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单元第一课 设计 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1.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2.谈话引入。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二、探究内容:1.讨论绿
2、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2)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3)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2.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1)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2)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3)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3.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1)小组讨论
3、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2)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教学反思: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教学重点: 1、交流实验设计。2、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教学难点: 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
4、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教学准备:实验记录表格、绿豆种子、实验盒、水、滴管、纸巾、钟表、温度计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你们平时吃过绿豆芽、黄豆芽吗?生:吃过。师:你们喜欢吃吗?生:喜欢。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研究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好吗?生:好。点评:学生对绿豆芽、黄豆芽比较熟悉,而且看过、吃过,所以上课一开始就提及这个问题,能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种子发芽的欲望,对引导学生如何探究种子发芽起到良好的效果。二、交流实验计划,完善实验操作。师: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种子发芽的条件,想一想:有哪些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生:光、温度
5、、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师:对了。下面请各小组围绕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温度、水这三个条件,谈谈你们准备研究什么?准备怎样研究?生:我们组准备研究改变水的条件,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具体做法:要改变的条件是水;不改变的条件是光照、温度;实验方法是:给一组绿豆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绿豆种子加很少的水。(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按“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发言。)师:哪一组研究“改变温度的条件,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并请学生按黑板上的项目交流实验计划。生:学生上教坛按黑板上的项目交流实验计划。师:请研究“改变光照的条件,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的小组,交流你们的
6、实验计划。生:学生上教坛按黑板上的项目交流实验计划。师:你们真棒!实验计划设计很详细。但实验方法中提到的“适量的水”、“很少的水”、“常温”、“低温”、“光照”、“黑暗”这些词,以及“怎样做才能使两组绿豆种子得到相同的光照、温度、水呢?”在此,我想让你们讨论一下。生:四人小组讨论很积极。师:各组讨论有结果吗?生:有的同学意见不一致。师:那我请一位实验员叔叔为你们排忧解难吧,但你们要认真听啊!(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三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并配有相应的讲解。)生:全班学生认真观看课件。师:刚才你们很认真听,相信你们知道怎样处理上述的问题吧,那你们知道实验怎样做吗?生:知道了。点评:插入课件使枯燥无味的学
7、习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现到实验计划在付诸实施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步骤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三、配备材料,分组实验。师:你们明确了实验计划和操作方法后,想一想:你们需要什么材料做实验?生:实验记录表格、绿豆种子、实验盒、滴管、纸巾、温度计等。生:实验记录表格、绿豆种子、实验盒、水、滴管、纸巾、钟表、温度计等。师:现在一切实验材料准备好了。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打算怎样一步一步做实验?生:首先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一样厚,并把纸巾放进实验盒里,然后往纸巾滴水,再用手在纸巾中央按出一个小洞,把三颗绿豆种子放进去,最后按研究条件不同再作处理,实
8、验就完成了。师:这位同学讲得很详细,我再提醒你们注意:除了加很少水的对照组外,每个实验盒滴5滴水,还要明确标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好,我看看哪一组做得最好?下面分组做实验。生:学生分工合作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师:实验结束,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做的实验成果,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表扬。点评:学生积极参与做实验这一活动,体现了学生分工合作的精神。学生在说说、做做的过程中,经历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掌握了控制一定条件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四、联系实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师:现在老师遇到了难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生:能。师:好。请你们猜
9、一猜:播种后的绿豆种子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不同条件下的绿豆种子变化的时间是否一样,会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看书思考)生:绿豆种子会发生种子膨大、种皮破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方面变化。生:不同条件下的绿豆种子变化时间不一样。水少的种子变化可能慢些。生:在温度低的种子变化可能慢些,甚至有时不发芽。生:在黑暗中的种子变化可能慢些。师:你们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方面的情况。到底谁猜的结果对了,那就需要你们课后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再比较得出结论。你们再看看书,想一想:绿豆种子每一项变化需要多少时间?(提示:一般气温在28度30度时,绿豆种子从播种到长出叶的时间为4天左右。)生:学生思考,填写书本p5。师:
10、哪位同学做好了?请把你们的书放到投影机上,并作解析。到底谁猜得准确?有待你们在实验中观察、验证。最后,请你们阅读实验记录表,谈谈准备观察些什么?多长时间观察一次?生:我们准备观察绿豆种子在什么时候种皮破裂,在什么时候长出根,在什么时候长出叶,并做好记录。生:我们准备两节课后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师:现在实验已经开始,你们要做好记录。生:学生马上开始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指导。点评:请学生帮老师解决问题,这样处理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胆猜想绿豆种子发芽的变化和需要的时间,从而体现了学生在乐中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五、联系生活实际
11、,扩展延伸所学知识。师:如果你们课外有时间的话,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探讨:植物的向光性和向水性。第三课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2.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3. 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准备: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1. 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1)汇集各组数据。(2)看看收
12、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3. 扩展与思考。(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三、全课总结。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四、课后拓展。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教学反思: 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学会正确使用食物链、生
13、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2、 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 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今天参与我们课堂活动的嘉宾是蚜虫、瓢虫、麻雀、蜜蜂、花、树叶(出示这些动植物的图片,并依次显示图片) 这些动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食物关系? 二、
14、 探究过程: 1、 讨论:他们谁被谁吃? 1)平时有许多习惯性说法,我们在科学课上统一按照“谁被谁吃”顺序说一说,(板书:谁被谁吃)据生回答贴卡片。然后明确我们用箭头把他们连接起来。请生观察,箭头朝向谁?(获取营养的动物) 预设:花蜜蜂麻雀 树叶蚜虫瓢虫麻雀 2)分析这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 问:想象一下,他们的食物关系象一个个什么连在一起?(链环)你能给他们起一个形象的名字吗?能说说什么叫食物链吗? 明确: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板书:食物链) 3)观察这三条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暗示:起点、结束) 预设1:这几条食物链中,树叶和花能自己制造食物。其他的吃别人制
15、造的食物。对策:我们把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食物的叫做消费者。板书:生产者、消费者。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生产者,哪些消费者? 预设2: 这几条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动物结束。(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对策:他们的食物来自何处?(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动物吃别人制造的食物。)我们把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食物的叫做消费者。 这几条食物链中,谁为生产者、谁为消费者? 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发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出例子吗? 生畅所欲言后 。 播放课件:师:大多数食物链应该从植物开始。但是有的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比如:蚯蚓喜欢吃动植物体腐烂后变成的腐殖质
16、,这条食物链就可以从腐殖质开始。 腐殖质 蚯蚓 麻雀 3、水田里的食物网 清楚了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之后,我们来个小竞赛,有信心获胜吗?竞之前,先来热热身:写食物链时需要注意什么?好,: 课件播放图像:在一片金色的稻田里共同生活着这些动物,现在看大屏幕你认识它们吗?师:1)水田里除了这些动植物之外还有很多,。这些动植物中,谁是生产者? 2)现在请各小组拿出记录单,在上用不同的颜色画出相关的食物链,比比哪组画的全。 3)小组讨论 4)交流:指名汇报,各小组相互补充。 5)观察这些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学生说出好多内容 师: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让老师吃惊,有的同学发现这些食物交叉在一
17、起就像网一样,我们把它叫食物网。 多条食物链组合在一起,象一个网。对策:你能给这个大网起个名字吗?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叫食物网吗? 明确:像这样由多条食物来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刚才我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但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它生物的影响有多大呢?我们通过真实的例子来分析一下。 三、拓展与思考: 课件演示1: 例如,五十年代,我国农村曾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人们发现,在麻雀被大量捕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农民伯伯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谁给农民伯伯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重点强调食物
18、链断了,生态平衡被破坏了) 学生回答后,师:你的发现和科学家一样。 机动: 2、 在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 提问:请你预言一下,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狼或者麻雀,你想对人类说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对了。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密切联系的,只有保护好每一种生物,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四、本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请你观察身边的环境,画出一个包括植物、动物、人在内的食物网。4、蚯蚓的选择
19、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2、 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教学材料用具:蚯蚓(每组3条,2人一组)、解剖盘、培养皿、玻璃板、纸板或书、湿布、棉签。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你是在什么环境中采集到蚯蚓的?采集来的蚯蚓主要分布在容器中的什么地方?这与光线有关系吗?根据你的经验和初步判断,提出的问题是 。二、作出假设针对你的问题,作出假设 。你作出这个假设的依据是 。三、制定计划(一) 实验装置的设计:在解剖盘内铺上湿布,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另一侧盖上纸板或书,在盘内形成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思考:为什么要在解剖盘内铺上湿布?(二
20、) 将蚯蚓放入实验装置,静置2分钟。提示:想想看:下列放置蚯蚓的方法中,哪种最科学?(三) 2分钟后,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蚯蚓,统计3次。环境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共计明亮阴暗(四) 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经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是:明亮处 条,黑暗处条。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你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与你们的假设一致吗?。讨论与思考1. 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2. 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四、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教学反思: 6、做一个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做一个生态瓶的活动,共同协作制作一个生态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设计
21、一个生态瓶的建造方案。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 科学知识:知道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制作一个生态瓶的过程教学准备:1池塘生态系统的挂图、投影片或视频资料。 2学生分组:大饮料瓶、剪刀、泥沙、自然水域的水、水生生物等,活动手册。 3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大的饮料瓶。 教学过程:一、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1出示池塘生态群落的挂图,学生根据图片简要记录池塘里的生物与非生物。 2讨论池塘群落中各部分的作用。 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池塘里的动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二、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1我们可以在教室或
22、家里模拟建造一个生态瓶来研究池塘群落。 2先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建造方案。设计方案之前,教师播放水族箱视频资料或出示一个小的水族箱,让学生看看水族箱里放养了哪些生物。 3讨论:在我们的生态瓶里可以放养哪些生物? 四人小组讨论,并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交流各组的想法。明确以下几点用什么材料来建造生态瓶? 瓶子里放什么水? 要放泥沙吗?如果放,需要放多少? 动物什么时候放进去合适?放多少动物? 动物的食物怎么办? 5填写做生态瓶的方法和步骤,交流。 三、做一个生态瓶。 1分发相应的材料。 2根据 设计方案和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四、课后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用什么材料来建造生态瓶?
23、瓶子里放什么水? 要放泥沙吗?如果放,需要放多少? 动物什么时候放进去合适?放多少动物? 动物的食物怎么办? 5填写做生态瓶的方法和步骤,交流。 三、做一个生态瓶。 1分发相应的材料。 2根据 设计方案和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四、课后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教学反思: 7、改变生态瓶教学目标: 1. 经历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能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2. 经历添加动物或植物后,引起生态瓶变化的原因分析活动。 3.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教学活
24、动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生态瓶,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得好,然后选择下面两个 实验中的一个进行实验活动。 二、向生态瓶里添加动物的实验。 1. 先观察准备添加到生态瓶中去的 5 条小鱼的状况,按教材的要求操作。 先取生态瓶里的一些水滴到杯子里,加少量的水到杯子的一半处,再把 5 条小鱼放到杯子中进行观察,然后把小鱼连同杯子里的水倒入生态瓶里。这个过程是必要的,一是杯子空间小,可以清楚地观察小鱼的情况;二是可以让小鱼先适应水体后再放入生态瓶。 2. 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观察添加小鱼后生态瓶内的情况,作好观察记录。日期鱼的数量鱼的颜色鱼的运动水草的颜色 水草的状况 3. 预测生态
25、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鱼的数量增加两倍、四倍,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三、向生态瓶里添加植物。 1. 先观察准备添加到生态瓶中去的 5 棵水草的状况,按教材的要求操作。 2. 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观察添加水草后生态瓶内的情况,作好观察记录。日期 水草的颜色水草的长度鱼的数量 鱼的运动3. 预测生态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水草的数量增加两倍、四倍,生态瓶中又将会是一种什么现象 ? 四、讨论。 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生态瓶里动物和植物的生长 ? 请大家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教学反思: 8、维护生态平衡教学目的:1. 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
26、 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 3. 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4. 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图片(播放动物图片)。 师:如果我把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交换一下,老虎到北极去,斑马到大海中去,海豚到草原上去生活,行吗?为什么? 生1:不行,老虎到北极去会冻死的,海豚没有脚在草原上无法走路。 生2:斑马不会游泳,会淹死的,而且海水里没有青草,会饿死的。 生 :这些动物世世代代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已经适应了当
27、地的生活,换一个地方会不适应。 师:同学们说得精彩极了,确实动物们适应一个环境需要很长的时间。世世代代啊!通过长时间适应,形成了当地独有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扮演着自己不可替代的角色。 二、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师:草原上生活着鹰、兔、草,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 (生自己到黑板上绘食物链) 师: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 生1:兔子没有了天敌,会大量繁殖,吃光了草,草原就会变成沙漠。 生2:要吃鹰的动物会饿死。 生3:兔子吃光了草会吃庄稼。 生4:兔子还会打很多洞,人走上去不小心会掉进洞里。 师: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 生1:鹰没有东西
28、吃会饿死。 生2:难道鹰不会去吃其他动物? 生3:鹰习惯了吃兔子,要是你习惯了吃饭吃肉,要你去吃树叶,你会怎样? 生4:兔子少了,草就会长得很茂盛,把路挡住了,看不到路,人就不能走了。 师:如果草少了,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 生1:草少了,兔子饿死了,老鹰也饿死了。 生2:草少了,草原就容易变成沙漠。 生3:草少了,其他的吃草动物也会饿死。 师:分析一下,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导致鹰、兔子、草少下去呢? 生1:乱扔东西,污染环境。 生2:捕杀老鹰和其他动物。 生3:专门从草上走,使草少下去,门口的那个草坪就被人踩得不会长草了。 生4:空气污染严重。 生5:温室效应,导致动植物死亡。 三、沙尘暴发生地的
29、资料 师:人类的肆意破坏,大自然也发怒了,看,沙尘暴。(课件) 师:看了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1:震惊。 生2:我们真的要保护环境,不然受害的是我们自己。 生3:到底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师:(出示一些资料) 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近年 来,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影响我国其他地区。 沙尘暴天气的沙源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沙地周围: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教材上介绍的就是宁夏地区的沙源区。 四、分析自然现象 师:请
30、你分析一下,下面这种情况可能是什么引起的?(课件) 五、课外作业 师:请同学们收集有关野生动物和植物的一些资料。 教学反思: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
31、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
32、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3、?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二、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
34、、影之间的关系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35、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
36、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八、教学后记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
37、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38、、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
39、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八、教学反思: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
40、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
41、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八、教学反思: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
42、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3、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1)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4、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