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1∕T 2720-2016 林下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clo****rst 文档编号:141514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5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T 2720-2016 林下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21∕T 2720-2016 林下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21∕T 2720-2016 林下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21∕T 2720-2016 林下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21∕T 2720-2016 林下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20 B 39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 DB21/T 27202016 林下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the cultivition of 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 Sing undet the forest floor 2016-12-06 发布 2017-02-06 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1/T 27202016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产技术条件与管理 .2 4.1 基地环境 .2 4.2 基

2、地布局 .2 4.3 基地管理 .2 4.4 棚体建设 .2 4.5 生产季节 .2 4.6 栽培菌种 .2 5 生产原料及配方 .2 5.1 生产原料 .3 5.2 培养料配方 .3 6 菌种生产 .3 6.1 菌种制备 .3 6.2 菌种质量 .3 7 菌棒生产 .3 7.1 备料 .3 7.2 备料时间 .3 7.3 配料称重 .3 7.4 干拌 .4 7.5 湿拌 .4 7.6 装袋扎口 .4 7.7 灭菌 .4 7.8 冷却 .4 7.9 接种 .4 7.10 发菌培养与管理 .5 7.11 杂菌处理 .5 7.12 菌棒成熟指标 .5 8 林下栽培 .5 8.1 林分选择.5 8.

3、2 林地清理.6 8.3 林地畦床 .6 8.4 林下栽培 .6 8.5 出菇管理 .6 9 采收 .7 DB21/T 27202016 II 9.1 第一潮菇 .7 9.2 第二潮菇 .7 9.3 第三至第六潮菇 .7 10 病虫害防治 .7 10.1 主要病虫害 .7 10.2 环境防控 .7 10.3 物理防治 .7 11 储藏 .7 11.1 保鲜储藏 .7 11.2 冷冻储藏 .8 12 干制 .8 附录 A.9 DB21/T 27202016 I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林业职业技术

4、学院 新宾县青松岭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梅春、庞龙、程龙春、岳彥桥、郭晓科、李宏德、赵慧珠、李幼平、刘俊杰、段秀梅、闫淑杰、刘智谋、刘凤菊、薛建臣。 本标准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 DB21/T 27202016 1 林下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林下仿野生栽培榆黄蘑的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条件与管理、生产原料与配方、菌种生产、菌棒生产、林下栽培、采收、病虫害防治、储藏、干制等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的林下榆黄蘑栽培的生产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

5、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NY/T5010-2016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 5099-2002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528-2010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DB21/T 2085-2013 北方冷棚地栽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DB21/T63-2014 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榆黄蘑 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又名金顶侧耳、金顶蘑、玉皇蘑;系伞菌目,榆黄蘑属。菌盖草黄色至鲜黄色,光滑,漏斗状,具味道鲜美、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的食用

6、价值,又具有滋补强身的药用价值。其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参见附录 A 3.2 母种 经各种方法选育得到的具有结实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继代培养物。 也称一级种、 试管种。 3.3 原种 由母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 物。也称二级种。 3.4 栽培种 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栽培种只能用于栽培,不可再次扩大繁殖菌种。 3.5 全熟料 全熟料是指常压灭菌达到 100,保持 10h12h 后制成的培养基料。 DB21/T 27202016 2 3.6 半熟料 半熟料是指常压灭菌达到 100,保持 6h 以上后制成的培养基料。 3.7 生料 生料是指主料辅料拌匀后不需灭菌直

7、接使用的培养基料。 3.8 发菌棚 以钢筋(粗杆直径 5cm6cm,细杆直径 2cm2.5cm)做为弧形骨架,以两层大棚膜中间夹一层棚毡做为棚体覆盖材料,封闭整个棚体,进行菌种及菌棒培养的场所。 3.9 菌棒 将主料和辅料按比例(约 5:1)拌匀后装入 17cm33cm 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厚0.005cm)筒袋内,经高压灭菌、接种后的出菇培养基棒。 3.10 微喷 在水压的作用下,通过微喷管形成水雾,增加林地内畦床环境湿度和菌棒湿度的方法。 4 生产技术条件与管理 4.1 基地环境 具体要求按 NY/T5010-2016 执行。落叶松、红松、杨树、辽东栎、核桃楸、白桦等纯林和各种针阔混交林

8、下、郁闭度 0.6 的林下环境均可。 4.2 基地布局 生产区包括发菌棚、菌棒生产区、菌棒接种区、堆料场、产品加工区、冷库仓库区等,应与生活区隔离。 4.3 基地管理 具体按 NY/T528-2010 执行。 4.4 棚体建设 以直径12cm钢筋做为发菌棚的骨架材料,棚体覆盖物为两层大棚膜塑料中间一层棚毡的三层结构,发菌棚规格以35m10.5m3.1m为宜,发菌棚于每年的2月中旬至5月初使用,用于菌棒的培养。具体按DB 21/T 2085-2013的附录A 执行。 4.5 生产季节 5 月中旬开始,10 月中旬结束。 4.6 栽培菌种 野生榆黄蘑提取的母种。 5 生产原料及配方 DB21/T

9、27202016 3 5.1 生产原料 5.1.1 主料 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大的碳素营养物质,选择阔叶树硬杂木木屑、玉米芯和秸杆屑。木屑分粗、细两种,粗木屑以长 0.35cm0.4cm,宽,0.3cm0.4cm;细木屑为带锯或圆盘锯木屑,长 0.15cm0.2cm,宽 0.1cm0.15cm。玉米芯为玉米芯粉碎屑,长 0.1cm0.15cm,宽 0.1cm0.15cm。具体按 NY/ T 5099-2002 执行。 5.1.2 辅料 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小的营养物质以及矿物质, 如麦麸、秸杆屑、白糖、石膏等。麦麸要求新鲜无霉变。具体按 NY/ T 5099-2002 执行。 5.2 培养料配方

10、培养料配方是指菌种、菌棒、生料栽培培养基质配方。 5.2.1 菌种配方 菌种配方: 细木屑 70%、 麦麸 20%、 粉碎玉米芯、 秸杆 9%、 白糖石膏粉 1%, 含水量 60%65% ,pH6.06.5。 5.2.2 菌棒配方 菌棒配方:玉米芯屑 49%、粗木屑 20%、细木屑 15%、麦麸 15%、白糖石膏粉 1%,含水量 60%-65%, pH6.06.5。 5.2.3 生料配方 生料配方:玉米芯屑 49%、粗木屑 20%、细木屑 15%、麦麸 15%、白糖石膏粉 1%,含水量 60%-65%,pH6.06.5。 6 菌种生产 6.1 菌种制备 母种、原种、栽培种的生产技术具体按 NY

11、/T528-2010 执行。 6.2 菌种质量 具体按 NY/T528-2010 执行。 7 菌棒生产 7.1 备料 具体按NY/ T 5099-2002 执行。主料玉米芯屑应选择当年新鲜玉米芯干燥后粉碎成屑,木屑应选择阔叶树硬杂木木屑,辅料麦麸要求新鲜无霉变。 7.2 备料时间 11 月至翌年的 2 月。 7.3 配料称重 DB21/T 27202016 4 按配方比例称主料辅料,微量成份使用粗天平。 7.4 干拌 先把培养料过 2 目3 目筛,除去小木片、小枝条等尖锐物,在清洁的场所,把木屑等主料堆成堆,然后将麦麸、石膏等辅料由堆尖分次撒下,反复搅拌均匀。 7.5 湿拌 将水分次撒入干料内

12、,反复翻拌,使料水混合均匀,操作速度要快,从拌料到装袋不超过 2h。 7.6 装袋扎口 配制好的培养料,使其水分达到 60%65%,立即用装袋机装袋,并扎紧袋口,时间不超过 4h,菌棒湿重 1.05kg/棒1.10kg/棒为宜。 7.7 灭菌 7.7.1 全熟料灭菌 将菌袋整齐码放在蒸锅内,菌袋间留有空隙,与灭菌锅四周留10cm的空隙。4h内菌袋温度升至100,保持10h12h后,停止加温,6h后出锅。 7.7.2 半熟料灭菌 将菌袋整齐码放在蒸锅内,菌袋间留有空隙,与灭菌锅四周留10cm的空隙。4h内菌袋温度升至100,保持6h以上后,停止加温,6h后出锅。 7.8 冷却 灭菌后的菌棒及时移

13、入经过消毒的发菌棚,按 2000 个菌棒/垛的要求井字型摆放进行冷却。 7.9 接种 7.9.1 接种帐的建立及消毒 用大棚膜在发菌棚中的每垛菌棒处搭建5m5m2m活动简易接种帐, 可满足2000个菌棒和4个接种人员操作。消毒前将三级菌种、接种服、接种工具、接种用消毒药品放进接种帐,按每4g/m36g/m3气雾消毒剂进行气雾消毒,40min无明显的刺激性气味后,接种人员方可进入接种帐内接种。 7.9.2 菌种的选用要求 选用菌丝洁白健壮,绒毛状,分布均匀纯度高,不松散,与木屑互相连结成块的菌种,菌龄应在满袋20天之内,表面无褐色菌膜,不吐黄水。 7.9.3 接种 菌棒冷却至 25以下时,在接种

14、帐内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接种。 接种前用 0.3%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拭菌棒表面,用 75%的酒精擦拭手和接种工具。在菌棒的一侧等距离用铁杵打 4 个直径 1.5cm、深 2cm 的孔,将三级菌种填满接种孔并压实,使接种的菌块稍突出料面以防污DB21/T 27202016 5 染杂菌。摆放时最上层接种穴朝下,其余层菌棒接种穴朝上,直接在原地顺次墙式摆放以12 层14 层为宜,每层菌棒上覆盖一层塑料地膜保温保湿。 7.10 发菌培养与管理 7.10.1 发菌棚消毒 发菌棚在使用前,首先按 200g/m2的要求,在地面撒上石灰,然后使用气雾消毒剂(菇宝)进行消毒,使用量为 4g/m36g/m3,消毒时间

15、 40min,消毒期间发菌棚密闭。 7.10.2 控温 棚内温度保持在 1824、料温 2425为宜,高于 28应翻堆刺孔以利通风降温。整个培养过程需倒垛三次,结合倒垛进行三次刺孔,以利散热增氧。每次刺孔倒垛后,随着刺孔次数的增加, 菌丝生长速度加快, 菌棒自身产热量增加, 菌棒的摆放层数逐渐减少,菌棒层数的多少根据菌棒堆温不超过 28而定,避光条件下,菌丝长满塑料袋需要 20 天40 天。 7.10.3 控湿 发菌期间,微喷早、午、晚各 1 次,15min20min/次,空气相对湿度 65%左右为宜。 7.10.4 通风 结合调温进行,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料温高时增加通风次数

16、。 7.10.5 光照 暗光培养,防止形成菌膜。 7.11 杂菌处理 翻堆时认真检查有无杂菌污染,一旦发现有杂菌污染,要及时处理。菌斑在 5cm 以内可切除感染部位后喷福尔马林并重新封袋。菌班超过 5cm 时要及时移出发菌棚,烧掉或深埋。 7.12 菌棒成熟指标 7.12.1 目测指标 菌丝放射状交织,表面已有 70%呈现纯白色,表面瘤状物突起并有黄水出现,培养基呈白色,有榆黄蘑特有的香味。 7.12.2 手感 拍打菌棒有弹性; 无弹性菌棒检查是否湿度过大或是否有杂菌感染。 对于湿度过大用针扎孔放水;如果有杂菌则按上述杂菌处理方法操作;如无上述现象则继续进行发菌。 7.12.3 菌棒失重率 成

17、熟菌棒失重率为初始重量的 20%25%为宜。 8 林下栽培 8.1 林分选择 DB21/T 27202016 6 选择郁闭度为0.6左右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等。推荐选择针叶纯林或针阔混交林。 8.2 林地清理 林向整齐可不清理,否则在不破坏林地环境的情况下,清理掉被压的不成材的小灌木。 8.3 林地畦床 林地内摆放菌棒的地面场所。要求所选林分的林地,其地面较平整的坡地,坡度为25度以下。 8.3.1 做畦 畦床宽为80cm,长度随地形而定,扒开林地地被物即可。畦床间留出80cm作业道。 8.3.2 畦床消毒 摆棒前 1 天2 天,畦床上撒石灰粉,用量为 200g/m2,浇透水后待用

18、。 8.4 林下栽培 利用郁闭度为 0.6 左右的林地进行栽培的方式。 8.4.1 生料栽培 8.4.1.1 生料备料 4 月上旬按上述菌料配方,按 17kg/m2用量准备林下栽培基料。 8.4.1.2 生料铺料与接种 铺料前畦床浇透水,待床面无积水时,在床面均匀撒上少量石灰粉杀菌;在畦床四周放木框,进行铺料。先铺三层,中间层为菌种,然后从左到右翻拌,再从右到左翻拌至完全均匀。最后上面用菌种封住料面,每平方米约用菌种 2kg2.5kg,要注意接菌时要将菌种掰成小块, 千万不能搓成面。 接完菌后整个料面特别是四周要用小木板压实后覆膜, 四周压土,上覆松针等地被物。 8.4.2 全熟料 将成熟的全

19、熟料菌棒运至林下,在畦床上平卧顺次摆放,接种点朝下,并盖上松针等地被物。 8.4.3 半熟料栽培 将成熟的半熟料菌棒运至林下,在畦床上平卧顺次摆放,接种点朝下,并盖上松针等地被物。 8.5 出菇管理 8.5.1 催蕾 连续6天12天,覆盖薄膜控制温度1822,菌棒或生料铺覆带湿度保持65%,促进菌丝相互交织成放射状组织,周围菌丝会不断输送营养和水分,放射状组织不断膨大,菌棒表面会出现米粒状突起,菇蕾逐渐形成。将菌棒翻转,接种点向上即逐渐出菇。 DB21/T 27202016 7 8.5.2 保蕾成菇 8.5.2.1 温度 覆膜内温度控制在1525之间,通过通风强度和喷水调节林内温度。 8.5.

20、2.2 湿度 出菇期间,每天微喷早、午、晚各1次,林间湿度达到80%90%,菌棒湿度达到65%以上,采摘榆黄蘑前停止喷水。 8.5.2.3 光照 出菇期间林下郁闭度0.6左右散射光即可。 9 采收 9.1 第一潮菇 大部分菇盖直径到3cm4cm,呈鲜黄色即可采收。 9.2 第二潮菇 第一潮菇采摘后,减少喷水,使菌棒或生料铺覆带湿度保持55%60%为宜,促使菌丝恢复生长。3天后进行补水,每天微喷早、午、晚各1次,8天左右菇盖直径达3cm4cm采收第二潮菇。 9.3 第三至第六潮菇 方法同第一潮和第二潮菇。 10 病虫害防治 10.1 主要病虫害 林下榆黄蘑栽培病害少见,虫害较轻,参见 DB21/

21、T63-2014。 10.2 环境防控 除按 DB21/T63-2014 执行外,需净化生产环境, 菌种保藏室、接种室、发菌室、培养室应严格消毒,周围环境应定期消毒。出菇场地要保持清洁卫生。受杂菌严重污染的菌棒应远离菇场填埋。栽培结束后的残料应及时清理出栽培场地,并及时进行菇场消毒。 10.3 物理防治 10.3.1 利用防虫网、遮阳网等功能网隔离培养室、发菌棚等场所,阻隔害虫侵入。 10.3.2 利用空气过滤、紫外线、臭氧等装置进行接种器具消毒处理。 10.3.3 在林下悬挂粘虫板(纸)粘杀菇蚊和菇蝇的成虫,减少着卵量。 10.3.4 配制糖醋液诱杀菇蚊和菇蝇。 11 储藏 11.1 保鲜储

22、藏 DB21/T 27202016 8 采用冷藏保鲜方法。容量在几吨到几十吨中、小型冷库的冷藏保鲜温度为14,一般保鲜时间为15天20天。 11.2 冷冻储藏 采用速冻保鲜方法,鲜菇预冷后进入冷库保存、冷链运输,以免产品受到二次污染。冷库温度为-18-20。 12 干制 采用晒干或烘干两种方法。具体按 NY/T528-2010 执行。 DB21/T 27202016 9 A A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榆黄蘑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A.1 生物学特性 A.1.1 名称 榆黄蘑的中文名为金顶侧耳。因它色艳,味鲜,形美,营养价值高,并有保健作用,被誉为林区蘑菇之冠,故有玉皇蘑之美称。 由于多生于枯死的

23、榆木上,所以俗称榆黄蘑,也有人叫它金顶榆黄蘑。 A.1.2 形态 榆黄蘑是口蘑科、侧耳属的大型真菌,色浅黄或金黄,浅漏斗形,直径3cm10cm,菌肉白色,柄偏生, 长 2cm10cm,粗 0.5cm2cm,菇体簇生,单朵重 200g1500g, 最大可达 3000g 以上,形如花朵。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有关资料介绍,作为菜类经常食用有防治胃癌之功效。 A.2 生长条件 A.2.1 温度 温度的高低会影响榆黄蘑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是榆黄蘑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榆黄蘑菌丝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 1230,最适温度 2327, 低于 12 时生长缓慢, 高于 30 时, 不但生长缓慢, 而且不健

24、壮。 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 1029, 最适温度为 1723,随着温度的降低,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速度缓慢,产量也降低,颜色变深,随着温度的升高,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速度加快,超过最适温度范围,菇盖薄,产量开始下降。 榆黄蘑子实体的分化不需变温刺激,恒温便可出菇,一般在 1428范围内均可形成菇蘑,以 1725时最适宜. A.2.2 水分 水分是榆黄蘑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新陈代谢和吸收营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各个阶段对水分有不同要求。培养料中的含水量以 60%65%菌丝生长良好,出菇阶段,应尽可能保持培养基中原来的含水量,这是出菇的重要条件,若缺水则要及时补充。 榆黄蘑菇体的生长发育阶段要求较高的

25、空气相对湿度,其适宜的湿度为 80%95%,而且是随着菇体的增大而提高。 湿度过低,幼菇则枯萎,如果形成期, 菇盖则向下卷曲,产量降低,质量较差;湿度长期过高,菇体发育也不良,柄长、盖小,盖脆而易碎。 A.2.3 光照 榆黄蘑菌丝体能在黑暗的条件下正常生长。实践证明,光对榆黄蘑的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光对子实体色家的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光照太弱,则子实体颜色变淡,降低了商品价值。 A.2.4 空气 榆黄蘑在菌丝体生长过程中,对氧气的要求不高,所以不论是瓶栽、袋栽还是畦栽,在一DB21/T 27202016 10 般情况下菌丝均能正常生长。在子实体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对氧气的需要量和菇体生长的速

26、度成正比,空气中的CO2浓度高会影响子实体的正常发育,抑制菇体的生长,菇盖变小,过高的CO2浓度,菇体会萎蔫,甚至死亡。室内栽培时,一定要把通风供氧设施考虑进去。 A.2.5 营养 榆黄蘑属木腐菌,需从基质中摄取碳素、氮素、无机盐和生长素等物质。碳是榆黄落中含量最高的元素,要占菇体成份的 50%65%,自然界中可供栽培榆黄蘑的有机态碳有葡萄糖、蔗糖、有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还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紊、果胶、淀粉等高分子有机物。因此,木屑和农作物秸秆等是栽培榆黄蘑的良好碳源。氮素是榆黄蘑合成蛋白质不可缺少的原料,主要氮源有尿素、 氨基酸、 蛋白陈等小分子化合物,以及可供利用的有机氮源,为麦数、豆

27、饼、米糠、玉米面和畜、禽粪便等。无机盐是榆黄蘑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常用的无机盐有磷酸二氢钾、硫酸钙、硫酸镁等,这些矿物元素在木屑、秸秆、米糠、麦麸等培养料中的含量,基本能满足菇体生长发育的需要。生长素也是榆黄蘑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否则榆黄蘑生长缓慢,但它的需求量极微,在马铃薯、 麦芽、 米糠中有足够的含量, 若用这些材料配制培养基时可不添加,必要时可加微量的维生素 B1。 酸碱度(PH 值)是影响榆黄蘑新陈代谢的重要因素。 榆黄蘑菌丝体生长的最适 pH 值 5.06.5, 超过 7 时菌丝稀少。应注意的是: 培养基在灭菌时 pH 值要下降, 在菌丝体培养时,通过新陈代谢作用而产生的有机酸,也会使 pH 值降低。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将 pH 值适当调高些,还要加上 1%2%的磷酸二氢钾或石膏等缓冲剂,使之在最适宜 pH 值范围内生长。 林下榆黄蘑栽培现场图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