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关键环节.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78436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关键环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关键环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3 卷 第 8 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43 No.82023 年 8 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ug.2023收稿日期:2022-05-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武陵山片区易地扶贫搬迁多民族互嵌社区建设调查研究”(20CMZ023)。作者简介:刘占勇,中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乡村社会学、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关键环节刘占勇(中南民族大学 科研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实施乡村振

2、兴战略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这需要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发挥集体优势,共同达成。高校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既有现实条件,也有历史基础。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对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基于对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与成效的反思,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做好组织管理、主体间互动、实践路径三个关键环节。首先,关于高校内部的组织管理环节,既要坚持和完善科层制的形式,也要发挥权威的感召作用;其次,关于高校与其他参与主体间互动环节,既要构建协同体,也要创新互惠机制;再次,关于探索和创新实践路径环节,需要坚持整体视角,关注社会结构的各要素,推动社会功能的

3、发挥。关键词:高校;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G64 Doi:10.19898/ki.42-1704/C.20220905.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23)08-0087-07 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实现我国“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创新性举措1。2022 年 2 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从八个部分对乡村振兴战略作了总体部署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形势,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集体力量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强调“调动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3

4、;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广泛依靠群众,举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4,这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科学指引。学界也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动员广大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激发参与主体的动力,引导社会力量流向农业农村5,实现资金、资源的综合配置和高效利用6-7,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法宝。在社会力量中,高校地位特殊,应该受到重视。高校在人才、智力、科技、资金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优势,在精准扶贫时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研究高校参与乡村78振兴战略是非常必要的,既能丰富相关理论,更能对实践工作提

5、供指导。从当前有关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看,学界普遍认为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必要的,其各类资源契合了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高校优势是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8。基于此,学界在高校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展开了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个内容。第一,突出对经济要素的重视,注重高校参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工作。高校需发挥产学研融合的优势和作用9,抓住地方社会的特色产业、新型产业和龙头企业10。第二,突出对文化要素的重视,注重高校参与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工作。高校既要注重对具体 文 化 建 设,如 体 育 文 化11、阅 读 文化12;也要注重对整体文化环境的建设,如

6、农圣文化13。第三,突出对社会要素的重视,注重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培养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和输入人才是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通过加强课程教育14,重视志愿者的培养和输送15,为乡村社会注入人力资本。当前研究仍有亟待拓展的内容,第一,对高校自身设计和管理的研究,对高校与其他参与主体互动并达成一致的研究。这是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影响实践路径和效果。第二,对社会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其关注的和振兴的是乡村社会的整体结构,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也应从社会结构入手,综合探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第三,基于实践案例对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7、的调查研究。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既需要理论上探讨,更需要对实践的把握和反思。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对于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参考性,以前者为案例为后者理论与实践给予启示的研究还有所不足。基于此,笔者以 M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为案例,总结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的逻辑和经验,从科层制理论、协同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等视角,分析组织管理、主体间互动、实践路径等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三个关键环节,以为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和启示。一、“组织管理”环节:科层与权威社会服务是高校综合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推进而确立和发展的。高校做好社会服务必须以组织管理入手,转

8、变管理思维,提升规范性16,推动学校单位和个人以有组织、有目标的行为积极参与17。M 高校为做好参与精准扶贫工作,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完善机构设置及管理工作,为此,创新了“1221 工程”组织管理模式,成立了 12 个对口帮扶 H 省武陵山片区乡村的工作小组,各组按学校的总体部署,也创新了自身的工作模式。“1221 工程”展现的是“科层权威”式组织管理逻辑,既具有“科层”的组织方式,又植入了“权威”的管理要义;既发挥了“科层”高执行力、高工作效率的特点,又彰显了“权威”感召力。这为创新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1.科层形式的借鉴。马克斯韦伯提出88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9、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8 期 本人 20132017 年间,担任“三万”活动联络人、武陵山片区办公室工作人员,从事 W 市 M高校的校地合作和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工作,对于 M 高校如何参与地方社会精准扶贫工作非常熟悉,经历了多次文件制定、实地调研和地方帮扶工作,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参与观察的记录材料。第一个“1”代表 1 名校领导,第一个“2”代表 2个职能部门,第二个“2”代表 2 个学院,第二个“1”代表 1 个贫困村,即各组由 1 名校领导带领 2 个职能部门、2 个学院对口帮扶 1 个贫困村。了科层制组织管理形式,认为依靠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能保证组织成员行为的

10、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实现组织的高效运作,以及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韦伯构建了科层制的“理想类型”,其内在逻辑源于以下核心特征:第一,明确的管理等级;第二,严格而缜密的规则;第三,明晰的分工;第四,公私关系分离;第五,量才用人;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18。他强调科层制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最为理性的组织形式,比其他组织形式更具技术上和效率上的优越性19。在组织管理上,M 高校的“1221 工程”借鉴了科层制的合理形式。一是在管理等级上,由学校党委、行政统一领导,各组由 1 名校领导担任组长,1 名经验丰富的处级干部担任副组长,1 名行政工作人员担任联系人;学校科研部门负责总体协调、联络和服

11、务工作;学校派驻 H 省武陵片区联络员作为重要的对接人,因此,在管理等级上是清晰的。二是在规则上,“1221 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和部署主要工作,形成正式的专题会议纪要,以文件形式下发全校,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因此,在规则上是规范的。三是在分工上,“1221 工程”各参与单位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学院,参与个人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员都有相应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各司其职,因此,在分工上是明确的。四是在公私关系上,“1221 工程”是学校的重要发展战略,以红头文件下发各单位遵照执行,关系到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核心功能,是学校的事业,任何单位、集体、个人等都要服从学校利益,因

12、此,在公私关系上是坚定的。五是在量才用人上,“1221 工程”是务实的工作,是贯彻国家和 H 省脱贫攻坚工程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整个结构中的人员委派以工作能力为标准,以锻炼干部为目标,因此,在量才用人上,是公正的。六是在职位管理上,“1221 工程”是系统性工作,是由不同职位和角色构成的组织管理体系,任何管理都依据职位、角色规范,而不是因人而异,管理依附于职位而不是人,因此,在职位管理上是科学的。2.权威要义的植入。韦伯提出科层制理论后,也受到了质疑,集中体现在科层制管理可能产生“组织僵化”“非人格化”等问题20。科层制的问题根本上是由西方传统科层要求以绝对法理型管理导致的,那

13、么,引入科层制管理的有效性,并规避其固有弱势,就必须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就我国而言,要发挥科层制优势,除了以法理型管理外,还要注重魅力型管理21,这要求在科层制下,工作不仅要靠职位和职责赋予的“权力”推动,更要靠“权威”的感召,权威能使权力更加科学有效并顺利执行,它是维持管理秩序精神层面的影响力量22,拥有权力无法替代的“情感”因素。下级对上级有权威认可,是情感上的认同,就更加自觉地遵守权力规定的工作范围、内容和要求。M 高校“1221 工程”在吸取科层制优越性基础上,通过植入“权威”这一要义,规避了科层制可能带来的管理失范问题。首先,权威体现在领导行为上。在“1221 工程”中,学校各级领导主

14、动参与各项精准扶贫工作,身体力行,坚持不定期赴定点帮扶县、镇(乡)、村参加扶贫会议,出席扶贫活动,开展扶贫调研和慰问工作。领导不畏艰辛、积极主动的精神在科层制下格外鲜活,彰显的魅力使管理颇具人文色彩,极大地感召了所有工作人员,使工作充满了活力。其次,权威体现在沟通机制上。在“1221 工程”中,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协调、沟通、讨论的环境,积极发挥民主集中的优势。在各类重要问题上,“1221 工程”都会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集中讨论有关事项,期间,不同职级、部门的人员都有充足的机会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对策,合理之处都能被学校采纳。讨论中,98第 43 卷 刘占勇: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关键环节大家目标

15、一致、方向统一,能很好地达成共识,充 分 体 现 了“真 实 性、真 诚 性、正 确性”23的沟通交往原则。再次,权威体现在组织关怀上,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既要长期赴联系村开展实地调研和对口帮扶工作,还要按照上级单位要求迎接检查,整理、撰写各类材料。因此,“1221 工程”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如何统筹兼顾好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家庭事务等,是非常困难的。为此,学校形成了稳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参与工作的各级干部和各类工作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员,积极为其争取上级的荣誉,同时,将该工作经历作为学校考评和晋升的考量。二、“主体间互动”环节:协同与互惠地方社会的全面发展需

16、要各级、各类参与主体间形成有效的联结,发挥“1+1 大于2”效应。“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着 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严峻形势,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的伟大目标,主要依靠多元主体参与并形成有机联系24,真正进入了制度性社会扶贫状态25。M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注重联合不同参与主体,形成扶贫协同体。协同体是各参与主体共同构建的利益共同体,维持协同体持续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是各参与主体都能获得正当利益的“互惠”机制。这为创新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1.作为关系载体的协同体。为进一步做好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基于“1221 工程”组织管理模式,M

17、高校构建了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协同体。从 M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看,构建的协同体除其自身外,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参与主体:县乡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贫困户、其他村民、企业、其他高校。协同体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学校层面的协同体和“1221 工程”各小组层面的协同体,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辨证统一关系。由此,协同体包括两个维度,校内协同体和校外协同体,校内协同体主要是指由校内相关单位和个人构成的协同体,主要通过“1221 工程”组织架构及各小组架构实现;校外协同体主要是指由学校出面或由“1221 工程”各小组出面,与外单位、个人形成的稳定协同体。从M 高校校内协同体看,主要是基于各单位的职责和资源优势

18、,通过统筹规划、总体部署安排实现的;从校外协同体看,主要是通过各学院、“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各类省部级科研机构等与校外单位、个人签订合作项目协议形式达成的。M 高校构建的不同层面和维度的协同体,在地方社会的精准扶贫中得到了集中展现,会围绕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项目形成多个协同关系网和协同合作场域。2.互惠性协同机制。组建协同体目的是切实发挥协同体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彰显协同创新的效力。M 高校注重探索促进各参与主体间的互动策略,探索创新了“互惠”协同机制,使参与主体在不同协同域都能表达自身的需求且能实现自身正当权益。“互惠”协同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M 高校从

19、理论上对协同体各参与主体的正当需求和利益有清醒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人行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正当需求,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26。关于人的需求相关分析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方面,马斯洛则将人的需求做了“五个层次”划分,阐释了基于需求的激励问题27,那么,在协同体中捋清不同参与主体的需求是必要的。M 高校在各类会议上,不断强调注重对不同参与主体需求与利益的关注乡干部希望找到适合本乡的扶贫路径和方法,有效利用社会帮扶力量和资源,改善贫困村的发展条件,增加贫困村的收入,尽早实现本乡的脱贫任务;驻村干部希望发挥帮扶的优势,为09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8 期村里找准扶贫

20、的有效办法,完成驻村工作的指定任务,实现驻村的价值;村干部希望在乡里统一安排下,找准本村扶贫的主要路径,尽快实现本村脱贫;贫困户和村民希望在村里的扶贫路径中,获得更快、更多的经济收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企业希望实现更好的发展,在不断增加收益的基础上,完成上级安排的扶贫任务;高校希望既要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也要加强与地方社会的交流合作,推动自身的发展。第二,在实践上,通过协作项目对协同体参与主体的正当需求有真实的满足。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良性运行,不仅依赖于规章制度的健全,更需要使不同群体和个人都能切实享受到规章制度赋予的权益,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28。M 高校通过扶贫项目,积极组织多方力量共同

21、参与,在实践中满足了不同参与主体的需求。以 M 高校为 W 乡开发的“追溯系统”服务于当地扶贫实践为例,在此项工作中,各参与主体的正当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实现了互惠互利,互赢共存。M 高校牵头具体开发了“扶贫人员定位及变动追溯系统”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期间,M 高校作为牵头单位,为实现以上任务,先后得到了 F 县政府,W 乡政府,L 村驻村干部、村干部、贫困户、其他村民,R公司的参与和支持。“扶贫人员定位及变动”追溯系统建成后,被运用到贫困的网格化治理,一方面,县、乡政府以及村级干部更加方便贫困人员及相关信息的统计和督查,提升了贫困治理的能力和效力;另一方面,贫困户和贫困人员也能通过追溯系

22、统及时反馈自身状态及相关信息,以便引起村委和上级政府关注,更好地为自身发展提供精准帮助。“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主要转化为“有机茶质量”追溯系统,用于 R 公司的有机茶的种植、养护和采摘工作。它帮助 R 公司完善了各项管理,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扩大了市场知名度,提高了效益;也促进了 F 县和W 乡的电商事业发展,打造了“武陵购”品牌;也为当地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地方财政,推动了扶贫工作的进度;也为贫困人口和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同时,M 高校通过这次追溯系统的创建,客观上也凝练了研究队伍,提升了科研协同攻关的能力,推进了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事业的整

23、体发展,提升了综合实力和知名度。因此,从这一案例不难看出,由 M 高校牵头完成的质量追溯系统是一个紧密相连的“互惠”协同体,不同参与主体在协同场域中都能表达需求且实现正当权益。另外,随着“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良好运用,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等中央九大媒体开展的“扶贫走基层活动”,对 M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度专访和报道,那么,各参与主体的需求及权益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得到了拓展和深化,特别是对地方政府的扶贫宣传、企业的市场宣传和高校的社会影响宣传意义巨大,使“互惠性”更加明显。三、“实践路径”环节:结构与功能既往研究将 M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概

24、括为“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文化扶贫”“五力模型”29。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 M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发现 M 高校“五力模型”实质上体现的是“六位一体”的实施策略,包括“六个着力点”和“六大作用”,具体指以科技扶贫为着力点,发挥激活发展动力的作用;以产业扶贫为着力点,发挥增加收入渠道的作用;以基础设施扶贫为着力点,发挥改善乡村面貌的作用;以教育扶贫为着力点,发挥提升人员素质的作用;以精神扶贫为着力点,发挥增强发展信心的作用;以文化扶贫为着力点,发挥营造良好氛围的作用。不难发现,M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实践路径的有效性关键把握了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和19第

25、43 卷 刘占勇: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关键环节系统性,“六位一体”对应不同结构要素,发挥了应有功能,体现了“结构功能”的实践厘路,成为其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所在。这为创新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从 M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看,“六位一体”的实践路径分别助力了不同社会结构要素并推动其发挥了应有的功能。第一,不同方式的扶贫,为地方社会引入社会资源,创造了内生力,同时,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扶贫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群众的收入水平,有利于地方社会结构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在系统内部进行合理分配,促进了经济结构要素“适应周围环境”功能的发挥。第

26、二,教育扶贫和精神扶贫有利于提升群众的觉悟和认知度,对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工作有更好的理解和认同,有利于推动地方社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沟通与协调,促进了政治结构要素“达成发展目标”功能发挥。第三,精神扶贫和文化扶贫有利于地方社会形成健康有序的工作环境,不同群体之间构建良好的交往、交流、交融机制与和谐互动的氛围,促进了社会结构要素“实现关系整合”功能的发挥。第四,文化扶贫、精神扶贫和教育扶贫有利于在加强自身教育,提升自我能力基础上,形成地方社会独居特色和有效的扶贫文化和符号,并将其作为一种惯习持续引导地方社会发展,其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被人们内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促进了文化结构要素“共

27、享正确社会价值观”功能的发挥。结语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是现实所需。“十四五”时期,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高校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优势,做出贡献。“十三五”时期,高校探索了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多种模式,积累了有效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组织管理、主体间互动、实践路径是高校参与地方社会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其中组织管理是保障,主体间互动是动力,实践路径是核心。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要继承发扬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在组织管理环节上,要重设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机构和人员,继续发扬科层制的管理优势,并激发权威因素的效应;在主体间互动环节上,要重构参与乡村振

28、兴战略的协同共同体,促进各参与主体间在目标设置、对象选择、路径探索等方面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和互惠互利模式;在实践路径环节上,要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视角和原则,继续关注地方社会的结构性发展,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不同社会结构要素的发展规律、原则,促进不同功能发挥。当然,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还要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基础上,对照理论和经验,做好潜在问题的预判,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捕捉和规避。比如,在组织管理环节上,可能会出现要么缺少实体机构,使得工作散乱要么机构设置不实在,缺乏联结机制;要么机构设置过于僵化,工作效率低下。在主体间互动环节上,可能会出现要么与其他参与主体缺乏联系与互动,导致“各自为

29、战”;要么与其他参与主体的互动流于表面,缺乏深入合作;要么互动关系不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互动关系无法持久等问题。在实践路径环节上上,可能会出现要么过于重视教育功能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作为,而忽视了其他扶贫手段的功效;要么过于重视经济结构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结构要素的功能等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也亟待学界回应,以便更好地指导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29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8 期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2 张艳芳.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公

30、布 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J.乡村振兴,2022(3):24.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00-101.4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创造,2022(5):1-8.5 仲崇建,乔丽荣.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21(31):55-57.6 朱述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17-11-28(1).7 骆沙鸣.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N.人民政协报,2018-09-17(6).8 冯平平.高校教育应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

31、形式和要求J.中国果树,2022(2):128-129.9 范惠明.角色理论:产学合作中教师角色的一个分析框架J.高教探索,2021(6):34-39.10 韩嵩,秦玉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发展的重点任务与实现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1(11):182-188.11 乔超.体育运动中的身体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2):195-200.12 伍芳芳,张慧诚.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图书馆的乡村阅读推广工作以四川工商学院图书馆实践为例 J.出版广角,2020(13):83-85.13 杨洪涛,李兴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圣文化对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

32、019(4):206-209.14丁雪.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服务“三农”创新实践J.核农学报,2022(2):488-489.15 阴浩,孙宁华.乡村治理:高校志愿服务新场域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59-61.16 黄明东,孔晓娟.从原始本能思维到现代法治思维:高校管理思维方式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0-16.17 刘群彦,姚禹.高校组织管理行为与技术转移绩效基于 34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12-17.18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46.19 张建平.马克斯韦伯科层制

33、思想解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6(4):42-49.20 马雪松.科层制负面效应的表现与治理J.人民论坛,2020(25):46-48.21 王宏.超越传统科层制:问责情景下领导指示的纠偏功能与优化路径J.领导科学,2021(15):12-15.22 王丽珂.传统与现代:领导权威的挑战与转型J.领导科学,2014(14):9-14.23 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8.24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30):28-30.25 向德平,刘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社会扶贫主体参与贫困治理的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1

34、8(2):41-47.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27 陈志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2):37-38.28 谭明方.社会建设:一种基于社会学分析框架的研究J.学海,2013(1):5-9.29 李俊杰,李晓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79-84.(责任编辑 吴海伦)39第 43 卷 刘占勇: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关键环节Key words:Northwest Ethnic Corridor;Tu;ethni

35、c integration;medical syncretismSocial Connection Modes and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the Whole Population:with Analysis on Ethnic Differences and EqualityBIAN Yan-jie,GAO Ji-bo Abstract:Personal social connection modes include relationships with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participation in so

36、-cial groups.Does the mode of social connection affect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individuals?Three empirical an-alyses based on the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provide evidence.Firstly,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with relatives and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groups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and

37、 physical health,while the opposite leads to a decline in health.Secondly,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ethnic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nd their social connection mechanisms.Thirdly,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individuals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subjective and object

38、ive factors such as psychological outlook,access to resources,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Key words:social connection;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ethnic equality;empirical researchTrust Cultivation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in Pove

39、rty Alleviation in the Post-Poverty Era:A Case Study of S Social Organizations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sWU Rong,SHI Guo-qing Abstract:Summariz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of great reference

40、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new era,ensuring the prevention of large-scale poverty recurrence,and addressing rel-ative poverty.The practice of poverty governance in China demonstrates that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important f

41、orces in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trust is the cornerston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 by social organizations.Therefore,in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betwee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farmers in poverty alleviation,the involvement

42、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be introduced,and democratic means should be employed to establish rational and standardize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creating space for institutional trust and forming a circular structure based on industry connections.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paid to the role of re

43、lation-ship trust in enha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farmers.Key words:post-poverty era;social organization;institutional trust;relationship trustThree Key Links for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LIU Zhan-yong Abstract:Implementing the ru

44、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task during the“14th Five-Year Plan”peri-od,which requires the participation of diverse social forces and the collective strengths to achieve common goals.Uni-versitie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social forces and have both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and histor

45、ical found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experi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ng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and insights for their involvement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Based on reflections on the practice and achieveme

46、nts of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ng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universities must focus on three key links when participating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namely,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interaction among subjects,and the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pa

47、ths.Firstly,with regard to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universities need to adhere to and improve the hierarchical system while leveraging their au-thoritative influence.Secondly,in terms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universities and other participating subjects,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48、collaborative bodies and innovate mutual benefit mechanisms.Lastly,in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practical paths,it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a holistic perspective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so-481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8 期c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soc

49、ial functions.Key words:universitie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Value Expression and Normative Structure of Basin LegislationWU Xian-jing,WU Xiao-wei Abstract:The enact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Protection Law in China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basin legisla-tion,and

50、the Yellow River Protection Law was officially implemented in 2023.These two basin laws have significant val-ue orient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However,basin legislation involves extensive and complex institutional and practical issues,and further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are needed 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