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一、 单选题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 A. 培根、洛克 B. 斯密、李嘉图 C. 黑格尔、费尔巴哈 D. 圣西门、傅立叶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
2、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 )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C.二元论 D.一
3、元论 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4、)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5. 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 )
5、A.唯物辩证法 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诡辩论 D.主观唯心主义16.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17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对这个事例的寓意理解错误的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18. 在我们分析人时,既
6、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19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0. 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A.逻辑分析法 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 D.精神分析法21. 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
7、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22.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B.辩证否定的原理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D.对立统一的原理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24. 以下对发展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B世界处于发展中,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中的复辟和倒退C世界处于发展中,因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处于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中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25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
8、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26.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体现出来的。”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B.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C.偶然性通过必然性来表现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D.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27.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 )A.客观性 B.变动性C.社会性 D.能动性28.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
9、主观的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的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29. 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 )A.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 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31.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A. 认识是主体对
10、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D.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3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休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C.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摹写33.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 是不可靠的 C. 没有客观依据 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34.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客观性和实在性 D.具体性和历史性3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
11、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36.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观点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作出确定检验的观点37. 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说明任何真理都具有( )A. 绝对性 B相对性C全面性 D客观性38.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不包括(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
12、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39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40. 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A.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 宿命论观点4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其原因不包括( )A.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 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42.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
13、作用主要通过(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 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43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44.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不认为(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B.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完全同步 D. 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45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4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
14、式是( )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47. 生产力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48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C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49.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 D.血缘关系5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促进生
15、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51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52.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53.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人的价值追求 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 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4. 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 )A.生产力的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C.社会意识的内容 D.政治制度的状况55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
16、主程度的提高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5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下列对此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B.社会形态的发展受自然规律的支配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不受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影响57.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B.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58.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社会改革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
17、矛盾5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60.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61. 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 )A.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B.由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C.由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 D.由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62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6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持“科技优先”的方针,其哲学依据不包括(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
18、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D: 科学技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64.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C.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D.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65.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A.根本的政治路线 B.根本的思想路线C.根本的组织路线 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66.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A.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B. 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 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D. 具体劳动
19、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67. 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68. 不属于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69.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C.生产关系 D.交换关系70.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二者成正比 B.二者成反比C.二者总按相同比例变化 D.二者总按不同比例变化71. 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一般不包括(
20、)A.生存资料 B.生产资料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费用 D.教育培训费用72. 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 )A. 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B. 剩余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C.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D. 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73.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 )A. 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 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C. 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 D. 都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74. 价值规律是( )A. 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D.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75. 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
21、产的核心问题是( )A. 价值如何增值 B. 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C. 剩余价值的实现 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76.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77. 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职能形式是( )A.生产资本、流通资本和银行资本B.生产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78.资本各形态中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C.商品资本 D.借贷资本79. 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属于资本周转过程中的
22、( )A.生产时间 B.流通时间C.劳动时间 D.停工时间80.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81.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A.剩余价值 B.可变资本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82. 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生产相对过剩 B.需求绝对减少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83.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 )A.议会制 B.三权分立制C.民主共和制 D.普选制84.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最直接后果是()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C个别资
23、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85. 对垄断价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B. 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C. 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D. 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的86. 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指的是( )A.超大型、垄断性的银行资本B.在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领域活动的资本C.垄断的工业资本与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D.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本的总和8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88.
24、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 (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国际垄断同盟 C.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 殖民地和宗主国89.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 )A.其社会性质已发生本质改变 B.其基本矛盾已得到彻底解决C.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D.其社会主要矛盾得到了根本缓解90. 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十月革命及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B. 欧洲革命及民主国家的建立C.“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 D. 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91.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
25、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此材料出自以下那一部著作?( )A. 德意志意识形态 B.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 共产党宣言 D. 哥达纲领批判9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D.实现共产主义93. 在苏维埃俄国领导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负责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C.布哈林 D.托洛斯基94.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A消灭资产阶级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取得国家政权 D. 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95. 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社会条件是
26、( )A.社会化大生产 B.现代无产阶级C.马克思主义理论 D.市场经济体制96. 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人与人关系的高度和谐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D.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97.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C政治体制不同 D意识形态不同98.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 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B. 按劳分配C. 按需分配 D. 市场经济体制99.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C.人的精
27、神境界的极大提高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100. 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C.消灭等级制度和阶级差别 D.促使国家自行消亡二、 论述题第四章1、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资源的配置。有人因此认为,只要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答: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然而,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
28、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其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其三,阻碍技术的进步2、有观点认为:资本创造利润,劳动获得工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土地产生地租)此观点错误。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工人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人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各种收人的源泉都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分配关系在社会表面和资本家的意识形态中却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
29、由资本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由于土地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这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土地、劳动这三种要素是三种收入的源泉,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人,谁也没剥削谁;这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38流动资本是指再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此观点错误。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
30、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第五章1、有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拒绝全球化。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答: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进而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然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通过吸引外
31、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2、有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会发生质的改变。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为什么?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
32、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无止境地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第六章1、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出的不是现成的
33、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强调发展,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
34、思想体系.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主义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进步观,即只有当工业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程度,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实现.与科学社会主义也有某些相通的内容,并含有可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的某些地方.科学社会主义领域,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奉者当然须有自己的坚定信念,但只要不是冒充社会主义的反动思想派别,对于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或真诚探索者不仅不应采取排斥的态度,而且还要善于汲取其积极的探索成果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2、如何正确评价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35、答: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第七章1、结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谈谈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
36、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答: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2、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答: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
37、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首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 其次,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