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电磁感应 1.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最早建立了经典电磁理论,并语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 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场(2) 这种电场的变化和磁场的变化总是交替产生,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3) 从发生区域向周围传播从而形成电磁波赫兹用实验方法获得电磁波2 电磁波谱(波长由小到大,频率从高到低) 名称 射线 X 射线 紫外线 可见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 红外线 无线电波 (微,超短,短,中,长) 特征 穿透力强 频率高, 穿透力强 荧光效果 化学作用 视觉效果 热效应强 波动性强 应用 刀, 工业探伤 医疗检查 荧光灯, 杀菌, 防伪 摄影 红外线加热, 摇杆,热成像 微波加
2、热, 无线电波通信技术 二物质的微观结构 A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 电子的发现 汤姆孙的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 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无核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3.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 1 )内部: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不停地绕核运动(电子绕核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就是原子核对它的电场力)B. 物质的放射性及其应用 1. 天然放射性现象 原子核内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性现象(贝可勒尔)2. 三种射线 本质 贯穿本领 电离本领 射线 高速粒子(氦核)流
3、 最弱 最强 射线 高速运动电子流 较弱 较强 射线 高频的电磁波 高频高能光子流 最强 最弱 3. 仪器 ( 1 )云室( 2 )盖革米勒计数器( 3 )其他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多丝正比室,气泡室,闪烁探测器) 4. 放射性的应用 ( 1 )利用放射性元素放射的射线( 2 )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 5. 放射性辐射的防护 ( 1 )过量的辐射对人体有害,一般公众一年可接受的辐射剂量当量约为 5000 Sv( 2 )金属对射线的屏蔽作用C 原子核的组成 1. 原子的发现 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即氢原子核,发现了质子,语言了中子存在,首次人工转变 2. 中子的发现 查德威克用粒子轰
4、击铍,发现了不带电的中子 3. 原子核的组成 ( 1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 ) A :质量数,核子数 Z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中子数: A-Z( 3 )同位素核内中子数不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4 )核力在核子间的引力特点:强大,短程D. 重核裂变 1. 核能 原子核的结构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 2. 裂变 重核收到其他粒子(如中子)轰击时分裂成两块或两块以上中等质量的核的过程称为裂变裂变的过程中放出中子并释放大量能量 3. 链式反应 重核裂变时放出的中子引起其他重核的裂变,可以使裂变不断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链式反应使核能大
5、规模利用成为可能4. 链式反应条件 ( 1 )为了使裂变的链式反应容易发生,最好是利用纯铀 235( 2 )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铀块的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E 反应堆,核电站 1. 反应堆 用人工方法控制核裂变链式反应速度并获得核能的装置,叫做反应堆组成:核燃料棒、减速剂、控制棒、冷却系统和防护层等构成 2. 核电站 利用反应堆中的核燃料裂变放出的核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厂,叫做核电站组成:核岛、常规岛及配套设施组成与一般电厂的区别:核岛部分 3. 核电是经济、安全、干净的能源 三宇宙 A 万有引力定律 1. 万有引力 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这种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就叫做万有引力
6、 2. 万有引力定律 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方向在两物体连线上,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3. 卡文迪什扭秤实验 实验关键部分:平面镜作用:解决了测量引力常量的问题 4. 万有引力和重力 重力是由万有引力产生的; g 随高度升高而减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在通常计算中,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大小约等于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大小。B 宇宙的基本结构 1. 地球和月球 地球绕太阳高速旋转。月球总是以同一个面来对着地球。潮汐现象主要是由于月球对地球不同部分施加不同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月球平均密度几乎和地球地壳的密度相等 2. 太阳和行星 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
7、热的气体星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称为内行星,它们也被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外壳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核心都是铁等金属。行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公转。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与万有引力有关,距离近,万有引力大,速度大) 3.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星系是由宇宙中一大群运动着的恒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物质系统。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星系按外形大致分为:旋涡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银河系是一种旋涡状的星系,太阳处于其中的一个旋臂上。我们可以利用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性质来测量恒星的距离,这种测距方法叫周年视差法。除太阳外,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大约位于 4.3
8、1.y. 处 4. 宇宙 天文学家把所有的空间及其中的万物定义为宇宙若干星系团组成更大的超星系团。C 天体的演化 1. 恒星的分类 根据恒星的物理特征来分类,用来分类的主要特征是恒星的体积、温度和亮度我们观测到的恒星有超巨星、巨星、主序星、白矮星和中子星。白矮星像地球一样大小,中子星直径大约只有几千米到几十千米恒星的颜色显示了它的温度,温度较低的恒星,在天空中呈现暗红色。更热的恒星(表面温度高于 10000 C )则会呈现比太阳稍蓝的颜色。在赫罗图中,大部分恒星构成了一个天文学上称为的主序对角线,在这个主序对角线中,恒星的亮度越来越大,说明恒星表面的温度越高。 2. 恒星演化的几个阶段 恒星演
9、化分诞生期、存在期和死亡期。我们观测到的超巨星、巨星、主序星、白矮星和中子星等恒星形态,就是恒星不同年龄阶段的形态。一颗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质量大寿命反而比较短。太阳正值“壮年”。当恒星变为红色的巨星或者超巨星时,就意味着这颗恒星将要度过它光辉的一生了。总结:涉及到的物理学家及其对物理学贡献 【英】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英】麦克斯韦最早建立了经典电磁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德】赫兹用实验的方法首次获得了电磁波【英】汤姆孙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证实了原子是可分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英】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无核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法】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英】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通过人工转变,证实了原子核中有质子。【英】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和分析,发现不带电的中子。【德】开普勒利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遗留的大量天文观测资料发现,发表了天体运动的三大规律。【英】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英】卡文迪什利用扭秤实验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