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发展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些关键期,人的某些心理品质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成为终身的缺失和“遗憾”。从学习习惯养成来看,最重要的关键期当然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因为孩子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最容易见效。 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这时候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在孩子成长教程中,对于学习习惯外的生活习惯,很多家长往往
2、忽略了孩子的训练,把孩子惯得不像样,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等孩子上了中学,家长又使劲卡,反倒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培养孩子的习惯应该“小时严,大了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训练,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要以严为主。以后孩子长大了,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较强,这时应以宽为主。孩子只要小时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也出不了大格。生活习惯样成了,学习习惯也会很好的得到贯彻。叶圣陶就认为,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多,存在的问题也各种各样,一般
3、都存在着“六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个习惯问题,可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没有从学习习惯上找原因,而是从表面、客观上找。孩子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年龄越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越为重要。一方面,学习习惯一
4、经形成就变成了个体的一种需要,然后推动人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学习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致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当动力定型形成以后,要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专心“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别人在说的时候,眼睛东张西望肯定不是专心听讲;别人在说的时候,身子东动西动肯定不是专心听讲;别人在说的时候,小手玩东西肯定不是专心听讲;而别人讲的时候注意在听的小朋友,眼睛是望着一个方向的,手脚是不乱动的,而且会边听边思考,有时候手托着腮帮子,有时候歪着脑袋,意见相同时可以轻轻头点,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时,马上举手站起
5、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2、敢于“说”的习惯。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既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不要语无伦次。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或回答的不完整,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表扬他敢于“说”的勇敢的精神,不要让学生觉得回答问题是种压力而不敢说,不肯说。说对说错都没关系,关键是要说。 3、善于“思”的习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其智慧的火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善于启发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问难,并逐步形成习惯。 4、认真“写”的习惯。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人。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
6、志。 5、正确“读”的习惯。学习语文重在积累,阅读是最有效的巩固方式。 习惯养成有三个阶段:一是他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习惯养成主体处于被动,周围的人如父母、老师得主动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并及时作好有力的监督;二是自觉阶段,这一阶段最容易放弃,所以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个体必须坚持目标行为,继续强化。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进入第三阶段,即自动化阶段,即习惯成自然,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也能表现出目标行为。在学生习惯养成的他动阶段及自觉阶段一定要起好督促者的作用,这时的“勤、苦”是为了今后的轻松。现在好多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出现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跟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系。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而在一些有着良好传统的小学来说,良好的习惯就是他的优势和品牌。当孩子回到家时,父母的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又能是孩子保持学习和生活上的连贯性,孩子是可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