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第一章 序言第二章 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第三章 开设课程的目标第四章 开设课程内容选择与确定第五章 案例展示与评估第六章 设计理念选材第七章 作品评选与展览第一章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设计 (试 行)阳信县商店镇第二中学(序)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
2、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 第二章 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有实质性的因素,它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出“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目标,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目标指向,把学生的“校内学习”同“校外生活”以及兴趣相统一,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优
3、势,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与学校文化共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学校的专有特色,着力构筑一个符合现代课程观,凸显校园文化特征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章.课程开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课程的目标的制定与开发时,为了有效发挥各种课程的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
4、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的开发来设计和实现课程具体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总目标是: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一般思维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关系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5、。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合作。 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负责的态度。 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开展问题
6、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章课程开发的内容确定与选择 校本课程内容是一个系统而有机的整体,其内容的选择应以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而非是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程的内容选择需要遵循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线索,即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个线索来组织课程内容,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逐步实现三个线索的均衡与整合,并最终指向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1、 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原则 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因社区、学校以及学生
7、的个性差异而不同,其内容是由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特色,并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而确定的,因此,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应突出以下原则。 (1) 思想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所限制,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是模糊和抽象的,因此,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个性、人格、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校本课程内容选定的首要原则。 (2) 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绝对范围和标准,即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强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
8、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社会、家庭、学校尽可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开放的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创建自由探究的环境。 (3) 主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发既要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需要,又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区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教材开发的主体,改变传统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的角色,使其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能够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创意地开发和编制校本教材。 (4) 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发展的阶段性,即从低学年到高学年要体现学习内容的阶段性,使学生能够
9、围绕着某一内容开展,连续性的学习,在这种连续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5) 综合性原则 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多样性、差异性特点必然决定了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社区和学校的特色,又要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有针对性选择不同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体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活动的多样的视点、多样的过程和多样的结果。 (6) 实践性原则 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安排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一般理论知识的补充不宜过多,要以问题和活动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强调注重活动的实践过
10、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2课程的活动形式 结合校本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的特征,结合我校实际,将校本课程活动划为以下形式。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模仿或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基本过程: 课题选择与确定制定方案课题探究的实施课题总结与评价 3课程活动内容:模仿科学探究的过程,开展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查找与收集活动,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课题报告或论文。 .4。课程活动
11、时间与地点 活动时间:每周周二下午.,周四下午,周五下午。活动地点:学生教室、阶梯教室、报告厅、多功能教室以及社区活动场所等。第五章、第六章案例展示与评估设计理念选材学生利用生活中废旧物品,体现环保理念。展现创新能力。利用旧报纸、旧易拉罐、旧光牒等自己寻找素材,用身边触手可得的东西,你会得到惊喜。你看看我漂亮吧?快快加入到我们行列中来吧。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赖以生存环境已经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行动起来吧,绿色家园在冲你招手!选择一定的时间段,举办一些晚会或者活动来展现同学们的作品。提高大家的创作欲望。进而引起大家对环境的关注。第七章作品评选与展览选择某一节课评选同学作品,提高创作积极性。我的能力我做主,动起来吧,实践、体验是关键。这是你展现才华的舞台,尽情挥洒你的潇洒吧。环环保时装设计课程校本课程 主编:陈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