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制度也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
2、,通过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使经济制度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 区别:经济制度反映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由于经济体制不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且,一定的经济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2.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原因)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3、。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弊端?(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4.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对此现象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经济运行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市场结果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
4、自由市场是补充)。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2大)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第二阶段:1984年10月,党的12届3中全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13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第四阶段:南方谈话,14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5、标。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两者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基本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
6、科学、权责明确)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制度特征(共性和特性)一般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保障制度社会化、经济运行法制化、宏观调控间接化制度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任命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7、基本经济制度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分类: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 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第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两个基础、一个本质特征、一个客观要求)第二, 初级阶段的国情,即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三个“不”特征)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 一切符合
8、“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二、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生产资料属于由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的全体成员共同所有的经济形式,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2、公有制的主体
9、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质和量)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二是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2、 现代企业三种基本形式:独资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根据法系可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包括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两合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英美法系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现代公司形式。现代公司的特点: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公司的股东与管理者相分离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相分离,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其
10、责任只限于自己的投资,而与自己个人的财产无关股东与董事之间是一种信托关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出售,可吸收的资金较多,公司规模较大。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2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份合作制:规范化的股份合作制是兼股份制与合作制特点为一体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它是我国广大劳动群众在所有制结构改革中的一个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无限责任公司人合公司两合公司3、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共有财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
11、式。股份制是其主要实现形式。三、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目的的私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相同点个人投资、个人经营、个人承担风险、个人受益目的为了生存为了获得利润,以获得社会主义价值为目的基础个人劳动为基础雇佣劳动为基础有无剥削无有个体经济一定是私营经济,私营经济不一定是个体经济。2、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 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资金不足和就业困
12、难直接原因3、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1) 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 2)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3) 外资企业的进入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4、 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 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2) 由我国现阶段各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所决定。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结果。
13、2、 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客观必然性)1)经济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 2)物质条件: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劳动还有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二、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指生产物质和提供服务必须具备的因素和条件。 分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2、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依据)1) 由初级阶段的
14、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2)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条件 3)“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时基本理论的依据,同劳动价值并不矛盾3、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的分配形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体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劳动去的收入 ;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得到收入);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资产受益:向资金需要者提供取得的红利、股息、利息或分享收益,劳动者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取款取得的利息收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们经营或使用所取得的利息或租金);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4、
15、 劳动与劳动力劳动力物化的结果就是劳动。劳动力不是劳动收入。(彩票收入不是生产要素,所以不是资产收入)三、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2、 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政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决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
16、“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反而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3、 收入差距的客观必然性一是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二是拥有不同生产要素收入也会不同,三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存在优胜劣汰,四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别。这些都会使收入存在差距。4、 缩小两极分化的方法 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由锥形变成椭圆形规范收入分配政策:依法保护合法、适度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讲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增进和
17、谐,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2、我们必须遵守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3、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
18、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3、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3、 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五、 统筹区域发展六、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2、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人民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