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5∕T 1837-2019 茶树新选育品种登记技术规程(福建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5876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4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5∕T 1837-2019 茶树新选育品种登记技术规程(福建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B35∕T 1837-2019 茶树新选育品种登记技术规程(福建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B35∕T 1837-2019 茶树新选育品种登记技术规程(福建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B35∕T 1837-2019 茶树新选育品种登记技术规程(福建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B35∕T 1837-2019 茶树新选育品种登记技术规程(福建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7.140.10 X 55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8372019 茶树新选育品种登记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new selected varieties registration of tea 2019 - 04 - 18 发布 2019 - 07 - 18 实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福建省地方标准 茶树新选育品种登记技术规程 DB35/T 18372019 * 2019 年 4 月第一版 2019 年 4 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837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登记流程 . 2 5 登记项目内容 . 2 6 苗木样品提交 . 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技术. 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报告 . 12 DB35/T 1837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农林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 2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威江、商虎、陈志丹、曹士先、晁倩林、王文建、郑海梅。 DB35

3、/T 18372019 1 茶树新选育品种登记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树新选育品种登记的术语和定义、登记流程、登记项目内容、苗木样品提交。 本标准适用于茶树新选育品种登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12 茶 咖啡碱测定 GB/T 8313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8314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GB 117672003 茶树种苗 GB/T 23776

4、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NY/T 1312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 茶树 NY/T 2422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茶树 NY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2012年第2号)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2017年第1号)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抗虫转Bt基因水稻定性 PCR 方法(农业部 953 号公告62007)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标记基因NPTII、HPT和PMI定性 PCR 方法 (农业部 1782 号公告22012)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调控元件CaMV 35S 启

5、动子、FMV 35S 启动子、NO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CaMV 35S 终止子定性 PCR 方法(农业部 1782 号公告32012)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bar或pat基因定性 PCR 方法(农业部 1782 号公告6201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茶树新选育品种 new selected variety of tea 通过各种育种手段,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表现的未经审定及未销售种植的茶树新品种。 3.2 申请者 applicant 茶树新选育品种的选育者或其委托者。 DB35/T 18372019 2 3.3 茶树品种区域试验 variety re

6、gional test of tea 在一定的生态区域范围内,按照统一方案进行多茶树品种、多点次的小区试验,以鉴定参试茶树品种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和生产栽培条件下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 3.4 茶树DUS测试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testing of tea 采用特定方法, 对茶树品种的特异性 (distinctness) 、 一致性 (uniformity) 和稳定性 (stability)进行种植试验或室内分析测试。 3.5 转基因成分测定 testing of transgenic ingredient 利

7、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植物的转基因背景进行检测,判断品种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4 登记流程 按照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规定,登记流程见图1。 图 1 登记流程 5 登记项目内容 5.1 品种选育 5.1.1 种类 茶树种类主要分为:茶(Camellia sinensis)、阿萨姆茶(C.sinensis var. assamica)、白毛茶(C.sinensis var.pubilimba)等。 5.1.2 品种名称 应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规定的品种名称。 5.1.3 育种过程 包括茶树品种来源以及亲本亲缘关系、选育方法、选育过程。 DB35/T 18372019 3 5.2 品种特性 正式

8、投产后,根据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的区域试验,区域试验点数量不少于3个(茶树区域试验技术规程见附录A),如实描述以下内容: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抗性、适宜种植区域(县级以上行政区)及季节与注意事项等。 5.2.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按NY/T 1312的规定进行观测。 5.2.2 产量 5.2.2.1 计产要求 以茶树品种鲜叶年产量计产为宜,注意标明采摘标准。 5.2.2.2 计产时间 从茶树品种定植第4年起连续计产统计3年。 5.2.2.3 计产方法 计产方法应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 5.2.3 品质鉴定 5.2.3.1 适制茶类 具体方法应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 5.2.3.

9、2 生化成分 5.2.3.2.1 对茶树品种春梢(1 芽 2 叶)进行连续 2 年的生化成分检测,如实描述品种的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含量等。 5.2.3.2.2 水浸出物含量按照 GB/T 8305 规定的方法测定。 5.2.3.2.3 咖啡碱含量按照 GB/T 8312 规定的方法测定。 5.2.3.2.4 茶多酚含量按照 GB/T 8313 规定的方法测定。 5.2.3.2.5 氨基酸含量按照 GB/T 8314 规定的方法测定。 5.2.4 抗性 5.2.4.1 抗病虫性 5.2.4.1.1 茶炭疽病 采用田间调查法,具体方法按照附录A的规定进行。 5.2.4.1.2 茶小绿

10、叶蝉 采用田间调查法,具体方法按照附录 A 的规定进行。 5.2.4.2 抗寒(旱)性 采用田间调查法,具体方法按照附录A的规定进行。 DB35/T 18372019 4 5.2.5 注意事项 主要包括品种主要优点、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等注意事项。 5.3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 根据品种的适应性、适制性等茶树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一般早春(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或深秋(10月中旬至11月份)为种植的最佳时期。 5.4 栽培技术要点 包括茶苗的繁育、种植、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具体内容按照附录A的规定。 5.5 实物彩色照片 品种标准图片包括新梢、叶片、花果以及植株等的实物彩色

11、照片。 5.5.1 茶树 DUS 测试流程 茶树DUS测试流程: DUS待测品种近似品种筛选种植试验安排性状观测/数据记录DUS数据整理第一生长周期DUS三性初判第二生长周期DUS三性判定DUS三性判定DUS三性最终审查出具DUS测试报告。 5.5.2 茶树 DUS 测试方法 按照NY/T 2422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申请者可自主开展DUS测试或委托农业部授权的DUS测试机构开展DUS测试。 5.5.3 茶树 DUS 测试报告 测试报告内容参照附录B的规定。 5.6 转基因成分测定 申请者应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转基因成分测定。 茶树转基因成分测定按照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调控元件CaMV

12、35S启动子、FMV 35S启动子、NO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CaMV 35S终止子定性PCR方法、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标记基因NPTII、HPT和PMI定性PCR方法、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bar或pat基因定性PCR方法、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抗虫转Bt基因水稻定性PCR方法规定执行。根据转基因成分检测结果,如实说明品种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6 苗木样品提交 6.1 提交时间 书面审查符合要求的,申请者在接到通知后应及时提交苗木样品。 6.2 包装要求 苗木样品使用有足够强度的防水塑料袋包装,做到保湿透气,防止重压和风吹日晒。包装袋上标注作物种类、品种名称、申请者、育种者等信

13、息。 DB35/T 18372019 5 6.3 数量要求 每个品种足龄II级以上健壮扦插苗100株。 6.4 质量与真实性要求 送交的苗木样品,应是遗传性状稳定、与登记品种性状完全一致、未经过药物处理、无检疫性有害生物、质量符合GB 117672003中级以上健壮扦插苗。申请者应对其提供样品的真实性负责,一旦查实提交不真实样品的,应承担因提供虚假样品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 DB35/T 18372019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技术 A.1 范围 本附录适用于福建省新选育茶树品种区域试验。 A.2 试验区组的划分和试验点的选择 依据生态区划、农业区划、茶树品种

14、类型,结合生产实际、耕作制度和茶树种植类型,兼顾行政区划,确定试验区组;依据试验区组的气候、土壤和栽培类型,兼顾承担单位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力量,选择试验点,试验点环境条件应符合NY 5010的规定要求。 A.3 试验设计 A.3.1 区域试验点数量 每批次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应在全省范围内选定3个及以上符合条件的代表性区试点开展区域试验。 A.3.2 区试小区面积 区域试验小区总面积应大于或等于300 m2。 A.3.3 小区排列 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区试点至少随机设置3个重复区组,每个区组随机种植各区试茶树品种(系),试验地设置副区种植多余的参试茶树品种(系),以备后期补苗,试验地周围设

15、1 m的隔离保护行。 A.3.4 品种数量 区域试验在同一区组内的茶树品种(系)数量应大于或等于3个,不超过15个(含对照品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生产试验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品种数量。 A.3.5 对照品种 选择通过国家级茶树品种审定的主栽品种, 每组设置12个。 依据选育品种适制性设置相应对照品种,绿、白茶对照品种为福鼎大白茶,红茶对照品种为福鼎大白茶或英红1号,乌龙茶对照品种为黄棪。 A.3.6 种植形式和密度 采用双行双株种植形式,大行距1.5 m,小行距0.4 m,株距0.33 m,两行小种植行交叉排列,每亩种植茶树4 0005 500株。每个参试品种(系)种植1行,每条种植行长度

16、大于或等于9 m,种植行依据区试小区地势,规则平行排列。 DB35/T 18372019 7 A.4 试验年限 区域试验6年。 A.5 试验地要求 选择地势较平坦、土壤结构良好、土壤肥力均匀良好、土层深厚、土壤pH为4.56.0、前茬作物一致、具有排灌能力、有代表性的地块。 A.6 供试种子苗木要求 参试茶苗应符合GB 117672003中级苗标准的有关规定,数量应满足试验需要,每个区试点每份参试品种(系)不少于500株。 A.7 田间管理 A.7.1 要求 田间管理水平略高于当地大田生产水平,及时查苗补缺、中耕锄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在进行田间操作时,同一区试点、同一区组、同一项技术操作措施

17、应在同一天完成。 A.7.2 苗期管理 及时查苗补缺、防除杂草,保证参试品种(系)的正常生长。 A.7.3 施肥 根据区试点土壤肥力状况,适当施用基肥、底肥和追肥,每年至少施用1次基肥、2次追肥。肥料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可参照当地丰产茶园的管理水平,满足参试茶树中等偏上的需肥要求。 A.7.4 修剪 进行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在定植时进行,高度15 cm20 cm;定植一年后、二年后的春茶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定型修剪,每次定型修剪在上一次剪口上提高10 cm20 cm。第三年开始夏秋季打顶养蓬。 A.7.5 耕作 浅耕一般深5 cm10 cm左右,中耕10 cm15 cm左右,深耕20 cm3

18、0 cm左右,每年中耕锄草 23次,浅耕和中耕结合各季的除草与追肥进行,深耕结合清园埋压杂草和施用有机肥进行,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 A.7.6 水分管理 根据天气和土壤水分含量,适时适量浇水,浇水原则为少浇深浇,保证每小区均匀灌溉。若雨水太多应及时排涝。 DB35/T 18372019 8 A.7.7 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生长期间根据田间虫害和病害发生情况及时防治。 A.8 区试记载项目及方法 A.8.1 区试点基本情况 区试点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气象(年/月平均气温、极端高温/低温、全年/各月降水量)、土壤(类型、pH值、肥力、深度)、区试小区布置(平面布置图、参试品种(系)、对

19、照品种、布置排列方式、重复次数、小区面积)、种植情况(茶园开垦实践、耕作深度、种植方式和时间、施肥种类和数量及时间、种植密度等)、当地主产茶类和主栽品种,上述各项均应记载。 A.8.2 田间管理 耕作、锄草、施肥、灌溉、修剪、采摘、病虫害防治的时间、类别、名称、用量、方式及当日天气。 A.8.3 茶苗成活率调查 茶苗定植后第一至第三年调查成活率,包括株成活率和丛成活率。 株成活率的计算公式见式(A.1): l=m/d100. (A.1) 式中: l株成活率,%; m成活苗株数,单位为株; d定植苗株数,单位为株。 丛成活率的计算公式见式(A.2): l=m/d100. (A.2) 式中: l丛

20、成活率,%; m成活丛数,单位为丛; d定植丛数,单位为丛。 A.8.4 树体性状测定 定植后第二、第三次定型修剪前测量茶树高度和幅度。每个参试品种(系)平均定点重复取样5个测定茶行高度和幅度。 树型、树姿调查依据NY/T 1312标准中有关要求进行。 A.8.5 新梢物候期观察 定植后第4年春季开始,观察茶树春茶新梢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二叶初展和一芽三叶初展时期。每个参试品种(系)平均定点重复选取5个观察点观察记录。取最后一次修剪的剪口以下第一个带叶健壮芽为观察对象,从越冬芽萌动开始,每隔1天观察1次,以各参试茶树品种(系)30%观察芽达到该物候标准为准,连续观察3年。 DB35/T 1837

21、2019 9 A.8.6 发芽密度调查 定植后第4年至第6年春季进行观测。在通过一芽二叶期时,在每个区试小区对每个参试品种(系)随机选取3个观测点(33.3 cm33.3 cm),调查每个观测点树冠面以下10 cm厚叶层范围内萌动芽以上的芽梢数量,取3年平均数。 A.8.7 叶片性状调查 叶片性状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依据NY/T 1312有关要求进行。 A.8.8 花果种子性状调查 花、果、种子性状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依据NY/T 1312有关要求进行。 A.8.9 鲜叶产量计产 A.8.9.1 红、绿茶品种每年采春、夏、秋茶。采摘标准:春茶第一批鲜叶在一芽二叶物候期通过之日或第二天,采一芽二叶和

22、同等嫩度对夹叶;夏茶、秋茶采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要求春、夏茶留鱼叶采,秋茶留一叶采。 A.8.9.2 乌龙茶品种要求春、夏、秋三季采摘“小至中开面”的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三、四叶嫩梢。各茶类每季茶要分批多次采,各参试品种采净率均达到90%。 A.8.9.3 雨水叶应去除雨水稍摊放后再称重。产量单位为千克(kg),记录到小数点后2位。 A.8.10 品质鉴定 从定植后第四年起,根据不同茶类加工工艺的要求进行加工。采制样品加工后按GB/T 23776进行感官审评,重复2年;年度结果差异大,则第3年重复制样、审评。以五项因子加权后总分(精确到0.1分)最高的一批次作比较,按照表A.1确定该品

23、种的适制茶类。 表A.1 茶类适制性分级表 茶 类 最适合 适 合 较适合 不适合 乌龙茶(与对照比) 分差0 0分差2.0 2.0分差4.0 分差4.0 红、绿、白茶(与对照比)分差0 0分差3.0 3.0分差6.0 分差6.0 A.8.11 抗性鉴定 A.8.11.1 要求 采用田间调查法,从定植后第四年起,各区试点连续3年对茶树抗寒旱性、抗病性(炭疽病及当地主要病害)、抗虫性(假眼小绿叶蝉及当地主要虫害)进行鉴定。 A.8.11.2 抗病虫性 A.8.11.2.1 茶炭疽病 采用田间调查法: 在茶炭疽病发生盛期对品种进行田间调查。 在各小区随机调查50100叶张成叶,按分级标准(见A.2

24、)目测分级,记录田间调查结果,计算病情指数。 DB35/T 18372019 10 表A.2 茶炭疽病分级标准 等级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比例 0级 0%(无病斑) 1级 5%以下 3级 6%25% 5级 26%50% 7级 51%75% 9级 76%以上 病情指数计算方法见式(A.3): 1009)(NxnDIii. (A.3) 式中: DI病情指数,%; ni各级病叶数,单位为张; xi相对级数值; N调查总叶数,单位为张; 9最高受害级别。 根据公式(A.3)计算病情指数,茶炭疽病抗性分级见表A.3。 表A.3 茶炭疽病抗性分级 抗性 病情指数 DI(%) 抗 0DI20 中抗 20D

25、I50 感 50DI75 高感 75DI100 A.8.11.2.2 茶小绿叶蝉 采用田间调查法: 在小绿叶蝉发生盛期, 于清晨露水未干时田间检查当年生新梢30个顶芽以下笫二叶的若虫数,并计算百叶虫数,得出种群密度(M )。根据种群密度,茶小绿叶蝉抗性分级见表A.4。 表A.4 茶小绿叶蝉抗性分级 抗性 百叶种群密度 M(头) 抗 M5 中抗 5M10 感 10M20 高感 M20 DB35/T 18372019 11 A.8.11.3 抗寒(旱)性 采用田间调查法:越冬后或旱期后,以丛(株)为单位,每小区调查10丛(株)茶树冻害(旱害)程度,凡中上部叶片1/3以上赤枯或青枯即为受害叶,根据受

26、害情况进行分级,具体分级见表A.5。 表A.5 茶树品种冻害(旱害)情况分级标准 级别 受冻(旱害)数叶片S(%) 0级 S5% 1级 5%S15% 2级 15%S25% 3级 25%S50% 4级 S50% 按式(A.4)计算冻害(旱害)指数(精确到整位数)。 1004)(NxnHIii. (A.4) 式中: HI冻害(旱害)指数; ni各级受冻(受旱)丛(株)数; xi各级冻害(旱害)级数; N调查总丛(株)数; 4最高受害级别。 根据冻害(旱害)指数,抗寒性或抗旱性分级见表A.6。 表 A.6 茶小绿叶蝉抗性分级 抗性 冻害或旱害指数 HI(%) 强 HI10 较强 10HI20 中 2

27、0HI50 弱 HI50 DB35/T 18372019 12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报告 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报告参见表B.1。 表B.1 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报告 测试编号 属或种 品种类型 测试指南 测试单位 测试地点 第 1 生长周期 生长周期 第 2 生长周期 材料来源 扦插繁殖 近似品种名称 有差异性状 申请品种描述 近似品种描述 备注 有差异性状 特异性 一致性 稳定性 结 论 特异性 一致性 稳定性 (表示具备,表示不具备) 其他说明 田间栽培管理记录表附后 测试员: 日期: 测试员建议: (盖章):

28、测 试 审核人: 日期: 单 位 审核人建议: 年 月 日DB35/T 18372019 13 性状描述参见表B.2。 表B.2 性状描述表 测试编号: 测试员: 测试单位: 性状 测试品种代码 及描述 数据 近似品种代码 及描述 数据 1.*植株:生长势 QN(a) 2.*植株:树型 QN(+)(a) 3.*植株:树姿 QN(+)(a) 4.植株:分枝密度 QN(a) 5.枝条:“之”字形 QL(a) 6.*新梢:一芽一叶始期 QN(b)(+) 7. 新梢:一芽二叶期第 2 叶颜色 PQ(+) 8. *新梢:芽茸毛 QL 9. 新梢:芽茸毛密度 QN 10. 新梢:叶柄基部花青苷显色 QL

29、11. *新梢:一芽三叶长 QN 12. *叶片:着生姿态 QN (c) (+) 13. *叶片:长度 QN 14. *叶片:宽度 QN 15.叶片:形状 QN (+) 16. 叶片:绿色程度 QN (+) 17. 叶片:横切面形态 QN (+) 18. 叶片:上表面隆起 QN 19. 叶片:先端形状 QN (+) 20.叶片:边缘波状程度 QN (+) 21.叶片:边缘锯齿 QN (+) 22. 叶片:基部形状 PQ (+) 23. 花:花盛期 QN (d) 24. 花:花梗长度 QN 25. *花:花萼外部茸毛 QL 26. *花:花萼外部花青苷显色 QL 27. 花:花冠直径 QN 28. 花:内轮花瓣颜色 PQ 29. *花:子房茸毛 QL 30.花:子房茸毛密度 QN 31. 花:花柱长度 QN 32. 花:花柱分裂位置 QN(+) 33. *花:雌蕊相对于雄蕊高度 QN(+) DB35/T 18372019 14 图像描述参见图B.1(可增加照片数量)。 图片描述:照片 1 图片描述:照片 2 图B.1 图像描述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