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会考知识点.pdf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465041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考知识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会考知识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会考知识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会考知识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会考知识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 年陕西高中地理水平测试课堂训练(3):水平测试地理考点梳理地理 1 宇宙中的地球考点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天体系统形成: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级别:由低级到高级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河外星系又称星系;总星系即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2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因为太阳质量大,吸引其他天体绕其公转;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八大行星按结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

2、、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4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与八大行星相似的运动特征有):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于圆;5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考点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如煤石油、水能等;2太阳大气分层:由里到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层;3太阳活动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周期 11 年,它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它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许多地方降

3、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周期有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干扰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干扰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与两极高空大气摩擦,产生极光现象;考点三地球运动(自转)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2自转周期:以某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 360,时间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叫 1 个恒星日;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以太阳为参照,地球昼夜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时间 24 小时;3自转速度: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 60为赤道处一半;除极点外,地球各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15/小时;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

4、夜交替周期为 24 小时,叫 1 个太阳日;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作二分二至日光照图)顺地球自转由夜到昼所经过的线为晨线(日出);顺地球自转由昼到夜所经过的线为昏线(日落);(2)地方时差:(构建时区分布平面图,学会计算)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在光照图上找准 0 时或 12 时)。计算:时刻东加西减;每隔 15,相差 1 小时;(相邻一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实际使用时间是北京时间,指北京所在东 8 区区时,即东经 120的地方时;(不是北京地方时)(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作图)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判断方法

5、: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中指顺着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为偏转方向)。影响:长江口河道右偏(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淤积明显,发育三角洲。考点四地球运动(公转)1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绕太阳运转;2公转周期:公转 360,时间为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叫 1 个恒星年;太阳直射点回归周期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叫 1 个回归年;3公转速度:近日点为 1 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为 7 月初,公转速度较慢;4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2326):由于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存在的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回归移动

6、;5公转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3)昼夜长短变化:(4)四季更替:产生原因: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使地球表面热量出现四季更替。地区差异: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为中纬,赤道地区终年皆夏,两极地区终年皆冬。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相反。气候四季:北温带地区 3、4、5 月为春季,6、7、8 月为夏季,9、10、11 月为秋季,12、1、2 月为冬季。考点五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1地球内部圈层(1)地壳:大陆地壳较厚,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地壳较薄;缺失硅铝层;(2)地幔:可分为上地

7、幔和下地幔两层;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3)地核:温度高,压力大;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2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都由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大气圈成分: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红外线)吸收能力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被称为“温室气体”。(2)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空气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

8、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水平运动为主;对高空飞行有利;高层大气:密度小;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3)水圈: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等;水圈的水处在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按储水量分:海洋水最多;淡水仅占 2.53%;(淡水中主体是冰川水,约占淡水的2/3;其次是地下淡水)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储量很少;(4)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理 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考点一地壳内部物质循环1岩石成因分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地

9、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变质岩;岩石重熔再生新岩浆;考点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比较褶皱和断层:2判断方法:如何区分褶皱和断层:有明显断裂面,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处,为断层 如何区分背斜和向斜: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可根据岩层形态;如岩层形态不完整,可根据岩层新老关系;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4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三大气受热过程1传递过程:能量源泉:太阳辐射。其性质为短波辐射,其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传递过程:太阳辐射

10、地面增温地面长波辐射大气;直接热源:地面辐射性质为长波辐射。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考点四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1大气运动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1)运动原因: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异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运动过程: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水平气压差异水平运动(3)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间、城郊间等2大气水平运动(1)风的形成:(2)风力判断:依据: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该力越大,风力越大。运用:在同幅图中,等压线密

11、集处,水平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3)风向判断:指风来的方向。作图:先作原动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再作实际风向(北右南左,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3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分布(1)气压带形成:赤道地区(0)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副极地附近(南北纬 60)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地区(南北纬 30)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极地地区(南北纬 90)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带。(2)风带形成:近地面的水平气压差异又形成风带。低纬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带(北半球

12、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3)气压带风带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7 月(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1 月相反。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1)原理:海陆热力差异近地面气压中心季节差异季风形成(2)亚洲和太平洋的气压分布:(3)东亚和南亚季风风向:(4)世界最典型季风:东亚季风 成因:东亚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5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模式图)(1)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2)比较气候成因: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

13、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6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方法:(1)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北半球;最高气温出现在 1 月南半球;(2)判断所属温度带:(以温定带)终年高温,月均温15,为热带;冬夏气温变化明显,最冷月均温0,为亚热带;冬夏气温变化明显,最冷月均温0,为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例外);终年严寒,为寒带;(3)判断所属类型:(以水定型)热带气候中: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最多月降水达 400mm 以上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气候中: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夏雨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

14、气候中:湿润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温带季风气候;少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考点五主要天气系统1低压和高压系统2锋面系统考点六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概念: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过程:类型: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大循环),可使陆地水不断更新;陆地循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参与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参与水体数量最大;3意义:能量转化,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物质迁移,改造地表形态;水体相互转化更新;(从水循环角度看,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的)4人类对水循环的有利影响:人类主要对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15、考点七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影响1概念: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2类型: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高(从较低纬海区流向较高纬);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低(从较高纬海区流向较低纬);3洋流分布规律: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1)在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3)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洋流性质是寒流。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如北大西洋暖

16、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如秘鲁西岸和澳大利亚西岸、撒哈拉沙漠西岸、纳米比亚西岸的荒漠环境;(2)对渔业: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明显海区形成大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得益于附近明显的上升流。(3)对污染物:不利的是扩大污染范围;有利的是加快净化速度。(4)对航海:顺流则加快航速,节省时间和能源;逆流反之;地理 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2组成圈层:大气圈、水

17、圈、生物圈、岩石圈;3.组成要素: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等;考点二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以生物为例)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 改造大气圈: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大气的组成是生物参与的结果,氧主要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改造水圈: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水分状况。改造岩石圈:有些沉积岩是生物参与形成的,如煤、石油等;生物出现加快岩石风化,促成土壤形成。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考点三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举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1以生物循环为例:光合作用: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从

18、水圈中吸收水分,即将无机物合成有机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分解作用: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形式归还到环境中;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2以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为例:参见前面考点。考点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如撒哈拉沙漠气候干燥,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少,物理风化强烈,形成大片沙漠,植被稀少;(2)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改变:如东北森林减少,土壤缺乏枯

19、枝落叶补给腐殖质,又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降低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水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使地面沟谷纵横;如全球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整个生态环境失调;考点五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带1地域差异:地域差异是普通存在的,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2自然带形成:由于各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形成相应的植被和土壤,并呈带状分布构成陆地自然带。其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自然带以植被类型命名。3读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带名称及分布:考点六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比较

20、三种地域分异规律:(2)判断基带: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3)判断自然带复杂性:山坡自然带多少与山地所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4)判断两坡自然带差异:同一自然带下界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南半球中纬度呈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坡为向阳坡,南坡为背阴坡。北半球相反)。地理 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一全球气候变化1读图表,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周期、变化特点(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冰期与间冰期更替;当冰期出现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从高山向平原推进;(2)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

21、今 1 万年来):冷暖交替;2读图表,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1)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来):呈波动上升趋势;1860 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0.6。(2)说明: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区域性气候变化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3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沿海生存环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国家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2)生态系统调整:不利:改变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物种易患病、虫害;有利: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22、(高纬度会适合农作物生长并增产);(3)干湿状况变化、灾害事件增加: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会增加;干旱半干旱区域因蒸发增强会更加干燥;(温带草原会退化成沙漠;温带耕作业区会退化成草原;)热带气旋强度和频率会明显增加;(低纬度农作物减产)(4)威胁人类健康: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增加,扰乱人体新陈代谢;改变传染病媒介的活动范围、病菌滋生环境,影响人体健康;4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对策(1)主要人为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森林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2)主要对策:减少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 CO2):禁止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采用固碳技术等;减少温

23、室气体排放量(能源方面):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建设保护海岸工程等;考点二自然资源1概念: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粮食、钢铁、闪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2主要类型: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3性质:可再生资源(土地、水、气候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4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等生产;5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与质

24、量对人类的影响(1)以土地资源为例:(2)总结: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弱,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扩大,利用方式多样化,利用率越来越高。6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1)自然资源具有分布不平衡性、资源联系性、数量有限性等;(2)人类要注意资源保护、适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等;考点三自然灾害1概念: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2类型:气象灾害有台风、洪水、干旱、寒潮等;地质灾害有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3自然灾害例举以洪灾为例(1)主要原因:自然原因:气象因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等;水系因素流域的汇水速度快,排水速度慢;

25、突发因素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排水速度变慢。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2)防治措施:工程性措施:中上游修建水库;中下游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等;非工程性措施:中上游严禁乱砍滥伐,植树造林;建立防灾管理体制、抗洪管理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防洪保险等;4自然灾害例举以寒潮为例(1)成因:强冷空气南下形成快行冷锋;(2)时间: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3)主要危害:出现降温、大风、雨雪或冰冻天气;(4)措施:提前发布寒潮警报,可减小其危害。5自然灾害

26、例举以台风为例(1)成因:夏秋季节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上,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 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2)气流状况: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南半球相反;(3)结构及相应天气:台风眼晴朗、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风力最大)、外围大风区;(4)影响范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亚洲东部和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5)主要危害: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6)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6自然灾害例举以地震为例(1)成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2)分布:世

27、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我国东南部、西南部;(3)防治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灾害管理,健全减灾的政策法规;实施预防措施等;地理 2 人口与城市考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1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极不平衡(1)从大洲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 亚、非、拉 ,最高的是 非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 欧、北美、大洋洲,最低的是 欧洲(德、法等出现负增长);(2)从国家看:考点二 人口迁移1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案例分析: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政策、战争等)其中最主要

28、的因素是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考点三 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含义: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资源环境能承载的 最大人口数量,即最高人口。(它是一个 警戒 值)具体来说,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 资源 及其他 资源 、智力 和 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含义:指 最适宜 人口数,能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3比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科技、对外

29、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资源(主要是土地和水);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的因素是 消费水平。5我国必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我国人口与可耕地、淡水资源矛盾已十分突出,应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考点四 城市化1城市化主要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重要标志);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不利影响:城市化速度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对土地:耕地减少;绿地减少,水泥地面增多

30、等;对生物: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水文:河道淤塞,易形成洪涝灾害;减少降水对地下水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对气温和降水:出现“热岛”现象;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对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对交通和居住等: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考点五城市服务功能1城市服务功能含义:城市是区域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中心。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小城市,级别较低,服务种类较少,服务范围较小,数目较多,彼此距离较近;大城市,则相反。3影响城市级别的主要因素:资源和交通。城市等级的主要划分依据:城市的人口规模。4城市的服务范围:一个城市的

31、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外,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一定的服务范围,但这个实际范围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可能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以外。5中心地理论中的服务范围:(六边形服务范围规律)理论中,同级别城市服务范围相互排斥的,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是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三倍。实际生活中,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距离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等)考点六 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主要功能区:(1)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功能区混杂布置,功能不清。城市功能区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城市之间分工也越来越明显。(2)目前各类城市共有的

32、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功能复杂的城市还有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3)功能区之间一般无明确的界限;往往以某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2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特点:3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4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2)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3)地租分布规律:一般来说,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距交通干线越近,穿过道路越多,地租越高。(4)各类功能区付租差异(如图):图中 A 范围为商业区,因为商业活动支付地租最高。(市中心有大量消费人群,

33、市场最优)图中 B 范围为住宅区,因为住宅区支付地租最高。(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图中 C 范围为工业区,因为工业支付地租最高。(既可降低成本,又保护环境)以上只考虑距离市中心远近因素,城市地域结构呈同心圆模式。5常见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如图):6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1)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例:美国纽约等现代化大城市,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而欧洲城市历史悠久,则多古老建筑。(2)对城市格局的影响:例:北京皇宫位于城市中心,重要建筑物沿中轴线排列,体现皇权至上;美国首都华盛顿,象征民主与法制的国会大厦和白宫处于城市中心。例:杭州山水城市,体现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地理 2 生产

34、活动与地域联系考点一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 案例自然因素 气候 我国海南适宜种植橡胶,古巴种甘蔗,东北春小麦等 地形 山地的立体农业,珠三角的基塘生产 土壤 江南丘陵的茶树 水源 我国新疆、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大城市近郊的乳肉蛋禽生产基地 交通 我国海南的蔬菜调入北方市场,山东寿光蔬菜出口到日本 政策 政府用财政补贴维持农产品价格 技术 培育良种;增施化肥;提高机械化水平等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稻种植业(1)主要分布区:东亚(如图 A)、南亚(如图 C)和东南亚(如图 B)(或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2)形

35、成条件:自然条件: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 平坦;土壤 肥沃;水源 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 需求量大;人口密集,劳动力 丰富;(劳动密集型农业)历史 悠久,种植经验丰富;(3)发展特点: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分布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为家庭经营的农场);中国的 东北、西北 地区(为国营的农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布在 中部大平原。)(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 高;交通 便利;市场 广阔;(当地市场不广阔)科技 水平高;(3)商品谷物

36、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色:专业化和区域化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强度,会使土地持续利用,会增加农产,提高收入等。(2)不利影响: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或乱挖发菜等)会引起 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取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会导致 土壤次生盐碱化;在湿润的山区,破坏森林会造成 水土流失;大量施用化肥,会使 土壤板结变硬;广泛使用杀虫剂,会导致 土壤污染。考点二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2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1)传统工业区:(2)高新技术工业区

37、:3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工业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不利影响:工业社会,资源能源矛盾突出,酸雨等环境污染严重;例 1:传统工业区衰落时的突出问题(联系必修 3)环境问题:资源 短缺;环境污染 严重;经济问题: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经济增长缓慢;社会问题:失业率 上升,人口大量外迁 等;例 2:高新技术工业与环境污染(以硅谷为例)固体废弃物 污染:废旧电子产品、航空航天产品废弃物;放射性 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核放射污染等;噪声 污染:航空航天噪声危害等。4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1)工业联系举例:(2)工业集聚的好处(意义):充分利

38、用 基础设施;加强交流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取得规模效益。(3)工业地域的形成类型:自发形成 的工业地域,是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如 钢铁城、石化工业区等;规划形成 的工业地域,是有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如 经济开发区;(4)工业城市形成:工业联系复杂,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易形成工业城市;如钢铁城、汽车城、石油城 等;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很难形成工业城市,如很少有糖果城、糕点城等。考点三 地域联系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2结合案例,说明地域联系的重要性(1)交通的重要性:(2)电子通信的重要性:例:随着地域联系的发展(尤其互联网),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

39、“地球村”;信息交流更快捷,改变人们交往形式,增强国际联系,促进全球化进程等。3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聚落空间形态:多沿 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聚落形态呈带状、星状等分布。例:株洲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2)聚落形态的变化:4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例: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较少,商品流通不便,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 小于 平原。(2)影响商业网点的位置:交通便利地区有利于商品流通,易形成商业网点。例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商业中心,都具有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城市内的商业网点(零售式)多布局在交通便利、

40、消费人群多的 市中心;(市场最优为原则)大型商业网点(批发式),多建立在 环城路 或市区边缘的 高速公路 沿线。(交通最优为原则)地理 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 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考点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按表现形式:(1)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2)生态破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种类减少等;考点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具体环境问题的原因,要具体分析:如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等)巨大人口压力;资源不合理利用;人类向环境索取资

41、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传统发展模式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不可取;考点 4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联系必修 3,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有效对策)考点 5可持续发展之路: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本内涵:(1)生态 持续发展是基础,强调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2)经济 持续发展是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节能减废,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3)社会 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考点 6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42、性: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率较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挑战考点 7判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1)个人行为例举:少用空调 随手关灯 做“公交族”买环保电池 控制教室噪声污染 一水多用 珍惜纸张 自备餐盒 无污染旅游 损赠多余物品 少用贺年卡 用无铅汽油 回收废电池 拒食野生动物 做环保志愿者(2)生产行为例举: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 地理 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一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理空间;2区域一般性特征:区域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有的区域边界是

43、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区;考点二: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1)自然要素特征: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地形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点等;水文补给类型、水量、汛期等;植被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等;(2)人文要素特征: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结构、主要农作物等;工业工业区、发展条件、布局类型等;人口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等;资源能源主要类型、分布区等;2案例一:比较区域差异、探究区域差异形成原因3案例二:我国三大自然区差异 4案例三: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人教版)考点三:结合实例

44、,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案例一:长江中下游平原(人教版)(1)影响:开发早期,水系稠密成为人们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成长阶段,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利用水系发展交通,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生产;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后期阶段,耕地规模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下降;(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对策: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值的农产品;发展科技,提高单产等;2案例二:美国匹兹堡(1)影响:初期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制约较少,人类对环境影响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美国“钢都”发展有利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五

45、大湖和运河的水运条件;成长阶段,资源开发规模扩大,城市由点到面扩展,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出现城市芝加哥、底特律、布法罗等;后期阶段,出现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经济增长缓慢;高失业率,人口减少(大量外迁)等。(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大技术革新,改造传统部门;发展潜力大的新兴工业部门;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等;考点四: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教版)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称为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

46、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2运用案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1)劳动力因素:案例:20 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日本(50 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等地(6070 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80 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90 年代后期);原因:不同地区,劳动力数量、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成本差异较大;转移规律: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案例:20 世纪 60 年代的东亚出口加工区;原因: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转移

47、规律: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较高,内部交易成本也很高;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条件和服务、提供劳动力等),以减少企业生产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投资;(3)市场因素:案例: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原因:一方面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往往受到多方面限制,因此企业为避开限制,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4)其他因素: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他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案例: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广东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日本传统产业

48、向海外转移等;3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可分为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如信息产业处开发和增长期,纺织工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产业转移还通过

49、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如东亚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迁入区会带来环境污染,迁出区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4)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迁出区常会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迁入区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考点五:结合实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案例一: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1)积极意义: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地区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效益: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生态效益:增加城市

50、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缓解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扩大趋势,控制地面沉降;(2)环境问题: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会上溯,引起河口盐度升高;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不利于净化长江下游排放的污水,降低水质;对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东线工程沿线地区土壤易发生盐碱化;2案例二: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地理 3 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一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案例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成因: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土壤黄土由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多;人为原因:不合理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等;破坏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