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案《项羽之死》.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435322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项羽之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案《项羽之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案《项羽之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案《项羽之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案《项羽之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 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

2、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复述课文内容。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

3、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1教师范读第一段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

4、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

5、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6、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你们认为项羽的这场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有价值,一场必败的战斗有什么价值呢?可以展现项羽的神威,以及项羽一向自负神勇,“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迷信个人能力的性格特点。没有价值,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这一笔呢?可以充分展现项羽勇猛无敌的形象和印证“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说法,

7、显示项羽迷信个人能力,不能自省失败的原因。)3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师备资料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情节:阴陵迷道,绐陷大泽(揭示末路英雄丧失民心,写他不惯骗人,也从不相信有人敢欺骗他的直率、粗犷)语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汉将。(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遂”字写项羽轻取敌人的神威,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如

8、入无人之境。)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威凛凛,气势迫人)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语言: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三)乌江自刎(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题,把握人物形象)1点学生朗读第四段2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进行赏析。(分组合作探究)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 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将成

9、败生死置之度外才 能笑得出来!)“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 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 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

10、取赏,项羽却 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 义。)3齐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无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以赐公”、“若非 吾故人乎?吾为若德”。四、总结评价人物形象1小结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场景人物形象情节与细节写法垓下之围多情善感惊、起、饮、歌、泣垓下歌、左右皆泣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侧面烘托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大呼、驰下、斩将 嗔目叱之弛,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场面描写乌江自刎知耻重义拒渡、赠

11、马、赐头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对比通过对项王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惊起饮歌泣”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慷慨悲凉的垓下歌,展现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和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通过描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通过对项羽临死前据渡、赐马、赠头一连串情节中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2经过刚才的一番探讨,我们对项羽的形象应该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请大家再来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个 的人,因为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 。3你们喜不喜欢、欣不欣赏项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后人对其评价 褒贬不一的人物呢?谈谈你的看法。4师总结五、尾声齐背垓下歌,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六、课后探究(作业) 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 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 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不该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