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大全).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491346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由哪三个重要部分组成?(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结论)。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其表现在哪里?(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

3、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

4、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是什么?(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两方面: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

5、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在哪里? 根据世界究竟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是什么?(1)列宁的物

6、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的重大意义(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

7、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7、承认相对静止有何重要意义?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没有相对静止,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发展。第二,它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确定事物性质的必要条件。只有相对静止,万事万物才能区别开来,没有相对静止

8、,事物就不可言状、不可定性了。第三,它还是测量和计算事物运动的必要尺度。绝对运动存在于相对静止之中,并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要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只有通过相对静止来测量和把握。8为什么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些论证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9、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1)基本特征

9、: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3)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10、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

10、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什么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

11、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辨证关系怎样?(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2、,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3、什么是度?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怎样?(1)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2)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

13、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14.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哪里?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的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第四,

1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形而上学否定观否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把否定看作是外部力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破坏和打断,否定的结果是毁灭和死亡;它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起来,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 辩证否定观是符合事物自身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否定观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经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使我们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做到,既不全盘肯定一切,也不要全盘否定一切。1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我们认识社会发展和人生成长有何启示?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

15、;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16、什么是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何联系与区别?(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

16、、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

17、然规律困难得多。17、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8、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哪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9、什么是认识?唯心主义认识本质观和旧唯物主义认识本质观错在哪里?(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

18、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2)唯心主义认识本质观错在: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在本质上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旧唯物主义认识本质观错在: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

19、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20、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怎样?(1)区别: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形式不同、地位作用不同;(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20、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21、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2)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

21、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3)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2、。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2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质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时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

23、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23、什么是价值?它有什么特征?(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2)它有四个特征: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25、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原因: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4、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理论意义?P97-99(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依据这一

25、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2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与反作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与反决定作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26、决定作用与反决定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师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补课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它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8.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

27、现在哪里?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9. 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表现在哪里?P122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是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

28、动形式;其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是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及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二、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30.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里?P130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

29、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31.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互相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及其互相关系怎么样?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

30、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变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2)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跟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应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

31、会属性。32 .价值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怎样?P145-P146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产生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3、商品经济的基

32、本规律及其作用如何?(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2)价值规律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消极作用表现为: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

33、社会资源的浪费。34、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35、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它的主要途径是什么?(1)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36、相对剩余价值

34、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为了在劳动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37、 资本积累引起的后果是什么?资本

35、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

36、人口,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38、研究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目的有何不同?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出来,并揭示资本正常循环所需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39、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础原理是什么

37、?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首先,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式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其次,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生产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

38、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间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资本家集团按照

39、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什么?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41、垄断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答:(1)垄断的形成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

40、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

41、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它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42、什么是金融寡头?它如何实现统治?(1)金融寡

42、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2)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这种联合有多种途径,如金融寡头直接出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通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或者是收买政府高官和国会议员,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或者聘请曾在政

43、府任职的高官到公司担任高级职务等。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43、如何理解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

44、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44、国际垄断同盟及其主要形式有哪些?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即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国际卡特尔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谋求垄断利润。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

45、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45、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的动因和后果怎样?答:(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第一,积极效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

46、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

47、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第二,消极后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带来严重影响。4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哪里?实质是什么?(1

48、)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2)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