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文最新推荐-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古人认为,人生有四大喜事: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在这个汗水已然转化为成果的季节,我顺利地跨越了高考,金榜赫然题名,吾心亦已慰,回首过往十年,学校与家两点一线,未曾参加过社会实践,而今,为了完成从“高中人”到“重邮人”,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为了锻炼自己做人做事的品质,也为了体会被别人感恩和自己对社会感恩的那份快乐,利用这个暑期,我做了一周的义工,现将体会报告如下:一首先是拔草。拔草是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听起来也不是那么深邃,但是,当我的脚迈入田地里那一刻,各色各样的杂草便聚拢在腿上,我从来也未曾知道,草竟然也会将腿割出伤口,
2、课本上没有告诉我们,在拔草的同时,我也体会到,很多事不是看起来有多简单那就有多么简单,要动手动脚脚踏实地地实践了,才能从内心里深刻地意识到各行各业的难处,平时以拔草事小而不为,现在却因事小而自己力犹未足为耻,当然,做事的时候也不乏快乐,以拔草为例,当我看着杂草丛生的地一扫往日之乱,就好比理发师将一个人蓬乱的头发整理的干干净净时的心情。累总是与快乐并存,从草地里出来,脚下满是泥巴,腿上被尖利的草割了几处小小的伤痕,衣服也因汗水湿透了,我才做了不到半天,就哭天抢地似的喊苦叫累,想想别人天天拔草的,甚是愧疚!现在我还可以那我刚高中毕业“为借口来搪塞,但是,我不能一辈子都用这样的借口,我需在以后的时间
3、里,除了学习之外,多多进行职场工作体验,在大学里,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二一直以来,我对建筑工人的印象就是:在工地上顶着太阳辛辛苦苦完成作业后,骑着自行车,满身尘土地飞到家中。这个暑假,终于有机会了,我戴了一顶草帽,向工地出发,我的活儿很简单:将泥沙铲到过滤网上进行过滤。初次做事,很新鲜,即便头上一个火辣辣圆滚滚的红太阳,铲起沙来眼也不眨一下,看到沙粒在过滤网上滚动,想起了高中教材上的“泥沙俱下”这个成语,当时我一直会混淆“泥沙俱下”与“鱼目混珠”的含义,如果当时我能来铲一下沙的话,一定会有深刻的体会,不会搅混它们的意思。这或许又是教材与实践的联系与区别。铲沙这活看起来轻松,其实不然,不一会儿,就
4、有人过来说我的铲沙姿势不对,改正姿势,继续铲沙,可好景不长,便腰酸背痛,停下来稍作休息,这一休息,我就再也不想动了,实在是累!实在是渴!实在是热!建筑工人的形象在我内心突然变得高大,变得伟岸!确实,教室与职场是两个端点,如果我在教室里,一定感受不到那种累,教室里,仅存在思想的负担,工地上,是心为形役的那种疲惫,累归累,铲沙仍然是个快乐的活儿!三再次是填报志愿。每日每夜不停地查看各种资料书,不停地翻看不同大学的招生简章,了解其背景与发展,从成绩出来的那天开始,每天对着一大堆录取线,分析各大学历年投档线,专业录取线,专业最高分,专业最低分,专业平均分以及走势,某专业在某大学的发展状况,分析各大学招
5、生人数的变化,然后不断地向学长咨询专业的具体情况,该专业是学什么,出来是做什么,自己究竟适合哪一类的学习,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学校都未曾教过我们,我也年少轻狂一回,在电话里和高中同学激烈地争辩该填哪些学校,并且道出为什么,就好像那时一起讨论作业,为一道题目争的面红耳赤。从广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毕竟从中学到了许多我不曾知道的知识,至少在下一届学妹学弟毕业填报志愿时,我能够合理地提出几点建议。四是高空作业。爬上梯子,面对各种各样的电线,要拆电线,然后理清电线的头绪,说起来简单的工作,但是,当身在空中时,你便不会认为这工作简单,时时刻刻担心会从木梯上会掉下来,而且还要注意电线脱皮的地方。五独
6、自去上海闯荡。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中,天天面对的只有那几个地方:书香浓浓的校园,吃饭睡觉的的房东家,那条和同学一起逛了几年依旧没有任何改变的街道。可以说,高中的圈子很小,小的让你认为这个世界也就是这样,脚步还未挨到社会的边缘,高中生活一结束,等待一切已经落实,便动身独自去了上海,无论是看世博还是逛上海,都是一种与社会的全方位接触,用轻轨地铁体验快节奏的生活,用心去感受海派精英工作的步伐,以看世博为例,我想看中国馆,但看中国馆必须拿到预约劵,预约劵又只对前面排队的人限量发放,这就把我逼的五点多起床去排队,可惜没拿到,还有一种方法拿预约券,就是拿城市名片册去收集章,城市名片册也是限量,于是我顶着太阳不
7、停地跑,等到我跑到城市名片册发放点时,那里已经排了几里路长的人群,终于拿到城市名片册,还算幸运,因为后面的人已经拿不到了,这限量发放,然后又是去各个地方排队敲章,收集到十五枚章去换中国国家馆预约券,最后排了两个钟头如愿进入中国馆。这使我体会到,社会竞争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速度与时间堪比金钱,机遇是只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他去挑战了,才有他的峥嵘岁月。而速度,也是职场与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在那里,我能感受到海派精英成功的秘诀在于把握机遇,挑战自己,加快速度! 完成了暑期的社会实践,亦即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体验了“千百年来,无非做人做事”的古训,暑期终将结束,即将步入重邮的校园,那里,我将揽万卷书
8、,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那里是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更将是我汲取百代精华的地方! 红色之旅体会 文章作者:wangweilia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11日13:8 饮水思源 共创和谐 黄浦区福利企业协会红色之旅纪实 怀着对历经时代风雨的怀念,怀着对穿越历史精神的探寻,黄浦区福利企业协会组织本区部分社会福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踏上了赴云南考察的红色之旅,开始了一次颇有意义的红色之旅。 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饮水思源、寓教于乐、坚定信念,让福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参观云南壮美景色的同时,追寻红军长征足迹,领略老区人民近几年来所取得的建设成果,亲身感受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体会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开发战略以
9、及和谐发展观的深远意义,真切而深刻地感受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的伟大成就。 二万五千里长征,真是山重水复,艰难重重。时隔70年,时世变迁,重走那一段坎坷之路,依旧艰难。客车在山路上盘旋,扬起的滚滚泥沙不时地遮住视野,不多时,山路陡然窄了许多,路况也急剧变坏。车子晃动得很厉害,时而颠簸在沟壑之底,瞬间又飞驰在高山之顶。伴随着长途颠扑和高山反应,导游却始终精神盎然地介绍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并带头唱起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等革命歌曲,顿时,雄壮的歌声响彻在整个车厢这朗朗的歌声驱散了大家的疲劳和不适。 车窗外,山大沟深,万壑纵横,气势逼人,金沙江水流湍急,远处的小山丘光秃秃的,只有几棵小
10、树星星稀稀地伫立着,荒凉而孤独。几个小村落逐渐进入视野,简易破败的房子不时从眼前掠过,消失在荒山漫野外,却深深地扎根在记忆里。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70年前,衣衫褴褛的红二军北上抗日经过金沙江畔,红军指战员们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下,充分发扬阶级友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了藏民,战胜了饥馑和干渴。脉脉的金沙江水水流长,似乎是在向我们述说着历史曾经的烽火云烟,述说着红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 车行到德钦县奔子栏,这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咽喉主镇。当地一位老人
11、深情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时,曾驻扎于此。战士们宁肯自己缺衣少食,也不愿多拿乡亲们的一分一毫;战士们在频繁的战事面前,想到的并非自己,而是乡亲们的安危;战士们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份子,革命的队伍想到的是群众的疾苦,想到的是群众的喜乐如今,奔子栏镇已成为德钦县经济比较富裕的小镇,素有“康巴江南”美称。这位老人半是哽咽、半是叙述,言语中洋溢着满足、自豪、喜悦,眼神中闪烁着思念、敬仰、钦佩,而当我们身临路旁的古树和旧朴的屋子,一股浓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世境的变迁,坚强不屈、执着追求的历史画卷也仿佛扑面而来。 在接下来的行程当中,我们去了纳帕海草原和属都湖,这里有着斜阳
12、蓝天、有着如茵草甸、有着水明如镜、有晾晒着金*的青稞,有从青藏高原腹地飞临过来的各类高原珍禽,风斜草原,牛羊相依,平林莽野,奇花异草洗净了我们心灵的疲惫,开阔了我们博大的襟怀,面对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我们不禁慨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真诚交流、和谐共处,而真诚与和谐恰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短短几天的红色之旅,已经心潮澎湃。红军历尽艰辛,经过艰苦卓绝的跋涉,在那荒无人烟之地,划出了一条红色的飘带,红军的足迹和美丽的景色时时震撼着我们。同行的福利企业经营者们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纷纷表示,红军的生活何其艰苦?红军的意志多么坚定?坚定信念的精神又
13、是多么地难能可贵!我们今天在经营发展福利企业的过程中,虽然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有了这次经历,我们的视野会更宽阔、更壮丽,创业之路会走得更快乐、更坚定,关爱残疾人事业会更深沉、更倾心,会以“红军精神”鞭策自我,坚忍不拔,永不气馁,勇往直前,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而添砖加瓦,不懈努力。 文章出处: 本人创作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用人观 文章作者:zhshxi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7日13:1 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用人观 领导者怎样用人才算科学?是不是坚持一个科学的原则,制定几条科学的标准,建立一套科学的机制就算科学呢?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我认
14、为最重要的是用人的观念。 按说,选拔任用干部,原则上应当讲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也就是让干部按部就班、顺理成章地依此晋升到更高的职位上,这是一种保险系数较大的做法。你不必担心工作缺乏连续性,也不用担心形不成向心力,各项事业将沿着既定的轨道循序渐进。但这钟过分强调一个人的资历、声望和对某个领域、某项工作熟悉程度的做法,也可能错过实现人力资源最佳配置的契机,导致遗珠之憾。就是说,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被提拔者因为早知道这个位置非己莫属而心安理得很难再产生更多的*和继续奋进的动力;上任后,今天的部署又是昨天的同事,彼此知根知底心照不宣,新官上任“三八火”也因此无从烧起;旧有的秩序和格局固然不会被破坏,但
15、新的格局也难于开创。有鉴于此,我认为,如果领导者能够在不违反德才兼备原则和组织程序的基础和前提下,打破常规,把那些处于大家视线之外、自身也对新职位不存在任何奢望的对象选拔上来,也许会产生预想不到的效果。让预想不到的人去干预想不到的事,这种出其不意的用人艺术,与通常采用的用人方法相比,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选择面更宽。古语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但十步之外,必有无限风光。德才兼备之人,并不一定都在领导目力所及的范围,他们或偏居一隅,一时默默无闻;或个性鲜明,桀骜不驯难以唤起普遍的好感;或出身寒微,起点较低,无法崭露头角。这些人正如等待发现的千里马,只要给予一片广阔的天地,就能意气风发的
16、呼啸奔腾。 二是回报率更高。被破格重用的干部,必定对组织上和领导者的知遇之恩深怀感激,其具体表现,则是以百倍的热情和忠诚投身于工作之中,激发起超常的活力和潜能。韩信曾经承受胯下之辱,本以为自己终其一生将牛马不如,没想到刘邦却让他当上了号令天下、威风八面的大将军,于是有了“领兵之百万,战必胜,攻必克”的无与伦比的辉煌。 三是局限性更小。循规蹈矩提拔上来的干部,很难完全摆脱思维定势的局限,以至于自觉不自觉地照“老皇历”办事。而突然闪亮登场的“黑马”型干部则可以给其所闯入的陌生领域吹进一股清新之风。通常情况下,外行不宜领导内行,但也正因为是外行,才能独辟蹊径,以新的视角观察全局、一新的举措推动工作的
17、可能。所以,美国的历届国防部长都由平时从未涉足军务的文职官员担任。而陈毅同志在成为杰出外交家之前,则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以上说明,选拔任用干人才的制度、机制和方法,依赖于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因为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那么,在目前的形势下,到底要树立哪些观念呢? 一、无私的爱才观(要有爱才之心) 古往今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家,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都十分尊重和爱惜人才。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君主如何看待人才、如何同人才相处,区别为“帝、王、霸、亡”四种境界。认为最圣明的“帝”,如舜、尧,把人才看作老师;英明的王,如禹、汤、文、武,把人才看
18、作朋友;那些“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把人才看作臣子;而亡国之君,如桀、纣,则把人才看作奴隶。战国时有个叫郭隗的*家,通过研究分析这钟情况,指出:“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者与役处”,此言与历史事实一对照,可以说是一言中的。 古人李世民讲,“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毛泽东讲,“*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讲,“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这都是讲领导者为什么要爱才惜才、尊重人才的道理。治国之道,唯在用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人才的得失关系到事业的成功和国家的兴衰。自古
19、以来,那些有胆识、有远见的统治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爱才惜才、尊重人才,并能做到知人善任,靠人才使国家强盛。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盛世”,如“太平盛世”、“贞观之治”等,都与当时一代有所作为的君主能够知人善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指出:“治生于君子,乱生于小人”。 领导者爱惜人才,就要坚持“事业为重,人才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高瞻远瞩,扩大视野,通过各种渠道来发现大批有用人才。聂帅处理了这样一件事: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病理学家是日本一所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曾在北平任过医学院教授,艺术很高明,他的学生遍及冀中(平原)。当时有人动员他参加革命队伍他却提出三个条件:一是要一匹
20、马代替步行;二是不吃粗粮;三是来去自由。对此,有关干部听了直摇头。可是聂荣臻却同意这三个条件,欢迎这位病理学家参加革命队伍。他说,一个好的医生参加革命队伍,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就会得救,就会重新走向战场消灭敌人。另外,我们这样做,不只是他一个人参加革命队伍,这会吸引更多的知识分子投身革命队伍对革命事业作出贡献。何况,他们参加革命队伍以后,认识会逐步发生变化这三个条件他可能一条也不要了。十分明显,聂荣臻的每一句话都贯穿一个思想,这就是从革命事业的需要出发,大量吸引人才。不久,这位病理学家参加了革命队伍,他的很多学生也随着他参加了革命队伍。过了一段时间,他果然主动提出取消那三个条件。 二、全面的识才观
21、(要有识才之眼) 领导者要善于用人,首先必须知人识人。识人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所需用人才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才可能做到善任。当然,知人识人是一个比较艰难、复杂的过程。历史上有许多经验教训。比如,齐桓公,他就有经验有教训,开始用管仲用对了,作为自己的丞相,但是,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去征求管仲的意见,商议丞相人选一事。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齐:“你看群臣中有谁能你的职位?” 管:“我了解大臣,但不知您心意如何?” 齐:“你看易牙这个人怎么样?” 管:“他杀了自己的儿子以讨你的欢心,做你的大臣。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能真心爱你吗?这种毫无人道的人,我看他不行。” 齐:“卫公子开方这个人怎么样?”
22、 管:“背叛自己的祖国,留着太子不做,这种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的人,能爱我们齐国吗?不能信用他。” 齐:“竖刁这人如何?” 管:“他为了亲近你,把自己处于宫刑。连自己身体都不爱护,又怎能尽忠于你,怎能做好你的丞相呢?不能任用他。” 但是,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话,重用这三个人。而这三人专权作乱,使齐国很快衰亡。比如,齐桓公病了以后,他们堵塞宫门,不许出入。有一个妃子翻墙进到齐桓公的住处,齐桓公说要喝水、要吃饭,妃子说,易牙、开方、竖刁他们勾结作乱,堵死宫门,拿不到食物和水。齐桓公听了悲愤交加、泪流满面,伤心地说:“正如管仲所言,如果管仲知道的话,我在九泉之下,有什么脸去见他呢?”后齐桓公
23、因病饿而死,两个月无人安葬,蛆虫爬得满门都是。这样的教训还很多,如毛泽东选林彪和王洪文为接班人,就是我们党的教训。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看人识人呢? 第一,要全面地看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毛泽东曾指出:“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怎样才是全面地看人呢?从横的方面来说,就是对一个人的德识才学体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分;从纵的方面来说,就是对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进行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和分析。 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的*家、*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七观”的知人方法: 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
24、志”,就是用问话的方式具体了解一个人的是非观,了解他的基本立场和志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了解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穷之以辞而观其变”,即用答辩和辩论的方法,看一个人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其三:“咨之以谋而观其识”,即具体举出对某一事情的解决方案或者措施,以征询意见的方式,看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长,在党内权倾一时,文革却参与篡党夺权。这些都是王安石所说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的人。 三、正确的用才观(要有用才之法) 有了人才,还要善用,怎么用? 第一,坚持标准,任人唯贤。我们现在提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这个标准在实践中不好落实。主要是两条用人路线处理不好:一条是任人唯贤
25、,一条是任人唯亲。这就要求领导者做到公道正派。要做到公道正派,你用人时就要大公无私,实事求是,不搞关系网。任人唯亲,就是任用干部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而是以“亲”为标准,只要是和自己亲近的人,拥护自己的人,顺从自己的人,即使是缺德少才,也要提拔使用;反之,即使德才出众也把你放到一边。任人唯亲的结果,使很多庸才得到重用,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唐太宗用人坚持“三不”:不避亲疏、不念旧恶、不宠故旧。比如,他在选择宰相这个问题上,就坚持了德才兼备。有个杨恭仁,李世民发现他尽管为观清廉,礼贤下士,又是李渊时就授予宰相名义的旧臣,但缺乏做宰相的才干,便将杨调任地方职务。另一个人是许敬宗,他是李世民
26、的旧臣,但“才优而行薄”,因而始终没有让他做宰相。可见,唐太宗能够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我觉得,要把德才兼备标准坚持好,就要坚持“四个反对”:反对凭个人好恶、恩怨用人;反对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尺度用人;反对从封建的宗族、宗派观念出发用人;反对在用人问题上以权谋私的种种行为。 第二,扬长避短,用人所长。按照客观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人的才智和能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领导者用人就要善于扬长避短、用其所长。李世民认为,一个英明的君主用人,好比一个优秀的木工用木一样,大小曲直各种木料在一个好木匠手里都有用途,无一弃材。他是这样说的:“明主用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
27、,短者以为拱角。无论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用人,亦犹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论智愚勇怯,勤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望其善,不以小瑕掩其功。”这就要求必须破除求全责备的思想。求全责备,就是选任人才时,要求人才必须白璧无暇,十全十美,否则就不能任用。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才。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人有所优,也有所劣。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好似高山和深谷一样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必须树立用人所长的思想和观念。 第三,充分信任,用人不疑。对人才就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可以给人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
28、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为事业的成功而拼搏。诸葛亮之所以为蜀国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因为他得到刘备的信任和重用;爱因斯坦、费米、奥本海默等科学家之所以勤奋工作,在短期内为美国研制出原子弹,是因为他们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任和重用。美国人说:“我们整个原子弹制造过程好比一场交响乐,除了指挥是美国人以外,作曲和演奏的都是外国人。”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就是说,君主能够推心置腹地善待臣下,臣下才可能尽心竭力地为君主效劳。使“勇者竭其力,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惠,德者效其忠”。比如,古代有个著名的将军叫乐羊,魏文侯派他攻打中山国。当时乐羊的儿子乐池是中山国的相国,朝廷上下都说乐羊
29、要投降中山国。但魏文侯不为所动,在都城为乐羊盖好了房子等他回来住。乐羊攻破中山国得胜回朝,魏文侯送给乐羊一箱礼物。乐羊搬回打开一看,全是诬告乐羊谋反投降的奏章,乐感动地说:“当初君主若不信任我,今日就不是庆功之日,恐怕早就是刀下之鬼。” 历来败国之君都是对人才疑神疑鬼。宋徽宗又要岳飞率兵抗敌,又怀疑他谋反;蒋介石又要手下人为他卖命,又怀疑这个不忠,怀疑那个有异心,好多将领都是被他逼得投降*党的。 第四,明责授权,赏罚分明。用人之道,主要是明责授权,有赏有罚。国外有句行话:“有责无权活地狱”。前面提到的中山国的相国乐池,有一次他奉命带领百驾车马出使赵国,为了管好队伍,便在门客中找了很能干的人来领
30、队。走到半路车队乱了行列,乐池责怪那个门客说,我认为你是个有才能的人,所以叫你来领队。为什么会弄得半路就乱了阵脚?那门客回答说,你知道不知道管理的技巧,要管好队伍,就要有职有权,能根据各人的表现对他实行必要的奖惩。我现在是你的下等门客,你有没授我职权,出现失误为什么要责怪我呢?乐池虽能用一个下等门客管理队伍,却不肯授予必要的职权,门客无职无权,就是有再好的管理才能,也不能管好队伍。 再就是赏罚分明,前面我们说的齐威王奖赏即墨大夫,惩罚阿地大夫就是典型事例。赏罚分明,要坚持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古代*家韩非子说过,“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历史上有许多像戚继光斩子这样大义灭亲
31、的故事。 四、睿智的容才观(要有容才之量) 我认为,这样三种人你领导者应该能容:一是有缺点的人,二是本领超过自己的人,三是反对过自己的人。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用魏征,这是传诵千古的佳话。魏征早年参加瓦岗农民起义,后又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劝说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后,在追查李建成余党时抓住了魏征,唐太宗问他,为什么为太子李建成出谋划策,与我作对?魏答:“人各事其主,可惜建成不听我的劝告,否则,今日胜负成败也尚未可知。”唐太宗发现魏征不仅多才,而且刚直,于是不记前嫌,任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果然克尽职守,成为一代忠臣。后来有人告发魏征谋反,唐太宗下令将诬告者斩首。又如,他发现有人在上疏中专拣
32、别人的细小过失进行攻击,便下令说:“自今以后,有人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一谗人之罪罪之。”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占有人力物力的绝对优势。但在1861-1864年期间,与南方军作战却毫无进展,这个林肯就分析原因,认为是自己用人有问题。林肯用人标准是“无缺点”,就是要求“十全十美”。而南方军统帅李将军在用人时只考虑此人“有何长处”,是否对作战取胜有利。因此,林肯手下那些“无缺点”的将领一一被李将军手下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满身“都有大大小小缺点”的将领所击败。吃了败仗的林肯认真分析了李将军的用人技巧,一反过去那种用人方法,果断地任用一贯“傲气十足”、“好酒贪杯”的格林特为作战总司令。因为在诸多将领中
33、,只有格林特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后来事实证明,对格林特的任命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完成了统一美国的历史使命。后来林肯深有感触地说:“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著名思想家孔子说过:“赦小过,举贤才”,就是要求领导者必须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大胸怀和容才之量。有了这种气量,才能像磁铁一样,把人才紧紧地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反之,领导者如果无容才之量,专门瞄准人才的短处,就会造成自己身边虽有人才,但矛盾重重,关系紧张;或者是人才远而走之。这种领导者既不能团结人才,有不能驾驭和使用人才,实际上不是一个强者,而是一个弱者。 五、非凡的护才观(要有护才之胆) 保护人才要有
34、胆识。这要是人才都要保护,下面几种人才的保护,领导者需要有胆量:一是有非议的人才,二是有缺点的人才,三是年轻的人才。在这方面,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纳粹德国疯狂地进行战争准备,美国总统罗斯福为美国军队内部*人才不足深感不安。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他针对当时美国军队指挥员的晋升主要依据资历的弊端,通过了一项修正案:“在总统认为处于战争状态或国家遇到危难时,可临时委任现役军人中任何军官担任高于军衔的的职务。”于是,在战争爆发是,罗斯福一反过去常规,破格提拔当时仅为陆军准将的乔治.马歇尔为美军总参谋长。这项决定遭到美国政府和军队中不少人的反对,但罗斯福态度坚决。马歇尔担
35、任总参谋长以后,又破格提拔数千名年轻军官。马歇尔和这些年轻军官在二战中显示出非凡的*才能。毛泽东保护许世友、周恩来在文革中保护一大批老干部,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保护人才不仅要有胆量,而且要有肚量,要讲艺术。摘缨会讲了这样一件事:楚庄王在平定一场内乱后大宴群臣,庄王命自己宠妃许氏为群臣斟酒,许氏长得非常漂亮。宴会是在晚上,许氏斟酒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吹灭了大厅内蜡烛,有位战将趁机摸了许氏一把,而许氏非常机灵的抓下这位战将头盔上的头缨,密告庄王,要庄王处死头盔上没有头缨的人。但是庄王却让所有战将取下头盔,摘下头缨,然后重新点燃蜡烛,继续酒宴。这位战将果然忠心耿耿,庄王在伐郑时陷入重围,副将唐
36、狡拼死救出庄王,问起原因,方知内情。 五、开放的选才观(要有举才之德) 推举优秀人才,不能当个任务来完成。它不仅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更是领导美德的一种体现。古人就有举才“外不避仇、内不避亲”的美德。比如,春秋晋国有一员大将叫祁黄羊,公元前570年的时候,因年迈自请辞去中军尉职务。晋悼公望着白发苍苍的祁黄羊,很惋惜的说:“你走了,谁能接替你的职务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说:“解狐最合适了,他一定能把军队管理好。”悼公觉得很奇怪,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呢?”祁回答:“大王只问我谁能接替我的职务,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哪!”解狐接替祁黄羊职务以后,忠于职守,成绩卓著,证明了祁
37、黄羊荐才的正确。不久,解狐得急病而亡,悼公又问祁黄羊,谁还能接替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任这个职务。悼公心里又纳闷了,他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起自己的儿子来了呢?”祁回答说:“大王只问我谁能担任这个职务,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悼公听了祁黄羊的话,派祁午管理军队,结果十分称职。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告诉我们,举才不避亲仇,必须一切出自公心,一切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 七、积极的育才观(要有育才之职) 培养教育干部是我们党的重要职责。我们现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使用轻培养,越是能干的人,越是舍不得让他离职学习,说是工作需要,离不开。曾国藩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曾建议皇帝
38、举行“逐日进讲”,就是召见部下让他应对一些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面试。原话是“见无才者,则勖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勖之以学,以化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之后,人才必大有起色。一人典学于宫中,群英鼓舞于天下。”宋朝*家王安石的用人思想是比较完备的,归纳起来是四个字: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他是把教放在首位。宋朝通过办学和科考来选拔人才特别是科考选拔官员,相对于过去的世袭制,这是一个重大改革。使很多出身低微的人,成为管理国家的人才。虽然避免不了营私舞弊的现象,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严格的。例如,南宋绍兴年间,也就是赵构当皇帝的时候,两浙转运使陈文茂主持京城临安的进士考试。一天,权相秦
39、桧盛宴相请,暗示陈子茂,此次京试取其孙秦埙为第一名。陈子茂当即严词拒绝拂袖而去。考试完毕,陈子茂发现,陆游的文章才气横溢,远比秦埙好得多,毅然取陆游为第一名。发榜后,秦桧气得要命,发誓要报仇。陈子茂却说,就是死在你手里,我也要秉公办事。另外,王安石还主张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解决培养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增强针对性。 在学习上,领导者肩负两副担子:一是自己要学,要有学习的动力,不仅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和任务,也要当作乐趣和享受。第二副担子就是要鼓励、支持你的部下学习,培养他们、提高他们。比如,我们县有两个乡镇,一个九集镇,邓卫初在那当书记的时候,让所有没有*的干部到党校拿大专*,有大专*的拿本科,在机构改革的时候没有干部因为*而下岗,而有的乡镇对干部学习不仅不支持,还百般阻挠 ,请假听课他不准,甚至考试他也不准。结果机构改革时二三十人离职学习拿*。所以你支持、鼓励、督促你的部下学习,实际上是在关心、爱护你的部下。 文章出处: 自己创作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19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