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环境监测招聘考试考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539761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招聘考试考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监测招聘考试考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监测招聘考试考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境监测招聘考试考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境监测招聘考试考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环境工程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入空格中,单项或多项)(每1小题2分,共30分)1、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公害, B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A保护自然资源 B保障人体健康 C保障国家安全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分为 C 级。A五 B四 C三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的类别标准,进行 C 评价,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的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A多因子 B多因子和单因子相结合 C单因子4、下列

2、各论述正确的是 C、D 。A pH值表示酸的浓度。B pH值越大,酸性越强。 C pH值表示稀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D pH值越小,酸性越强。5、将下列各数字修约至小数后一位,结果错误的是 D 。A4.24684.2 B23.454823.5 C0.46430.5 D1.05011.06、下列各项监测指标中,表征湖库富营养化的特定指标是 B、D 。A挥发酚 B总磷 C氰化物 D叶绿素a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不适用于下面哪种水域 C 。A江河 B湖泊 C海洋 D水库8、“三同时”制度中的三个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B、C、E 。A同

3、时立项 B同时设计 C同时施工 D同时申报 E同时投产使用9、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有 A、B、C、E 。A进行仪器校准 B空白试验 C使用有证标准物质D平行双样 E加标回收试验10、噪声污染的特点是 A、B、D 。A局部性 B感觉性 C持久性 D无残余性11、由于金属以不同形态存在时其毒性大小不同,所以可以分别测定 A、B、C 。A可过滤金属 B不可过滤金属 C金属总量12、下列污染物属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的是 C、D 。A氰化物 B苯胺类 C六价铬 D总镉13、光化学污染的表征是 A、B、C、D 。A白色或淡棕色烟雾 B具有气味 C大气能见度降低 D刺激眼睛和喉粘膜使呼吸困难14、

4、某一项目在测定过程中,当干扰物质与被测物直接结合,可使测定结果 C 。A偏低 B偏高 C不确定15、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所规定的固体管理“三化”原则是 A、B、D 。A无害化 B减量化 C工业化 D资源化 E回收化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1小题1分,共10分)1、空白实验值的大小只反映实验用水质量的优劣。()2、样品保存中,冷藏法的作用是能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减缓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速度。( )3、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可以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为一级保护区。( )4、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对实验室分析过程的质量保证。( )5、在噪声强度计算中80分贝+75分贝100分贝。( )

5、6、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和污染警报标准 。( )7、加标物质的形态应该和待测物的形态相同。( )8、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是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 )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分为三类区域。( )10、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的颗粒物。( )三、问答题(共60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指什么?(8分)答: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简述环境监测的

6、目的和分类。(8分)环境监测的总体目的是为实现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环保目标。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的可分解归纳为4个方面:1评价环境质量,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去评价;2寻找污染源,可根据污染分布情况判定,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3积累监测资料,收集本底数据,为研究环境容量,做好预测预报等服务。4提供管理依据,为制订环境法规,规划等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二)分类环境监测可按监测的目的和对象进行分类。按监测目的常划分为以下三类:1常规监测(例行监测或监视性监测)对指定项目进行定期的监测,目的是评价环境质量和控

7、制污染源。常规监测的工作量最大。它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成分、浓度等)两个方面。服务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理。2应急监测(特例监测或特定目的监测)根据特定目的,它包括以下几种监测:污染事故监测:发生污染事故时的应急监测,为控制污染提供线索。常采用车、船等流动监测,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问题进行监测。一般由具有权威(资质)的部门进行,提供具有法律效应的数据,供司法部门仲裁。考核验证监测:如人员考核(如密码样分析)、方法验证、治理污染项目的验收监测。咨询服务监测:为其它部门、单位进行的服务性监测,进行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如工

8、业立项评价等环评)。3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监测方法研究,涉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等。以上是按监测目的进行的分类。如按监测的介质对象分类,就包括:水质监测(水)、空气监测(气)、土壤壤监测(土)、固体废物监测(渣)、生物监测(生)、噪声和振动监测(噪)、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热)、光监测(光)、卫生(病原微生物等)监测等(卫生)。这些都是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3、什么是酸雨?并简述其成因及主要控制途径。(8分)雨、雪、雾、雹和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pH小于5.6的,统称为酸雨。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大气中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有自然

9、和人为两个来源。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变化。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有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是煤炭、石油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而生成的。控制酸性污染物排放和酸雨污染的主要途径有:1对原煤进行洗选加工,减少煤炭中的硫含量;2优先开发和使用各种低硫燃料,如低硫煤和天然气;3改进燃烧技术,减少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产生量:4采用烟气脱硫装置,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5改进汽车发动机技术,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4、水俣事件(8分)日本熊本县的小镇水俣,新日本氮肥公司将含有有机水银的废水排入大海,镇上的居民

10、食用了被污染的海产,成年人肢体病变、大脑受损,妇女生下畸形的婴儿,使人和猫染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5、什么是生物链?什么是生物富集?并举例对两者加以简单说明。(8分)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食物链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生物体内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链而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6、简述固体废物对环境的主要危害。(8分)答:固体废物在没有利用之前纯属废物,它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11、方面:(1)污染大气固体废物对大气的污染表现为三个方面:1.废物的细粒被风吹起,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含量,加重了大气的尘污染;2.生产过程中由于除尘效率低,使大量粉尘直接从排气筒排放到大气环境中,污染大气;3.堆放的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由于挥发及化学反应等,产生有毒气体,导致大气的污染。(2)污染水体1.大量固体废物排放到江河湖海会造成淤积,从而阻塞河道、侵蚀农田、危害水利工程。有毒有害固体废物进入水体,会使一定的水域成为生物死区。2.与水(雨水、地表水)接触,废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必然被浸滤出来。从而使水体发生酸性、碱性、富营养化、矿化、悬浮物增加,甚至毒化等变化,危害生物和人体健康。在我国,固

12、体废物污染水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如锦州某铁合金厂堆存的铬渣,使近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质遭受六价铬污染,致使七个自然村屯1800眼水井的水不能饮用。湖南某矿务局的含砷废渣由于长期露天堆存,其浸出液污染了民用水井,造成308人急性中毒、6人死亡的严重事故。(3)污染土壤固体废物露天堆存,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其含有的有毒有害成分也会渗入到土壤之中,使土壤碱化、酸化、毒化,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许多有毒有害成分还会经过动植物进入人的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一般来说,堆存一万砘废物就要占地一亩,而受污染的土壤面积往往比堆存面积大12倍。(4)影响环境卫生,广泛传染疾病垃圾粪便长

13、期弃往郊外,不作无害化处理,简单地作为堆肥使用,可以使土壤碱度提高,使土质受到破坏;还可以使重金属在土壤中富集。被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还能传播大量的病源体,引起疾病。7、对同一受污染的地表水水样进行了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定,测定结果分别为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58mg/L,高锰酸盐指数:63mg/L,化学需氧量(CODCr):89mg/L。此测定结果是否合理,试述理由。(12分)答:合理1、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首要要求是( C )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在里约宣言中正式确立 A、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B、协调社会经济发展 C、满足人民基本需要

14、 D、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环境权理论是由哪个国家的环境法教授提出的。( B ) A、日本 B、美国 C、法国 D、中国 3、“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的健康和福利等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和当代人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提出这句话的文件是( B ) A、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B、东京宣言 C、里约热内卢宣言 D、北京宣言 4、提出“人类有权在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良好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的国际环境宣言是B A、 1970年东京宣言 B、 1972斯德可尔摩宣言 C、 1982年内罗毕宣言 D、 1992年里约宣言 5、

15、基于环境问题自身的特点和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首先提出“预期的环境政策”、强调采取预防性措施的是BA、人类环境宣言 B、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C、内罗毕宣言 D、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6、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转变的标志是由谁提出的建议“防重于治”( C ) A、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21世纪议程 C、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里约宣言 D、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第二次环境部长会议纪要 7、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采用的主要措施是C。 A、消极的限制手段 B、单项治理 C、综合防治 D、

16、全面调整人类与环境关系 8、全球性环境保护条约经常采用的模式是D A、 联合国决议+行动计划 B、 联合国决议+附件 C、 条约+附件 D、 条约+议定书+附件 9、现代外国环境法产生阶段的立法特征主要是B A、针对环境污染实行控制立法 B、加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立法 C、针对野生动物保护立法 D、针对国际环境问题立法 10、一般来说各国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是在( C ) A、19世纪5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1、环境法的完备时期为D。 A、一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B、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C、20世纪60年代至今 D、20世纪

17、70年代至今 12、下列国际环境纠纷中发生在国际环境法萌芽时期的是A A、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B、多瑙河大坝争议案 C、加拿大金枪鱼案 D、美国加工鲱鱼案13、下列国际环境纠纷案例中发生在国际环境法框架基本形成期的是( C )。 A、多瑙河大坝争议案 B、太平洋海豹仲裁案 C、墨西哥金枪鱼案 D、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14、国际环境法基本框架形成的阶段是C A、19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时期 B、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时期 C、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时期 D、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 15、在国际环境法历史上第一个因跨界污染引起环境责任的案例

18、是( B ) A、太平洋海豹仲裁案 B、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C、核试验案 D、加拿大金枪鱼案 16、第一个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C ) A、保护自然国际咨询委员会 B、绿色和平组织 C、国际自然保护同盟 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订于( C )。 A、1956年 B、1972年 C、1982年 D、1992年 18、对海洋环境保护做出全面规定的国际条约是C。 A、伦敦公约 B、日内瓦海洋法公约 C、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D、马波尔公约 19、对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作出最全面规定的是( D ) A、日内瓦海洋法公约 B、伦敦倾倒公约 C、马波尔公约 D、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20、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倾废需得到事先许可原则的适用扩大到专属经济区和( A ) A、大陆架 B、公海 C、内海 D、毗连区 21、在专属经济区内对沿海国的权利义务表述错误的是C A、沿海国对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承担国际义务 B、沿海国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管理享有主权权利 C、沿海国享有绝对的主权权利 D、沿海国有义务确立有关生物资源的捕捞总量 2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A )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23、国际社会为贯彻执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制定的议定书是C A、京都议定书 B、卡塔赫

20、纳议定书 C、蒙特利尔议定书 D、赫尔辛基议定书 24、针对臭氧层的保护第一个认识到有必要在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实际危害之前采取预防性的措施的公约是( B ) A、人类环境宣言 B、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C、关于削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5、控制氟氯化合物排放的国际公约是B A、长程越境空气污染日内瓦公约B、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外层空间公约 26、1969年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油污所造成的民事责任应当由( B ) A、船舶承运人承担 B、船舶所有人承担 C、货物所有人承担 D、船长承担27、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赔偿公约适

21、用于什么所产生的油污( C ) A、客轮 B、货轮 C、油轮 D、一切船舶 28、下列气体中属于国际公约管制的温室气体是A A、二氧化碳 B、哈龙 C、甲烷 D、乙醇 2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控制的主要温室气体是( C ) A、一氧化碳 B、氟利昂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30、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依据是D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的形成 3l、环境法所说的“环境”是指( A ) A、人类环境 B、生境 C、人工环境 D、环境科学中所说的“环境” 32、下列不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B。 A、酸雨 B、海啸 C、核污染 D、温室效应

22、 33、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指C A、所有的生物 B、 所有的微生物 C、 所有的动物 D、 所有的植物 34、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有( D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有机体 35、下列可纳入环境法律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包括( D )。 A、太阳 B、人工培育的良种 C、马戏团里的驯兽 D、自然遗迹 36、太阳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有密切关系但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还不能把它作为保护对象这是因为B A、它是人类共同财产 B、人类不能对它产生影响 C、它可以作为民法的保护对象 D、它的价值无法计量 37、当社会规律、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等不一致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B

23、 ) A、经济规律 B、自然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 D、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 38、在环境学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D ) A、生物富集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物量金字塔 D、生物放大 39、“按自然法则处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关系就可使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这一观点最早出现在我国( A ) A、先秦思想家荀况的王制 B、秦朝的田律 C、唐律 D、西周的伐崇令 40、我国首次明确规定“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律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的规范性文件是( C ) A、1986年的

24、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B、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C、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 D、2000年的立法法 41、新中国成立后对防治工业污染作出规定的第一个法规是(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 B、工厂安全卫生规程C、关于防治煤烟型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 D、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 42、国务院第一次向全国发出注意环境污染的警告是由下列哪一事件引发的C A、海河流域污染 B、淮河流域污染 C、官厅水库与北京西郊污染 D、滇池污染 43、我国首次规定环境保护内容“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宪法是C A、1954年宪法 B、1972年宪法 C、

25、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44、我国第一次把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规定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的法律是(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45、在我国取得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主要方式是( B ) A、强制取得 B、法定取得 C、自然添附 D、天然孳息 46、我国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和某些重要的环境要素属于( D ) A、开发者个人所有 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C、谁开发谁所有 D、全民所有 47、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是B A、自然保护区制度 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C、土地

26、资源管理制度 D、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48、关于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不正确的是( B )。 A、确认取得 B、强制取得 C、授予取得 D、转让取得 49、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 C )年颁布的。 A、1979 B、1982 C、1989 D、1990 50、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A A、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占有核心的最高地位 B、是在我国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健全的基础上制定的 C、是其他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的制定依据 D、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的重要标志 5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责任的主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C ) A、针对性 B、单一性 C、

27、广泛性 D、特定性 5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即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指在开发、利用、保护环境与资源活动中产生的D A、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B、人类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C、既包括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3、关于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B )。A、环境保护范围大于自然资源保护范围 B、环境保护范围小于自然资源保护范围 C、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各有侧重 D、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正趋向统一 54、广义的环境与资源管理主要是指( C ) A、污染控制与资源利用相结合 B、污染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C、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相结合 D

28、、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生产力布局等的关系55、与其他行政决策相比环境行政决策往往具有B A、范围广泛性 B、科学不确定性 C、事后反应性 D、手段多样性 56、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是( D )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57、国家为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而采取的最主要手段是A A、建立和强化环境行政管理机构 B、应用环境经济调节措 C、强化环境刑事制裁 D、与企业订立环境协议 58、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管理制度是( B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许可证制度 C、

29、征收排污费和自然资源补偿费制度 D、经济刺激制度 59、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哪类许可证( D ) A、规划许可证 B、开发许可证C、建设许可证 D、排污许可证60、为弥补、恢复、更新自然资源的减少、流失或破坏而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收取的费用是D A、开发使用费 B、保护管理费 C、惩罚性收费 D、资源补偿费 61、可以起豉励和抑制正、反两方面作用的经济刺激措施是D A、财政援助 B、低息贷款 C、财政补贴 D、税收 62、城市规划法规定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地城市、l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需要由( C ) A、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B、国务院备案 C、省

30、、自治区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D、报国务院审查同意 6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先产生于( B )。 A、中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6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现了生态学基本规律中的A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协调稳定”律 D、“时空有宜”律 65、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B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分析表 D、环境影响登记表 66、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什么文件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B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登记表 D、环境现状评价书

31、67、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A ) A、可行性研究阶段 B、设计阶段 C、施工阶段 D、竣工投产阶段68、我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等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的时限是B A、半小时内 B、1小时内 C、2小时内 D、3小时内69、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有权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政府部门是( D ) A、省级人民政府经济综合部门 B、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部门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70、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国家对浪费资源和

32、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 A ) A、限期淘汰 B、强制拆除 C、限期治理 D、强制关闭 71、在我国有权颁布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是( A ) A、省级人民政府 B、省会城市人民政府 C、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72、谁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 )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各级人民政府的环保部门 73、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B A、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地方环保基础和方法标准 D、地方球境基准 74、关于我国环境标准的制定不

33、正确的是( D )。 A、对于国家排放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地方可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对于国家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地方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 C、向已有地方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在我国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 75、与环境法其他规范相比环境标准最重要的特征是C。 A、规范性 B、法律约束力 C、技术性 D、强制性 76、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者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称为( C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基准 D、环境基础标准 77、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据

34、以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的环境标准是A A、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C、环境保护方法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78、判断某环境区域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是A A、 环境质量标准 B、 污染物排放标准 C、 环保基础和方法标准 D、 环境基准 79、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B ) A、确定环境是否被污染的依据 B、确定应否让排污者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和责任的根据 C、确定某环境标准是否合法有效的根据 D、确定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环境纠纷中有关各方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有效的根据 80、环境方法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C ) A、确定环境标准是否合法有效的根据 B、是认定排污行为

35、是否合法的根据 C、是确定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环境纠纷中有关各方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有效的根据 D、是标定环境监测仪器和检验环境保护设备性能的法定依据 81、我国首创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是C。A、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许可证制度 82、“三同时”制度中的“三同时”不包括D。 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投产 D、同时淘汰 83、环境法中有关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的规定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是( D ) A、“物物相关”律 B、“协调稳定”律 C、“相生相克”律 D、“负载有额”律 84、在环境法中规定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依据的主要生态学规律是( A ) A

36、、“负载定额”律 B、“能流物复”律 C、“相生相克”律 D、“协调稳定”律 85、关于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国际上大多认为不包括( C )。 A、治理污染源费用 B、恢复被污染的环境的费用 C、排污费 D、环境污染受害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赔偿费用 86、关于排污费的性质正确的是D。 A、排污费是污染者对污染损失的一种补偿 B、排污费是国家税收的一种形式 C、排污费是企业间的互助金 D、排污费是运用法律手段使污染者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目的在于促进污染治理87、排污者可以申请减半缴纳排污费或者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C ) A、企业经营亏损、濒临破产的 B、因治理污染取得明显成效的 C、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

37、经济损失的 D、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 88、目前专门规范我国排污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是B A、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B、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C、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89、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排污者应当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的期限是( A ) A、7天内 B、10天内 C、15天内 D、20天内 90、在发放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管理程序中最为核心的工作环节是( B ) A、排污申报登记 B、确定本地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分配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 C、排污许可证的审批发放

38、D、排污许可证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91、判断排污者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是( C ) A、环保基础标准 B、环境质量标准 C、污染物排放标准 D、环境基准 92、除法律规定免责的情形外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行为人( A ) A、无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B、若主观上没有过错可以免除赔偿责任 C、若主观上没有过错不承担赔偿责任 D、只有从事了违法排污行为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9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追究环境损害引起的民事责任时只需具备什么要件即可追究民事责任( C ) A、故意 B、过失 C、实施了危害行为并造成危害结果 D、违法行为94、关于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不正确的是B。 A、实行

39、无过错责任原则 B、要求行为的违法性 C、存在损害后果 D、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95、在环境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原则为( B ) A、谁主张谁举证 B、举证责任倒置 C、共同举证 D、一般的诉讼举证规则 96、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是A A、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B、 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 C、具结悔过、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D、 排除危害、赔礼道歉、恢复原状 97、某工厂超标排污致使下游的河水变色幸发现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未产生重大后果。对该工厂的环境违法行为应追究( A )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98、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行政复议不服的诉讼时效为( A ) A、15天 B、30天 C、2个月 D、3个月 99、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为( C ) A、1年 B、2年 C、3年 D、20年 100、下列不属于破坏自然资源的犯罪有( D )。 A、非法占用耕地罪 B、非法采伐森林罪 C、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事业编/企业编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