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春节习俗:烟花.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12826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习俗:烟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春节习俗:烟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春节习俗:烟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范文最新推荐- 春节习俗:烟花 春节燃放爆竹的同时,民间还喜欢放烟花。烟花又称“焰火”或“礼花”,由爆竹演变发展而成。它由引信、发射药和炮药三部分组成。引信为导火线,点燃导火线,发射药燃烧,将炮药射向空中。炮药中有混杂的盐类,爆炸后,在高温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便会产生五颜六色的火花,不能燃烧的物质便产生烟雾。烟花没有爆竹清脆的声响,但却有变幻无穷、色彩纷呈的图案。相传烟花始于隋、唐,盛于宋。北宋时烟花制作已很精致,有了显现戏曲人物形象的“药发傀儡”。南宋时节日盛行放烟花,当时的景象从武林旧事中可窥一斑:“宫漏既深,始宣放烟花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现代烟花可分为低空烟

2、花、高空烟花、地面烟花、水面烟花、手持烟花、吊线烟花、造型烟花等八大类,令人眼花缭乱。绚丽多彩的烟花与声声爆竹相辉映,将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热闹非凡。 来源:人民网 每当春节到来,在我国许多地方流行另一种舞蹈就是踩高跷。看,一个个化了装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跷,手执扇子,舞来舞去,有集体对舞,也有三人起舞,引得人们翘首仰望,欢声雷动。在南方,高跷属插秧歌的一种。唱者踩高跷是避免秧田泥水溅身,手执扇子是要重心平衡,劳动气息十分浓厚。清代恩竹樵写过一首咏秧歌: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在列子?说符中有这样的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于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技,

3、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如今,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已赋予新的内容,或扮演成活报剧,或扮演成戏中角色,深为群众所欢迎。来源:人民日报 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有“耍龙灯”的习惯。“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

4、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

5、般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来源:人民日报 3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民俗/习俗/传统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