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303∕T 326-2022 海绵城市 施工图设计导则.pdf

上传人:fangha****n2009 文档编号:143161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79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303∕T 326-2022 海绵城市 施工图设计导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DB1303∕T 326-2022 海绵城市 施工图设计导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DB1303∕T 326-2022 海绵城市 施工图设计导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DB1303∕T 326-2022 海绵城市 施工图设计导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DB1303∕T 326-2022 海绵城市 施工图设计导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91.040 P50 DB1303 秦皇岛市地方标准 DB 1303/T 3262022 海绵城市 施工图设计导则 2022 - 4 - 28 发布 2022 - 5 - 28 实施 秦皇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303/T 3262022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体要求 . 2 5 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要点 . 3 6 海绵设施施工图设计要点 . 8 7 植物设计 . 13 8 透水材料选择 . 14 9 成果 . 15 附录 A(资料性)建设项目海绵设施建设目标表 . 17 附录 B (资料性)

2、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自评表 . 18 参考文献 . 20 DB1303/T 326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秦皇岛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秦皇岛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秦皇岛市质量管理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磊、汪登峰、赵小标、刘洋、冯俊颖、李祎、王放、张玉良、苑苗、杨静、马良松。 DB1303/T 3262022 1 海绵城市 施工图设计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绵城市施工图的总体要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要点、海绵设施施工图设计要点、植物设

3、计、透水材料选择和成果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秦皇岛市新建、改建及扩建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施工图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DB1303/T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JJ/T 135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CJJ/T 188 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 CJJ/T 190 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51345、DB1303/T 321-202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雨水调

4、蓄 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and storage 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3.2 雨水滞蓄 stormwater r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并收集回用。 3.3 雨水调节 stormwater detention 也称调控排放, 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 (调节) 一定量的雨水, 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放的总量。 3.4 下垫面 underlying 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路面、绿地、水面等。 DB1303/T 3262022 2 3.5 渗透检查井 i

5、nfiltration manhole 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 3.6 透水路面结构 pervious pavement structure 分为半透水路面结构和全透水路面结构。路表水只能够渗透至面层或基层(或垫层)的道路结构体系为半透水路面结构;路表水能够直接通过道路的面层和基层(或垫层)向下渗透至路基中的道路结构体系为全透水路面结构。 3.7 透水沥青路面 pervious asphalt pavement 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沥青路面。 3.8 渗透管沟 infiltration trench 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

6、水管或沟。 3.9 弃流设施 initial rainwater removal equipment 利用降雨量、雨水径流厚度控制初期径流排放量的设施。有自控弃流装置、渗透弃流装置、弃流池等。 4 总体要求 4.1 工程技术指标 施工图设计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确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年径流污染控制率、 排水防涝设计重现期、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指标进行设计。 4.2 工程地质条件的落实 施工图设计应对项目详细勘察报告中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相关的影响因素与项目技术方案中相关参数进行一致性复核, 依据详细勘察报告中实际地质条件和参数对海绵设施的规模进行核算, 修正海绵设施平

7、面布局。详细勘察报告包括地质灾害条件、土壤性质、地下水位、土壤渗透系数等参数。 4.3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要求如下: 施工图设计之初,应落实海绵城市技术方案中项目地块与周边地块以及市政道路的竖向高差关系,避免客水对建设场地产生不利影响,防止场地整体竖向设计不当引起内涝等情况发生; 落实建设工程项目海绵技术方案对于场地内部的竖向设计要求,在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的场地竖向设计时,确保雨水径流从高至低经海绵设施后与市政排水设施顺利衔接; DB1303/T 3262022 3 在竖向设计中,综合城市市政排水设施条件,在确保超标雨水安全排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场地现状, 在已形成的低凹区域设置多样化海

8、绵设施, 最大可能发挥海绵设施的渗、 滞、 储、 蓄的功能。同时合理利用竖向势能进行海绵设施设计; 落实海绵设施溢流口和排出口的标高与其所在汇流区域最低点之间的关系,确保海绵设施的超标雨水能顺利排放。 4.4 平面布局 结合建筑方案深化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的海绵设施布局,依据本文件第5章的内容进行布置和调整。 5 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要点 5.1 建筑与小区 5.1.1 绿色屋顶 5.1.1.1绿色屋顶设计应充分考虑屋顶绿化种植所需的荷载需求,核定绿色屋顶及蓄水满负荷状态下的可承载条件。针对秦皇岛气候特点进行必要的安全设施设计。荷载超限时,可选用容器式种植屋面、多孔纤维棉等轻质材料绿色屋顶。 5

9、.1.1.2绿色屋顶面积计算应扣除屋面的设备、管道、太阳能板等设施所占的面积以及设置有塑胶活动区域和硬质路面等不透水下垫面所占的面积。 5.1.1.3 绿色屋顶的排水设计包括雨水口、表层雨水收集排放路径和板顶的排水设计。 5.1.1.4 进行绿色屋顶的植被设计。 5.1.1.5 按照本文件第6章的要求,进行绿化屋顶构造大样图设计,包括蓄排水层、防水层和基质层等构造做法的深度设计。 5.1.2 小区道路、广场 5.1.2.1 根据建筑与小区内使用功能需求完善道路和活动广场设计。 5.1.2.2 人行道、广场等活动空间及轻型车车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停车场可采用透水砖或植草砖;轻型车车行道采用透水水

10、泥混凝土或透水沥青路面。 5.1.2.3 未设置透水铺装的机动车道等硬质地面和广场, 宜将雨水引流至其周边的海绵设施, 并合理设置预处理及消能措施, 经净化达到污染控制要求后合理回用, 或通过海绵设施内的雨水口等溢流排放设施排至雨水管道系统。 5.1.2.4 根据道路汇水面积计算开口路缘石的开口尺寸、设置间距及雨水口设置间距等。 5.1.2.5 进行道路、广场路面透水铺装构造大样图的设计。 5.1.3 绿地 5.1.3.1 当建筑与小区建设工程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或方案评估意见中对下沉式绿地面积有明确要求时, 应设置满足面积要求的下沉式绿地; 当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与方案评估意见中未对

11、下沉式绿地面积有明确要求时,应根据绿地面积及场地使用需求,适宜地设置下沉式绿地,以充分发挥下沉式绿地对雨水的滞留和调蓄作用。 5.1.3.2 根据工程场地类型、地形、空间大小、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等特点,配置适宜的滞留型海绵设施,如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 并确定海绵设施的平面轮廓及尺寸定位,且复核调蓄容积,达到指标要求。 DB1303/T 3262022 4 5.1.3.3 通过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海绵设施滞留雨水时,其所滞留的雨水应在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时间内完全下渗,以确保滞储空间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释放。 5.1.3.4 当绿地入渗面积不足时,可综合采用其他渗透设施,如浅沟渗渠组合系统

12、、渗透管、渗透管排放一体设施等。 5.1.3.5 进行绿地设置的相关海绵设施的构造大样及设施内的植被设计。 5.1.4 景观水体 5.1.4.1 景观水体宜结合景观设计, 设计为调蓄功能的海绵设施。 具备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应能顺利收集周边雨水,并根据汇水面积确定其调蓄容积,调蓄容量按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时间有效释放。 5.1.4.2 根据水体的景观需求,设置水质保障措施,完善水处理设施的设计,优先采用生态水质维护措施维持水质。 5.1.4.3 结合景观水体周边排水设施,设置超标雨水溢流通道,与小区或市政排水设施顺利衔接。 5.1.5 排水系统 5.1.5.1 按照雨水设计标准完善排水系统设计,重

13、要地区加大重现期取值,优化竖向和排水路径,增加管网过流能力,减少内涝风险。 5.1.5.2 雨水口宜设置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内,绿地内雨水口的高程高于绿地而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采用截污挂篮等源头污染物去除设施。 5.1.5.3 合理设计超标排放系统,按现行排水规范标准设计室外排水管道。 5.1.6 监测系统 当进行建设工程项目海绵技术监测系统施工图设计时,应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优化监测点平面位置、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设备选型等。进行取样点的构造大样设计。采用在线监测设备的应完成电气配套设计。 5.2 城市道路 5.2.1 通用要求 5.2.1.1 在不降低道路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标准的前提下,结

14、合项目红线范围内的绿地、人行道、车行道、活动场所等空间与地形地貌条件,综合设置道路型海绵设施,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5.2.1.2 合理设计道路竖向,使道路径流雨水汇流至生物滞留设施、环保雨水口、生态树池等雨水净化设施中,经入渗、滞留处理后溢流排入下游雨水管道系统。 5.2.1.3 当道路建设先于地块开发时, 预留相应规模的绿地, 作为周边场地与市政设施衔接时雨水末端控制设施用地。 5.2.1.4 进行道路路面结构、路基、海绵设施的构造设计,同步确定海绵设施的主要材料与设备的选型和技术参数。 5.2.2 道路与广场 5.2.2.1 细化城市道路与广场路面设计,确定透水路面和不透水路面区域,人

15、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行道和机动车行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5.2.2.2 道路横断面设计时,优化道路的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径流雨水汇入海绵设施。 DB1303/T 3262022 5 5.2.2.3 未设置绿化带或者绿化带宽度不足,不宜采用下沉式绿地的道路或广场,可设置环保雨水口、生态树池等滞蓄净化设施,对道路与广场路面径流进行净化。 5.2.2.4 根据道路或广场汇水面积计算雨水口间距、开口路缘石的开口尺寸与设置间距等。 5.2.2.5 进行道路、广场路面海绵设施的构造大样设计。 5.2.3 道路附属绿地 5.2.3.1 确定道路附

16、属绿地的下沉范围和下沉深度。 新建道路的附属绿地, 下沉式绿地宽度一般不小于2.5 m,受限情况下不得小于2.0 m,内部设置溢流口。当机动车道坡向外侧,路面径流无法到达中央分隔带时,中央分隔带只消纳自身雨水即可,可不作下沉,当中央分隔带大于2.0 m,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景观做适当微地形处理。 5.2.3.2 在有坡度的路段,结合道路绿地规模与场地条件,设计微地形以利于道路径流雨水的滞停。 5.2.3.3 道路绿化带内的海绵设施应设置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5.2.3.4 进行道路附属绿地内海绵设施的构造大样设计。 5.2.4 路缘石 5.2.

17、4.1 当道路路面及广场与设有海绵设施的绿化带之间设置路缘石时, 采用开孔路缘石(立道牙) 或其他过水形式,确保道路雨水顺利流入周边的海绵设施。 5.2.4.2 开口路缘石的开口尺寸、设置间距等应根据道路与场地汇水面积计算确定。 5.2.4.3 当道路纵坡大于1.5%时, 路缘石开口等排水方式不能有效引导路面雨水侧排入绿化带, 宜设置截水沟或其他挡水引流设施。 5.2.5 管渠系统 5.2.5.1 按照雨水设计标准设计, 重要地区加大重现期取值, 优化竖向和排水路径, 增加管网过流能力,减少内涝风险。 5.2.5.2 根据实际路面汇水面积及绿地可受纳水量设计雨水口。下沉式绿地内的雨水应通过雨水

18、口溢流排放,路面雨水口应采用环保雨水口或生态树池净化后溢流排放。 5.2.5.3 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流量应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的1.53倍。 5.2.5.4 雨水口间距宜为25 m50 m。当道路纵坡大于2%时,雨水口间距可大于50 m,其形式、数量和布置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 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 其雨水口的数量与汇水面积根据计算确定。 5.2.5.5 高架桥桥面雨水宜通过落水管汇入道路中分带或侧分带海绵设施,并在海绵设施内设置溢流口与排水检查井顺流连接。在落水管接入海绵设施处,应设置消能及导流设施,以免流速过大。 5.2.5.6 选择优质管材,减少管网漏损概率。 5.

19、3 城市水系 5.3.1 生态岸线 5.3.1.1 对于蓝线范围内有足够空间的水系, 在施工图设计时, 应将河岸按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中的生态岸线进行设计,满足方案中的生态岸线率的指标要求。生态岸线包括陆域缓冲带、生态护岸、水域生物群落构建及已建硬质护岸绿色改造等。 5.3.1.2 水域周边径流污染较重的地区,通过设置陆域缓冲带进行缓冲、拦截、吸附和水土保持,减少入河污染物。以下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后排入水体: DB1303/T 3262022 6 对于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的管渠系统, 因错接、 混接形成的混流管道, 应优先在陆域进行调整,确实没有条件改造的采取末端控制措施; 雨、污合流排水体

20、制的管渠系统,近期没有改造计划的,在管渠溢流入河口位置设置末端控制措施。 5.3.1.3 雨水排放口设置消能、过滤、净化设施,减轻对河岸生态系统的冲击。 5.3.1.4 结合河道生态型驳岸空间条件及对周边城市的服务功能, 在合适地段设计亲水公共平台, 提升河道的水文化服务功能。 5.3.1.5 根据河道的防洪排涝、航运、引排水、连通、生态等功能要求,结合水体的水文特征、周边地块的开发类型、可利用空间、断面形式和景观需求等,选用石笼、生态袋、生态混凝土块、开孔式混凝土砌块、叠石、干砌块石、抛石、网垫类及植生土坡等适宜的生态护岸材料,以满足河道的结构安全、稳定性、耐久性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5.

21、3.2 湿地滞洪区建设 5.3.2.1 综合水系工程来水、历史河流洪涝状况、区域雨水径流汇水路径及水系周边空间条件,优化方案阶段所确定的滞洪区布局,提升河流储滞洪能力,加大河流的行洪能力。河道储滞洪设施优先采用湿塘、调节塘等生态储滞洪设施,不具备用地条件的可采用人工调蓄设施。 5.3.2.2 湿地滞洪区选用本地植物,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好、生长期长、株型高、便于管理维护的挺水植物。 5.3.3 河道清障清淤 5.3.3.1 对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及违法侵占河道的构筑物进行清除,落实河道蓝线、河道管理线的规定。 5.3.3.2 河道的清淤方式有水力冲挖、水下清淤、排水干挖、绞吸式环保清淤等,对

22、需要清淤的河道,根据污染底泥的分布和厚度,结合河湖水体功能需求合理确定河湖清淤范围、深度和规模。 5.3.3.3 细化淤泥处置方案,当淤泥中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时,应分开单独处置,其堆场按规范采取防护措施,淤泥用途通过专项论证后方可使用。 5.3.3.4 按受纳水体排放标准选用适宜的工艺对淤泥处置产生的尾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入水体。 5.3.4 堤岸建设 5.3.4.1 对不满足防洪标准要求的河道进行防洪能力提升设计,如利用生态的方式拓宽河道行洪断面、加高加固堤岸等。 5.3.4.2 需建设海堤与挡潮坝时, 应按防潮标准对其进行防潮能力设计, 在确保防潮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在背潮面采用生态建

23、设的方式处理硬质海堤。 5.4 绿地 5.4.1 通用要求 5.4.1.1 城市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 应充分利用公园与绿地形式多样、 空间功能丰富的特点,合理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小型、分散式海绵设施消纳自身径流雨水,有条件时利用城市公园与绿地的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大型雨水调蓄设施统筹兼顾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的控制,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定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5.4.1.2 城市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应根据场地类型、地形、空间大小、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等特点,选择、配置合适的海绵设施,优化海绵设施的平面布局,进行城市公园与绿地中海绵设施的构造设计、材料选

24、型以及海绵设施主要技术参数的设定。 DB1303/T 3262022 7 5.4.1.3 城市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 合理确定工程范围内海绵设施之间、 海绵设施与雨水管渠系统之间的衔接方案,及超标雨水的排放方案。 5.4.1.4 历史名园和风景名胜区,不宜在核心区域设置具有渗透功能的海绵设施。 5.4.2 绿地 5.4.2.1 维护城市公园与绿地整体景观效果,根据方案审查意见,场地类型、地形、空间大小、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等特点,在绿地内合理配置海绵设施,如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确定海绵设施的平面轮廓及尺寸定位,复核调蓄容积,必要时通过在低洼地区设置,或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调整海绵设施

25、内部构造设计参数,满足方案确定的指标要求。 5.4.2.2 绿地设计时, 为顺利将硬化地面的雨水导入周边下沉式绿地滞留下渗, 道路周边的绿地低于硬化地面,在面积较大的绿地内宜设计微地形以形成丰富的纳雨与入渗空间。 5.4.2.3 利用停车场内绿化隔离带与边界绿地设置生物滞留设施。 5.4.2.4 根据城市绿地对绿化浇洒、道路广场冲洗等用水需求量大的特点,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综合设置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回用雨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使用。 5.4.2.5 通过下渗消纳下沉式绿地、植草沟、卵石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所滞留的雨水时,其所滞留的雨水按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时间内完全下渗。当绿地入渗面积不足时,可采

26、用其他渗透设施,如浅沟-渗渠组合系统、渗透管、渗透管-排放一体设施等。 5.4.2.6 进行海绵设施的构造大样及设施内的植被设计。 5.4.3 广场 5.4.3.1 城市绿地内非机动车行道、人行道、林荫小道、广场、停车场、庭院宜采用透水铺装地面。 5.4.3.2 广场不透水路面雨水径流和透水路面渗水宜引入两边绿地或其他净化设施入渗或净化。 5.4.4 景观水体 5.4.4.1 公园与绿地内的景观水体, 应设计为具有调蓄功能的海绵设施, 景观水体的规模应与汇水面积相匹配并进行水量平衡的复核计算。 5.4.4.2 结合汇水区末端下沉活动广场、 绿地设置的多功能调蓄设施, 同步设计限时排空措施与雨洪

27、滞留水位等安全标识设计。 5.4.4.3 根据水体景观需求,设置水质保障措施,完善水处理设施的设计,优先采用生态水质维护措施维持景观水体水质。 5.4.4.4 具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必须设置超标雨水溢流通道,应与市政排水设施顺利衔接。 5.4.5 建筑 城市公园与绿地内建筑宜设置绿色屋顶,并结合建筑特点,设计富于美感的落水管断接的形式,将屋面及周边区域雨水导流至建筑周边的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对于汇水面积较大或建筑高度较高引起较大雨水冲击力的屋面雨水,应设置配水导流设施。 5.4.6 排水系统 5.4.6.1 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完成山体排洪系统、截洪系统、城市防洪系统、城市公园绿地内排水系统设计

28、,优化场地竖向和排水路径,减少内涝风险。 5.4.6.2 完善山体截洪沟系统,截流山洪就近设计排洪路径,实现高水高排,在保证排水安全的前提下提倡高水高蓄。 DB1303/T 3262022 8 5.4.6.3 设于绿地内的雨水口, 雨水口高程应高于绿地而低于周围硬化地面; 设于硬化地面的雨水口应采用截污挂篮等源头污染物去除设施。 5.4.6.4 截洪沟应该根据其水流和冲蚀特征进行断面和铺砌方式选择,优先采用生态断面形式。 5.4.6.5 落实下游市政排水接口、 受纳水体位置及标高, 确保城市公园绿地内排水系统与市政排水系统顺利衔接。 5.5 附属构筑物 附属构筑物的建设应按秦皇岛市海绵城市专项

29、规划及所在区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详细规划中对建筑与小区类的指标要求进行设计。 5.6 监测系统 当进行建设工程项目海绵技术监测系统施工图设计时,应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优化监测点平面位置、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设备选型等。进行取样点的构造大样设计。采用在线监测设备的应完成电气配套设计。 6 海绵设施施工图设计要点 6.1 透水铺装 6.1.1 透水路面结构和材料技术要求应符合CJJ/T 188、CJJ/190和CJJ/T 135 的相关规定。 6.1.2 透水路面结构层应由透水面层、基层、垫层组成。 6.1.3 透水沥青路面分为以下三种排水方式: 表层排水式:对需要减小路面径流量和降低噪声的新建

30、及改建城市道路宜选用; 半透排水式:对需要缓解暴雨时排水系统负担的各类新建及改建道路、小区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宜选用; 全透排水式:路基土渗透系数不小于 110 -4 mm/s 的公园游路、小型汽车地面停车场等宜选用。 6.1.4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可分为以下两种排水方式: 半透排水式:轻型荷载道路等宜采用; 全透排水式: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地面停车场等宜采用。 6.1.5 透水砖路面可分为以下两种排水方式: 半透排水式:透水砖下的路基渗透系数小于110 -3 mm/s,且路基顶面据地下水位高度不大于1 m 时,宜采用; 全透排水式: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地面停车场、建筑小区内及公园游路等道路可

31、选用透水砖。 6.1.6 表层排水式和半透式路面应设置路面边缘排水系统或在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其透水结构层下部应设置土工布等封包层。 6.1.7 全透式路面的路基顶面距地下水位高度应大于1 m。 6.1.8 透水找平层宜采用中砂、粗砂或干硬水泥砂浆,渗透系数及有效孔隙率不小于面层,厚度为20 mm 50 mm。 6.1.9 透水垫层厚度根据蓄水量要求及排空时间确定,厚度不宜小于150 mm。 6.1.10 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1 000 mm,并应增设透水垫层。 DB1303/T 3262022 9 6.1.11 以下区域慎用透水铺装,若采用,宜采用半透

32、式铺装结构或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或地下水污染的发生: 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区域,膨胀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区域; 使用频率较高的商业停车场、汽车回收及维修点、加油站等径流污染严重的区域。 6.2 下沉式绿地 6.2.1 下沉式绿地宜包括下列构造:蓄水层、种植土、溢流口。 6.2.2 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应由有效调蓄深度加上超高确定,宜为100 mm200 mm。 6.2.3 绿地内应设置溢流式雨水口, 雨水口间距根据汇水面积计算确定; 溢流口顶标高应根据海绵设施的调蓄容积需求经计算确定,一般高于绿地100 mm200 mm,但不应高于周边路面。 6.2.4

33、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措施。 6.2.5 当采用绿地入渗时可设置入渗池、入渗井等入渗设施增加入渗能力。 6.2.6 下沉式绿地雨水下渗时间,一般要求不大于24 h。 6.2.7 应尽量采用本土及耐淹、耐旱、耐盐、耐污的植物品种。 6.3 生物滞留设施 6.3.1 生物滞留设施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由蓄水层、覆盖层、原土层、溢流口和检查井等构成;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由蓄水层、覆盖层、换土层、透水层、穿孔排水管、砾石层、防渗膜、溢流口和检查井等构成。 6.3.2 生物滞留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于确需设在污染严重的汇水区的生物滞留

34、设施,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水管(或经断接后)接入生物滞留设施,场地、人行道及机动车、非机动车道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接入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设于道路边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则宜设置挡水堰/台坎;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作防渗处理; 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 6.3.3 生物滞留设施宜设溢流装置,可采用溢流管、排水箅子等装置,溢流口应高于设计液位100 mm,但不应高于周边路面。 6.3.4 生物滞留设施自上而下设置蓄水层、植被及种植土层

35、、砂层、砾石排水层及调蓄层等,各层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蓄水层深度根据径流控制目标确定,一般为200 mm300 mm,最高不超过400 mm,并应设100 mm 的超高; 种植土层厚度视植物类型确定,当种植草本植物时一般为250 mm,种植木本植物厚度一般为 1000 mm; 砂层一般由100 mm的细沙和粗砂组成; 砾石排水层一般为200 mm300 mm,可根据具体要求适当加深,可在其底部埋置直径为150 mm 的 PVC 穿孔管; 在穿孔管底部可设置300 mm的砾石调蓄层。 DB1303/T 3262022 10 6.3.5 当单个进水管进水量大于总设计处理水量的10%时,宜设置预沉

36、淀池。预沉淀池总容积宜为径流污染控制量的10%20%。 6.3.6 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的, 或生物滞留设施确需设于径流污染严重的、 或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 (或岩石层) 小于1 m, 或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5 m (水平距离) 的区域,应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进行防渗处理。 6.4 绿色屋顶 6.4.1 绿色屋顶的设计,应根据种植基质厚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确定,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简单式:种植土厚度应不小于200 mm; 花园式:种植土厚度应不小于900 mm。 6.4.2 当屋面坡度大于20%时,保温隔热层、防水层、蓄排水层、 种植土层应采取防滑措施。屋面坡度大于5

37、0%时,不宜做绿色屋顶。 6.4.3 改建项目,根据改建建筑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绿色屋顶形式,做好屋面结构荷载复核和加固,以及屋面的防水层及阻根层的构造措施。 6.4.4 绿色屋顶安全措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于屋面所种植高于2 m的乔灌木,宜采取固定等措施; 屋面树木定植点与边墙的安全距离应大于树高。 防止造成高空坠物。 6.4.5 绿色屋顶植物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选用耐干旱、耐瘠薄、四季青、落叶少、根系穿刺性弱和易于维护的乡土植物; 地被植物宜选用多年生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宜选用绿荫覆盖能力强的低矮及慢生长乔木; 坡度较大的屋面或高层建筑的屋面以种植草坪、地被植物为主。 6.4.6

38、绿色屋顶蓄排水层、防水层和基质深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蓄排水层应选用抗压强度大、耐久性好的轻质材料; 防水层应满足一级防水等级设防要求并至少采用两道防水层设防,第一道应设置具有耐霉菌腐蚀性能的耐根穿刺防水材料; 基质深度应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 6.4.7 绿色屋顶应根据种植形式和汇水面积, 确定雨水口数量和雨水管直径。 屋顶雨水收集宜采用集水沟。 6.4.8 地下室顶板上部种植绿化,应符合下列要求: 地下室顶板等建设项目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渗透、滞蓄设施的,覆土层厚度应不小于 1.2 m; 地下建筑顶板采用反梁结构或坡度不足时,应在每道反梁底部预留不少于2个贯通盲沟的孔洞,截面

39、积应不小于100 cm2,并采取防堵塞措施;底部排蓄水的盲沟截面积应不小于300 cm2。局部排水不畅时,宜采用耐水淹植物; 室外面积较大的地下室顶板顶部,宜进行结构找坡; 室外地下室顶板面积较大时,宜分区放坡(找坡)及设置雨水口、排水盲沟(管)等,将雨水就近排放。 6.5 雨水湿地 6.5.1 雨水湿地结构应包括带有湿地植被、高差不等的沼泽区,必要时设置溢洪道、安全带和隔离带。浅区水深一般在0.1 m0.3 m,深区一般在0.3 m0.5 m。 6.5.2 雨水湿地污染削减能力满足SS50%、TP40%、NH3-N30%。 DB1303/T 3262022 11 6.5.3 雨水湿地应满足防

40、洪要求,调节容积应在12 h内排空。 6.5.4 雨水湿地的设计规模根据汇水区域及上游雨水设施的情况确定。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进口应设置缓冲消能设施,防止扰动沉积物; 设置前置预处理池; 进水口流速不宜大于0.5 m/s; 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小于30 min。 6.6 雨水桶(罐) 雨水桶(罐)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结合现场建设条件,确定雨水罐安装部位及形式; 结合场地条件、海绵设施建设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并经工程计算确定容积; 宜选用成型产品,分散设置。 6.7 调蓄设施 6.7.1 调蓄设施包括调蓄池、 调节池、 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 降雨前能及时排空的收集池、 洼地等。 6.

41、7.2 鼓励采用多功能雨水调蓄设施。 多功能调蓄设施宜以下沉的广场或绿地空间为载体, 平时具备其他功能,暴雨时兼做调蓄空间,暴雨后在规定时间内排空,恢复原有功能。 6.7.3 应综合水体调储功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 利用景观水体提供水生生物栖息或生长条件, 并通过水生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 6.7.4 设计应综合考虑本地降雨条件、排水管网布局现状、汇水面积、雨水受纳量、调蓄水量、场地下垫面的渗透性、雨水汇入及排出方式、调蓄时间、人员安全等因素。 6.7.5 雨水调蓄池容积可通过数学模型,根据流量过程线计算。为简化计算,用于雨水收集储存的调蓄池,也可根据当地气候资料,按一定设计重现期降雨量计算。 6

42、.7.6 雨水调蓄设施内应设小型排水设施,排水设施宜采用潜水泵,两台为宜,潜水泵宜采用双电源或柴油泵,以保证潜水泵正常运转。 6.7.7 雨水调蓄设施排空时间不应超过12 h,且出水管出水量不应超过市政管道排水能力。 6.7.8 地下空间建设的雨水调蓄设施, 应有防倒灌的措施。 城市重要的地下空间开发区域不宜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6.8 渗透管沟 6.8.1 渗透管沟应设置沉泥井等预处理设施。 6.8.2 渗透管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塑料管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 6.8.3 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采用0.010.02。 6.8.4 渗透管四周

43、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土工布, 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少于150 mm。 6.8.5 渗透检查井的出水管的管内底高程应高于进水管管顶,但不应高于上游相邻井的出水管管底。 6.8.6 渗透管沟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700 mm。 6.9 植草沟 6.9.1 植草沟从功能上分为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和转输型植草沟3种类型。 6.9.2 植草沟断面宜采用梯形,特殊的地区可以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和矩形。 6.9.3 植草沟断面为梯形或三角形时,其边坡比(水平:竖直)宜大于3:1,不应小于2:1。 6.9.4 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 mm200 mm ;宽度宜为600 mm2 400

44、 mm。 DB1303/T 3262022 12 6.9.5 纵向坡度宜取1%4%,不应小于1%。最大流速应小于0.8 m/s,曼宁系数宜为0.20.3。 6.9.6 当转输型植草沟坡度大于3%,入渗型植草沟坡度大于1%时,宜设置阶梯型植草沟或消能台坎。消能台坎的设置宜满足下列要求: 采用150 mm200 mm块石,块石级配良好,干净; 消能台坎顶面高度低于植被草沟顶部100 mm; 消能台坎设置宽度满足其不会被雨水冲开; 6.9.7 植草沟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采用配水设施: 雨水径流通过管道进入植被草沟; 雨水进入植被草沟时跌水超过150 mm; 植被草沟穿过道路,采用管道连接时。 6.9.

45、8 植草沟可设置地下穿孔管排水。 6.9.9 植草沟宜种植密集的草皮草,不宜种植乔木及灌木植物。 6.10 开口路缘石 6.10.1 常用的具有过水功能的路缘石做法为在立缘石上开口, 或选用成品排水路缘石、 透水路缘石以及三角路缘石。 6.10.2 路缘石规格、 弧度半径由实际情况确定, 路缘石开口尺寸及路缘石开口间距根据汇水面积确定,同时考虑路缘石的承载力,开口不宜过大、过密。 6.10.3 当路面垃圾较多、路缘石开口较大时,宜安装低碳钢丝网。 6.11 植被缓冲带 6.11.1 植被缓冲带可采用道路林带与湿地沟渠相结合的形式, 坡度宜为2%6%, 宽度一般不小于10 m。 6.11.2 植

46、被缓冲带应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岸坡带:以中生落叶乔木及常绿乔木为主,郁闭度50%70%,中生灌木70%80%,耐阴草本100%; 防护林带:等比例混植多种乔木,耐阴草本100%; 河岸带:以耐水湿落叶乔木及常绿乔木为主,郁闭度50%70%,中生灌木70%80%,耐阴草本100%; 湿地:以湿生、水生植物为主。 6.11.3 植被缓冲带配置乔木和草本植物,乔木可稳固河岸,防止冲刷和侵蚀;草本可增加地表径流的渗透能力,提高对沉淀物的沉积能力。 6.12 环保雨水口 环保雨水口是一种用于处理面源污染的海绵设施,污染物去除率应大于70%(以SS计算),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雨水口的承重应满足设计要求

47、; 雨水口应设置截污挂篮; 环保雨水口应具有防止垃圾直接扫入雨水管道的功能; 雨水口的过流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6.13 生态树池 6.13.1 生态树池应能够处理汇水面内10 mm的初期雨水,初期雨水的污染物去除率应大于 70%(以 SS 计算)。 DB1303/T 3262022 13 6.13.2 生态树池应设置沉砂设施,且沉沙设施应易于清理。 6.13.3 生态树池应具备雨水入渗功能。 6.13.4 老旧小区地块雨水口接入市政管道接驳处,宜安装雨水净化设施。 6.14 回用设施 6.14.1 景观水体补水不宜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 6.14.2 回用水供水管道应与生活饮用水管

48、道分开设置,严禁回用雨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 6.14.3 当采用生活饮用水补水时,应采取防止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的措施。 6.14.4 回用水供水管道上不应装设取水龙头,并应采取下列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管道外壁应按设计规定涂色或标识; 当设有取水口时,应设锁具或专门开启工具; 水池(箱)、阀门、水表、给水栓、取水口应有明显的“雨水”标识。 7 植物设计 7.1 通用要求 7.1.1 本地植物为主,选用适生植物种类及数量与采用植物总量之比不宜小于70%。 7.1.2 植物设计利于海绵设施发挥雨洪管理功效, 选适应海绵设施环境条件生长的植物种类。 7.1.3 斜坡、向阳面等小气候较干燥

49、地区,选择抗风、耐旱的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配置为主的海绵设施,应注重不同颜色、质感、植株高矮的培配。一般而言,草本的种植密度越大,其净化效果越显著。 7.1.4 用卵石、细碎石、石块或木屑作为土壤覆盖层,降低蒸发量,与植物搭配营造细部景观。 7 7.1.5.1.5 植物布置与景观设计相协调。 7.2 渗滞设施植物选择 7.2.1 简单式绿色屋顶或坡度大于10%的屋面宜选用耐干旱、耐瘠薄的喜阳地被植物或低矮灌木。 7.2.2 花园式绿色屋顶不宜选用高大乔木、速生乔木、根系穿透能力强和抗风能力弱的植物。 7.2.3 混合式绿色屋顶可采用多年生花卉草本及其他植物进行组合,形成花境式的配置方式。 7.

50、2.4 下沉式绿地及生物滞留设施选用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其耐淹时间应大于36小时。 7.2.5 乔木应种植在滞留渗透设施周边,不能种植在进水口处。 7.3 转输设施植物选择 7.3.1 转输设施一般宜种植草皮、地被等低矮植物,增强型转输设施可增加草本花卉、观赏草等植物种类。 7.3.2 不应在转输设施中种植乔木及较大灌木。 7.3.3 植物的耐淹时间应大于24 h。 7.4 调蓄水体植物选择 7.4.1 调蓄水塘宜在满足塘岸结构和景观设计要求下种植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 7.4.2 表面流雨水湿地宜在深水区、浅水区、护坡、出水池周边种植水生植物。 7.4.3 调蓄水塘和雨水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应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安全文明施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