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免疫术语免疫术语PRR(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指存在于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膜表面、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凋亡和衰老损伤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PAMP(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是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或宿主凋亡或衰老损伤细胞表面所共有的高度保守、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特定分子。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1)组织屏障
2、组织屏障a)皮肤粘膜屏障皮肤粘膜屏障 物理屏障: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化学屏障:分泌杀菌、抑菌物质 微生物屏障: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b)体内屏障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和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 血胎屏障:阻挡母体内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2)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细胞a)吞噬细胞(吞噬细胞(phagocyte)吞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1)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知道)单核细胞在血液中短暂停留(1224 小时)进入表皮棘层分化为朗格汉斯细胞,进入组织器官分化为巨噬细胞。(2)巨噬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M
3、)分定居和游走两类;定居巨噬细胞在不同组织中有不同的名称;游走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中;M 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功能:杀伤清除病原体杀伤胞内寄生菌和肿瘤等靶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加工提呈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作用杀伤清除病原体: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反应性氧/氮中间物的杀伤作用(ROI/RNI)氧非依赖杀菌系统:酸性环境、溶菌酶、抗菌肽等杀伤胞内寄生菌和肿瘤等靶细胞:激活的巨噬细胞可有效杀伤胞内寄生菌和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2机制:细胞毒性分子、各种水解酶、TNF-分泌增加,ADCC 效应参与炎症反应:感染部位产生的细胞因子可募集和活化巨噬细胞(MCP-1
4、、GM-CSF 和 IFN-等)活化的 M 通过分泌趋化因子或促炎细胞因子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MIP-1/、MCP-1、IL-8 和 IL-1 等)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提呈外源性 pMHC供抗原特异性 CD4+T 细胞识别;交叉提呈外源性 pMHC供抗原特异性 CD8+T 细胞识别。免疫调节作用:IFN-;IL-12、IL-18;IL-10(3)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数量多,产生速率高,存活期短;通过氧依赖、氧非依赖以及 MPO 杀菌系统杀伤病原体;表达多种趋化因子受体、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具有很强的趋化和吞噬能力,并可通过调理作用或 ADCC 作用
5、增强其吞噬或杀伤能力。b)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经典 DC(cDC):髓系 DC未成熟 DC:摄取、加工抗原成熟 DC:提呈抗原、免疫激活浆细胞样 DC(pDC):淋巴系 DC产生型干扰素,参与固有免疫应答c)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分布:主要分布于骨髓、外周血、肝脏、脾脏、肺脏和淋巴结表面标记:TCR-、mIg-、CD56+、CD16+(小鼠 NK1.1,Ly49)功能功能: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作用特点:无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杀伤无需抗原预先致敏,直接识别和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亦可通过
6、ADCC 发挥杀伤作用。杀伤机制: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Fas/FasL 途径 TNF-/TNFR 途径d)固有样淋巴细胞(固有样淋巴细胞(innate-like lymphocyte)固有样淋巴细胞包括 NKT 细胞、T 细胞和 B1 细胞介于适应性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之间;其抗原识别受体(TCR/BCR)为有限多样性,直接识别病原体或靶细胞所共有的特定表位分子;无需克隆扩增,通过趋化募集迅速活化发生应答;(1)自然杀伤自然杀伤 T 细胞(细胞(NKT 细胞)细胞)表面标志:CD56+(小鼠 NK1.1+)、TCR-CD3+、CD4-CD8-分布:骨髓、肝脏和胸腺抗原识别受体:缺乏多样性,抗
7、原识别谱窄,不受MHC限制识别靶细胞表面 CD1 分子提呈的磷脂和糖脂类抗原,功能: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3(2)T 细胞细胞大多数为 CD4-CD8-,少数为 CD8+;主要分布于皮肤和黏膜组织。TCR 缺乏多样性,只能识别多种病原体表达的共同抗原成分;(知道)感染细胞表面 CD1 分子提呈的糖脂或磷脂类抗原;某些病毒蛋白或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蛋白;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 MICA 和 MICB 分子;感染细胞表达的热休克蛋白。识别抗原无 MHC 限制性。功能: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和介导炎症反应。e)其他固有免疫细胞其他固有免疫细胞包括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8、(3)固有免疫分子固有免疫分子a)补体系统(补体系统(complement,C)细胞毒作用细胞毒作用:溶解细胞、细菌、病毒补体活化产物的作用:补体活化产物的作用:调理作用调理作用(C3b、C4b、iC3b)过敏毒素作用过敏毒素作用(C5a、C3a、C4a)趋化作用趋化作用(C5a)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C3b)b)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ytokine)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抗感染、抗肿瘤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负调节功能c)其他抗菌物质:其他抗菌物质:抗菌肽、溶菌酶、乙型溶素 4NK 细胞的活性调节(细胞的活
9、性调节(NK 细胞细胞识别细胞细胞识别“自己自己”和和“非己非己”的机制)的机制)NK 细胞杀伤活化受体和杀伤抑制受体细胞杀伤活化受体和杀伤抑制受体(了解)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激发 NK 细胞杀伤,杀伤细胞抑制受体抑制 NK 细胞杀伤。识别 MHC类分子的活化或抑制性受体:KIR、KLR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抑制性受体:KIR2DL 和 KIR3DL;活化性受体:KIR2DS 和 KIR3DS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iller lectin-like receptor,KLR)抑制性受体:CD94/NKG2A;活化
10、性受体:CD94/NKG2C识别非识别非 MHC类分子配体的杀伤活化受体类分子配体的杀伤活化受体NKG2D(NK细胞、T细胞;配体MICA/MICB:主要表达于上皮肿瘤细胞表面)NCR(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K 细胞特有的标志,有NKp46、NKp30、NKp44)NK 细胞识别细胞识别“自己自己”和和“非己非己”的机制的机制在生理条件下,自身组织细胞正常表达 MHC类分子,NK 细胞表面杀伤抑制受体占主导地位,可抑制各种杀伤活化受体的作用,因此 NK 细胞不能杀伤自身正常组织细胞;(NK 细胞表面杀伤抑制受体:KIR2DL/3DL 和 CD94/NKG2A)在病理情况下,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
11、胞表面 MHC类分子缺失或下降表达,NK 细胞杀伤抑制受体因无配体结合而丧失功能;同时 NK 细胞通过表面杀伤活化受体识别靶细胞表面异常或上调表达的非 MHC类分子配体而活化,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NK 细胞通过表面杀伤活化受受体:NCR 和 NKG2D)固有免疫的应答特点固有免疫的应答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无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通过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固有免疫细胞通过趋化募集,迅速活化发挥效应,无需经过克隆扩增和分化;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全过程,并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免疫维持时间短,不产生免疫记忆,不发生再次应答。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固有免疫应答
12、的作用时相(1)即刻固有免疫阶段即刻固有免疫阶段 发生于感染04小时之内(屏障作用、巨噬细胞的作用、补体激活、中性粒细胞的作用);(2)早期诱导的固有免疫应答阶段早期诱导的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后 496 小时(巨噬细胞募集、活化,扩大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B1 细胞、NK 细胞、NKT 细胞和T 细胞活化);(3)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阶段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阶段 发生于感染 96 小时后,DC 激活初始 T 细胞。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 协助效应T细胞进入感染或肿瘤发生部位 协同效应T细胞
13、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5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免疫耐受免疫术语免疫术语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免疫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 T、B 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是指成熟的 T、B 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外周耐受的机制外周耐受的机制(1)克隆清除克隆清除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在外周遭遇自身抗原后,如果自身抗原高水平表达,且与TCR 具有高亲和力,经 APC
14、提呈后可为 T 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但 APC 不能提供足够强度的第二信号,T 细胞不仅不能活化,反而会被诱导凋亡。(2)免疫忽视免疫忽视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忽视。(3)克隆失能克隆失能只有第一信号,而无第二信号,细胞不能充分活化,呈克隆失能状态。最常见于不成熟 DC(iDC)提呈自身抗原引起。(4)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在胸腺中接受自身抗原刺激分化而来的 nTreg,主要通过细胞-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在外周由初始 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而产生的 iTreg,主要通过分泌 IL-10 和TGF-等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15、5)免疫豁免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引起免疫应答免疫豁免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引起免疫应答机体某些部位通常不会发生同种异体组织免疫排斥反应,称免疫豁免部位。例如:脑、眼的前房、胎盘;产生免疫豁免效应的原应主要有:生理屏障;局部微环境易于诱导免疫偏移;(向 Th2 方向分化)表达 FasL,诱导表达 Fas 的淋巴细胞发生凋亡;产生 TGF-等抑制性细胞因子或表达 PD-1 配体抑制 T 细胞应答;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免疫术语免疫术语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的分
16、型超敏反应的分型 型超敏反应(变态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6 型超敏反应(溶细胞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体液免疫介导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血管炎型变态反应)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细胞免疫介导四种类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常见疾病。四种类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常见疾病。一、一、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特点特点:由 IgE 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变应原变应原:(知道)药物或化学物质性变应原:如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
17、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或部分肽类物质。某些酶类物质,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枯草菌溶素。发生机制发生机制:初次接触变应原Error!机体IgE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靶细胞(致敏肥大细胞和致敏嗜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变应原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IgE交联脱颗粒和释放介质储备的介质(组胺、激肽酶原、激肽原、缓激肽),新形成的介质(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常见疾病:(1)全身过敏性反应全身过敏性反应a)药物过敏性休克
18、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b)血清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动物免疫血清(2)全身过敏性反应全身过敏性反应a)呼吸道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b)消化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c)皮肤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二、二、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定义定义:型超敏反应是由 IgG 或 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 NK 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靶细胞靶细胞:(知道)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靶细胞
19、表面的抗原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血型抗原、HLA 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7 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机制发生机制:细胞表面固有抗原或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与IgG或IgM结合后导致:激活补体,溶解细胞;通过调理、免疫黏附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作用 通过 ADCC 作用破坏靶细胞;通过刺激或阻断作用导致靶细胞功能改变(书上无)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多见于 ABO 血型不符的输血。(2)新生儿溶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反应:Rh-母亲生育 Rh+胎
20、儿(通常为二胎)或 ABO 血型不符。(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感染或药物引起(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等(5)肺出血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肾炎综合征(6)其他其他(机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三、三、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定义定义: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IC沉积的条件沉积的条件:(知道)IC的大小、IC的量过大或
21、持续存在、Ag或Ab的理化特点(结合价、亲和力等)机体清除 IC 能力降低(补体、补体受体或 FcR、吞噬细胞功能异常或缺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高压及涡流(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膜)容易沉积发生机制发生机制:(见后)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常见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Arthus 反应反应:实验性局部型超敏反应b)类类 Arthus 反应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过敏性肺泡炎(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型型型型型型型型介导物介导物IgEIgG、IgMIgG、I
22、gM、IgATh1、CTLTh2抗原抗原可溶性细胞性可溶性可溶性/细胞性可溶性 8四、四、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定义定义: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h出现,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DTH)。与抗体和补体无关,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抗原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效应效应 T 细胞细胞:主要是 CD4+Th1 和 CD8+CTL。发生机制发生机制:T 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见后)效应机制效应机制变应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 IgE结合并交联,使细胞释放
23、生物活性介质,使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黏膜腺体分泌增加抗体与抗原结合,通过激活补体和 ADCC破坏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组织,通过活化补体、中性粒细胞集聚和活化血小板导致炎症性组织损伤Th1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活化CTL 细胞和巨噬细胞,导致局部组织损伤;CTL 也可直接识别和杀伤靶细胞Th2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趋化和活化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细胞毒性因子和炎性介质,致组织炎性损伤临床常见病临床常见病药物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症湿疹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等类 Arthus 反应血清病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接触性皮炎结核性损伤慢性哮喘慢性变应性鼻炎 9
24、 10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免疫术语免疫术语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在免疫耐受状态下,一定量的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和自身抗体普遍存在于所有个体的外周免疫系统中,有利于协助清除衰老变性的自身成分,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免疫稳定,称为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是在某些内因和外因诱发下,自身免疫耐受状态被打破,持续迁延的自身免疫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造成自身细胞破坏、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临床病症。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有些微生物与人的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同或类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体后激发的
25、针对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含有相同或类似表位的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这种现象被称为分子模拟。表位扩展(epitope spreading):免疫系统先针对抗原的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如果未能及时清除抗原,可相继对隐蔽表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以及典型疾病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以及典型疾病(1)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a)自身抗体直接介导细胞破坏自身抗体直接介导细胞破坏病理损伤机制病理损伤机制:型超敏反应:自身抗体结合自身细胞膜成分引起自身细胞的破坏。典型疾病典型疾病: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
26、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恶性贫血:胃壁细胞及内因子自身抗体 维生素B12 吸收障碍红细胞生成障碍b)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功能异常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功能异常病理损伤机制病理损伤机制:特殊的型超敏反应: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结合自身细胞表面受体,导致细胞功能紊乱。典型疾病典型疾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自身抗体(激动型抗受体自身抗体)重症肌无力(MG):抗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阻断型抗受体自身抗体)c)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介导组织损伤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介导组织损伤病理损伤机制病理损伤机制:型超敏反应:自身抗体结合自身抗原形成免
27、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导致组织损伤。典型疾病典型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组蛋白、抗DNA、抗核抗原物质的自身抗体类风湿性关节炎(RA):抗 IgG 的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11(2)自身反应性自身反应性 T 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病理损伤机制病理损伤机制:型超敏反应:活化的自身反应性 Th1 和 CTL 介导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典型疾病典型疾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自身反应性CD8+CTL 持续杀伤胰岛细胞,致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类风湿性关节炎(RA):髓鞘碱性蛋白特异性CD4+Th1 浸润脑组织,引起中
28、枢神经系统炎性损害。第十九章第十九章 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免疫术语免疫术语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免疫缺陷病是遗传因素或其他多种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导致的免疫成分缺失、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congenita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CIDD)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AIDD)共同
29、特点共同特点:(了解)反复、慢性和难以控制的感染,感染性质与缺陷类型有关;常伴发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和炎症性疾病;易发生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多数PIDD有遗传倾向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选择题)(1)T、B 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细胞联合免疫缺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是源自骨髓干细胞的 T、B 细胞发育障碍或缺乏细胞间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a)T 细胞缺陷、细胞缺陷、B 细胞正常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细胞正常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T-B+SCID)特点特点:T
30、 细胞显著减少,NK 细胞减少或正常,B 细胞正常或升高但血清Ig 降低。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出生后不久即发生严重呼吸道感染、慢性腹泻和夭折。b)T、B 细胞均缺如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细胞均缺如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T-B-SCID)特点特点:循环淋巴细胞极度减少、各种Ig 缺乏。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不仅有IDD典型特征,还可见耳聋、行为障碍、肋软骨异常和肝毒性等症状。(2)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以抗体生成及抗体功能缺陷为特征,一般均有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减少或缺乏。a)X 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X-linked agammaglobulina
31、emia)特点特点:最常见,所有血清Ig严重降低伴B细胞显著降低或缺如,而T细胞数量及功能正常。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见于男性婴幼儿,出生 6-9个月后开始发病)12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某些患儿伴有自身免疫病。b)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特点特点:IgG、IgA水平明显降低,IgM可能正常或下降,伴B细胞正常或降低,但较XLA轻。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常发生于学龄期)多易患反复细菌感染,部分有自身免疫病、淋巴组织增生和(或)肉芽肿病。(3)吞噬细胞数量、功能先天性缺陷吞噬细胞数量、功能先天性缺陷吞噬细胞
32、趋化作用、粘附能力和杀菌活性等发生障碍,均可导致吞噬细胞功能缺陷。X 连锁慢性肉芽肿病连锁慢性肉芽肿病(CGD,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特点特点:持续的慢性感染引起吞噬细胞在局部聚集,并持续刺激 CD4+T细胞形成肉芽肿。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反复化脓性感染,在淋巴结、肺、脾、肝、骨髓等多个器官形成化脓性肉芽肿。(4)补体缺陷补体缺陷参与补体激活的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或补体受体中任一成分缺陷均可致病。a)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neurotic edema)特点特点:C1INH基因缺陷,引起C2 裂解失控,C2
33、a产生过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水肿,喉头水肿可致窒息死亡。b)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5)其他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他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不属其他分类,但临床表型、致病基因已经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归于此类。Wiskott-Aldrich 综合征综合征(WAS,伴湿疹和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X 连锁)特点特点:造血细胞移动功能及形态学改变,T细胞减少及功能障碍,对多糖抗原的抗体应答能力减弱。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见于男性,新生儿、婴儿期开始发病)以
34、反复细菌感染、血小板减少症和皮肤湿疹为特点,可伴发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肿瘤免疫免疫术语免疫术语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一类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肿瘤相关抗原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机体抗肿瘤的主要免疫效应机制(了解)机体抗肿瘤
35、的主要免疫效应机制(了解)(1)免疫效应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免疫效应细胞的抗肿瘤作用a)T 细胞介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细胞介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13CTL:(主要效应细胞)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 和 TNF-TNFR 途径(死亡受体途径),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Th 细胞细胞 辅助 CTL 的激活;产生细胞因子招募和激活 CTL 和巨噬细胞;产生 TNF 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直接杀伤肿瘤细胞。b)固有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固有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应NK 细胞细胞:(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通过 ADCC、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 和 TNF-TNFR 途径杀伤肿瘤细胞。Th
36、 细胞细胞(双重作用)辅作为专职性 APC 提呈抗原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通过吞噬、ADCC、分泌细胞毒性因子等杀伤清除肿瘤细胞;被肿瘤细胞分泌的某些物质驯化,促进肿瘤的发展。(2)免疫效应分子的抗肿瘤作用免疫效应分子的抗肿瘤作用抗体抗体:激活补体溶解肿瘤细胞;介导 ADCC 效应 发挥调理作用 封闭肿瘤细胞表面受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增强抗体:肿瘤特异性抗体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其他免疫效应分子其他免疫效应分子:INF、TNF、补体、酶等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 肿瘤细胞 MHC类分子表达低下 肿瘤细胞共刺激信号异常 肿瘤细胞表达或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肿瘤细
37、胞的抗凋亡作用 诱导肿瘤特异性 T 细胞凋亡和抑制 T 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诱导机体产生 Treg 和髓源性抑制性细胞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一章 移植免疫移植免疫免疫术语免疫术语直接识别(direct recognition):受者的同种反应性 T 细胞直接识别供者 APC 表面抗原肽(外来抗原肽或供者自身肽)-供者 MHC 分子复合物,并产生免疫应答。间接识别(indirect recognition):供者移植物的脱落细胞经受者 APC 摄取、加工,以供者来源的同种异体抗原(主要是 MHC 抗原)的抗原肽-受者 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受者 T 细胞,使其识别并活化。HVGR(宿主抗移植物反
38、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移植术后,受者免疫系统识别移植物抗原并产生应答,导致移植物被排斥。14GVHR(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移植物中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受者组织抗原并产生应答所引起的排斥反应。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二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第二十三章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免疫学防治免疫术语免疫术语人工主动免疫(direct recognition):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主动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措施。人工被动免疫(indirect recognition):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如抗
39、毒素等制剂,使之被动获得适应性免疫应答或细胞因子的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疫苗(vaccine):接种后能使机体对特定疾病产生免疫力的生物制剂类的统称。疫苗的种类(了解)疫苗的种类(了解)灭活疫苗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第一代疫苗)概念:又称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缺点:主要诱生特异性Ab,需多次接种;注射局部和全身反应较重;免疫效果有一定局限性。举例: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乙脑病毒疫苗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 vaccine):(第一
40、代疫苗)概念: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优点:免疫效果良好、持久;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点:存在回复突变的危险(罕见)。举例:脊髓灰质病毒、卡介苗、麻疹病毒疫苗是常用的减毒活疫苗。类毒素类毒素(toxoid):(第一代疫苗)概念: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制成。特点:因其已失去外毒素的毒性,但保留免疫原性,接种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第二代疫苗)概念:去除病原体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或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举例: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疫苗、重组口蹄疫疫苗等结合疫苗结合疫苗(conjug
41、ate vaccine):(第二代疫苗)概念:将细菌荚膜多糖成分连接于其他抗原类毒素,为其提供蛋白质载体,使其成为TD-Ag。优点:引起T、B 细胞联合识别,B 细胞产生IgG 类抗体,明显提高免疫效果。举例:b 型流感杆菌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DNA 疫苗疫苗(DNA vaccine):(第三代疫苗)概念: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成重组体,注入机体后,重组质粒可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能诱导有效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 15免疫。优点:在体内可持续表达,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维持时间长。重组载体疫苗重组载体疫苗(recombinant vector vaccine):(第三代疫苗)概念: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减毒的病毒或细菌)基因组中,接种后,随疫苗株在体内的增殖,大量表达所需的抗原。优点:可将多种病原体的有关基因插入载体,成为可表达多种保护性抗原的多价疫苗。其他新型疫苗其他新型疫苗:合成肽疫苗、食用疫苗、粘膜疫苗、透皮疫苗、治疗性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