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练习三》.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425422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4.50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练习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练习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 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 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15 / 1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