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固本与交融:仪式观下香浪节文化传播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36716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本与交融:仪式观下香浪节文化传播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固本与交融:仪式观下香浪节文化传播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2023/62023/613新闻与传播研究固本与交融:仪式观下香浪节文化传播探究 杨阿圆 鲍海波【摘 要】“香浪节”作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逐渐发展为甘南地区最受万众瞩目的文化实践活动,成为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中不乏一些仪式及规程,本文将从仪式传播的角度分析香浪节中的文化仪式及仪式中出现的符号,以挖掘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了解藏族社会、文化特质,激发其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影响。【关键词】香浪节;仪式传播;文化传播;表征【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杨阿圆,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

2、究生。鲍海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且藏民族自古以来就与中华文化紧紧相连,无论是历史上建立军制还是藏汉通婚等,都说明了藏族与中华民族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中就提到“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3、,守望相助、手足情深”1。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香浪节”自最初的零散分布式举办到现在形成较为完整统一的规模,每年在7、8月份举办,已经成为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知名度最高的节日庆典,同时成为甘南一张不得不提的“旅游名片”。2006年,夏河县政府宣布“夏河县香浪节”被批准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学界对于甘南地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旅游文化、农业科技和建筑工程中,缺乏对节日的文化研究。在对甘南节日的整体研究中,大多集中在音乐舞蹈、民族宗教和藏文化艺术的领域。以香浪节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非常稀少,在知网上只能搜寻到18篇学术期刊和3篇学位论文。对于香浪节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节日的介绍描述

4、,论述文化传承的功能;二是通过对文旅融合的分析,为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总体来看,对于“香浪节”的研究大多都是比较宽泛的论述,缺乏细致的研究点进行深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仪式传播的视角切入,从节日中具有代表性的仪式形式、代表性符号等维度分142023/62023/614新闻与传播研究析甘南州香浪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交融和互嵌等功能及其为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的西南部,“香浪节”最早发源于夏河县紧靠甘南地区的宗教政治中心拉卜楞寺。“香浪节”这个名称为藏语音译而来,“香”是木柴,“浪”是樵采,所以香浪在藏语中是采薪的意思。所谓仪式,按照坦姆比

5、亚看法,“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系列化的言语和行为构成,这些言语和行为有着特定的象征含义,这些含义往往是借助多重媒介进行传播,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加入。”2作为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仪式具有多种基本功能,如社会凝聚与整合、文化传承与扩散等,人们通过仪式参与来维护特定的社会文化。香浪节作为甘南藏族地区最为盛大的节日,也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一个文化社会。一、具身、竞技与对话:“香浪节”的历史及其仪式特征(一)香浪节历史沿革香浪节在拉卜楞寺建立时就已存在,距今大概有三百年的历史。香浪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属于封闭圈层僧人的节日。在嘉木样大师(1856年至1916年)之前,寺院的僧人们会在每年

6、固定的时间外出拾柴,以解决漫长冬天的寒冷等日常生活问题。从嘉木样大师起便规定了“香浪节”的制度,即每年的三、四、五、六、八、九月份,各寺院的僧侣们可以携带帐篷、食品等物资前往山林,进行为期三到五天以采伐采薪为主、娱乐为辅的外出活动。第二个阶段逐步发展为僧俗同欢的活动。“香浪节”因拉卜楞寺这样一个集地理、历史、宗教等因素为一体的地方变得越来越有名,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是僧人每年过节,附近的人们也开始效仿并加入进来,“香浪节”不再单纯是僧人圈层自己的节日,而是变成僧俗同欢的节日。第三个阶段从清末开始,节日的参与者不再只是藏族民众。在夏河县政教合一的特殊条件下,逐渐增多的经商者、贸易往来者也加入

7、其中,其中包括汉族、回族等多民族民众。香浪节开始成为了多民族民众共同欢度的节日。第四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由政府主办的香浪节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第一次在合作市当周沟草原成功举办,将从前具有宗教性质的香浪节与旅游文化结合为一体,不仅宣传了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开始将其打造成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带动甘南地区的文旅创收。此后每年,“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在盛夏季节如期举办,开始由各县轮流举办,近几年由州府合作市固定承办。在三百多年的绵延历史中,“香浪节”在其四个历史发展阶段虽参与主体等有不同,但始终不变的是其仪式的核心形式。(二)香浪节核心仪式形式1.具身狂欢的歌舞表演在香浪节仪式活动中,舞蹈作为一种历

8、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凝聚的文化意蕴,这是藏族民众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中演化出来的仪式。无论是参与表演的舞蹈者,还是观看表演的欣赏者,都能从这一场场仪式中获得充分的认同感,参与感,可以更深一层地理解民族文化传播带来的意义。香浪节期间,锅庄舞是最主要的舞蹈种类。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群众性和娱乐性,表演不受场地、人数的限制,参与者也不需要具有舞蹈专业性或者特意学习,无论老幼、职业、贫富贵贱,表演者围成一个圆圈,随着音乐的节奏变换不同的步伐。音乐或庄重或欢快,在这种场景中,人们都不自觉地沉浸在这种浓烈的氛围当中,表演者和围观者情感相互感染,共同感受着锅庄舞中团结、友爱的气氛。锅

9、庄舞因其凝聚力和激发力,是香浪节上的必备节目。此外,还有新兴编排的其他舞蹈形式。如在第二十届香巴拉旅游艺术文化节上,甘南州的七县一市合作编排了一项大型的舞蹈节目:分别将七个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进行设计和组合,最后在州府合作市当周沟草原的庆典空间中,将提前排练好的演员们汇聚在主席台前,共同演出了这场大型的舞蹈特色展示表演。152023/62023/615新闻与传播研究这种编排方法独具一格,既将地方特色尽情地显现出来,又将民族团结、民族认同的概念融入在里面。可见,歌舞作为一种共享文化资源在这种仪式中得到传播,无论是参与表演的舞蹈者,还是观看表演的欣赏者,都能从这一场场仪式中获得充分的参与感、认同

10、感,可以更深一层地理解民族文化的深刻含义。2.竞技表演的体育活动藏族作为一种长久的群居群体,通过体育竞演这种群体性的活动,可以将这个民族最大程度地聚合在一起。意义的共享在某种层面上也可以表达出情感上的聚合,从而达到进一步构建稳定群体的目的。藏族的体育活动由来已久,不仅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劳动,而且包含着藏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观念等。一些体育活动拥有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与宗教祭祀、民族节日、日常活动紧密结合。这些体育活动具有很高的技巧性、竞争性,经常伴有唱跳歌舞,既能强壮体质又有益于身心,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甘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始终不断相互渗透,体育活动项目也具有多元色

11、彩,既包含着藏民族的生产、生活、传统习俗等丰富的元素,也容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内容。如“万人拔河”、赛马、赛牦牛、射箭等体育文化形态,在甘南这片土地上竞相辉映,长盛不衰。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香浪节”,其中也包含体育运动竞技等项目,其中常设项目有:拔河、赛马、赛牦牛、摔跤等。赛马是从早期封闭圈层的香浪节到21世纪的香巴拉旅游艺术文化节一直延续的体育活动项目,只是在近几年的香巴拉节上不再是竞技形式,而是改为马术表演。随着时代的进步,曾经落后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在经济、文化、信息流通度方面较以前都有了飞速的进步,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速度加快,让这些民间节日、民族活动不再只是族群内部的项目,转

12、而演变成一种多民族之间共同参与、交流的平台。3.神俗对话的祭祀仪式“宗教仪式是人与神交通的重要方式,是向神灵祷告和诉求,宗教仪式的本质是神灵信仰。”3宗教仪式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人类的某些追求,人们渴望通过一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而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自古以来宗教以及宗教仪式就是人类超越性思想的重要体现形式。在“香浪节”的历史传统中,祭祀仪式是最具特色的一个部分。现在主要存在的两种祭祀形式为:第一步是“煨桑”。这是一个藏语意译加音译的一个词语,“煨”是一个汉语的动词词汇,指“在带火的灰里烧熟东西”“用微火慢慢煮”;“桑”是藏语的音译,泛指清洁、净化。“煨桑”不仅指燃烧也指燃烧出的香“烟”,从

13、而引申并意译成香祭、烟祭等。煨桑这一仪式活动早在原始社会时代就出现,在藏族的原始信仰里面,认为神灵居于天上。将燃烧的香烟意化成可以通往神灵处所的天梯,将大地上的人们心中的祈愿和敬意带到上方,使神欢喜,赐福人间,也使得自身的心灵得到净化。在香浪节上,举行煨桑仪式是在节日第一天的清晨日出之前。仪式开始时将事先准备好的柏枝树叶点燃,当火焰燃烧起来,烟雾腾空而起之时,人们开始往里面投掷一些食物,如糌粑、青稞、酥油等,紧接着男人们便会骑着马围着火堆转圈鸣枪。第二步是插箭仪式。在藏族自然物体崇拜中,山脉因其树木、雨雪常年滋养着土地,被当地民众认为是影响力最大、最长的物,人们尊敬它为神。人们将居住地附近的山

14、脉顶端插上箭,将其供奉为神山,期望山神可以年年岁岁保佑他们世代绵延。插箭活动的人员要求只能男性参加,除非家中无男性。插箭仪式是先将两支分别代表活佛和村庄的长箭插在剪垛里,随后男子们便会开始拿着自己手中的箭顺时针绕剪垛三周,再将箭插入到长箭周围。剪垛大致呈一个正方形的形状,四周是由木栅栏或者是石头堆砌做成的一个一米左右的高台,外部基本都会被经幡、哈达、羊毛等物品缀满。随着藏族男子们将箭全部插入剪垛,周围人们有的高声呼喊、有的骑着马奔跑、有的扬“隆达”,出现一片沸腾之势。插满箭的剪垛矗立在山巅之上,威严又庄重,以表162023/62023/616新闻与传播研究达战无不胜、不可欺凌的民族精神。“香浪

15、节”仪式中举行的插箭仪式,不仅蕴含着甘南藏族地区关于宗教信仰、英雄崇拜、民间传说等的文化内容,也为节日增加了一定的庄重感和威慑力。在香浪节上,神人对话的祭祀仪式、具身狂欢的歌舞表演、竞技表演的体育活动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和传统形成先后秩序,共同形成一种规则性与规范性极强的文化仪式,让参与者共同参与到这一仪式过程中,共同分享文化盛宴,共同形成文化理念,共同构建文化共同体。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基础,可以说是“我们以物体对我们所具有的意义为基础来作用于物体。这些意义是传统的,是作为社会化的一部分被人们习得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意义是共享的”4。作为一个在当地极具盛名的节日,在一定程

16、度上是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甘南特色的文化盛宴,通过仪式传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的范围内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二、行动的意义之网:“香浪节”仪式中的符号表征马克思韦伯曾说:“人类是悬挂在自我意义编织之网上的动物”,符号就是人类意义之网的载体。符号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出现的以来解释特定的事物标记,它既是人认识世界的起点,也是人们与外界进行交互的一个前提。文化之所以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依赖于符号的存在。在香浪节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仪式中,除了特定的语言符号,还有一些非语言的符号,将这些所使用的符号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物态符号、歌舞符号和色彩符号。(一)物态符号

17、在香浪节采用的物态符号中包含有哈达、经幡、服饰、食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形态。1.表达敬仰的哈达“哈达是用长方形绢布制成的礼敬法器,表达对上尊者的敬意。”5哈达作为文化符号,是藏族文化的表征和载体,也随着历史的进步不断重新建构。在早些时候,藏族高官在头上缠上白色的头巾,在遇到尊贵的人的时候,会将头上的头巾解下,赠与对方,以此表达自己的尊崇之心。6从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时代便开始在民间流传,16世纪后期广泛普及。在香浪节仪式上,骑手手中高举着白色哈达飞驰而过,代表对嘉宾和观众的礼貌和敬意;在插箭仪式上系在箭梢的哈达代表一种宗教的信仰,既是对神的尊敬和爱戴,也表达感谢之意和内心的盼望。藏族民众将美好的

18、期盼寄托凝聚在白色的哈达上,表达出他们内心深处的观念和想法。在此,哈达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符号,是对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对整个民族也起到一种维系、调节的作用。2.迎风祈福的经幡在整个藏族地区随处可见的经幡,在香浪节的仪式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物态符号。无论是在插箭仪式后裹在上面的经幡,还是在现在的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上随处可见飘动的经幡,都是一种重要的民族符号。其能指是经幡这个“物”,所指则可以指代其寓意,比如是藏民族文化的代表以及藏族精神的代表。每次被风吹动,经幡随风摆动,就代表着上面的经文被诵读过一遍,这在藏族人民心中代表一种与神灵的对话。经幡作为符号在其传递过程中,自有其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对这

19、些物品赋予色彩寓意时,是发出者对其的一种编码行为,将发出者需要的信息和规则组合后赋予在某个色彩载体上,编码者必须拥有对色彩背后文化背景的准确理解,解码者也必须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和使用这种符号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如经幡的五种颜色,在颜色的意义赋予时运用了苯教观点中的世界组成元素,藏族人民因为长期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在看到经幡上不同的颜色时,能意会到不同色彩所代表的含义。3.蔽体叙意的服饰服饰,除其遮盖、保暖等实用性功能之外,还会被视为是传递一定的社会地位、信仰观念等信息的非语言符号。香浪节仪式上,特定服饰的出现场景非常多,不仅有单独的服饰展演活动,172023/62023/617新闻

20、与传播研究歌舞表演中也会着盛装表演。节日参与者身着别具特色的服装及配饰,常见的图案有十字纹、云纹、鱼纹等,这些图案既展示出藏族民众的自然崇拜,又呈现出本地生活生产的真实场景。如舟曲、迭部等地区因为气候湿润,季节较其他地区来讲相对温和,在服饰上多以花卉类的刺绣为主,这些图案也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梅花代表坚毅高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菊花代表品行高洁。藏族的服饰不仅具有自己的特色,还有一些服饰在图案上融汇了汉文化中的传统哲学元素如阴阳图、十二生肖等7。比如卓尼觉乃藏族的服饰,因其多元文化色彩,在甘南地区变得极具特色,展示出了一个地区曾经的历史风貌以及象征的文化意义。服饰作为又一个物态符号,象征性地

21、规定着族群内部的着装规范,无论是裁剪样式还是配饰图案等,都标志着藏民族的个人意识、集体意识、民族意识以及身份标识等。从中可以看出,服饰不仅很好地呈现出藏民族文化,也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一个具有族群意识的集体与社会的记忆。与汉族融合的特色服饰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藏民族特色文化并丰富整合了中华民族文化。(二)歌舞表演歌舞表演也是“香浪节”仪式重要的符号表征之一。“香浪节”中歌舞每年都会有变化,但是大类并没有发生变化,以参与人数多的锅庄舞和具有集体性、大众性的则柔舞为主,还有藏戏等具有宗教特色戏曲也都会在香浪节仪式中展示。以锅庄舞为例,它作为

22、一种歌舞符号出现,符号能指是一种舞蹈形式,所指可以指代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锅庄舞的动作自由奔放,是一种美与力量的结合,充分展示着藏族人民勤劳、勇敢、朴实、热情的民族特质。此外,锅庄舞的肢体动作也可以作为符号,象征着本民族日常的生活和辛勤劳作,以及藏族人民勤劳、朴实的劳动特质。再有,作为“香浪节”仪式上的歌舞符号,锅庄舞的还有另一层意义:锅庄舞需要人们用手拉起一个圆圈,整场舞蹈以顺时针的方向旋转,手中的舞蹈动作比如绕袖等也是围绕着圆圈进行的。这种圆圈以及旋转方向在舞蹈仪式中体现着藏族的宗教文化特色。锅庄、火塘在原始的宗教信仰中是神灵聚集的场所,所以人们围绕着锅庄跳舞,将祈求和祝愿传送给神灵

23、,以此期望得到神灵的感召和庇佑。特别是“香浪节”仪式上的锅庄舞,不仅包括开幕式上的千人锅庄,在晚上还有大型的篝火晚会中的锅庄舞,这些锅庄舞作为仪式,具有一种集体性、参与性、开放性的特征,成为藏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代表性符号,象征着藏族人民热情、勤劳、朴实的民族特质,是一种作为宣扬民族文化不可缺失的媒介。“香浪节”仪式中歌舞表演的形式,将大量文字之外的文化和族群记忆展示出来,在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同时作为文化传承的符号使符号化的思维以及行动得以开展,继而进行文化创新。8(三)色彩符号颜色作为一种由色彩和意义构建在一起的非语言符号,在“香浪节”仪式活动中也是一个重要符号,描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在藏

24、族地区,色彩是一个很重要的可以代表民族特色的符号,很多事物赋予色彩一定的意义之后便有了更为神化的色彩。作为颜色符号,同其他符号相比,颜色符号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需要依靠着自身所处的语言环境,将自己的文化背景带入在符号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符号所带来的象征意义。经幡也是藏文化中色彩的代表。经幡的常见颜色是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每种颜色都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在早期苯教的观点中,经幡所用的五种颜色代表了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这五大元素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地、蓝色代表天空、白色代表白云、绿色代表江河。藏传佛教又将经幡的五种颜色赋予了五色各有所主的寓

25、意,分别代表了五种菩萨。在藏族人民心中,白色是最受喜爱的颜色,认为白色是善良、纯洁、吉祥的代名词,是忠诚的象征。在“香浪节”仪式上的哈达以白色为182023/62023/618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白色是一种有光亮但无热力的颜色,加之藏族区域自然景观常年雪山堆积,生产生活中所依赖的羊群、白牦牛等,都加深了藏族人民来自祖先时期的自然崇拜和日常生活中对白色的喜爱。黑色作为白色的对立面也是源于自然崇拜,藏族服饰中黑色也很常见,一般牧区牧民等经常喜欢穿着黑色、褐色、墨绿、藏青的藏服。藏族的祖先崇尚自然崇拜,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们居住的环境中山林较多,加之对原始树木的崇拜,所以喜好黑色服饰。红色则代表

26、温暖、热情、力量等,也是寺庙常见的颜色,享有尊贵的含义。此外,黄色、绿色、蓝色都是自然的颜色,绿色象征着水,在藏戏中绿色的面具代表着一些女性的角色。这些纯正鲜亮的颜色搭配起来,既传递着藏民族的精神内涵,也表示了藏族人民不容小觑的审美能力。节日中的符号是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香浪节”仪式中,除了通常所用的语言符号之外,这些物态符号、歌舞符号和色彩符号等符号形式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以及时代性民族文化予以一定程度的表征,其中蕴含着人文精神,承载着文化记忆。节日仪式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符号,强化了族群以及外部人口对藏族文化符号的认知,也让民众参与到这些文化的传播过程中。9 使人们对仪式中展现的多种文化形式

27、与内涵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便于文化传播效果的加强以及其文化认同进一步形成。三、共同与共通:“香浪节”仪式的文化传播价值“香浪节”举办期间是整个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候,人们普遍都会积极参与到这个盛会中。从节日的筹备到参与,群众都在充分享受这个过程。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将人们连接起来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的思想和准则”10。“香浪节”作为具有一定宗教性质的民族节日,能在具有共同信仰的人们中间进一步增强其凝聚力。涂尔干认为,“人们围绕着群体共同的象征符号聚集到一起,置身于一种面对面的直接联系中,并沉浸于集体兴奋状态,这些时刻激发鼓动了群体成员,而对这些时刻的记忆则促进

28、了社会的凝聚力”11。人们在节日期间唤起群体记忆,激发出对民族与时代的情感共鸣,使大家更加团结、更加凝聚,增强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一)文化延续和传承“香浪节”仪式最为重要的是其文化传承功能。一个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民俗风情综合表现的一种集合形式。所谓“文化传承”是指对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予以沿袭传播和继承,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得以留存。通常而言,节日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之一,“香浪节”中体现的民族文化种类繁多,从宗教祭祀、体育竞技、民族歌舞、餐饮活动等文化实践活动,到衣着服饰、标记符号、色彩搭配等文化符

29、号的展示,无不呈现和传播着一个时代中民族的特色文化。在“香浪节”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不断地重新建构,从最初的宗教性到现在的娱乐性,其中的文化更是需要注重。如何让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延续?通过塑造文化记忆可以实现,文化记忆呈现在节日仪式之中。仪式可以促成一个群体对自身的认知,重复这个仪式就是传承相关的知识。通过“香浪节”仪式活动的开展,让受众沉浸式体验、观看节日当中的流程,感受当下的节日氛围,这有助于增强个人记忆,在不断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也可以唤醒部分陈旧或者内心深处的记忆从而增强连接,有助于推动文化的传承。(二)代表性符号传递“香浪节”仪式的又一功能是代表性的符号传递。在仪

30、式中,可将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事实、思想意识等通过符号的编码予以建构,由此形成的主观现实通过接受者的解码过程转化为客观现实,这样就实现了文化及其价值的传递。“香浪节”仪式传递的代表性符号,不仅在纵向上将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宗192023/62023/619新闻与传播研究教、民俗、日常生活方式等文化形态不断地演进,而且能够通过横向的传播,将极具特色的民族的文化宣扬出去。在纵向的传播中,香浪节当中的符号也在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比如祭祀仪式中煨桑的物品,从早期的酥油、粮食到现在随处可见的商品零食;歌舞符号中从早期的藏文歌曲到现在以汉语为主的曲目,都在反映着香浪节的变迁。从横向的文化创新

31、与扩散影响来看,文化在民族内传播的同时会跨过文化母体,穿过自身的圈层到达其他的文化地域和圈层文化,并对其产生影响。通过仪式中符号的意义传递,民族文化既得以巩固也带来融合和发展,这就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三)经济功能“香浪节”作为一个甘南地区比较隆重的节日,其经济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香浪节”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与过程,在有限的场域里运行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以文化实践的方式带动整个区域的文化经济发展,同时带动了甘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节日参与者同台献艺,同场竞技,共寻商机,共谋发展,促进了经济交流,为发展整个地区的经济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

32、然,“香浪节”这一仪式还有其他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功能会不断地拓展开来并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文化的传承、代表性文化符号的传递、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等功能是最主要的。结 语藏族是中华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坚实力量。仪式可以维系一个社会,也可以不断重新建构社会,维系社会人群的情感,加强认同的空间。符号是人存在和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形式,人类具有的“符号属性”促成文化空间。“香浪节”在经历风雨沧桑之后,愈发活跃在现世人们心中,不仅是因为政府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和传播,也得益于其自身百年来所沉淀的大量仪式形式、文化符号。祭祀仪式、歌舞表演、体育竞技,以及作为符号的服饰、色彩和歌

33、舞等,都具有文化内涵,表达出藏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一年又一年香浪节仪式的重现,让这些符号不断地复现,依靠记忆体现出文化的价值,以此实现文化的固本和对外交融,也得以更好地延续和传承。当地政府牵头举办的“香浪节”庆祝活动,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扬,还代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着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以其独特的仪式形式发挥着社会文化的整合功能,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叠加领域内,为强化公民的国家共同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藏民族节日的研究之路任重而道远,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香浪节虽是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之一,但本研究是碎片化的,也缺乏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希望能为藏民族文化

34、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在后续的研究中打开局面,向甘南地区的民族节日文化研究提供助力。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2 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8.3 张泽洪.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4 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9.5 姜安.雪域梵音藏传佛教概览M.中国藏学出版社,2020:162.6 杨蜀艳.浅析藏族礼仪文化中的哈达D.中央民族大学,2005:

35、33.7 杜颖.甘南卓尼觉乃藏族三格毛服饰文化传承研究D.兰州大学,2018:5.8 徐袅.文化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以世界文化遗产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为例J.文化学刊,2021(1).9 冯蕾,陈佳倩.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典籍里的中国建构文化记忆探究J.新闻爱好者,2022(11).10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8.11 戴安娜克兰.文化社会学M.王小章,郑震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932023/62023/693英文简介NEWS RESEARCHVOLUME 468,NO.6,20231.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36、Agenda Setting TheoryZHANG Jing-ya,SHI KunAbstract Agenda-setting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 theorie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n media effect which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media on public attention.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enda se

37、tting theory to agenda melding.By studying public information strategies and their function on coordinated group consensus,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gnitive map on the entire society by the public.Keywords agenda setting;agenda melding;public information2.Technical Logic and

38、Creative Strategy of Digital Art on Yellow River CultureLIU Dong-yangAbstract In the age of digital media,the digital art creation with the theme of Yellow River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spreading the culture.By comprehending the technical ethics o

39、f digitization,programs and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t creation and emphasizing the aesthetic initiative,interactivity and purpose,this study aim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digital art works related to Yellow River culture.Keywords Yellow River culture;digital art

40、;Yellow River story;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active device3.Consolidation and Integration:A Research 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Xianglang Festival as Ritual CommunicationYANG A-yuan,BAO Hai-bo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Xianglang Festival has a his

41、tory of more than 300 years.It is the most eye-catching cultural practice in Gannan,and also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tual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rites and ritual symbols in this festival so to explore their ethnic charact

42、eristic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gnificance.Keywords Xianglang Festival;ritual;cultural communication;representation4.Digital 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in Home We-Chat on the Phenomenon of Pushing the Youth to Get MarriedHAN Ya-hui,GUO Zhi-minAbstract At present,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medi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research.This article,adopts individualization theory an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