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结构和特点1.北师大版八年级思想品德这套教材在设计理念、逻辑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教材的逻辑结构1整体框架北师大版思想品德教材密切关注随着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的扩展,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个循序渐进的生活主题逻辑系统。每册书都是按照“成长、交往、规则、理想”四个维度展开,并以简明易懂的板块方式呈现这个系统,形成教材的总体结构框架。2.在这个逻辑结构中,每一纵向系列的主题构成学生生活的一个扩展系列,体现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线索;每一横向系列的主题构成学生生活的循环上升的发展系列,体现学生在自我认识、交往、对他人的理解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这四个方面由儿童朝
2、向青少年发展。3.2内在逻辑生活主题逻辑,是教材的内在逻辑。生活即学习。生活空间的展开,也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在教材中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关注自身问题、关注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自身与社会问题的能力。七年级学生一开始面临的就是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的问题,我们就以此为主题引导他们学习心理健康、交往品德、行为规则(包括道德规范、纪律和法律)、生活理想等知识。而到了八年级,主题转向青春期、生命意义等问题。4.四个单元的设计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为基础,以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为依据,概括出的四个基本主题:第一单元:成长初中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的转折期,作为“孩子”、“学生
3、”走入中学,作为社会化基本成熟的青年离开学校。在这一变化的历程中,他们经历了生理上的成熟、心理上的成长、品德上的历练。因此,成长是初中学生生活的起点。5.第二单元:交往初中学生的成长是以他们交往范围的扩展为特征的。在这个时期,学校生活环境中的交往范围扩大了,需要他们在不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积极地适应与探索。交往的需要与好奇、稚嫩和冲突的矛盾会凸现出来。因此,交往是初中学生生活的基础环节。6.第三单元:规则在扩展的生活范围中,初中学生首先遇到新的、不适应的社会生活规则。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邻里生活到公共生活,要面对许多的社会生活规则。他们会质疑和反抗这些规则,会产生很多身心的不适。帮助学生理解
4、规则是和谐有序的共同生活价值,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一步。换言之,把规则内化成为生活习惯是社会性成长的关键。7.第四单元: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人因理想而崇高,因信念而坚毅。憧憬理想是学生的重要的精神生活,引导他们树立高尚健康的人生理想与志向,对于初中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这四个单元的基本主题作为整套教材的内在逻辑,隐现在每一册之中,并在每一册中有单独的主题。8.3板块呈现方式在单元下,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主题构成每一课的主题内容,以三个形象生动、简明易懂的板块方式呈现,每个板块以一个标志性图标引导。每册教材都以“思想驿站”为第一板块。这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分别由一个事例、情境
5、、场景故事、活动设计等为开端,向学生提出一两个思考的问题,然后以同龄人的口吻做由浅入深的交谈式讨论,旨在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他们面临的成长与交往方面的问题。9.“活动园地”是辅助性板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主动探究的方式感受、体验和领悟课文所呈现的内容。主要的活动形式包括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社会小调查、形体表演、课堂短剧、训练等。“活动园地”在很大程度上是示意性的。它将留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展开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体验性活动。10.“活动园地”是辅助性板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主动探究的方式感受、体验和领悟课文所呈现的内容。主要的活动形式包括小组
6、讨论、正反方辩论、社会小调查、形体表演、课堂短剧、训练等。“活动园地”在很大程度上是示意性的。它将留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展开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体验性活动。11.整套教材贯穿了开放性、互动性和共同成长的理念。每一章节都有固定的主题,但是却不局限于这一主题。教材为教学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实现共同成长的目的。12.教材中各个板块具有不同的功能,“思想驿站”在每一课的最前面,发挥着促进学生思考、引导本课内容的作用。“知识链接”是对每一课中关键名词的学术解释。“活动平台”是一些可以在课
7、堂上操作的小活动。“各抒己见”给出了一些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观点的正误进行讨论。“名人名言”是用来激励学生的经典名言警句。“扩展阅读”位于每一课的末尾,与课程主题有关,但却不拘泥于这个主题,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与深化。13.二、教材主要特点1.以品德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本套教材强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教材必须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情境的设计和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在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正确认识自
8、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14.2.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特点。教材尽量通过主题形式去建构、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综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的学习要求,结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以构成思想品德形成的认知平台。在教材各部分,尽量融合各学科的学习技能,以培养综合能力。逐步培养能够运用综合性的知识、能力和眼光去解决自己思想和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15.3.设计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教材的编写尽量摆脱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僵硬式灌输、忽视探究式学习过程的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9、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情境和他们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16.4.把握教材的普适性。教材的编写应在小学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适度提高知识、能力及价值观念的难度、连续性及综合性。特别要考虑到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内容、图像系统、练习和学生活动时注重普适性,利于不同地区师生的教学活动。教材的内容选编还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突破从概念到原理的陈旧模式,注意给教师和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17.5.通过形式创新,提高教材图文质量。教材注重正文与辅文的比例关系。原则上图像能说明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重复。文字表达应简约精当。正文以简洁明快的导言开始,然后是“思想驿站”板块引出生活情景,提出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展开必要的论述和分析,配合适当和正确的引导这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正文中根据需要穿插一些必要的辅助栏目,目的是增强学生自己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升华体验,也为他们课外学习提供某种提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