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5∕T 523-2018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福建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5876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5∕T 523-2018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福建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DB35∕T 523-2018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福建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DB35∕T 523-2018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福建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DB35∕T 523-2018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福建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DB35∕T 523-2018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福建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20 B 39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5232018 代替 DB35/T 523.42003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industrial cultivation of Flammulina velutiper 2018 - 11 - 22 发布 2019 - 02 - 22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5/T 523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DB35/T 523.42003金针菇栽培技术规范,与DB35/T 523.42003相比主要技术

2、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删除了术语和定义(2003年版3.1、3.2、3.5、3.6);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3.1、3.3,2003年版3.3、3.4); 删除了金针菇季节性栽培的内容(2003年版6.2、6.3、7.1); 增加了培养室与出菇房等栽培设施的要求(见6.3、6.4); 修改了金针菇工厂化袋栽技术的部分参数(见8.2.9.2,2003年版7.2); 增加了金针菇工厂化瓶栽技术的相关内容(见8.2.4.2、8.2.7.3、8.2.7.4、8.2.9.3); 增加了病虫害防控的内容(见11.1、11.2、11.3)。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玉姬、肖淑霞、黄志龙、陈传明、谢福泉、刘新锐、李博、陈炳智、施乐乐、李昕霖、林程、巫仁高、杨丽琴、陶永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5/T 523.42003。 DB35/T 5232018 1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场地选择与厂区布局、主要功能区要求、原辅材料要求、栽培管理、采收、包装和贮运、病虫害防控。 本标准适用于工厂化栽培白色金针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4、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文件。 GB 1886.21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 GB 4806.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T 54832008 天然石膏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04632008 玉米粉 NY/T 1191989 饲料用小麦麸 NY/T 50102016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 industrial cultivation of Flam

5、mulina velutiper 根据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在温度、湿度、光照、气体可调控的厂房内进行周年程序化栽培生产。 3.2 固体液化菌种 liquefied solid spawn 用易磨碎材料作培养基质制备固体菌种,再用无菌水或电解水磨碎并稀释而成的液体菌种。 3.3 套袋 cover with plastic bag for support 金针菇菌袋割袋催蕾后,用 0.05 mm190 mm400 mm聚乙烯薄膜袋套入菌袋中并随着子实体生长提高套袋高度的过程。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 CPP:未拉伸聚丙烯薄膜 DB35/T 5232018

6、2 5 场地选择与厂区布局 5.1 场地选择 应选择交通便利、给排水和用电方便、远离“三废”污染、其环境空气质量等自然条件符合NY/T 50102016要求的场地。 5.2 功能区布局 5.2.1 总体要求 根据栽培工艺,结合厂地的环境和条件规划菇场总体布局。可分为原料区、装袋(瓶)区、灭菌区、菌种区、接种区、培养区、出菇区、包装区、废菌料处理区等功能区。 5.2.2 原料区 便于车辆进出,处在下风口或相对独立的场所,区内可分为仓库与堆料场。 5.2.3 装袋(瓶)区 应靠近原料区,便于原料输送。区内可分为拌料与装袋(瓶)两个车间。 5.2.4 灭菌区 紧靠装袋(瓶)区,设有灭菌锅及相应的配套

7、设施。 5.2.5 菌种区 靠近接种区,区内设缓冲间、菌种扩繁间和菌种培养间。 5.2.6 接种区 靠近灭菌区和菌种区,区内可分为缓冲间、冷却间、待接种间和接种间。 5.2.7 培养区 与接种区靠近并相对隔离。 5.2.8 出菇区 与培养区靠近,与接种区相对隔离。 5.2.9 包装区 设置在车辆进出方便的位置,紧靠出菇区,区内可分为包装车间和产品贮存冷库。 5.2.10 废菌料处理区 车辆进出方便,处于下风口或相对独立的场所。 DB35/T 5232018 3 6 主要功能区要求 6.1 总体要求 根据生产规模、不同功能区要求建设相配套的厂房。仓库、拌料、装袋(瓶)、灭菌等生产车间,应具有坚固

8、、防雨、遮阳、挡风、防火等性能。菌种、接种、培养和出菇等核心车间应具有保温和隔热等性能。 6.2 接种区要求 应配备温控、空气净化、消毒和传输等设备设施,缓冲间、冷却间、待接种室和接种室室内净化等级分别要求达到十万级、十万级、十万级、万级(局部百级)。 6.3 培养室要求 应配备温控设备,空气交换设施,空气循环系统和照明设施,分为袋栽和瓶栽培养室: a) 袋式栽培的培养室层架不超过10层,层间距40 cm45 cm,顶层距屋顶75 cm80 cm; b) 瓶式栽培的培养室高度5.5 m6.0 m,室内应留4 m通道便于叉车运行操作,堆叠式培养以两层(每层高度810瓶)为宜,顶层距屋顶150 c

9、m180 cm。 6.4 出菇房要求 应配备温控、加湿、通风、空气循环和光照等设备。室内层架810层,层间距不低于45 cm,顶层距屋顶1.5 m1.8 m。 7 原辅材料要求 7.1 生产用水应符合 GB 57492006 的规定。 7.2 木屑不刺手,粉碎粒径在 2 mm3 mm。 7.3 甘蔗渣应新鲜、无霉变,不刺手。 7.4 麸皮应符合 NY/T 1191989 要求。 7.5 棉籽壳应新鲜、无霉变,壳、绒比例适中,手握无明显刺感,含水量小于或等于 14%。 7.6 玉米芯应新鲜、无霉变,呈黄白色,无叶子,杂质少,含水量小于或等于 14%,粒径在 8 mm 以内。 7.7 玉米粉应符合

10、 GB/T 104632008 要求。 7.8 轻质碳酸钙应包装完整无破损, 白色粉末状, 质地均匀, 无杂质, 其它方面应符合 GB 1886.2142016要求。 7.9 石膏应符合 GB/T 54832008 要求。 8 栽培管理 8.1 栽培工艺流程 备料原辅材料称重干料混匀加水拌料装袋 (瓶) 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 DB35/T 5232018 4 8.2 技术要求 8.2.1 培养基推荐配方 8.2.1.1 甘蔗渣 30%、棉籽壳 29%、麸皮 30%、玉米粉 10%、轻质碳酸钙 1%。 8.2.1.2 棉籽壳 35%、麸皮 30%、木屑 8%、玉米芯 20%、玉米粉

11、 5%、石膏粉 0.5%、轻质碳酸钙 1.5%。 8.2.1.3 木屑 34%、麸皮 30%、玉米芯 20%、甘蔗渣 10%、玉米粉 5%、轻质碳酸钙 1%。 8.2.2 备料 按培养基配方比例准备好各种原、辅材料。木屑应预淋23个月。 8.2.3 拌料 按配方称取各种原、辅料,用拌料机将栽培料干拌10 min15 min,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水充分搅拌均匀,袋栽培养料含水量控制63%65%;瓶栽培养料含水量控制65%67%,pH值控制6.06.5。 8.2.4 装袋(瓶) 8.2.4.1 装袋:采用 17.5 cm40 cm0.0045 cm 聚丙烯塑料袋。装袋应上紧下松,松紧适度、均匀,料面

12、平整,中间接种孔保持完好,每袋湿重 1.0 kg1.2 kg,高 16 cm18 cm,采用棉花塞或透气塞封口,棉花塞要求上下圆整,松紧度适宜。 8.2.4.2 装瓶:选用 1 100 mL1 400 mL 的聚丙烯塑料瓶,料面距瓶口 1.5 cm,每瓶装料湿重 0.8 kg1.0 kg。装瓶应上紧下松,孔隙度适中,料面平整,打孔数有 3 孔、5 孔、7 孔,中孔直径 18 mm22 mm,边孔 13 mm15 mm,打孔方式和数量可根据工艺需要而定。 8.2.5 灭菌 采用数控高压蒸汽自动灭菌锅灭菌,冷空气排尽后,升温至100 105 维持60 min,115 维持20 min30 min,

13、121 123 维持60 min90 min;采用普通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冷空气排尽后,升温至121 ,维持150 min左右。 8.2.6 冷却 灭菌后的栽培袋(瓶)移至预先清洁、消毒的冷却室进行冷却,待料内温度冷却至22 以下接种。 8.2.7 接种要求 8.2.7.1 接种室应保持洁净,并定期消毒和空气净化。接种前应开启臭氧发生器大于或等于 60 min,接种前 30 min 关闭臭氧发生器,开启空气净化设备。 8.2.7.2 采用固体菌种时,将菌种袋(瓶)表面用 75%酒精消毒后,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菌种需覆盖栽培料表面,一瓶菌种接 2530 袋(瓶)。 8.2.7.3 采用固体液

14、化菌种时,培养好的固体菌种投入食用菌固体菌种液化机内,每瓶菌种约加入 60 L的无菌水或电解水破碎均匀,每栽培瓶接 38 mL42 mL 液化菌种,一瓶固体菌种经液化后接种 1 500 瓶左右。 8.2.7.4 采用液体菌种时,每袋(瓶)栽培料接种 24 mL32 mL 液体菌种。 DB35/T 5232018 5 8.2.8 菌丝培养 8.2.8.1 培养室消毒 培养室应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培养室用含有效氯32%漂白粉的50倍稀释液拭擦墙壁、培养架、地面及其它用具。 8.2.8.2 菌丝培养 按以下进行袋栽和瓶栽的菌丝培养管理: a) 袋栽:避光培养,初期培养室温度18 22 ,相对湿度6

15、5%70%,CO2浓度控制0.3%以下,及时剔除杂菌感染菌袋;菌丝长至菌袋三分之二,温度逐渐降至15 17 ;当菌丝长满袋后,温度降至13 左右进行袋内催蕾; b) 瓶栽: 避光培养, 初期培养室温度16 18 (瓶肩温度不超过19 ) , 相对湿度65%75%,CO2浓度控制0.2%以下;菌丝长至瓶肩时,温度降至13 15 (瓶肩温度不超过18 ),相对湿度75%85%,CO2浓度控制0.3%以下。 8.2.8.3 催蕾或搔菌 袋栽和瓶栽分别按以下方式进行催蕾和搔菌处理: a) 袋栽:菌丝基本生理成熟时,培养室温度控制12 15 ,每天光照23次,每次1 h,光照强度50 Lux100 Lu

16、x,相对湿度保持70%80%,促使菌袋原基形成; b) 瓶栽: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挑出污染瓶,无污染的栽培瓶经过搔菌机将菌瓶表面的老菌皮搔掉,根据瓶子大小采用自动注水机注入一定量的洁净水,移入出菇房。 8.2.9 出菇管理 8.2.9.1 出菇房消毒 用含有效氯32%漂白粉的50倍稀释液拭擦墙壁、培养架、地面及其他用具。 8.2.9.2 袋栽出菇管理 袋栽时,可分为以下四个不同时期进行出菇管理: a) 开袋:原基分化完成,菇蕾长到3 cm4 cm时,割弃料面上方2 cm3 cm的塑料袋,搬入已消毒好的出菇房中间层进行出菇前期管理; b) 再生期: 出菇房的初期温度控制6 9 , 相对湿度控制8

17、5%以下, CO2浓度控制1.2%1.4%。当菇蕾失水倒伏时, 控制温度9 10 , 相对湿度85%90%,促进老菇柄上再生出新的菇蕾; c) 抑制期:当整个料面再生菇蕾密集而整齐时,进行均育,温度控制6 9 ;再生菇的菌柄伸长至3 cm5 cm进行套袋,并移至出菇层架的上层,温度5 7 ,相对湿度85%90%,每天光照35次,每次1 h,光照强度100 Lux300 Lux; d) 子实体生长期: 将套袋分次拉高, 经5 d7 d后将栽培袋从栽培架上层移至下层, 相对湿度85%90%,期间应减少光照和通风次数。在采收前3 d,降低菇房相对湿度。 8.2.9.3 瓶栽出菇管理 瓶栽时,可分为以

18、下四个不同时期进行出菇管理: a) 催蕾期:搔菌后第1天至第7天,出菇房温度控制14 16 ,相对湿度95%以上,CO2浓度0.2%0.3%。其中第3天至第5天进行光照,每天光照8 h,光强度200 lux左右。 DB35/T 5232018 6 b) 均育期:第8天至第10天,温度由14 逐步降至6 左右,相对湿度90%95%,CO2浓度提高至1.2%1.8%,抑制菌盖发育,促进子实体整齐生长。 c) 抑制期:第11天至第16天,温度控制4 6 ,相对湿度90%95%,CO2浓度0.4%0.6%,菇蕾长至瓶口处,隔天光照4 h,光强度200 lux左右,促进子实体健壮、整齐生长。菇蕾长出瓶口

19、1.5 cm2.5 cm进行套筒。 d) 子实体生长期:温度控制6 8 ,相对湿度90%左右,CO2浓度0.6%0.8%,套筒2 d6 d,根据菇的整齐度适当光照2 h8 h,光强度200 lux左右,培育9 d10 d采收。 9 采收 子实体长15 cm17 cm,菌盖直径0.6 cm1.0 cm时,一次性采收。 10 包装和贮运 10.1 包装 包装车间应保持清洁、干燥,温度保持14 16 。及时把采收的金针菇整理后装于符合GB 4806.72016要求的塑料袋中,排出袋中空气,扎好袋口,整齐放入专用纸箱中;也可进行OPP或CPP独立小包装,每包规格可根据厂家需要而定。 10.2 贮藏 包

20、装后移入2 4 的储存库进行冷藏保鲜。 10.3 运输 使用冷藏车运输,车内温度控制2 4 ,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或有异味的物品混装运输。 11 病虫害防控 11.1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做好栽培场所周围卫生,培养室和出菇房均需安装防虫、防蝇、防鼠的纱窗、纱门或防虫网等设施,经常进行消毒,杜绝虫源,保持厂区内整洁。 11.2 严格控制栽培投入品的质量,把好制袋(瓶)、灭菌和接种关,冷却室、接种室定期检测洁净度,每天消毒,定期更换消毒剂和过滤网。 11.3 及时将污染菌袋(瓶)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处理菌渣。 _ DB35/T 5232018 福建省地方标准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DB35/T 5232018 * 2018 年 11 月第一版 2018 年 11 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