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6∕T 1047-2018 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江西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53845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8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T 1047-2018 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江西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B36∕T 1047-2018 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江西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B36∕T 1047-2018 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江西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B36∕T 1047-2018 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江西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B36∕T 1047-2018 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江西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13.040.40 Z 05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 1047-2018 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Guideline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Orchar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South Hilly Areas 2018 - 07 - 03 发布 2019 - 01 - 04 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6/T 1047-2018 1 目 次 前言 . 2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3 4 果园面源污染来源及特征 . 5 5

2、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总体思路 . 6 6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源头减量技术 . 7 7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径流拦截技术 . 11 8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过程控制技术 . 14 9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深度净化技术 . 15 10 果园面源污染监测方法及环境效益评估 . 18 DB36/T 1047-2018 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西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定南县华鹏果业开发有限公司。 DB36/T 1047-2018 3 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

3、定了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 果园面源污染来源及特征、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总体思路、丘陵果园面源污染源头减量技术、丘陵果园面、源污染径流拦截技术、丘陵果园面源污染过程控制技术、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深度净化技术、 果园面源污染监测方法及环境效益评估。 本标准适用于南方丘陵地区果园开发及经营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其他类型经济林种开发及经营活动导致的面源污染防治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T 1645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T 500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DG/TJ 08-2100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程 HJ 555 化肥施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 HJ 556 农药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 HJ 200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LY/T 1914 植物篱营建技术规程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六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环办2014111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

5、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气沉降 大气中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直接沉降或通过雨雪等方式沉降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 3.2 生物源农药 DB36/T 1047-2018 4 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等。 3.3 生物化学农药 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具有生理调节、干扰交配、引诱或抗性诱导等特殊作用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农药,如信息素、性诱剂等。 3.4 基肥 播种前或定植前或在生长季节末或生长季节初施入土壤的肥料。 3.5 追肥 在植物生长过

6、程中施用的肥料。 3.6 硝化抑制剂 某些能抑制硝化菌活性,延缓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从而减少氮素以硝酸盐态淋溶损失的物质。 3.7 生物有机肥 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 3.8 配方施肥 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植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植物播种前提出有机肥、氮磷钾化肥和各种微肥的合理配比、用量和相应的施肥技术。 3.9 植物篱 一种丛篱状或带状、 密集配置的灌木或灌化乔木及灌草结合的植物配置形式, 按其主导功能的不同,分为坡面等高植物篱、护埂(堤)植物

7、篱、植物隔离带3种类型。 3.10 果园生草 在果树行间或全园(树盘除外)种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耐阴性强、覆盖性能好的草种,或者培育园区自然草本植被的一种果园土壤管理方法。 DB36/T 1047-2018 5 3.11 径流 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浇地的时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3.12 农药废物 农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包装物和贮运中失效或更新过程中禁用的农药。 3.13 土壤淋溶作用 降水或灌溉导致土体水下渗, 上方土层中的某些矿物盐类或有机物质溶解并转移到下方土层中的过程。 4 果园面源污染来源及特征 4.1 果园面源污染主要来源 4.1.1 果园在经营活动中投入的农用化学

8、品(化肥、农药等)除被果树吸收利用外,过量的部分会滞留在土壤中或散发至大气中,通过降雨径流、土壤淋溶作用、大气沉降等过程迁移至水体,这是果园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4.1.2 果园经营中,农药废物、肥料包装袋、地膜等固体废物,在风吹、日晒、雨淋等作用下,残留的农用化学品释放至环境中,这是造成果园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4.1.3 果园中残留的农业固体废物,如枯枝烂叶、凋落腐烂的瓜果等,在果园腐烂分解,其中的营养物质会再次释放至环境中,随降雨径流流失,这也是果园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 4.2 果园面源污染特征 4.2.1 果园面源污染受果园开垦方式、果园年龄、农用化学品施用、降雨、土壤类型、地

9、表植被覆盖情况、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 4.2.2 果园开垦方式对地表径流的产生量有较大的影响,顺坡种植较等高梯田种植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大,相应带来的面源污染也较重。 4.2.3 果园面源污染与果园年龄有一定的关系,果园开垦初期,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层松动,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随果园年龄的增长,果园地表植被逐步恢复,3 年5 年后,土层也较为紧实,此时水土流失量减轻,但会造成农用化学品在土壤中累积,当超过土壤持有量时,易随地表径流流失;此外,累积在土壤中的过量养分及污染物还可通过土壤淋溶、侧渗等迁移至下游水体。 4.2.4 果园面源污染与农用化学品施用量、施用方式及施用时间等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化学

10、品施用量越高,污染产生的风险越大。 4.2.5 果园面源污染受降雨、土壤类型、地表植被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降雨量越大、降雨强度越高、土壤保水能力差、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则径流的产生量越大,由此导致的面源污染也越重。 4.2.6 果园面源污染受地形地势的影响也较大,果园坡度大,水土流失的风险也越大,由此导致的面源污染也越严重。 DB36/T 1047-2018 6 5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总体思路 5.1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原则 5.1.1 南方丘陵果园面源污染防治应以生态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学等科学原理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工程、生态、农业、管理措施相结合,从面源污染源头至末端实施全过程控

11、制,减少面源污染风险。 5.1.2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将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果园开发利用总体方案,进行系统设计与建设,新开发果园应优化果园布局,设置生态隔离带,降低病虫害传播概率。 5.1.3 果园径流面源污染防治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果园地形地势及现有沟渠、山塘、洼地等,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 5.1.4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应集成多种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技术的优势,达到治理效果的最优化。 5.2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总体思路 5.2.1 源头减量技术主要是通过科学整地,优化果园开垦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投入量,提高其利用率,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

12、生量。 5.2.2 径流拦截技术主要是采取果园生草、植物篱、秸秆覆盖等措施,增加地表覆盖率,提高土壤水源涵养力,减少径流产生量,同时优化果园排水系统设计,减轻水土流失。 5.2.3 过程控制技术主要是在果园径流汇入地表水体前进行控制,通过改善其水流条件,延长水力停留时间等措施,减少径流携带泥沙及污染物的入河(库)量,主要工程措施包括修筑沉砂池、生态透水坝、生态滞留塘等。 5.2.4 深度净化技术是在径流汇水区,根据现场条件设置生态沟渠、生态湿地、生态浮床等深度净化设施,对果园排水进行深度净化后排入受纳水体。总体防治思路如图 1 所示。 DB36/T 1047-2018 7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科学

13、整地技术化肥减量增效病虫生态防治固体废物处置节水灌溉技术地表覆盖地表生草技术植物篱技术径流导排生态滞留塘沉砂池集水井生态透水坝生态沟渠生态湿地生态浮床工艺组合蓄水塘储水回用源头减量径流拦截过程控制深度净化 图1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总体思路 6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源头减量技术 6.1 科学整地技术 6.1.1 基本要求 6.1.1.1 丘陵果园开垦宜采取整地工程,保水保土,促进果树正常生长。 6.1.1.2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果树品种,应因地制宜,分别采取不同形式的整地工程,整地时应加强对山顶、坡脚等生态脆弱区域土著植被的保护。 6.1.1.3 整地工程防御标准,可按 1 年5 年一遇 3h6h 设

14、计暴雨量计算。各地根据不同降雨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暴雨频率和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进行设计。 6.1.1.4 果园开垦应避免大面积单一开垦,每隔一定距离,可沿坡设置生态隔离带,丰富果园的生物多样性,对病虫害亦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6.1.2 带状整地技术 DB36/T 1047-2018 8 6.1.2.1 反坡梯田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技术主要用于坡度较缓、土层较厚、坡面平整的丘陵坡地,田面亦向内倾斜 3o5o(反坡),田面宽 2m3m,前埂后沟(见图 2)。根据设计的果树行距,确定上下两级梯田的间距,并尽量沿等高线布设,长度不限。隔一定距离可修筑土埂,预防水流汇集;横向比

15、降宜保持在 1%以内,在田面中部挖树穴种植果树。 图2 反坡梯田整地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3 水平阶整地剖面结构示意图 6.1.2.2 水平阶整地。 水平阶整地技术适用于 15 25 的陡坡, 阶面宽 1.0m1.5m, 具有 3o5o反坡,上下两阶间的水平距离,以设计的果树行距为准(见图 3)。各水平阶间斜坡径流应在阶面上能全部或大部分容纳入渗,以此确定阶面宽度或阶边埂;亦可设计为隔坡形,隔坡距离根据现场确定。树苗植于距阶边 0.3m0.5m(约 1/3 阶宽)处。 6.1.3 穴状整地技术 6.1.3.1 大坑整地。大坑整地技术适用于土层极薄的土石山区,在坡面开挖大型果树坑,深 0.8m1.

16、0m, 圆形直径 0.8m1.0m, 方形各边长 0.8m1.0m, 取出坑内石砾或生土, 将附近表土填入坑内 (见图 4)。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上下两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根据设计果树的行距和株距,确定坑的行距和穴距。 图 4 大坑整地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5 鱼鳞坑整地平面结构示意图 6.1.3.2 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技术适用于土壤情况差、不够肥沃、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在较陡的坡面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一般长 1.5m、宽 80cm、深 15cm20cm,以后随树龄的增长,结合挖施肥沟和树盘土壤管理,逐年扩大(见图 5)。修筑鱼鳞坑时,坑面向内倾斜,沿坑的外

17、面要修筑一条土埂,严禁树干在土埂上,以防降大雨时,顺树干流下来的水把土埂冲塌。坑面土壤保持疏松,以利保蓄雨水。 6.2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6.2.1 基本要求 6.2.1.1 合理控制化肥的施用量,在保障果园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化肥利用率。 6.2.1.2 考虑不同地区果树品种、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等要求,确定化肥品种、用量及施用方法。 DB36/T 1047-2018 9 6.2.1.3 根据肥料品种的特点、流失途径及影响因素,通过调节可人为控制的影响因素,从源头控制肥料的流失,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6.2.1.4 果园肥料的施用应遵守 HJ 555 中的相关要求。 6.2.2 测土配方施肥

18、技术 6.2.2.1 开展土壤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养分测试,科学评估果园土壤肥力质量,根据土壤养分测试结果,结合果树品种对养分的需求及专家意见,科学设计施肥配方。 6.2.2.2 科学制定环境友好的养分管理计划,建立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果园施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搭配施用,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同时要注意养分平衡,包括氮、磷、钾等大量元素,钙、镁、硫等中量元素,以及硼、锌、钼等微量元素之间的平衡。 6.2.3 肥料科学施用技术 6.2.3.1 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合理选择肥料品种,做到基肥与追肥相结合,肥料施用方式应结合肥料性质而定,基肥要深施,宜选择在果树收获之后,追肥应结合

19、果树对养分的需求分次施肥,不可单次过量施肥。 6.2.3.2 积极推广缓释肥料、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有效控制养分释放速率和释放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空气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 6.2.3.3 施用铵态氮肥时,可加施硝化抑制剂,抑制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减少肥料的流失损失。 6.3 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 6.3.1 基本要求 6.3.1.1 果园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6.3.1.2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倡导使用安全、高效、低毒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保护有益生物和珍稀物种,维持果园生态系统平衡。 6.3.2 物理防治技术 6.3.2

20、.1 杀虫灯。在果园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杀虫灯一般采用悬挂安装,每盏杀虫灯控制面积约 1.5hm22hm2,悬挂高度视果园树势而定,一般不低于 1.5m,每天及时清除诱集的害虫,并定期清理触杀网。 6.3.2.2 防虫网。防虫网系人工构建的隔离屏障,可有效防止害虫进入,控制病虫害的传播。 6.3.2.3 黄板诱杀。黄板主要利用蚜虫等害虫的趋黄性进行诱杀。黄板一般从 7 月中旬开始悬挂,当黄板上粘满较多害虫时,应及时清除并更换黏合剂。 6.3.2.4 果实套袋。对果实进行套袋,可有效防止病虫对果实的危害,还可有效预防裂果、日灼等生理病害的发生。 6.3.3 生物防治技术 6.3.3.1

21、在果园可保护或种植根系浅的良性草,吸引有益生物前来栖息与繁殖,达到“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的目的。 6.3.3.2 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源农药,如植物源的除虫菊素、烟碱和鱼藤酮等,动物源的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微生物源的大黄素甲醚水剂、蛇床子素乳油等。 6.3.3.3 采用生物化学农药(如性引诱剂、信息素)扰乱害虫的交配信息、减少繁衍,降低 2 代昆虫的虫口密度。 6.3.3.4 在树上悬挂糖醋酒(适当添加农药),用来诱杀害虫;也可利用一些木质藤本来引诱成虫产卵,继而用药剂杀灭幼虫。 DB36/T 1047-2018 10 6.3.4 科学施药技术 6.3.4.1

22、果园农药施用应遵守 GB/T 8321 及 HJ 556 的有关规定, 并按照农药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中规定的用途、使用技术与方法等科学施用。 6.3.4.2 为提高农药的药性,在施用时,可根据产品使用说明,科学添加农药增效剂。 6.3.4.3 生物源及生物化学农药施用必须注意温度、湿度、太阳光和雨水四大气候因素,温度宜控制在 20以上;在喷施细菌粉剂时可趁早晚露水未干的时候,以便使药剂能很好地粘附在茎叶上;避免强的太阳光;严禁在暴雨期间用药,确保其杀虫效果。 6.4 固体废物合理处置技术 6.4.1 基本要求 6.4.1.1 按照“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理念,积极发展果园循环经济,推广生态循环

23、农业模式。 6.4.1.2 果园固体废物应按其性质,分类收集、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与一般固体废物应分开收集、处理,不可混合。危险废物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暂存和处理处置。 6.4.2 果园固体废物处置技术 6.4.2.1 果园枯草、落叶、残枝等可作为果园的地表覆盖材料,既可以减轻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又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6.4.2.2 果园弃果、落果等可作为牲畜的饲料,亦可收集起来现场沤肥,作为果园有机肥使用。 6.4.2.3 肥料包装袋、包装桶、地膜等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废物,应进行回收利用,严禁随意丢弃。 6.4.2.4 加强对农药废物的管理,具体参考 HJ 556 中的有关规定。 6.5

24、 节水灌溉技术 6.5.1 基本要求 6.5.1.1 灌溉水源应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发挥灌溉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6.5.1.2 南方丘陵地区雨量丰沛,应结合果园布局,修筑山塘、涝池等蓄水工程,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节约水资源,蓄水工程设计可参考 GB/T 16453.4 中的相关规定。 6.5.1.3 果园灌溉用水应达到 GB 5084 的要求,工程措施技术要求达到 GB/T 50363 中的有关要求。 6.5.2 喷灌技术 6.5.2.1 常用的喷灌类型有:固定管道式喷灌、半固定管道式喷灌、移动管道式喷灌、大中型机组式喷灌和轻小型机组式喷灌。 6.5.2.2 喷灌技术喷水均匀,受

25、地形条件的限制小,在砂土或地形坡度达到 5%等地面灌溉有困难的地方都可以采用,不宜在有风及蒸发较强的环境下使用。 6.5.2.3 喷灌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参考 GB/T 50085。 6.5.3 微灌技术 6.5.3.1 按灌水器及出流形式的不同,微灌主要有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渗灌等形式。 6.5.3.2 微灌技术灌溉均匀,可以控制每个灌水器的出水流量,均匀率高达 80%以上;同时可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微灌技术还可实现水肥一体化,将肥料溶于水中,减少氨挥发,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6.5.3.3 微灌技术需要在地下铺设大量的管道,增加了灌溉成本,同时喷水器小容易堵塞,需要经常检查。 6.5.4

26、 滴灌技术 DB36/T 1047-2018 11 6.5.4.1 滴灌系统可分为固定式和半固定式两类。固定式滴灌系统是指全部管网安装好后不再移动,适用于果树、瓜果、蔬菜等作物;半固定式滴灌系统干、支管道为固定的,只有田间的毛管是移动的,一条毛管可控制数行作物,灌水时,灌完一行后再移至另一行进行灌溉,依次移动可灌数行。 6.5.4.2 滴灌技术主要适用于灌溉水源不足,或是容易出现季节性干旱的地区,与专用的滴灌肥料配合使用可实现水肥一体化。 6.5.4.3 滴灌技术不破坏土壤结构,土壤内部水、肥、气、热经常保持适宜于作物生长的良好状况,蒸发损失小,不产生地面径流,几乎没有深层渗漏,是一种节水环保

27、的灌溉方式。 7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径流拦截技术 7.1 地表覆盖技术 7.1.1 基本要求 7.1.1.1 地表覆盖技术应根据果树品种、长势、果园地形等条件确定,对于粘土质果园和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果园,可酌情使用。 7.1.1.2 地表覆盖技术可以阻挡冷风侵袭植物根茎,减弱冻害,又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增温作用,覆盖物腐烂后,应将其翻入土壤,作为植物的有机肥还田利用。 7.1.2 果园生草技术 7.1.2.1 果园生草植物亦选用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适中,根系浅,耐贫瘠,对水肥要求低,避免与果树争水、争肥,无与果树共生的病虫害。 7.1.2.2 果园生草应优先选择豆科植物(绿肥)、趋避植物、

28、本土植物,引进外来物种时,应进行充分论证,避免引起生态入侵。 7.1.2.3 果园生草亦可采取自然生草法,即以本土植物自然生长,辅以必要的人工管理,除去不适宜种类的杂草,达到生草的目的。 7.1.2.4 严格控制除草剂在生草中的应用,要科学施肥和灌水,但控制草不要长的过旺,同时要保证一定的产草量,否则生草的目的达不到。 7.1.3 秸秆覆盖技术 7.1.3.1 秸秆覆盖技术适用于土壤蒸发量大,易出现季节性干旱的地区,不适于透气性差的粘土质果园和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果园。 7.1.3.2 覆盖果园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以防多雨年造成土壤湿度过大,影响根系发育和果树生长。覆盖 3 年4 年后,可将秸秆翻

29、入地下,同时再进行新一轮覆盖。 7.1.3.3 在春季进行土地平整,覆盖前要把果树树盘土壤扩穴深翻,并施入一定量的速效氮肥。 7.1.3.4 一般在 5 月上旬以后、 地温已经回升时实施果园秸秆覆盖, 切勿在春季土壤温度上升期覆盖;第一年每亩用秸秆量约 1000kg1500kg, 以后每年用秸秆量 600kg800kg, 覆盖秸秆厚度一般 15cm25cm。 7.1.3.5 秸秆覆盖在果树树盘范围内,同时在果树树干周围留出直径 40cm50cm 的空间,以便于夏天排涝和预防冬春火灾发生。 7.1.3.6 秸秆可使用稻草、麦秸、玉米秸等,也可使用果园生草刈割后的枯草,其中玉米秸等较高大的秸秆要铡

30、成小段,覆盖后撒少量土压实。 7.1.3.7 秸秆覆盖后,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病虫种群及其发生规律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应对果园进行系统的病虫预测预报,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DB36/T 1047-2018 12 7.2 植物篱拦截技术 7.2.1 基本要求 7.2.1.1 植物篱构建应坚持立地条件与植物材料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一致性, 遵循“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的原则。 7.2.1.2 植物篱亦种植在反坡梯田外侧(护埂)及梯壁上,亦可根据现场条件在坡面种植,还可作为果园生态隔离带。植物篱材料可选择多年生草本植物、矮小的灌木等。 7.2.1.3 植物根部或接近根部处互相靠近,形成一

31、个连续体系,一般草本或小灌木株距 5cm10cm,行距 20cm60cm,乔木间距根据冠幅大小具体确定。 7.2.1.4 植物篱的高度一般在 1.5m 以下,最大不超过 2.0m,宽度一般 0.3m1.0m。 7.2.1.5 植物篱的配置、整地、建植方法、抚育管护等参考 LY/T 1914。 7.2.2 坡面等高植物篱 7.2.2.1 坡面等高植物篱选择萌芽、萌蘖力强,耐修剪、生长迅速、郁闭快的灌木树种或者草种,有固氮能力或具有一定经济产出的植物材料要优先选择。 7.2.2.2 在坡地上种植,一般带间距为 3m7m,沿等高线高密度种植单行、双行或多行植物,在两层植物篱之间选择生态效益好、 经济

32、效益佳的木本或草本植物 (包括农作物、 经济树种或目标用材树种)种植,宜适当采用固氮植物。 7.2.3 护埂(堤)植物篱 7.2.3.1 护埂(堤)植物篱选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根系穿透力强的植物材料,优先选择具有一定经济效益且胁地不明显的植物材料,避免采用胁地过强而影响目标作物生长的树种或草种。 7.2.3.2 配置形式要根据地埂实际宽度、梯田宽度或河、库堤岸边坡的实际长度等指标来确定,根据需要可种植单行、双行或多行深根性树种或草种。 7.2.4 隔离植物篱 7.2.4.1 隔离植物篱选择具有一定隔离、阻挡效果,生长期长的植物材料,优先选择抗病虫害、阻火能力强和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常

33、绿树种。 7.2.4.2 一般采用双行或多行乔、 灌木树种进行混交或纯林配置并形成具有一定宽度 (一般都在 0.5 m以上)的隔离带。 7.3 径流导排技术 7.3.1 基本要求 7.3.1.1 在丘陵坡地开垦果园,应进行系统规划,排水系统与果园建设同步设计、施工,排水系统与蓄水系统有机结合,充分蓄积利用自然降水,减少灌溉用水提升动力消耗。 7.3.1.2 果园径流导排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地势条件,多样化设计,如截洪沟、竹节沟、山边沟、挡水堰等径流导排工程。 7.3.1.3 径流导排沟要与沉砂池、生态滞留塘等径流过程控制环节相衔接,亦可与生态沟渠等深度净化环节结合,建设生态导流沟。 7.3.2

34、 截洪沟 7.3.2.1 截洪沟主要修筑在山顶保持水土林木的下缘,将山顶径流有序导出,避免直接汇流入果园,造成水土流失。 7.3.2.2 截洪沟断面一般采用倒“梯”字形,尺寸设计可参考 GB 50014(见图 6)。 DB36/T 1047-2018 13 图 6 截洪沟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7 山边沟剖面结构示意图 7.3.3 山边沟 7.3.3.1 山边沟应根据不同坡度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挖,以截短坡长分段截泄径流,防止冲蚀。 7.3.3.2 山边沟间距一般为 16m20m,坡度小的间隔 20m,坡度大的隔 16m,截面呈浅三角形,宽2m,外高内低,高差 0.1m(见图 7)。 7.3.3

35、.3 山边沟断面宽而浅,为坡地机械化作业提供了田间作业道路,使路渠结合、沟道合一,从而降低了田间劳动消耗和成本,而且施工容易,便于机械化修建,满足了现代坡地农业的基本需要。 7.3.4 竹节沟 7.3.4.1 竹节沟同时具有导排和蓄水的作用,即将梯田田面径流导排,然后蓄积起来,作为灌溉水源;此外,还可在竹节沟上设置溢流口,水位超过竹节沟的蓄水水位线后,溢流入导流系统。 7.3.4.2 竹节沟一般沿种植面内边缘自然地势等高开挖,宽高一般均为 30cm 左右,挡水墙材质可选用透水弱的坚硬泥土,高度一般为 5cm8 cm,挡水墙间隔一般为 4m5m,集水沟内可种植耐旱湿地植物(见图 8)。 图 8

36、竹节沟剖面结构(左)和侧视结构(右)示意图 7.3.5 挡水堰 7.3.5.1 挡水堰主要修筑在反坡梯田的外侧,可将挖竹节沟的土,堆到梯田外缘,修筑而成,挡水堰一般宽 20cm30cm,高 10cm15cm,具体根据现场条件确定。 7.3.5.2 根据现场条件,挡水堰上可种植高度适宜的草本植物或矮小的灌木,作为植物篱,拦截径流,防止坡面径流冲蚀梯壁。 DB36/T 1047-2018 14 8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过程控制技术 8.1 沉砂池与集水池 8.1.1 基本要求 8.1.1.1 沉砂池和集水池一般串联,依地势条件,果园径流汇水先进入沉砂池,自然沉降后,再通过溢流口进入集水池。 8.1.1

37、.2 集水池承担一定的汇水作用,将初步沉淀的果园径流进行汇集,并导流至下游蓄水设施。 8.1.1.3 沉砂池和集水池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亦可采用砖砌、水泥砂浆抹面结构,为防止冲刷,一般不采用土质结构。 8.1.2 沉砂池 8.1.2.1 沉砂池有效容积按照果园汇水面积、降雨量、径流系数、有效停留时间等因素确定,可参考GB 50014 中的相关规定。 8.1.2.2 沉砂池有效深度一般为 0.8m1.2m,长宽比一般为 2:1,为便于泥沙清理,池底部可采用漏斗状,坡度为 10 15 为宜。 8.1.2.3 沉砂池进水端一般设置粗细两道格栅,防止枯枝烂叶等堵塞进水系统,池体应定期清理,一般采用

38、人工清理方式,清理出的泥沙可作为果园低洼地的填料使用。 8.1.3 集水池 8.1.3.1 集水池一般与蓄水设施相连,依据地势条件,可采用明渠或涵管连通。 8.1.3.2 设置果园灌溉提升泵站时,可利用集水池的集水功能,将泵站设置在集水池一侧,将蓄水设施中的水经集水池提升作为果园灌溉用水,集水池设计可参考 GB 50014 中的相关规定。 8.1.3.3 集水池应定期检修,防止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隙漏水;此外,还应定期清理,防止泥沙阻塞进排水系统。 8.2 生态滞留塘 8.2.1 基本要求 8.2.1.1 生态滞留塘是一个微生态系统,利用细菌、藻类、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的共同作用实现对进水的净化

39、,具有基建投资低、运行管理简单、经济等优点。 8.2.1.2 生态滞留塘的建设应因地就势,结合降雨量、汇水面积、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确定,一般生态滞留塘是在天然洼地或汇水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 8.2.1.3 生态滞留塘前端一般设置格栅、沉砂池等预处理系统,避免果园径流携带的枯枝烂叶、泥沙等淤积、堵塞生态滞留塘。 8.2.2 预处理系统 生态滞留塘预处理系统的设计可参考8.1。 8.2.3 生态滞留塘 8.2.3.1 生态滞留塘一般由进水区、沉降区、净化区、出水区组成(见图 9)。 8.2.3.2 生态滞留塘的进水区承接预处理系统的出水,一般是借助地势从预处理系统溢流入进水区;生态滞留塘配水可

40、采用穿孔墙、 穿孔管、 三角堰等配水方式, 具体可参考 DG/TJ 08-2100 中的有关规定。 8.2.3.3 沉降区的作用是进一步对进水中的悬浮物进行拦截,一般采用级配卵石作为滤床,用碾压式土坝或围堰与净化区隔开,可设置溢流堰溢流入净化区。 DB36/T 1047-2018 15 8.2.3.4 净化区主要种植水生植物,依靠净化区的微生态系统实现对来水的净化;滞留塘水生植物应以本土植物为主。 图 9 生态滞留塘剖面结构示意图 8.2.3.5 生态滞留塘的出水区可建设生态透水坝(见图 10),利用坝体的半透水带对水位进行控制,并对出水进一步进行净化。 图 10 生态透水坝剖面结构示意图 8

41、.3 生态缓冲带 8.3.1 基本要求 8.3.1.1 生态缓冲带是果园径流排水进入蓄水设施前的一道生态屏障,对果园径流氮磷营养盐及悬浮物具有一定的拦截、吸收、净化作用。 8.3.1.2 生态缓冲带植物配置一般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形式,做到挺水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合理配置,植物品种选择以本土植物为主。 8.3.2 生态缓冲带 8.3.2.1 生态缓冲带设计应根据果园汇水条件、蓄水设施、地形地势等因素综合考虑。 8.3.2.2 缓冲带要保持一定的宽度,可根据拦截的污染物类型、径流长度、地表坡度、土壤质地等因素进行确定。 8.3.2.3 为最大程度防止虫害和疾病的发生,缓冲带植被应选用多种植

42、物混合栽植。用于吸收养分的植被在径流多发季节应该刚好处于快速生长期。 8.3.2.4 缓冲带植被应定期进行收割和管理,以促进植物的再生和养分吸收。 9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深度净化技术 DB36/T 1047-2018 16 9.1 生态沟渠 9.1.1 基本要求 9.1.1.1 生态沟渠建设应坚持因地就势,充分利用原有排水沟渠,通过对排水沟渠进行一定的工程改造,建成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既具有排水功能,又可对排水中的氮磷等养分进行净化。 9.1.1.2 生态沟渠一般在坡脚建设,等高开挖,对于地势起伏较大的沟段,可依据地势将生态沟渠分为若干段或支渠,两段之间用生态透水坝相连,通过透水坝对沟段水位进行

43、控制,适当延长进水的停留时间,提高净化效果。 9.1.2 沟渠设计与建设 9.1.2.1 生态沟渠一般由工程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 工程部分主要包括渠体及生态拦截坝、 节制闸等,生物部分主要包括渠底、渠两侧的植物。 9.1.2.2 生态沟渠渠体的断面一般为梯形,上宽 1.5m,底宽 1.0m,深 0.6m,渠壁、渠底均为土质或是多孔结构(见图 11)。 图 11 生态沟渠剖面结构(左)及渠壁剖面(右)结构示意图 9.1.2.3 生态沟渠的植物配置应优先选择本土植物,对氮、磷营养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生长旺盛, 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易于处置利用, 并可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 引进外来物种, 应进行

44、充分论证,避免造成生态入侵。 9.1.3 沟渠的管理维护 9.1.3.1 沟渠水生植物死亡后沉积水底会腐烂,向水体释放有机物质和氮、磷元素,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沟渠的水生植物要定期收获、处置、利用。 9.1.3.2 减少沟渠堤岸植物带受岸上人类活动、沟渠水流、沟渠开发等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 9.1.3.3 沟底淤积物超过 10cm,或杂草丛生,严重影响水流的区段,要及时清淤,保证沟渠的容量和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沟渠清理不要彻底清理,要保留部分植物和淤泥。 9.2 生态湿地 9.2.1 基本要求 9.2.1.1 生态湿地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果园洼地、积水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

45、改造建成。 9.2.1.2 果园径流排水深度净化湿地一般采用表流型, 以土壤为基质, 如添加其他填料 (如级配砾石) ,应结合现场条件进行充分论证,以防影响后期对湿地系统的清淤改造(见图 12)。 DB36/T 1047-2018 17 图 12 生态湿地剖面结构示意图 9.2.2 湿地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9.2.2.1 表面流湿地的设计应根据降雨强度、汇水面积、停留时间、现场条件等因素确定,具体设计与建设可参考 HJ 2005 中的有关规定。 9.2.2.2 生态湿地植物的配置应优选本土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且对氮、磷等营养元素吸收净化能力较强,引进外来物种,应进行充分论证,避免造成生态

46、入侵。 9.2.3 湿地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9.2.3.1 应加强对生态湿地系统的检修与维护,特别是暴雨、洪水过后,应对进排水系统进行检修,避免系统堵塞、淤积,影响进排水及处理效果。 9.2.3.2 湿地系统的植物,应定期进行收获和补种更新,收获后的植物可作为果园地表的覆盖材料,不得任其在湿地中腐烂分解,引起二次污染。 9.3 生态浮床 9.3.1 基本要求 9.3.1.1 生态浮床一般设置在果园汇水塘内,由多个单体构成,可串联成片,或是形成浮岛,并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 9.3.1.2 生态浮床宜设置在汇水塘缓流区, 在水流较急或是排水口附近设置时, 应根据现场条件确定,采取一定的固定措施,防止

47、水流冲散浮床系统。 9.3.2 浮床系统结构设计 9.3.2.1 典型的浮床结构由四部分组成:浮床框体、浮床床体、浮床基质及浮床植物。 9.3.2.2 浮床框体要求坚固、耐用、抗风浪,一般用 PVC 管、不锈钢管、木材、毛竹等作为框架。 9.3.2.3 浮床床体是植物栽种的支撑物,同时是整个浮床浮力的主要提供者,常用的是聚苯乙烯泡沫板,此外还有将陶粒、蛭石、珍珠岩等无机材料作为床体。如人工浮床选择漂浮植物进行栽种,可以不用浮床床体,依靠植物自身浮力而保持在水面上,利用浮床框体、绳网将其固定在一定区域内。 9.3.2.4 浮床基质用于固定植物植株,同时要保证植物根系生长所需的水分、氧气条件,且能

48、作为肥料载体,因此基质材料必须具有弹性足、固定力强、吸附水分、养分能力强、不腐烂、不污染水体、能重复利用等特点,而且必须具有较好的蓄肥、保肥、供肥能力,保证植物直立与正常生长。目前使用的浮床基质多为海绵、椰子纤维等。 9.3.2.5 浮床植物应适宜当地气候、水质条件,成活率高,优先选择土著种;根系发达、根茎繁殖能力强;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植株优美,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或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目前常用的浮床植物有美人蕉、芦苇、水稻、香根草、香蒲、菖蒲、石菖蒲、水浮莲、凤眼莲、水芹菜、水雍菜等。 9.3.3 生态浮床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9.3.3.1 应定期对生态浮床系统结构进行检查,特别是洪水、暴雨、

49、大风等恶劣天气过后,应加强对浮床结构的检查,及时对受损部位进行修补。 DB36/T 1047-2018 18 9.3.3.2 生态浮床植物应定期进行修剪、收割,并进行更新、补种,确保浮床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 9.3.3.3 应根据现场条件,对浮床植物,特别是漂浮植物进行适当的控制,避免其肆意疯长,破坏汇水塘的水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灾害。 10 果园面源污染监测方法及环境效益评估 10.1 果园面源污染监测方法 10.1.1 果园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地表径流及土壤淋溶携带的污染物直接或间接的进入水体,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此外,果园施用肥料后的氨挥发及农药喷洒等会对大气产生一定的影响。 10

50、.1.2 果园径流污染监测、淋溶污染监测、氨挥发通量的监测可参考环办2014111 号文件附件 6中规定的方法。 10.2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环境效益评估 10.2.1 评估基线的选取 10.2.1.1 利用监测区域近三年内的历史数据确定基线,数据来源包括历史监测、专项调查、科学研究等反映果园面源污染状况的历史数据; 10.2.1.2 利用未采取相应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的相似现场数据确定基线,即“对照区域”数据,“对照区域”应与评估区域的地理特征、果园树龄、果树类型、管理模式等具有可比性; 10.2.1.3 利用模型确定基线,可考虑构建面源污染负荷模型,采用模型预测值作为基线; 10.2.1.4 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