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市运管处稽查支队中队长--事迹.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07834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运管处稽查支队中队长--事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市运管处稽查支队中队长--事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市运管处稽查支队中队长--事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市运管处稽查支队中队长--事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市运管处稽查支队中队长--事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范文最新推荐- 市运管处稽查支队中队长*事迹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 记市运管处稽查支队中队长成龙 执法者肩负国家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执法者是血脉之身,具有亲情、友情,在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利益两者的关系上, 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行政执法队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执法者的足迹。非法、违章营运者恨他,因为他“太不开面”;想要逃漏规费的人惧他,因为他“六亲不认”;但广大运输经营者人都服他、敬他,因为他忠于职守,热心爱民,敬业务实,廉洁奉公。他就是成龙,我市道路运输管理处稽查支队中队长,一个秉公执法、爱民助民的运管人。人生在世,有的人争名,有的人逐利,但成龙工作多年只

2、知道清清白白做人,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稽查中队长是一个有实权的职位,可对成龙同志来说,却是个“得罪人”的职位,因为他深知“清于政、廉生威”的道理。在工作中为违法者说情的不乏其人,这些人中有送物品的,有送钞票的等等,都被他一一拒绝了,送礼的人只好怎么来的,又怎么走了,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例外。2003年2月的一天,带领稽查队员在收费所搞稽查时,一辆货车因营运手续不齐全而被稽查队员扣下,说情者的电话纷至沓来,有老领导,有朋友、同学,都被成龙一一顶了回去。车主万般无奈之际,竞找来了成龙的亲戚,当看自己的亲戚赶来时,没等下车,成龙就走上去对他说:“如果你是来看我的,那你就下车,我会好好招待你。但如果你是

3、来为谁说情要车的,那你就别下来了。”几句话冲淡了往日的亲情,不欢而归。第二天车主补办了手续,缴齐了罚款。没有人知道成龙这么多年来为了稽查工作得罪了多少亲朋好友,他这种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坚持原则的工作作风一直伴随他到今天。也感染了稽查其他队员。“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成龙同志在工作中积极参加市法制办、市交通运管处组织的法律、法规培训班,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并在市法制办、市交通局和运管处组织的业务知识竞赛中均取得好成绩。在处理违规经营者上,他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照法定程序办事,几年来,他带领中队全体队员处罚了近3000余次违规案件,每一个案件都

4、依执法程序,做到证据、笔录及相关的法律文书齐全,适用法律、法规条款准确,并能及时归档成卷。没有出现过纰漏,没有一起复议案件,令当事人折服。乐于助人,甘愿奉献。成龙同志在工作中执法严格,但为人却十分随和,有一副热心肠。2003年春节前,成龙在客运中心维持春运秩序时,听到隐隐有哭泣声循声见到客运大厅的角落里蹲着一个老太太,他主动上前询问,那老太太原是桦南县人来 访亲的,可是由于多年没有联系,亲属已搬家无处找寻,在打算购车票回桦南时,才发现钱不知什么时候丢了,身无分文,成龙在耐心地听完老太太的诉说后,毫不犹豫地自己掏钱为老太太安排好食宿,并为其购买了第二天返程的车票。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成龙同志助人

5、为乐的事迹很小、很平凡,然而,正是这些点滴平凡小事的聚集才树立起运政执法人的新形象。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成龙同志不但自己努力做好工作,还要带好每位稽查队员,他经常结合工作实际和遇到的问题,把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大家。使每位稽查队员都能熟练运用政策法规,处理各种各样的运输违规经营者。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成功的花朵,人民和党组织是不会忘记他的。几年来,成龙同志先后荣获1999年和2000年市交通执法先进个人,2001年和2002年市交通局行政执法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他深知年青人更要努力工作,不能虚度青春年华,悔对人生,他要坚定不移地在自己平凡的运政执法

6、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人生价值,用实际行动再塑新世纪 运管人的新形象。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人 今年43岁的王东文是第十一届区政协委员会委员,第十六届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他靠在市场大潮中奋勇搏击、率先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连续十年捐资,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早在1985年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王东文就毅然辞去了在别人看来很不错的工作,开始了艰难的下海创业历程。他先后办起了刺绣厂、宏伟建筑公司,凭着对企业的正确定位和对市场行情的准确把握,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凭着优良的工程,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和“以义取

7、利利更大、以德兴企企更旺”的经营理念,他的企业很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牢牢站稳了脚跟。王东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王东文富了,但是他没有忘记群众,没有忘记回报社会。王东文常说:“如果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没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作为一名宏伟庄的居民,我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一点实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应该为社会多做贡献。”1994年夏天,王东文看到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地方狭小,房屋破旧,每到阴雨天气,屋里到处漏雨,院子里污水横流,老年人活动很不方便。当他把自己出资对房屋进行装修的打算告诉亲戚朋友时,有人劝他说:“你不当官不当将的,管它干啥?”王东文说:“谁都会有老的时候,为老年人

8、生活得更好出点力是应该的。”这一年,王东文花费近2万元,为老年活动室粉饰了墙壁,砌了花池,平整了院子,添置了活动桌椅和饮水用具,还买了200多盆鲜花将里里外外装扮了一番。此后,每逢春节、老人节,他都给村里72位老人每人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到现在已经坚持了10年。1995年,宏伟庄由村改居。名换了,但居里基础设施并没有大的改观。1998年秋天,王东文看到居里的东西主干道多年失修,行人走在上面,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甚至有些地方雨天还往家里倒灌水。他投资13万余元,历时两个多月,为宏伟庄修了第一条宽阔的马路。通路那天,高兴的村民们自发买来鞭炮从路东头一直放到了路西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王东文对

9、教育的支持更是大方。每逢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他都要到西郊子弟学校、银雀山小学、银雀山中学等单位参加庆祝活动,送去自己的捐助。学校缺少体育设施,他就送去双杠、篮球架等体育器材;学校墙壁被雨水冲刷得斑斑驳驳,他一声不吭出资为学校粉刷墙壁;学校为学生出作文选编,他主动出资5000元;看到西郊子弟学校的学生们在食堂外露天就餐,既不卫生也不方便,他毅然垫资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棚餐厅10多年来,究竟为教育捐助了多少钱物,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1999年4月,在居委换届选举中,王东文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居委会主任,年底又担任了居党支部书记,成为宏伟庄的“班长”。当时全居经济力量薄弱,仅有的两个居办小企业连年

10、亏损,资不抵债,全居人均收入远低于街道人均水平。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王东文冷静分析,集思广益,决定凸显区位优势,以改善交通条件为突破口,拉动经济增长。他垫付资金60多万元,硬化了居里的主要街道。交通条件改善了,宏伟庄靠近批发城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客商入驻率大大提高,房产价值大幅度提升,就连以前那些无人问津的闲置房产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家庭“仓储区”服务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仅此一项居民人均年收入就增加600多元。2002年6月,宏伟庄由居改为社区,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东文发展的目光又投向了社区城市建设。他组织人员填平了社区内的垃圾池塘,在上面盖起了四排大平房用于出租,房屋还未盖

11、好就被客商预订一空,当年就增加集体收入14.4万元。2002年底,他又带领支部一班人,积极筹集资金,对社区原有的旧厂区进行了改造,建起了4栋集办公、饮食服务、居民住宅为一体的商住楼,使用面积达18000平方米,居民居住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王东文的带领下,广大党员群众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加高涨了,宏伟庄社区出现了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和商品加工制作户,餐饮、住宿、商品批发零售等各行业蓬勃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集体经济也迅速发展,2003年全社区实现总产值6800万元,完成税金48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3800元。信访、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也走在了街道前列,呈现出了经济繁荣、社会祥和稳定的

12、良好局面,2004年宏伟庄社区被确定为全市小康示范百强村。王东文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自己致富不忘带领群众共同富裕。面对各种赞誉,他平静地说:“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我做得还很不够,我的目标是要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把宏伟庄社区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强,让父老乡亲们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黑红的脸膛,粗糙的大手,汗渍的衣衫,朴实的语言。这就是张季明,通州市四安镇一个普通却又极不普通的村支书。近40年的基层工作打造了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豁达与干练。张季明同志原是四安镇老沿防村村支书,镇村区域调整时,沿防村和镇街道合并为四安镇社区居委会,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继续担任居委会的党支部书

13、记。现在居委会总人口4200人,其中农业人口1200人,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5300元,全居民营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其中两家企业产值超千万元。居里的这些点滴变化和发展,都凝结了张支书的智慧和心血。兴办事业,我在前多年来,村干部的旧观念是“税费收好了,矛盾不上交,工作就做到家了”。但张支书的思维并不局限于此,早在1986年,他就想到,这样的工作是被动的,他认为应该把心思放在如何帮助和带领全体居民致富上,而这单凭开开广播会、做做他人的思想工作是没有说服力的,他觉得自己应该做创业的带头人。由于资金不足,他就和村民陈均合作,从创办预制场入手,以作坊起家,当时租地295亩,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

14、场地,年产值达到50万元,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金。1999年初,四安镇规划了民营经济园区,张支书瞄准这个机会,又与村民王建中合伙承包了镇纺织厂下设的一个车间,由于他经营有方,车间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更增添了他兴办民营企业的信心以及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2000年2月,张支书将自家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并以房产抵押借资,与王建中共合资50万元兴办了久安棉绒有限公司;2002年又动员村民吴浒潭参股,新办了久酒纺织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250万元;2003年下半年,张支书借着四安镇着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契机,又联系了本村两位在外老板吴雪峰、方杰军回乡投资,公司规模得到不断壮大,投资总额

15、达到450万元,共拥有汽流纺两台,环绽纺8台,职工110多人,产值1200万元,销售收入1000万元,利税100万元。企业可谓是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要想说了算,得先干起来看”,作为支部书记,张季明大胆办厂的创业举动给居民们起到了示范作用,给先富起来的老百姓集股办厂吃了一颗定心丸。带民致富,我来干张季明同志先富了起来,同时他也不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清楚知道群众的具体困难和疾苦,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去对待每一位群众,去温暖居里的每一户家庭,通过点滴小事,把党对农民的关怀渗透到群众的心里。他常这样讲,作为一名村支书,每一个村民都应该是自己的亲人一样,尤其是贫困户,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致贫的,我们

16、都有责任、有义务去拉他们一把,不让任何一个掉队。凭借自己办企业走南闯北的胆气和见识,他想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一方面利用镇区在居委会的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工业项目,鼓励有资金、有能力的居民大胆办企业,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创业创造条件;一方面去南通、走上海、奔京广,根据本居现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现在,80%的村(居)劳动力都走上了经商务工的道路,其中有近100名成了大小不等的老板,全居老百姓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在四安街道,提起张支书的好,每个人都能说出一段故事来。不把路修好,干啥都不行。他在老沿防村任村支书的时候就寻思着要修路,测量了一年又一年,就

17、是没钱。2001年道路建设一炮打响,这回,修路所需的资金,张季明全掏了;出工出力,乡亲们全包了。环村4公里的黑色路、至户5公里的砂石路,把家家户户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连,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在镇成立工业园区之初,他积极响应,与村民一起动手备土打坝,为园区的开辟打了前哨。现如今,全居已实现道路通达化、灌溉防渗化、住居楼房化、厂企园林化、主要干道路灯化,为富民强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关键时候,我来上俗话说,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张支书也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为了招商引资,他想尽了办法,为投资者铺平道路。办企业,需要厂区,而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从农民手上征用土地,难度可想而知,工业园区里的十几

18、位企业家对此都深有感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支书挨家挨户帮他们上门做工作,将一分分土地征集起来变成了厂区,白天农户没人在家,张支书就晚上过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和农户签好字、订好合同就不回去睡觉,就凭着这股“犟”劲,不少农户就这样被他打动了,同意出让承包的土地。在张支书的带动和努力下,全居近40家民营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其中有达1000万元的定报企业,也有几个人的家庭作坊,同时也为全居提供了1000多人的就业机会,老百姓有了稳定工作,纯收入逐年提高,居经济也逐步好转,成了零债务村,且有盈余。开展活动,我领先平日的工作他总能处理得游刃有余,将老百姓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税费征收期间,

19、他是全村起得最早、睡得最迟的人,广播会开到喉咙沙哑为了努力改变居委会的面貌,也为了创设招商引资和扩大商贸成果,张支书带领着居委会在各项工作上都争先创优。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统一农民群众思想,树立共同理想的必要载体,是农民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办法,也是引导村民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张季明与两委班子成员围绕居委会创建文明街道,广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在农民素质教育中,他组织居民开展“双思”教育,采取算账对比的方法,引导居民从农村改革年来的变化中深刻领悟致富思源“源”在党的富民政策。与此同时,他把居党支部、居委会下一步工作计划交由居民代表讨论,使居民看到了富而思进的前进

20、方向。平时居里的工作,无论是农业税费征收、民事纠纷调解还是道路桥梁建设都走在全镇前列,居党支部连续多年获先进党支部称号,全居七星级以上的文明户占总户数的90%以上,劳动力转移达85%以上,科普示范户达12%。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去年,社区居委会一举夺得江苏省唯一的科普文明街道荣誉称号。多年来,他一直都是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12点以后才休息,从来不知道啥叫累。白天,张支书尽可能地在村里工作,夜里,他开始在厂里办公,既管生产业务,又抓企业财务,通宵达旦是常事。如有需要,他还亲自走南闯北,进原料、销产品。日子虽然苦,但苦中有甜。正是由于张季明的吃苦精神,他实现了人生的“双赢”。面对飞跃发展的形势,一向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张支书又有什么新的打算呢?且看他的行动和计划:年底前全居再新办3家民营企业,产值1.5个亿,居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个人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再投入150万元,新建厂房1400平方米,力争实现产值、利税翻番。每每谈及这些,淳朴的张季明总是淡然一笑。用他的话讲,“如果这也能算得上成功的话,那么这成功的诀窍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想。凡事只要认真地去想,反来复去、设身处地地去想,疏漏就会少了,办法就会多了,成功的把握就大了”。看似很普通的一席话,而其中所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却是每一个村干部都应该思考和借鉴的经验之谈。 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