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理学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566054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生理学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生理学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生理学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生理学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第十章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即神经细胞即神经细胞,为为NS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N元的结构与功能:元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结构:胞体胞体N元元 树突树突:树突棘树突棘 (dendrite)突起突起 轴突轴突:始段始段,突触小体突触小体 (axon)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u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绝缘性 3).双向性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u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的传导传导速度速度u神经纤维神经纤维运输某些物质运输某些物质(轴浆运输轴浆运输)

2、u神经神经的的营养性作用营养性作用1.突触种类和结构突触种类和结构突触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微细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为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为 轴突轴突 树突式树突式;轴突轴突 胞体式胞体式;轴突轴突 轴突式轴突式。二、二、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突触结构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2.2.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电电化学化学电的传递过程电的传递过程)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

3、化 前前膜的电压门控式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通道打开 胞外胞外Ca2+进入进入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释放 递质在突触间隙内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 后膜上某些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离子通道开放 某些离子进入胞内某些离子进入胞内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去极化或超极化。1)突触传递过程:电位变化(神经冲动)膜通透性变化 Ca2+内流递质释放入间隙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局部的突触后电位EPSP/IPSP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电位发生去极

4、化去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的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 称为称为EPSP。*实验证据实验证据:*形成形成EPSP的机制的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突触后膜上受体 增大后膜对增大后膜对Na+和和K+的的通透性,特别是通透性,特别是Na+的通透性的通透性 局部膜的局部膜的去极化。去极化。*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产生电位产生超极化超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兴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奋性下降,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IPSP。*实验证据:刺激伸肌肌梭的传入神实验证

5、据:刺激伸肌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经纤维,屈肌运动神经元记录。屈肌运动神经元记录。*产生产生IPSP的机制的机制: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使后膜上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的Cl-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Cl-内流内流 膜电位发生膜电位发生超极化。超极化。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式(divergence):扩大影响聚合式(convergence):实现整合功能链锁状(chain circuit)与环状(recurrent circuit):中间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生理意义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

6、传递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易疲劳 项项 目目化学性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神经纤维传导神经纤维传导方方 向向单向传递单向传递双向传导双向传导速速 度度慢,有突触延搁慢,有突触延搁迅速,无延搁迅速,无延搁变化特征变化特征电电-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引起引起AP。电变化,以动作电位形式传导,表现电变化,以动作电位形式传导,表现“全或无全或无”现象。现象。可总和性可总和性可以总和可以总和无总和现象无总和现象代谢水平代谢水平高高低低易疲劳性易疲劳性易疲劳易疲劳不易疲劳不易疲劳对外界刺激的对外界刺激的反

7、应反应易受理化因素的影响易受理化因素的影响不易受理化因素的影响不易受理化因素的影响其他特征其他特征有后放,兴奋节律可改变有后放,兴奋节律可改变无后放,兴奋节律不改变无后放,兴奋节律不改变化学性突触传递和神经纤维传导的区别化学性突触传递和神经纤维传导的区别(三)(三)(三)(三)中枢抑制过程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形成IPSP,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性效应。突触后抑制的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返回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突触前抑制(

8、presynaptic inhibition)指通过轴-轴型突触活动,导制突触后膜(前膜)递质释放量减少,引起后膜EPSP减小,不易使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从而使其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区别: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一)(一)感觉传入通路感觉传入通路 1、丘脑前(脊髓与脑干)的传入系统、丘脑前(脊髓与脑干)的传入系统 A类纤维:传导机械刺激引起的触类纤维:传导机械刺激引起的触-压觉。压觉。A类纤维:传导温度觉、痛觉和触类纤维:传导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压觉。C类纤维: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触类

9、纤维: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触-压觉。压觉。1、丘脑前(脊髓与脑干)的传入系统丘脑前(脊髓与脑干)的传入系统 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AC纤维纤维脊髓后角换元脊髓后角换元第二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中央管前交中央管前交叉至对侧叉至对侧前外侧系前外侧系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度觉)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度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压觉)压觉)丘脑的髓板内非特异感觉接替核丘脑的髓板内非特异感觉接替核丘脑的特异感觉接替核丘脑的特异感觉接替核特点:先交叉后上行特点:先交叉后上行 传导精细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的神经纤维传导精细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的神经纤维 A 同

10、侧后索上行同侧后索上行 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维交叉到对侧 内侧丘系内侧丘系 丘脑(特异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觉接替核)。上行系统有后索(脊髓)或内侧丘系(脑干)。上行系统有后索(脊髓)或内侧丘系(脑干)。特点:先上行,然后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处特点:先上行,然后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处交叉到对侧。交叉到对侧。2、丘脑的核团、丘脑的核团 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 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经换元后进一步投射到脑皮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经换元后进一步投射到脑皮层特定的感觉区,是机体特定感觉冲动(嗅觉除外)层特定的感觉区,是机体特定感觉冲动(嗅觉除外)传向大脑皮层的换元站。传向大脑皮层的换

11、元站。联络核联络核 不直接感觉的投射纤维,而接受丘脑感觉接替核和不直接感觉的投射纤维,而接受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其他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是各种感觉通向大脑皮层的联系和协调部位。定区域,是各种感觉通向大脑皮层的联系和协调部位。髓板内核群髓板内核群 不与大脑皮层直接联系,而通过多突触的接替换元不与大脑皮层直接联系,而通过多突触的接替换元再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主要有中央中核,束再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主要有中央中核,束旁核。对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有重要的作用。旁核。对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有重要的作用。3、感觉投射系

12、统、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 (1)定义)定义 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层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来自特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的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异投射系统的纤维的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2)功能)功能 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定义)定义 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在脑皮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在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层的广泛区域,不具

13、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2)功能)功能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3)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在脑干头端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升唤醒作用的功在脑干头端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升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能系统(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由于该系统是多突触接替的系统,所以易受药物的由于该系统是多突触接替的系统,所以易受药物的影响(如麻醉药、安定等)而发生传导阻滞。影响(如麻醉药、安定等)而发生传导阻滞。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比较:4、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1)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

14、功能)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体表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体表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后回。后回。感觉投射规律:感觉投射规律:a交叉投射,但头面部交叉投射,但头面部的投射为双侧;的投射为双侧;b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程度有关;c 投射总的安排为倒置,投射总的安排为倒置,但头面部为立正。但头面部为立正。2)其他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其他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视觉区视觉区 左右两侧枕叶皮层内侧面的距状裂上下两缘。左右两侧枕叶皮层内侧面的距状裂上下两缘。单眼视觉刺激反应单眼视觉刺激反应-皮层第四层皮层第四层 双眼视觉刺激反应双眼视觉刺激

15、反应-其他层(双眼视觉与立体视觉)其他层(双眼视觉与立体视觉)听觉区听觉区颞横回和颞上回(颞横回和颞上回(41,42区)区)嗅觉区嗅觉区嗅觉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随着进化而愈益缩小,在高等动物只有边缘嗅觉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随着进化而愈益缩小,在高等动物只有边缘叶的前底部区域与嗅觉功能有关(包括梨状区皮层的前部、杏仁核的一叶的前底部区域与嗅觉功能有关(包括梨状区皮层的前部、杏仁核的一部分等)。部分等)。味觉区味觉区 味觉投射区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之下侧。味觉投射区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之下侧。5、痛觉、痛觉 (一)痛的类型、及其性质(一)痛的类型、及其性质 (1)体表痛体表痛 快痛:刺激后

16、很快发生,消失也快,是一种快痛:刺激后很快发生,消失也快,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刺痛”,是由,是由A类纤维传导。类纤维传导。慢痛:一种定位不清楚的慢痛:一种定位不清楚的“烧灼痛烧灼痛”,在刺,在刺激后激后0.51.0秒才能感觉到,持续时间长,并伴有秒才能感觉到,持续时间长,并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变化,由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变化,由C类纤维传类纤维传导。导。(2)躯体深部痛)躯体深部痛: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的改变。其机制可能是组织产生了出汗和血压的改变。其机制可能是组织产生了P物质的缘故。物质的缘故。2、内脏痛、内脏痛内脏痛

17、的特征:内脏痛的特征:缓慢、持续、定位不清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缓慢、持续、定位不清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能能使使皮皮肤肤致致痛痛的的刺刺激激(切切割割、烧烧灼灼等等),作作用用于于内内脏脏一一般般不不产产生生疼疼痛痛;而而机机械械性性牵牵拉拉、缺缺血血、痉痉挛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则能产生疼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则能产生疼痛。和躯体痛一样,内脏痛也可能是某些致痛物质作和躯体痛一样,内脏痛也可能是某些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的,如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的,如HCI,5-羟色胺、组胺和羟色胺、组胺和缓激肽等。缓激肽等。3 3、牵涉痛、牵涉痛(referred pain)内内脏脏疾疾病病

18、往往往往引引起起身身体体远远隔隔的的体体表表部部位位发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患病器官患病器官 心心 胃、胰胃、胰 肝、胆囊肝、胆囊 肾结石肾结石 阑尾炎阑尾炎 体表疼痛部位体表疼痛部位 心前区心前区 左上腹左上腹 右肩胛右肩胛 腹股沟区腹股沟区 上腹部上腹部 左臂尺侧左臂尺侧 肩胛间肩胛间 或脐区或脐区 牵涉痛发生的原因牵涉痛发生的原因 发发生生牵牵涉涉痛痛的的部部位位与与真真正正发发生生痛痛觉觉的的患患病病内内脏脏部部位位有有一一定定的的解解剖剖关关系系:它它们们都都受受同同一一脊脊髓髓节节段段的的后后根根神神经

19、经所所支支配配,即即患患病病内内脏脏的的传传入入神神经经纤纤维维和和被被牵牵涉涉皮皮肤肤部部位位的的传传入入神神经经纤纤维维由由同同一一后根进入脊髓。后根进入脊髓。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1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胞体大小不等,其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胞体大小不等,其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神经元为神经元为反射弧的传出部分,因此称为最后公路。反射弧的传出部分,因此称为最后公路。2由一个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

20、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3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胞体较胞体较运动神经元小,其纤维支配梭内肌纤维。运动神经元小,其纤维支配梭内肌纤维。运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高。动神经元的兴奋性高。4、运动神经元的末梢释放运动神经元的末梢释放Ach作为递质。作为递质。运动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四)牵张反射(四)牵张反射 定义: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定义: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的类型:牵张反射的类型: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腱反射(位相

21、性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膝反射。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膝反射。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特点:肌紧张反射收缩力不大;表现为同一肌肉的特点:肌紧张反射收缩力不大;表现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收缩,不是同步收缩;不易产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收缩,不是同步收缩;不易产生疲劳。生疲劳。生理意义:维持站立姿势。生理意义:维持站立姿势。检查牵张反射的意义检查牵张反射的意义。牵张反射弧感受器:肌梭与肌肉纤维并行排列,并附着于肌纤维上

22、,或以两端固着在肌腱上。两端具横纹,接受纤维的支配,可收缩;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纤维):A纤维:较粗,螺旋状末梢,对动态牵拉敏感。A纤维:较细,花枝状末梢,对静态牵拉敏感。中枢:基本中枢在脊髓,并受高位中枢调节。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只有)效应器:肌(梭外肌)纤维引起相应运动单位的收缩,许多运动单位的收缩使肌肉产生一定张力,来对抗或抵消被动牵拉效果。牵张反射弧 (二)脊休克(二)脊休克 在第在第5节颈脊水平以下切断脊髓,使得脊髓与节颈脊水平以下切断脊髓,使得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称为脊动物。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称为脊动物。脊休克概念脊休克概念: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与高位

23、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脊休克表现脊休克表现:骨骼肌肌紧张减低甚至消失,血:骨骼肌肌紧张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尿粪潴留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尿粪潴留(躯体和内脏反射消失)。(躯体和内脏反射消失)。脊休克产生的原因脊休克产生的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位中枢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势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一)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区易化区 延髓网状结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脑桥的构的背外侧部、脑桥的被盖。刺激该区可加强

24、被盖。刺激该区可加强肌紧张和皮层运动反应。肌紧张和皮层运动反应。抑制区抑制区 延髓网状结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刺激该构的腹内侧部,刺激该区可抑制肌紧张和皮层区可抑制肌紧张和皮层运动反应。运动反应。(二)神经系统的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二)神经系统的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 易化系统易化系统 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区域,包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区域,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分,脑桥的被盖,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分,脑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下丘脑、丘脑中线核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下丘脑、丘脑中线核群。群。抑制系统抑制系统 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区域,位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区域,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

25、分。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四肢强直、头尾昂起(脊柱反张后挺反张)等肌紧张亢进现象。如果切断脊髓背根,消除肌梭传入的影响,则僵直消失。说明去大脑僵直为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其功能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其功能是与身体姿势平衡有关。是与身体姿势平衡有关。脊髓小脑: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构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构成,其功能为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成,其功能为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当切除或损伤后叶中间带后,

26、出现意向性震当切除或损伤后叶中间带后,出现意向性震颤。若患者轮替动作障碍,则称为小脑共济失调。颤。若患者轮替动作障碍,则称为小脑共济失调。皮层小脑:皮层小脑:指后叶的外侧部,它仅受来自大指后叶的外侧部,它仅受来自大脑皮层传来的信息。与运动区、感觉区、联络区脑皮层传来的信息。与运动区、感觉区、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制有关。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稳定随意运动稳定随意运动 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 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震颤麻痹(帕金森病)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

27、。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全身肌紧张增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下全身肌紧张增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下降,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多见于上肢,降,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多见于上肢,节律节律4-6次次/分,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多,自主运动时分,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多,自主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减少,入睡后停止)。病变部位病变部位:中脑黑质,脑内中脑黑质,脑内DA减少。减少。发病机制发病机制:黑质的黑质的DA功能受损,纹状体内功能受损,纹状体内ACh功能相功能相对亢进。对亢进。治疗治疗:给予左旋多巴治疗。可用给予左旋多巴治疗。可用M受体阻断剂等。但

28、对受体阻断剂等。但对静止性震颤无效。静止性震颤无效。舞舞 蹈蹈 病病(手足徐动症手足徐动症)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并伴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并伴有肌张力下降等。有肌张力下降等。病理学改变病理学改变:纹状体病变明显,新纹状体严重萎缩,纹状体病变明显,新纹状体严重萎缩,黑质黑质-纹状体通路完好,脑内纹状体通路完好,脑内DA正常。正常。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纹状体内胆碱能和纹状体内胆碱能和GABA能神经元的功能下能神经元的功能下降,黑质降,黑质DA功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功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治疗治疗:利血平耗竭利血平耗

29、竭DA可缓解症状。可缓解症状。发动、协调随意运动发动、协调随意运动 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交叉性支配交叉性支配(头面部多为双侧性头面部多为双侧性)机能代表区大小机能代表区大小 与运动精细程度与运动精细程度 呈正变关系呈正变关系倒置机能定位倒置机能定位 (头面部局部正立头面部局部正立)大脑皮层功能大脑皮层功能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图图)1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灰质侧角的中间外侧柱;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灰质侧角的中间外侧柱;副交感神经部分起自副交感神经部分起自3、7、9、10对脑神经核,一部分起对脑神经核,一部分起处脊髓骶部灰质相当于侧角部位。处脊髓骶部灰质相当于侧

30、角部位。2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则相反。经则相反。3交感神经分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分布局限。交感神经分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分布局限。4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反应弥散;刺激副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反应弥散;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反应局限。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反应局限。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图图)1双重神经支配;双重神经支配;2拮抗作用;拮抗作用;3自主神经的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态度有关;自主神经的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态度有关;4紧张性

31、作用;紧张性作用;5主要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主要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交感神经主要参与应急反应,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主要参与应急反应,而副交感神经 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贮存能量。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贮存能量。二、神经递质和受体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产生效应的化学物质。产生效应的化学物质。(一一)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硷乙酰胆硷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

32、上腺素3.其他递质其他递质 (二二)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应符合的条件中枢神经递质应符合的条件 a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b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抵达末梢时,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c递质作用于受体后能发挥生理效应;递质作用于受体后能发挥生理效应;d存在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存在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e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33、*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ACh的神经纤维。包括所有的自主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包括所有的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张)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张),支配骨骼肌的纤维。,支配骨骼肌的纤维。(图图)*胆碱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在中枢神经系统,以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作为递质的神经元。(三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图图)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型型 主要分布主要分布 主要效应主要效应 拮抗剂拮抗剂 胆碱能节后纤维胆碱能节后纤

34、维 心肌心肌:抑制抑制 支配的效应细胞支配的效应细胞 其他其他:兴奋兴奋 自主神经节自主神经节 小量小量:兴奋兴奋 后神经元后神经元 大量大量:抑制抑制 骨骼肌终板膜骨骼肌终板膜 兴奋兴奋 M阿托品阿托品N2N1筒箭毒碱筒箭毒碱六烃季铵六烃季铵筒箭毒碱筒箭毒碱十烃季铵十烃季铵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A或或NE)及其受及其受体体 肾上腺素能肾上腺素能f:以以NE作为递质的作为递质的Nf。*多数交感多数交感N节后节后f,递质为递质为NE。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型型 主要分布主要分布 主要效应主要效应 拮抗剂拮抗剂 1 血管血管,瞳孔瞳孔,括约肌括约肌 兴奋兴奋收缩收缩,扩瞳扩瞳 哌

35、唑哌唑嗪嗪 2 胃肠平滑肌胃肠平滑肌 抑制抑制舒张舒张 育亨宾育亨宾 1 心肌心肌 兴奋兴奋正性作用正性作用 心得宁心得宁 2 内脏平滑肌内脏平滑肌 丁氧胺丁氧胺 部分血管部分血管 3 脂肪组织脂肪组织 促进促进分解分解心心得得安安酚酚妥妥拉拉明明抑制抑制舒张舒张*概念概念:细胞膜或胞内能与化学物质(递质、:细胞膜或胞内能与化学物质(递质、激素、调质、药物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激素、调质、药物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效应的物质或分子。产生效应的物质或分子。*配体: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激动剂: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激动剂: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 拮抗剂: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拮抗剂

36、: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三、神经三、神经递质作用的受体递质作用的受体 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a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M-R):产生):产生M样作用样作用 阻断剂阻断剂:阿托品:阿托品 分布分布:胆碱能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上。:胆碱能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上。b烟碱受体烟碱受体(N-R):产生烟碱样作用):产生烟碱样作用 神经元烟碱受体:位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神经元烟碱受体:位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 肌肉烟碱受体:位于神经肌肉烟碱受体:位于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肌接头的终板膜 阻断剂阻断剂:N1和和N2-R:筒箭毒碱:筒

37、箭毒碱 N2-R:十烃季胺:十烃季胺 N1-R:六烃季胺:六烃季胺 儿茶酚胺儿茶酚胺包括包括NE、E和和DA *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以:以NE为递质的神经纤维,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在中枢神经系统,以NE为递质的神经元。为递质的神经元。*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能与E和和NE结合结合 分类:分类:-R;-R M-R和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和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2 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三、内脏活动的中枢调

38、节三、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由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灰质,所由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灰质,所以脊髓为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以脊髓为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血管张力反射、排尿、排便反射等均可在脊髓完血管张力反射、排尿、排便反射等均可在脊髓完成,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需要。成,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需要。(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延髓是循环、呼吸的反射中枢;延髓是循环、呼吸的反射中枢;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体

39、温调节:体温调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2调节摄食活动:调节摄食活动:下丘脑存在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下丘脑存在摄食中枢和饱中枢。3。调节水平衡:。调节水平衡:下丘脑某睦部位存在饮水中枢,下丘脑某睦部位存在饮水中枢,主要是能过主要是能过ADH的分泌来控制。的分泌来控制。4对腺垂体分泌的调节对腺垂体分泌的调节:下丘脑分泌多种调节性下丘脑分泌多种调节性多肽,通过垂体门脉来调节腺垂体激素的分泌。多肽,通过垂体门脉来调节腺垂体激素的分泌。5参与情绪反应:参与情绪反应:间脑以上切断大脑出现间脑以上切断大脑出现“假怒假怒”6。对生物节律的影响。对生物节律的影响:下丘脑的视交叉

40、上核是生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物节律的控制中心。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与下丘脑释放与下丘脑释放ACTH有关。有关。(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新皮层:新皮层:电刺激新皮层某些区域可引起内脏电刺激新皮层某些区域可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活动的变化。2边缘叶:边缘叶:边缘叶为内脏活动调节的重要中枢,边缘叶为内脏活动调节的重要中枢,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边缘系统包括:边缘系统包括:边缘前脑边缘前脑,边缘中脑,边缘叶,边缘中脑,边缘叶。边缘前脑主要参与摄食行为、性行为、情绪反应、边缘前脑主要参与摄食行为、性行为

41、、情绪反应、学习记忆及内脏活动等调节,还参加了嗅觉调节。学习记忆及内脏活动等调节,还参加了嗅觉调节。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一、条件反射一、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脑的高级机能之一。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1、先天性反射1、获得性反射2、脑干和脊髓的反射2、大脑反射3、永久固定的神经联系3、暂时易变的联系4、已通反射4、接通反射5、必须该感受器的特殊刺激才能引起5、任何无关刺激都可引起6、简单6、有高度分化性7、适应有很大限制7、适应的范围广大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其实就是无关刺激与非条

42、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强化的结果就是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信号刺激),如:食物非条件刺激,给狗食物会引起唾液分泌非条件反射铃声无关刺激,不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铃声食物狗,狗会分泌唾液,强化后,铃声狗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建立条件性抑制:也叫内抑制,是后天获得的抑制。(1)消退抑制: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反复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消失。如,铃声+食物建立条件反射后铃声+不给食物唾液分泌量不分泌。原因:由于在不强化的情况下原来引起的条件刺激转化为引起大脑皮层发生抑制的刺激(抑制性),即从阳性条件反射阴性条件反射的过程。条件性抑制:也叫内抑制,是后天获得的抑制。(2)

43、分化抑制:在条件反射初期除刺激本身外,某些近似条件刺激的刺激也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如:用100Hz音响+食物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后,用90Hz、110Hz+食物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泛化)如只用100Hz+食物强化,90Hz、110Hz不强化引起100Hz出现唾液分泌(阳性反应),而90Hz、110Hz出现阴性反应。此为分化抑制。(3)延缓抑制: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之间相距时间逐渐延长,将形成延缓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意义使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增加机体活动的精确性和可预见性。条件反射的机制第一信号:直接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受装第一信号:直接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受装

44、置的现实具体的感觉刺激信号。置的现实具体的感觉刺激信号。第二信号:如果说具体的信号是第一信号,那么相应第二信号:如果说具体的信号是第一信号,那么相应的语词则是第一信号的信号,即第二信号。的语词则是第一信号的信号,即第二信号。第一信号系统是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的第一信号系统;人类有两人类有两个信号系统。个信号系统。人类大脑皮质活动的特征左侧大脑半球在语

45、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称为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一侧优势。一侧优势。称左侧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称左侧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右侧大脑半球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非语词性右侧大脑半球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非语词性认知功能包括空间的辨认;深度认知;触觉认知;音乐认知功能包括空间的辨认;深度认知;触觉认知;音乐欣赏分辨等。欣赏分辨等。优势半球优势半球一、脑电活动一、脑电活动 (一)自发脑电活动(一)自发脑电活动 脑电图:在头皮上用双极或单极记录到自发脑电脑电图:在头皮上用双极或单极记录到自发脑电活动。活动。皮层电图:开颅后,直接在皮层表面记录其电位活皮层电图:开颅后

46、,直接在皮层表面记录其电位活动。动。脑电图的波形及意义脑电图的波形及意义(图图)1正常人脑电图的几种基本波形正常人脑电图的几种基本波形 2意义:诊断疾病(癫痫、脑肿瘤)的一个参考意义:诊断疾病(癫痫、脑肿瘤)的一个参考依据。依据。脑电活动脑电活动正常正常 脑电图脑电图正正常常 脑脑电电图图正常人脑电图的几种基本波形正常人脑电图的几种基本波形 二、觉醒与睡眠二、觉醒与睡眠(一)觉醒状态的维持(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1觉醒状态的维持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活觉醒状态的维持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活动有关。参与其过程的递质为动有关。参与其过程的递质为ACh。2实验依据:实验依据:破坏脑干网状结构动

47、物昏睡;在中脑处切断其传破坏脑干网状结构动物昏睡;在中脑处切断其传导途径,不破坏脑干网状结构则觉醒;静脉注射阿托导途径,不破坏脑干网状结构则觉醒;静脉注射阿托品可阻断脑干网状结构对脑电的唤醒作用。品可阻断脑干网状结构对脑电的唤醒作用。3机制:机制:脑电觉醒(去同步化快波),蓝斑核上部的脑电觉醒(去同步化快波),蓝斑核上部的NE系统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中的和脑干网状结构中的ACh与之有关;行为觉醒维持与与之有关;行为觉醒维持与中脑黑质中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有关。纹状体多巴胺有关。(二)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二)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 1慢波睡眠慢波睡眠 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表现为:脑电波呈现同步化

48、慢波。表现为:感觉功能减退;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如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如BP、HR、瞳、瞳孔缩小、尿量孔缩小、尿量、BT、代谢率、代谢率、呼吸、呼吸、胃液分泌、胃液分泌可而唾液分泌可而唾液分泌、发汗功能、发汗功能(迷走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兴奋)。意义:意义:生长激素分泌,有利于促进生长,促进体力生长激素分泌,有利于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恢复。2快波睡眠(异相睡眠)快波睡眠(异相睡眠)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致唤醒阈提高;,致唤醒阈提高;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肌肉活

49、动,肌肉活动几乎完全松驰;几乎完全松驰;BP、HR、呼吸出现明显不规则变化;、呼吸出现明显不规则变化;肌肉出现阵发性收缩,如快速的眼球转动,部肌肉出现阵发性收缩,如快速的眼球转动,部分躯体抽动等;分躯体抽动等;易做梦。易做梦。意义:意义:脑内蛋白质合成增加,有利于幼儿的中枢神脑内蛋白质合成增加,有利于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和精力的恢复,有利于建立新的突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和精力的恢复,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而促进学习记忆活动。触联系而促进学习记忆活动。睡眠发生机制:睡眠发生机制:1神经通路神经通路 在脑干尾端存在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在脑干尾端存在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即脑干网状结构

50、上行抑制系统,与上的中枢,即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抑制系统,与上行激活系统相对抗,使睡眠与觉醒相互转化。行激活系统相对抗,使睡眠与觉醒相互转化。2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慢波睡眠与脑干慢波睡眠与脑干5-HT有关;有关;快波睡眠与脑干快波睡眠与脑干5-HT和和NE有关。有关。学习:机体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获得新学习:机体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获得新的行为习惯(或经验)的过程。的行为习惯(或经验)的过程。记忆:学习到的信息贮存和记忆:学习到的信息贮存和“读出读出”的的神经活动过程。神经活动过程。附:学习与记忆附:学习与记忆一学习的形式一学习的形式 1、非非联联合合型型学学习习:不不需需要要在在刺刺激激和和反反应应之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