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85511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8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系统工程加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度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高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贯彻依法

2、治国的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治理领域的深刻革命。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和内容,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法治提供的基础与保障。一、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法治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深入推进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法治承载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价值是制度之魂。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社会正义问题,批判了以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为支撑的“正义”观,指出要从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理解正义,要科学认识并真正关照大多数社会成员的

3、不同需要,在此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阐明了未来社会的价值维度。“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共产主义运动的人民性,指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王雅琴【提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和内容,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法治提供的基础与保障。法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法治规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运行机制,中国特色的法治形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关键

4、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23)08-0050-07【DOI】10.19632/ki.11-3953/a.2023.08.008*本文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0 年校级科研专项项目 追寻制度生命力与国家治理效能的互动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使命(项目编号:2020ZX003)的阶段性成果。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50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8社会主义的中国进行国家治理必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5、。随着时代发展,对维护公平正义设定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目标。“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2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4作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法治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法治价值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法律与公平正义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公平正义”是法治最基本的价值目标。公平正义也是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核心价值目标。“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

6、、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5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最高目标,虽经曲折,注定会探索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法治的人民性为本质要求、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根本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之治”的价值追求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不断得以彰显。(二)法治水平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法治水平决定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程度。国外学界一般认为,善治的要素包含法治。国内主流治理理论认为:“按照政治学的一般理解,善治有以下要素:合法性,即社会秩序和公共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法治,即法律成为国家治理的最高准则和最高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透明性

7、,即政治信息的公开性。责任性,即管理者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效,即管理应当有很高的效率。参与,即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6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就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的论断,精炼概括了法治和国家治理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依托,就是现代的国家法治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治理向法治化治理转型的过程,就是不断谋求良政善治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法律是制度的最高形态。能否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使法律这套规则体系转化成治理效能,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二、法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制度

8、基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7“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8善治就是制度之治的最高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良法和善治有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立的法律制度具有全面性、民主性、稳定性、实效性等特征,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根基。(一)良法是善治的基本前提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有“法”可依,更要求有“良法”。“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9“如果包含在法律规则部分中的应然内容仍停留在纸上,而并不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那么法律只是一种神话,而非现实。”1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是规则之治,

9、更是实质意义上的良法之治。中国推进良法善治的过程,首先表现为推进科学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过程。在善治目标指引之下,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立法应当遵循公平性、人民性、科学性和参与性的要求,以立法质量为目标。立法机关要始终坚持立法的人民性和科学性,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坚持立法的程序性要求,坚持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51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8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良法”是法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真正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的前提。(二)制度治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中国共

10、产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统领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含党内法规体系,这是中国特色法治和国家治理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近十年来,党中央极其重视制度治党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工作,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法规制度陆续出台。党内法规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指出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程序严密、内容科学、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体系。2015年中央批准建立中央党内法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这个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工作,同时推动党内法规得到全面贯

11、彻实施。习近平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补齐党建方面的法规制度短板,力争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1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党内法规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党内法规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包括党章、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以及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中国共产党

12、通过依规治党,保证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制度刚性,通过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三)法治实现治理主体权力(权利)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赋予了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基本法律将这些权利加以具体规定。权利是权力的边界。保障人民合法权利的实现和发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公民民主权利的全面性在宪法上得到充分体现。依据宪法关于公

13、民民事权利的规定,民法典规定了公民依法享有的人格权、身份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及其他投资性权利等民事权利,以及重大利益。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宪法第三章规定,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宪法以及宪法相关法规定了各类各级国家机构享有的权力。党的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在法治建设、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决定了党的建设与良法善治密切相关。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宪法原则,就要坚持

14、党的权威和宪法权威的统一,党的活动的合宪性与党的领导的统一。除宪法典外,宪法相关法和各类基本法律,保障了治理主体权力(权利)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四)法治保障不同治理主体之间互动行为的制度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12。法治强调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地位。有效实施法律是法治建设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52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8关键和难点。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的实质追求和根本目标就是全面实施宪法和法律,把写在文本和条文中的宪法法律付诸实践。法治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

15、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3人民当家作主各项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载体,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就是要使这些制度得到全面贯彻

16、,并不断得到完善。中国特色的法治,制度化地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之间互动行为的制度化。三、法治规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运行机制权力运行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通过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法治保障了权力运行的职责明确、分工协调和高效灵活。此外,法治还保障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各方面运行机制的协调性和高效性。(一)法定程序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各方面运行机制的协调和高效通过规范程序,法治保障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回应机制、创新机制以及纠错机制等各类治理机制规范化运行,保障了治理的协调性和高效性。如在决策方面,民主国家的公众参与体现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本质,通过有效公众参与而实现政府与公众的

17、良性互动关系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决策者应当理性看待这一命题,遵守民主决策的法律要求,积极谋求与公众的互信、互动与合作。具体而言,就是谋求均衡、适度、有序、有效的参与,而这些目标都要通过法定程序得以实现。“均衡”的目标包括了代表的代表性与广泛性、协商的平等性与对话的充分性、程序的完整性,这要通过民主互动的弹性均衡过程来达到,通过在专家行政和公众决定之间寻求平衡来实现。“适度”是指公众参与的深度、广度、范围、方法和阶段都要与决策目的相称。由于公共利益是实现公共决策正当性的基础,为了寻求适度的共识,政府有必要对参与过程进行适度控制。“有序”参与需要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强调决策过程的可控性和

18、回应性。只有有序参与才能使公民逐步培养理性参与意识。参与的“有效”目标通过以下因素体现:参与者的代表性,过程的公正透明,结果的低成本高效益,公众参与或有益于政府掌握信息或有益于提升决策质量,公众对参与过程的满意度,决策过程对以后的参与活动的积极影响。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被确定为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可以确保决策的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从而助力科学决策。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不断健全执法机制,通过完善执行机制,督促各级各类执法机关依法全面履职,以及规范、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完善行政监督的机制,严格有效地依法实施政务公开,健全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互补的监督体系和机制

19、,以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及高效治理。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畅通利益表达、协调机制,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联动,加快形成功能互补的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和机制;强化法律服务工作,不断完善法律援助机制,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法律援助。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推动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轨道,通过完善村民民主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53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8决策的体制和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提升人民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法治思维

20、和法治方式广泛运用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厉行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除了领导与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重大任务之外,还肩负着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使命。“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

21、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4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除公务人员、“关键少数”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外,依法办事还应当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自觉要求。法治目标引领下,全体人民要自觉地学习法律知识,自觉地树立法治理念,并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从而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四、中国特色的法治形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模式“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1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开辟了发展中

22、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视角。西方的现代转型持续了五个多世纪之久,对于现代化后发国家来说,现代化同样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现代文明影响,同时也受到各国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的影响,各国既要自觉吸收现代文明先进要素,同时也应增强历史自觉。16一般性和特殊性并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模式必然各具特色。历史的现代进程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趋势,而各国现代化的具体模式,则是由各国人民自己探索得来。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法治、依托法治,国家治理模式的特征必然寓于法治之中。(一)法治和治理的政治意涵宪法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

23、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首先就要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党和国家机关要担负起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职责。全面依法治国,党要注重改进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宪法原则,就要坚持党的权威和法律权威的统一,党的领

24、导与党的活动的合宪性相统一。宪法规定的党的领导和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既是中国的法治和治理的政治方向,更是政治优势。(二)法治和治理的人民性“法治的根基在人民。”17“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18习近平法治思想回答了“法治为了谁、依靠谁、保障谁”这一根本问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54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8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法治领域“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是要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以人民作为依法治国的的主体,以

25、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为人民所需要的良政善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动力,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的人民性,落实在了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这个根本目标。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还体现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断推进法治和各项工作创新。作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最广大人民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在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根据党中央部署和要求,各级党委依法决策的机制不断完善,促进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有效互动,在党领导人民推进法治建设的历史征程中,党政机关、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理论界和实务界,在探

26、索法治创新和国家治理创新方面发挥了合力。(三)法治和治理的回应性回应意指政府对民众关于政策、决策的接纳及民众的要求做出反应,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回应性决定了政府责任性。有效的回应需要政府与公众良好的互动。我国各级政府在加强政府回应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回应能力方面的有益经验是:首先,政府必须主动了解民情、民意,做好公民参与的信息反馈工作。其次,政府要善于整合信息、分析问题,引导公民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政府回应还要讲究实效,让公民感受到参与的价值。政府回应的核心是政府与公众的对话与沟通,没有回应、没有对话,意见表达就没有现实意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必须渠道畅通、机制健全和运

27、转高序,建设负责任的、有效率的、有权威的、有公信力的政府。(四)法治和治理的历史性“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19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法治建设领域、在国家治理领域的体现。体认“法治”的历史基因,与把握现实国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探索这条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吸收了各方面有益的资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28、基本原理、法律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理论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既积极学习和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更彰显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当代价值的基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带领人民探索的,一直都是自己的路。当今中国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是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经过了洗礼和淬炼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有信心,绝不接受任何“颐使气指”,带领中国人民,“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五)法治和治理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探索史,就是党践行初心使

29、命的历史,就是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人民首创精神的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影响着法治建设进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党在领导人民推进法治建设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的历史征程中,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努力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广大人民发挥了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55TTHEORETICAL HORIZON2023.08自己走出来的,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也内在地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

30、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六)法治和治理的正义性国家治理现代化追求的是治理文明的发展,治理文明包含:社会公共福祉的增进、公平正义、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民主且高效的政府、公民权利对公权力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20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开放包容的品格,坚持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尊重差异,博采众长,从善如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交流借鉴中不断发展完善,永葆生机活力,开创了法治的“中国道路”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

31、贯彻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21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党要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外部挑战和风险;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另一方面,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把“和平发展”写进宪法的国家,遵照宪法规定,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提出全球改革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

32、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法治和治理的价值基础,更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即中国式现代化以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图景,始终不渝,服膺全人类的和平发展。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28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29页;第424页;第129页。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33、,第7、9页。5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0页。6俞可平: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和普遍趋势 ,公共管理评论 2019年第1期。71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第58页。9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法学2014年第期。1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9页。11132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 2019年11月6日。14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287页;第289页。1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16相关研究如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历史视野中的中国国家治理”专题;政治学研究2020年第1期“历史政治学”专题等。17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76页。19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作者为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责任编辑赵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