 000 m2。监测时应记录监测地块所在的区、乡镇、村和地块名,并记载监测地块的地形、地势、面积、土壤质地类型和经纬度等信息。DB11/T 22242024 2 4.2 监测样点确定 在监测地块内,采取对角线法,选择不少于 3 个能代表该地块地力水平和小麦长势水平的样点,样点距离树林、建筑

6、物、道路、水面 30 m 以上,每个样点调查 4 行、行长 0.5 m,并做固定标记。5 监测项目及方法 5.1 土壤墒情监测 在整地前、小麦三叶期、越冬初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监测 0 cm 20 cm、20 cm 40 cm 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按照 NY/T 1782 的规定执行。5.2 土壤养分监测 在整地施底肥前、返青期和成熟期,分别监测 0 cm20 cm、20 cm40 cm 土层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在整地施底肥前和成熟期,监测 0 cm20 cm 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分别按照 HJ

7、717、LY/T 1228、NY/T 1121.7、NY/T 889 和 NY/T 1121.6 的规定执行。5.3 麦田气象要素监测 采用自动监测设备或从当地气象部门获取与监测地块临近气象站的关键气象要素实时数据,包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力及相对湿度等,设备安装和监测方法按照 GB/T 20524 的规定执行。5.4 生产过程监测 生产过程监测项目和主要记载内容见表 1。表1 生产过程监测项目和主要记载内容 监测项目 主要记载内容 前茬作物 小麦种植前茬作物的种类、收获形式(籽粒或青贮)、收获时间。基础地力 种植地块土壤质地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监测方法按 5.2 执行)。土壤墒情 土壤

8、含水量(监测方法按 5.1 执行)。整地作业 秸秆粉碎、深松、重耙、翻耕、轻耙、旋耕及镇压等整地方式,以及作业机械、机型和作业日期。播种 种植品种、种子包衣或拌种情况、千粒重、发芽率、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行距及播种机机型。施肥 底肥、种肥及追肥种类、养分含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施肥量和肥料价格。灌溉 生产过程中灌溉日期、灌溉方式、灌溉量及水电费。病虫草害 病虫草害类型、发生程度、防治日期、药剂名称、使用方法、施药量、喷药方式和防治效果。5.5 生育期监测 在冬小麦播种至成熟过程中,监测各生育时期标志性特征出现的日期,以全田 50%的植株出现标志性特征的日期为记载标准。记载方法为:XX

9、年 XX 月 XX 日。具体监测项目和判定指标见表 2。DB11/T 22242024 3 表2 冬小麦生育期监测项目及判定指标 监测项目 判定指标 播种期 田间播种的日期,监测地块播种时间若大于 1 d,则分别记载播种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出苗期 植株第 1 片叶露出地表 2 cm 的日期。三叶期 植株第 3 片叶长出 2 cm 的日期。分蘖期 植株主茎第 1 个分蘖露出叶鞘 2 cm 的日期。越冬期 越冬前连续 5 日滑动的日平均气温降至 0 或以下,麦苗停止生长,将其中低于 0 的首日作为越冬期。个别年份第一次连续 5 日平均气温滑动通过 0 后,气温又回升,越冬期的确定方法为:计算第一次

10、连续 5 日平均气温滑动通过 0 期间的负积温值,平均气温回到 0 以上后计算再次降到 0 前期间的正积温值,比较二者的绝对值,若前者大,则以第一次平均气温降到 0 或以下的首日作为越冬期,若后者大,则以再次降到 0 或以下的首日为越冬期。返青期 春季气温回升,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0 以上,植株心叶长出 2 cm 的日期。起身期 植株由匍匐转为直立生长,主茎春生第 3 叶露出 2 cm 的日期。拔节期 植株主茎第 1 节间伸长 2 cm,主茎春生第 5 片叶露出 2 cm 的日期。挑旗期 旗叶叶片完全展开的日期。抽穗期 植株麦穗(不包括芒)从叶鞘中露出 2 cm 的日期。开花期 植株麦穗中上部小

11、花的内外颖张开、花丝伸长、露出花药的日期。乳熟期 籽粒的内容物由清浆变为浊浆,籽粒的含水量下降至 65%40%的日期。腊熟期 籽粒的内容物呈凝胶状态或蜡脂状态,籽粒的含水量下降至 39%20%的日期。完熟期 籽粒变硬,含水量下降至 20%以下的日期。全生育期 从播种至完全成熟所经历的日数总和。5.6 苗情监测 监测项目包括群体指标、个体指标和穗部及产量指标 3 类 22 项。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及计算方法见表 3。3 个监测样点按照计算方法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即为监测指标值。表3 冬小麦苗情监测项目及方法 监测项目 监测方法 计算方法 群体指标 基本苗数,万株/666.7m2 三叶期,调查监测样点小

12、麦的苗数,计算666.7 m2基本苗数。666.7 m2基本苗数=调查数666.7 m2(0.5 m平均行距 m4)10000 缺苗率,%三叶期,在监测样点附近选取长度 2 m、宽为1 个播种机播幅宽的样段,测量各行内0.05 m 缺苗部分土地的长度,1 个播幅内各行缺苗部分的土地长度之和与测定总长度的百分比。缺苗率=每行内缺苗土地的长度 m(2 m调查的行数)100 断垄率,%三叶期,在监测样点附近选取长度 2 m,宽为1 个播种机播幅宽的样段,测量各行内0.1 m断垄部分土地的长度,1 个播幅内各行断垄部分的土地长度之和与测定总长度的百分比。断垄率=每行内断垄土地的长度 m(2 m调查的行

13、数)100 DB11/T 22242024 4 表 3 冬小麦苗情监测项目及方法(续)监测项目 监测方法 计算方法 群体指标 总茎蘖数(穗数),万茎(穗)/666.7m2 分别于越冬初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调查监测样点小麦主茎和分蘖数的总和,计算666.7 m2总茎蘖数;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别调查监测样点小麦的穗数,计算 666.7 m2总穗数。666.7 m2总茎蘖数(穗数)=调查数666.7 m2(0.5 m平均行距 m4)10000 拔节期大茎数,万茎/666.7m2 在拔节期(5 叶露尖),调查监测样点冬小麦 4叶露尖以上茎蘖的总和,计算 666.7 m2大茎数。666.7 m2拔节

14、期大茎数=样点茎蘖数666.7 m2(0.5 m平均行距 m4)10000 千粒重,g 收获后,随机取籽粒 3 份,每份随机数 1000 粒小麦称重,并测含水量,按含水量 13%折算。千粒重=1000 粒小麦的实测千粒重(1-1000粒小麦的实测含水量)(1-13%)3 叶面积指数 分别于越冬初期、起身期、拔节期,在监测样点附近选取有代表性的 3 个点,在每个点连续取 10 株小麦,测定每片绿色叶的长度和宽度(叶最宽处),计算单株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n 叶位的叶面积(cm2)=n 叶位叶长(cm)n 叶位叶宽(cm)1.2 单株叶面积(cm2)=n 叶位的叶面积(cm2)平均单株叶面积(cm2

15、)=10 株的单株叶面积(cm2)10 叶面积指数=平均单株叶面积(cm2)存活基本苗数(万株/666.7m2)10000(666.7 m210000)发芽穗比,%成熟期出现连阴雨天气后,在监测样点连续调查 10 株小麦,计数发芽穗数。发芽穗比=发芽穗数10100。个体指标 单株茎数,个/株 分别于越冬初期、返青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在监测样点连续调查 10 个单株的总茎数(包括主茎),计数单株茎数。单株茎数=10 个单株的茎数10 主茎叶龄,片 分别于越冬初期、返青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在监测样点附近连续调查 10 个植株主茎的叶片数,未完全展开的心叶用它露出部分的长度占上一片叶长度的百分比表示。

16、单株叶龄=10 个单株的叶龄10 1 蘖缺位率,%越冬前,在监测样点连续调查 10 株麦苗,计数第一个一级分蘖缺位的总株数。1 蘖缺位率=1 蘖缺位的株数10100 单 株 次 生根,条/株 分别于越冬初期、返青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在监测样点附近取 10 株小麦苗,调查根长0.5 cm 的次生根的条数。单株次生根=10 株的次生根条数10 单株干重,g 分别于越冬初期、返青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在监测样点附近取 10 株小麦的地上部分,放入烘箱杀青(105)15 分钟,降至 75 恒温下烘至恒重称重。单株干重=10 株的干重10 株高,cm 在监测样点连续测量 10 株小麦。拔节期及以前用从地面

17、到植株最高点的垂直高度表示,抽穗以后用从地面到穗顶(不包括芒)的高度表示。株高=10 株的株高10 穗长,cm 成熟期在监测样点连续测定 10 个麦穗自穗颈节至穗顶(不包括芒)的长度。穗长=10 个麦穗的长度10 DB11/T 22242024 5 表 3 冬小麦苗情监测项目及方法(续)监测项目 监测方法 计算方法 穗部及产量指标 不孕不育小穗比例,%成熟期在监测样点附近连续取 10 个麦穗(穗粒数5 粒),分别计数每穗上不结实的小穗个数和总小穗数。不孕不育小穗比例=10 穗上不结实的小穗总数10 穗的总小穗数100。有效穗数,万穗/666.7m2 成熟期,调查监测样点单穗粒数5 粒的所有有效

18、穗数,计算 666.7 m2穗数。666.7 m2有效穗数=调查数666.7 m2(0.5 m 平均行距 m4)10000 茎蘖成穗率,%根据成熟期 666.7 m2的有效穗数和起身期最高总茎数,计算茎蘖成穗率。茎蘖成穗率=成熟期的有效穗数起身期最高总茎数100。穗粒数,粒/穗 成熟期在监测样点附近连续取 10 个麦穗(穗粒数5 粒),计数穗粒数。穗粒数=10 个麦穗的籽粒数10 籽粒饱满度 分饱、较饱、瘪 3 级。-粒质 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 3 级。如不能确定,可切开鉴定。以硬质率超过 70为硬质,小于 30为软质,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硬质。-粒色 分白粒(淡黄)、红粒等类型。-5.7

19、主要灾害监测 5.7.1 气象灾害 5.7.1.1 冻害 5.7.1.1.1 叶片冻害监测 在越冬期、返青初期冻害,起身期倒春寒或春霜冻发生后第 3 d5 d,采用目测法调查叶片冻害程度,根据全田 80植株叶片所表现的冻枯程度将叶片冻害分为五级:1 级:基本无冻害,叶片无受害,或仅有叶尖受冻发黄或青枯发白;2 级:冻害轻,叶片绿叶存留部分多于冻伤部分;3 级:冻害中等,叶片冻伤一半;4 级:冻害较重,叶片冻死面积多于绿叶部分;5 级:冻害重,叶片几乎全部青枯。5.7.1.1.2 植株冻害监测 返青期调查监测样点已死亡的小麦苗数和总苗数(包括死苗数),计算死苗率,死苗率=死苗数总苗数100。同时

20、,在监测样点连续调查 10 株小麦的死茎数和总茎数(包括死茎数),计算死茎率,死茎率=死茎数总茎数100。3 次重复的平均值即为监测地块的死苗率和死茎率。根据越冬死茎率,将植株冻害分为五级:1 级:死茎率10%;2 级:10%死茎率15%;3 级:15%死茎率20%;4 级:20%死茎率25%;5 级:死茎率25%。DB11/T 22242024 6 5.7.1.2 干旱 在干旱发生后及时进行监测,根据小麦受旱田间表现、土壤相对含水量等因素,对麦田干旱分为轻旱、中旱、重旱、极旱四个等级,见表 4。表 4 北京地区麦田各生育期不同旱情等级的土壤相对含水量 单位为百分号 干旱级别及小麦受旱表象 生

21、育期 播种出苗期 冬前幼苗期 越冬期 返青期 起身期 拔节期 挑旗孕穗期 开花灌浆期 轻旱:土壤水分供应不能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小麦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出现缺水的外观表现,短期内补充水分不会对小麦生长或产量产生较大影响。6070 6070 5565 5565 5565 6070 6070 6070 中旱:土壤水分低于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的下限,不能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发芽出苗或出苗后午间叶片出现短期萎蔫、卷叶等表象。5060 5060 4555 4555 4555 5060 5060 5060 重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麦田干土层厚度 5 cm 以上,

22、小麦生长发育受到危害,叶片出现持续萎蔫、干枯等表象。4050 4050 4045 4045 4045 4050 4050 4050 极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麦田干土层厚度 10 cm 以上,小麦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危害,逐渐干枯死亡。40 40 40 40 40 40 40 40 注:表中数据,包含下限数据,不包含上限数据。5.7.1.3 干热风 北京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类型主要有高温低湿型和雨后青枯型,在出现干热风天气后即进行监测,按照受害程度,干热风灾害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监测项目包括发生时间、灾害等级和受灾面积。监测方法按照 DB11/T 1308 的规定执行。5.7.1.4 倒伏

23、 在孕穗至成熟期发生倒伏时调查,记载倒伏时间、程度、面积。倒伏时间以 XX 年 XX 月 XX 日表示,倒伏面积以占全田总面积的百分数%表示。倒伏程度分为 5 级:1 级为无倒伏;2 级为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 30o;3 级为中等倒伏,倾斜角度 30o(含)45o(不含);4 级为倒伏较重,倾斜角度 45o(含)60o(不含);5 级为倒伏严重,倾斜角度 60o及以上。5.7.2 病害 病害发生期,在监测地块内,调查病株数、病叶数和病情指数,计算病株率及危害程度。小麦白粉DB11/T 22242024 7 病监测按照 NY/T 613 的规定执行,小麦赤霉病监测按照 GB/T 15796

24、 的规定执行,小麦条锈病监测按照 GB/T 15795 的规定执行,小麦叶锈病监测按照 NY/T 1443.2 的规定执行,小麦丛矮病监测按照 GB/T 15797 的规定执行,小麦纹枯病监测按照 NY/T 614 的规定执行。5.7.3 虫害 害虫发生期,在监测地块内,调查虫口密度,计算发生程度。小麦蚜虫监测按照 NY/T 612 的规定执行,小麦吸浆虫监测按照 NY/T 616 的规定执行,小麦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的监测按照 NY/T 2683 的规定执行。5.7.4 草害 在监测地块内,采取倒置“W”九点取样法,每点选取 0.25 m2作为调查区域,分别于越冬前 11 月上中旬和

25、起身期调查每个点内的杂草种类、杂草数量、杂草大小(以叶龄衡量)。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均在 13 叶期防治,针对不同类型的杂草有针对性的选择防治药剂,防治效果评价方法按照 NY/T 1464.40 的规定执行。5.8 成本效益监测 5.8.1 种植成本和销售价格 每 666.7 m2种子、肥料、农药、水电、人工、农机作业等投入费用之和即为种植成本,单位为元/666.7 m2。调查监测地块的小麦销售价格,单位为元/kg。5.8.2 种植效益 5.8.2.1 小麦产量 小麦成熟期,在监测地块内按对角线法随机选取 3 个点,每个点 1 m2,割下全部麦穗装入纱网袋,晒干脱粒称重,测定籽粒含水量,按 13

26、%含水量计算每个点的产量,3 个点的平均值折算监测地块的单产,单位为 kg/666.7 m2。5.8.2.2 生产效益 监测地块单产乘以销售价格减去种植成本即为生产效益,单位为元/666.7 m2。5.9 水肥、人工利用效果监测 5.9.1 水分利用效率 籽粒产量与总耗水量的比值即为水分利用效率,单位为 kg/m3。其中,总耗水量为总灌水量、全生育期总降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之和,单位为 m3/666.7 m2;土壤贮水消耗量为收获后土壤贮水量与播种前土壤贮水量之差,单位为 m3/666.7 m2。5.9.2 灌水利用效率 籽粒产量与总灌水量的比值即为灌水利用效率,单位为 kg/m3。5.9.3 肥料偏生产力 施用某一特定肥料,作物的产量与肥料总养分(N、P2O5和 K2O 之和)投入量的比值即为肥料偏生产力,单位为 kg/kg。DB11/T 22242024 8 5.9.4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为小麦产量与用工数的比值,单位为 kg/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