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藏萨迦寺导游词.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60139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萨迦寺导游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藏萨迦寺导游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藏萨迦寺导游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藏萨迦寺导游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藏萨迦寺导游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范文最新推荐- 西藏萨迦寺导游词 各位朋友,到日喀则不可不去萨迦寺,寺中的艺术珍品浩瀚,文物价值极高,因此也被称为“第二个敦煌”。 大家看,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中间的萨迦盆地,矗立在谷地中央的那座紫红色的“城堡”就是鼎鼎大名的萨迦寺。它是700年前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 从本波山鸟瞰, 萨迦好似水晶; 水晶瓶中达姆. 容颜胜过仙女: 莫要鄙视萨迦, 佛阁为其增光 其实,萨迦的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即当地土壤的颜色。萨迦寺分为南寺和北寺,南寺建在平坦的谷地上,北寺建在北面的山坡上。萨迦北寺由贡觉杰布创建于1073年,并由此形成著名萨迦派。我简单地向大家介

2、绍一下萨迦派,萨迦派以其主寺萨迦寺而作教派名称。萨迦派的寺庙围墙涂有红、白、黑三色相间的色带,红色象征文殊,白色象征观音,黑色是金刚持菩萨,三色成花,故人称萨迦教派为“花教”。萨迦派的教义中,最独特和重要的是“道果法”。其教法有三个程序:一、舍非福。“非福”即坏事”。一个人时刻勉励自己行善做好事,不做坏事,来世有望投生在天、阿修罗、人“三善趣”之中。二、断除我执。即悟透人生无常,世间万物皆由因缘凑和而成,都不是实有的道理,以此把世间的一切看透,断除任何欲念,解脱痛苦。三、诸法无成。即在修习中防止武断之见,达到用超乎世俗的见地认识宇宙的境界。萨迦派与其他教派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之一是准许教徒娶妻

3、生子,且该教派的政治权力父子相传,而宗教权力则叔侄相传。 萨迦派有五位重要祖师。其第四祖萨班贡噶坚赞,为13世纪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萨迦格言是西藏文学名著。 另外,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下萨迦寺的历史概况和著名的八思巴。吐蕃王朝崩溃后,西藏陷于长达400年的分裂割据与战乱动荡。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蒙古各部落崛起于北方,并逐渐统一了中国。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曾派遣大将多达纳布率领蒙古骑士深入西藏。阔端意识到要想统一西藏,必须利用当地宗教势力。他了解到当时在后藏的萨迦地方崛起的萨迦派势力日益强大,萨迦寺的寺主贡噶坚赞(又称萨迦班智达)在西藏各教派中影响最大,于是便邀请贡噶坚赞前往凉

4、州(现在的甘肃武威)会面。 公元1247年,萨班携其侄子八思巴到达凉州,代表西藏地方势力与蒙古王室达成了西藏归顺元朝的条件。至此,西藏地方正式加入了祖国大家庭,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的一级行政地方。萨迦派也因此取得了元朝的信任和西藏地区的领导地位。 贡噶坚赞逝世后,忽必烈又于公元1253年召见八思巴,拜他为帝师。1260年,忽必烈称帝,授八思巴为“灌顶国师”,赐玉印,并授命他兼管中央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方行政事务的总制院的院务,使他成为元朝中央政权的一名高级官员。1265年,八思巴受命返藏,扩建了萨迦北寺,设立管理地方政权的“本钦”,建立了西藏地方政权萨迦王朝,西藏正式归入元朝中央政府

5、统辖。公元1269年,八思巴创造了蒙古文字,为此被忽必烈封为“大宝法王”。 如今,北寺已经荡然无存,一眼望去,北边那片浩大的废墟仍有当年的恢弘之势。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南寺,即现萨迦寺所在,它是1268年由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所建。大家请看,萨迦南寺的样子十分特别,有两圈城墙,城墙上有垛口,四角有碉楼,外面还有护城河,城门为“工”字形,整个平面图是大“回”字套着小“回”字,颇有一点战争防御的味道。城墙的颜色除了紫红色以外,还间有黑、白两色,这是萨迦教派的重要标志。 其他景点 现在我们进入的主殿叫“拉康钦姆”,意为大神殿,高ll米,面积5500平方米,宏伟壮丽。殿中有40根大柱子,其中4根最粗的

6、柱子,要3个人才能合抱。最粗的一根直径有l.5米。每根支柱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第一根支柱为忽必烈皇帝柱,名叫“加纳色钦嘎瓦”,意思是元朝送的柱子。传说,当初八思巴在元朝大都任职,元朝皇帝知道他想回萨迦建庙宇,便选了一根直径达4尺的柱子赐给他,那柱子好是好,就是太大了,无法运往西藏。八思巴惋惜地返回萨迦。谁知当他回到萨迦的时候,那根大柱竟漂浮在寺北的仲曲河上。第二根支柱为野牛柱,名叫“冲布噶瓦”(意为“野牦牛运送的柱子”);第三根支柱为猛虎柱,名叫“达布噶瓦”(意为“公老虎送的柱子”);第四根支柱为滴血柱,名叫“那布查杂噶瓦”(意为“海神送的柱子”),据传说海龙王送来时,曾受伤流血于这根柱子上,

7、现在还可见柱子赤色斑斑的血迹。这几根柱子顶天立地,没有一点接缝,据考证来自萨迦县南边的陈塘沟谷,属于喜马拉雅自然保护区。 大家请看,殿内主要供奉的有三尊释迦牟尼佛像和一个白色法螺。大堂正中的这尊“柞木林耶夏”释迦牟尼大佛,是为纪念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而铸造的,藏有八思巴的舍利子。左面的一尊是为纪念八思巴法王而建造的。大堂南面的一尊是为纪念本钦释迦桑布而铸造的。这个白色法螺是由印度国王将海螺赠给中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时又将此海螺赐给八思巴。 出大殿门,庭院的南侧是蒲珠拉康,这是萨迦派修行密宗的经堂。现在殿中主供的文殊菩萨,是从北寺地下发掘的,是北寺的主供佛。据说,只要在这尊塑像前念诵七天文殊颂词和

8、咒文,即使是愚顿之人也能增进智慧,茅塞顿开。这是萨迦寺的四大奇宝之一,善男信女对此虔诚膜拜。庭院北侧是欧东拉康,内供16世纪萨迦法王昂强贡嘎仁钦和他的后裔的11座灵塔。昂强战胜了“拉萨宗巴”,拯救了萨迦教派,修复了南北寺,是萨迦派著名的中兴法王。南寺特设殿堂供奉这位屡建功绩的历史人物。穿过此殿就是“拉康降”,内有6座萨迦派高僧大德的泥质灵塔。南寺大经堂的彭措颇章灵塔殿内,有彭措颇章的创始人贡嘎仁钦至昂旺土道旺秋四代9人的灵塔或纪念佛像;卓玛颇章灵塔殿内,有白玛顿堆旺秋及其后裔的灵塔6座。 殿后是藏经库,内有万余部经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卫、藏、康等地区的书法家用金、银、朱砂和墨汁精工写成的珍品。

9、还有一“方经”,又称“甲龙马”或称布德迦龙经书。书长达1.34米,宽l.09米,厚67厘米,雕龙刻凤的木板封面原达41厘米,翻阅时要用4个喇嘛抬着。据传,这本经书由八思巴主持完成,全书用金粉汁写就,为传世珍宝。 大殿右侧,有一只高1.5尺的玉钟及一个方形玉板,被称为寺内两宝。玉钟用来罩佛前的长明灯,玉板刻有汉文诗,落款为“醒石”。四周存有中国历代王朝赏赐的法器和元代皇帝赐给的法衣、盔甲、靴等文物。壁画则集中在主殿楼上,东墙面有萨迦派历代祖师和高僧图像及一些佛教典故,西墙有600多年前的坛城壁画和60多幅喜金刚(欢喜佛)画。正殿中还有数百轴画卷,为西藏的艺术珍品。 萨迦寺所藏的经典浩瀚,有280

10、0多函是元、明时期的手抄经典。发源于古印度、有上千年历史的贝叶经在世界上已不多见,但萨迦寺还保存有大医学、天文、历算等内容的贝叶经,有3636叶是用藏、汉、蒙占3种文字书写的。用金粉、朱砂抄录的大藏经只有萨迦寺保存的最多。此外,还有元朝皇帝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等等。 八思巴被封为萨迦法王后,萨迦派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萨迦寺已计有四十多座殿堂,遍布仲曲河两岸。但在16世纪时,遗憾的是一场大火几乎将南寺全部夷为平地,直到1948年才在多年的不断修缮之后恢复了该寺的原貌。现在北寺遗址已开始重建,但大部分地面仍被破砖碎石所覆盖。靠近山脚处有一座新修复的白塔,摒说塔内有萨迦派的一代祖师的舍利。 现在

11、我再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萨迦寺的秋季法会和冬季法会。藏历七月为秋季大法会,喇嘛舞蹈家跳古老的金刚橛神舞,这种舞蹈气势很盛,开场仪式便有150名戴各种动物面具的演员旋转和跃跳。藏历十一月二十三到二十九日,称为冬季大法会,主要内容仍然是神舞表演。萨迦寺3尊护法大神,都要由僧人扮演出场。他们肩架护法神的骨架,再戴l米多长的巨型狰狞面具,足足有1层楼那么高,这是萨迦神舞最吸引人的部分。数百名身穿盔甲、手执长矛的武士,表演舞刀、射箭、打火枪等技艺,以纪念这个教派700年前统治整个西藏的光荣。 萨迦寺的参观就此结束了,相信你们一定会对萨迦寺有一个简明概括的了解吧。 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

12、山势坡度逐级上升。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墓圆形,系元代修建。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quot;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

13、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

14、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

15、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 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8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

16、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

17、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

18、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从烽火台

19、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

20、,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

21、。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

22、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考试大编辑整理。 11 /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