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审计技术方法的历史及发展研究现状-.ppt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421113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技术方法的历史及发展研究现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审计技术方法的历史及发展研究现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审计技术方法的历史及发展研究现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审计技术方法的历史及发展研究现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审计技术方法的历史及发展研究现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审计技术方法的历史及发展研究现状 姓名:胡欣宇 学号:2014310203821一、我国审计发展 1、中国国家审计的产生 中国的国家审计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期,皇家(政府)审计就有了一定的发展。据周礼记载,西周就出现了带有审计性质的财政经济监察工作。当时,在中央政权设置的官员中,就设有“宰夫”一职,负责审查“财用之出入”,并拥有“考其出入,而定刑赏”的职权。这个职位虽不高,但其所从事的工作却具有审计的性质,是我国国家审计的萌芽。2 其后,秦、汉两代都采用“上计制度”,以审查监督财务收支有无错弊,并借以评价有关官吏的政绩。但秦汉官制中,尚无专司审计职责的官员,也无专职审计机构。到了唐朝,由于经济

2、发达,政治稳定,审计地位提高,对中央和地方的财务收支实行定期的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有了明显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审计日臻完备的阶段。宋代设立审计司和审计院,标志着我国用“审计”一词命名的审计机构的产生。元、明、清三代均未设专门的审计机构,国家审计陷于中衰时期。32、近现代国家审计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北洋政府在1914年设立审计院,颁布了审计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国民党政府的审计法虽几经补充修改,但是由于政府贪污腐败,使审计制度徒具形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央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颁布审计条例,实行审

3、计监督制度。对战争年代节约财政支出,保障战争供给,树立廉洁作风,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一直没有独立的政府审计机关,因此国家财政收支的监督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内部的监察机构负责。在这样的背景下,内部审计职能是透过国家的监察机制得以实施,因此,当时的国营企业也几乎没有内审部门的设置。1982年12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建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据此,1983年月15日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审计署。5 1985年8月审计署颁布了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内部审计暂行规定要求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

4、事业单位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1985年12月审计署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若干规定,这是审计署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内部审计的法规文件,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一定的推进作用。1989年12月5日审计署重新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废止1985年的规定,此次规定是对1985年规定的查缺补漏。1995年7月14日,审计长郭振乾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1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取代1989年的6规定,这次规定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变,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大多都是按照此进行的。2003年3月4日,审计长李金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4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

5、自2003年5月1日实行新规定,此次规定是在总结1995年规定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而制定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我国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蓝图。之后,审计署办法相关文件,就开展社会审计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内部审计向前发展,同时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内部审计师。7二、什么是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技术方法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形成关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证据所应用的比较行为的方法和手段。获取审计证据是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目的,比较行为是审计技术方法的重要特征。所谓比较行为是指注册会计师为形成关于审计具体目标的心证而将鉴证对象信息与鉴证对象之间以及鉴证对象信息或鉴证对象与审计标

6、准之间进行对照验证的具有批判性或怀疑性的心理活动。8三、审计技术方法的类型(一)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记录或文件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或文件进行审查。检查记录或文件包括注册会计师对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可靠程度的审阅与复核。审阅是为了发现有无不正常现象而批判性地阅读书面资料的审计技术,其目的在于确认书面文件是否真实、合法;复核是确认各种书面文件之间钩稽关系的审计技术,通过书面文件之间的对照检查,确认双方对交易或事项的记录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9(二)检查有形资产检查有形资产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资产实物进行审查。运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确定被审

7、计单位实物形态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并且与账面数量相符,查明有无短缺、毁损及其他舞弊行为。它主要适用于存货和现金的检查,也适用于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固定资产等。监盘是其常用的操作技术。(三)观察观察是指注册会计师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具体目标的要求,前往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现场,察看业务活动的方法、程序及实施情况,以掌握整个业务活动或执行程序的实际情况,获取审计证据。10(四)询问。询问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五)函证。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

8、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实施函证的目的是证实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账户余额或其他信息,从外部独立来源来获取强有力的审计证据。11六)重新计算。重新计算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准确性进行核对。注册会计师往往需要对文件或记录中的数字大量地实施重新计算,以验证其是否正确,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七)重新执行。重新执行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实施重新执行可以验证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获取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

9、审计证据。12(八)分析程序。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如果不发生影响财务数据或非财务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事项(如异常业务或事项的发生、会计政策变更、重大错报等),那么数据之间的关系将会合理存在。利用这一前提,注册会计师通过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的研究,就可以发现影响事项、获取审计证据,对鉴证对象信息作出评价。13四、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正呈现以下三大方面的突出特点:特点1: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各领风骚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

10、国家的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在审计准则、审计指南和审计技术方法方面的研究相对独立,彼此间的相互利用、协调和互认不够,导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标准和方法不同,审计项目的外包和审计结果的相互利用相对困难。在随后的20年里,随着审计项目的复杂化、审计金额的巨大化,无论国家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面对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审计技术方法的协调和统一成为业内人士的普遍共识。相应的变化主要体现为:14(一)常规财务审计领域,社会审计的标准和方法明显主导潮流 以“五大”国际会计公司为代表的社会审计组织,通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和机构重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11、,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这种情况下,各大机构对规范全球范围内审计业务人员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的要求很强烈。许多大型会计公司开始投入巨资来总结和规范审计技术与方法,并将这些技术和方法有机地融入其审计手册或审计软件之中,让审计人员在按照规范程序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就能够自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与此同时,15许多国际性的会计审计师组织,也就是社会审计的行业协会,例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公会(ICAEW)和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等,也都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组织编写财务审计的指南或手册,总结和利用审计技术与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加强了同行业间的交流与合

12、作。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大力推进,社会审计组织在常规财务审计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领域进展快速、协调配合、成效显著。相对而言,国家审计机关在这一领域发挥的作用就相对有限,16而且逐步呈现退出的态势。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和澳大利亚两种模式。美国会计总署在其审计准则中就明确指出,某些会计报表审计的事项,可以参照AICPA的标准来执行。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曾经有一整套非常完善的财务审计准则和指南,但在1997年,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审计长下令联邦审计机构,在财务审计领域全面采用澳大利亚社会审计组织制定的审计准则和指南。(二)财政审计和效益审计,国家审计制定标准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领域的审计标准及方法,只能由

13、17各国的国家审计机关来确定,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需要重视的是,在过去20多年里,许多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和资源的投入有两个倾向,一是在传统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向舞弊审计延伸,另一方面是突出强调效益审计在国家审计中的地位。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国家审计机关,将超过60以上的人力和审计资源用于组织效益审计,传统财务审计的比重正在迅速降低。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审计机关对效益审计目标、程序、技术和方法的持续研究,为整个审计界开拓效益审计领域奠定了基础。由于许多私营公司和机构对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有许多不同的标准,因此社会审计在这一领域基本没有形成统一和完整的理论或实践总结。18(三)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成果社

14、会共享随着被审计事项的日益复杂化,审计人员的快速流动以及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之间业务的不断交融,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成果日益公开,基本成为社会共享。现在已经很难想象某一审计机构能够保留一种或多种别人不知道或不掌握的审计绝招。这一问题之所以应当引起我国审计人员的重视,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我国不少审计人员思想中还残留着比较强的保守主义成分,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希望留一手,这样的后果会导致别人对其工作成果可信程度的怀疑。19审计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数学和统计学技术以及比较流行的分析性复核技术,在国际审计界已经成为通用技术,如果我国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借鉴,必将

15、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提高我国审计的技术水平。特点2: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始终围绕控制审计风险这一目标 社会民众对审计期望值的无限高和审计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审计风险的无限高与审计技术的有限性,已经成为当今审计界面临的两大突出难题。审计技术与方法本身,无法填补社会民众期望与审计能力之间的“鸿沟”,只能围绕审计风险这一课题发挥作用。20(一)审计技术与方法研究的目标是用最合理的资源投入,给出最合理的审计结论,承受最低的审计风险凡是审计,就要给出结论,从科学的角度讲,没有人能够提供绝对正确的审计结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结论的合理性。明确这一前提,有助于审计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审计人员要明确在多大

16、程度上保证审计结论的合理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审计保证程度系数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这些指标对于一个审计机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项目,21不同的环境,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可以差异很大,但总归有一个限度。一般认为,审计人员至少要有85的把握来保证审计结论的合理性,否则,这项审计的必要性和成果的有用性就会大打折扣。当然,许多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都倾向于将可接受审计风险控制在510之内,将审计保证程度系数控制在3左右。明确了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就为审计机构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奠定了基础。现代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及其配套的技术和方22法,十分强调审计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强调审计力量不要平均分配,审计人

17、员应当更多地关注那些被认为风险高的领域,对于有证据表明风险较低的领域,可以依赖内部控制或分析性复核,而不必实施大量的余额细节测试。这些与传统账项基础审计理论相距甚远的观点和理论,实际上已经构成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基石,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选择和运用指明了方向。(二)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运用目的,绝不仅仅是查问题,多数情况是证明被审计事项的合理性。23 提到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总结和研究,我国审计人员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所谓审计技术或审计方法,就是查问题的技术、查舞弊的方法。其实,在现代审计的理论和背景下,许多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更多的是为了确定被审计事项的总体合理性。如果在审计风险可以接受的范

18、围内,利用某种审计技术可以确认被审计事项的总体合理性,审计人员就不必再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进行测试;如果运用审计技术后发现被审计事项的总体合理性有问题,再分析是否应当进行进一步的余额细节测试。24(三)审计技术与方法强调为全面的审计评价服务 这个特点和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以前的审计实践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比较习惯于揭露被审计事项的问题,而不熟悉如何对被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总体评价。事实上,随着我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颁布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的开展,国家审计对被审计事项进行总体评价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国际通行的审计技术与方法,都是基于全面评价这一基础而开发的,比较典型的

19、就是统计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统计抽样审计技术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少量样本的检查和测试,来推断被审计事项的总体合理性,如果审计人员不关注总体,只关心被抽查样本本身,那么统计抽样审计技术就没有必要存在。25特点3:审计技术与方法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和系统 所谓科学化,是指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经验论,非常强调把科学手段和经验总结相结合。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分析性复核技术的发展。所谓分析性复核,其实质就是将审计人员掌握的一些客观规律总结出来,测算出被审计事项的合理预期值,再与被审计事项的实际值相比较,进一步评估差异的合理性之后,确定是否还需要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详细的余额测试

20、。这一个过程,实际上被许多审计人员不自觉地运用了多年,但通过公式和比率等形式总结出来,主动指导审计人员的实践,却是最近20年来审计技术与方法研究的一大突出特点。科学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数学和统计学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日益广泛,抽样统计技术的全面推广就是例证。26所谓规范化,是指审计机构将审计程序设计与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有机结合,规范和引导审计人员运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以往,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过程中容易有较大的随意性,用与不用,在什么时候用,如何使用,都没有规范和约束,导致整个审计机构的标准不统一,质量没有保证。随着程序导向式审计软件平台的开发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审计机构开始把审计

21、技术与方法融入到规范的审计程序之中,要求并指导审计人员合理运用审计技术。例如,德勤会计公司在其全球统一的审计程序软件AS2中,就嵌27入了用于回归分析的软件STAR,要求审计人员在对销售收入等许多项目实施分析性复核时,直接利用嵌入的STAR软件进行评估。这样的好处是,在规范分析性复核技术的同时,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学习成本,审计根本不需要了解STAR软件背后的公式和原理,只需要按照程序软件的提示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所谓智能化,强调的就是将历史经验总结、科学规律推导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结合起来,指导审计人员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在审计过程中,数学、统计学的分析结果,都不能完全替代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22、因为在其利用的数学公式中,仍然有许多变量需要审计人员主观确定。在这种情况28下,越来越多的审计机构,倾向于在审计软件中为审计人员的决策提供参考。目前,许多审计机构不惜花巨资,邀请审计领域的专家,分析在各种情况下常见的审计策略或方法以及对不同审计结果的判断标准。当然,对审计而言,智能化永远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电脑和机器永远不能替代审计人员的决策,但提供决策辅助和参考意见,确实非常必要。所谓系统化,是指审计战略(策略)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全面协调。审计战略(策略)解决的是要审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解决的是怎么审和怎么达到目的,这两者的协调是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得以全面运用的关键。29 回顾最近20多年来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审计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完全是在风险基础审计理论指导下的开拓和发展,而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经验总结相对越来越少。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不能超越基本审计理论和审计目标的研究,也不能脱离审计战略和审计目标的总体要求。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财经会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