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建筑近零碳升级白皮书.pdf

上传人:Stan****Shan 文档编号:1382840 上传时间:2024-04-25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4.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建筑近零碳升级白皮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22年建筑近零碳升级白皮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22年建筑近零碳升级白皮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22年建筑近零碳升级白皮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22年建筑近零碳升级白皮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 实现碳中和的决心与路径:建筑运营是减碳的决定领域 21.2 发展近零碳建筑是城市建筑运营的主要方向 42.1 我国近零碳建筑行业的现状 92.2 调研目的与结论 103.1 近零碳建筑的升级路径 213.2 新能效管理系统 264.1 深圳福田安托山总部大厦园区 304.2 深圳国际低碳城 354.3 深圳市超大中心城区双碳顶设规划 385.1 科技创新是迈向净零碳建筑的最佳路径 405.2 政策推动是迈向净零碳建筑的可靠保障 41碳中和时代开启近零碳建筑的挑战建筑近零升级路径探索案例未来展望结语420102030405061碳中和时代开启0122009 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大会上

2、,多数国家认为减少碳排放对经济发展是一种负担,这次气候峰会最终并未能出台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文本而遗憾落幕。短短几年过去,在 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认同碳排放事关人类的生死存亡,全球碳中和共识已然形成,不仅发达国家提出近零碳排放目标,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提出碳中和目标。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实现碳中和目标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要面临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谁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谁就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引领人类发展的奇迹,这个奇迹,不只是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在保证发展质量和人们

3、福祉提高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1实现碳中和的决心与路径:建筑运营是减碳的决定领域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 2019年全球建筑现状报告 数据显示:在所有与能源相关的行业里,建筑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位于首位,占总排放量的 39%。未来几年,建筑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这给实现巴黎协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国内建筑业来看,这种情况无疑更加严重,根据2021年发布的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数据,2019年建筑全过程碳排放49.97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0.6%,其中运营阶段碳排10.3亿吨,占当年全国碳排21.2%。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下,建筑行业发

4、展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模式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其中建筑运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3图 1 2019 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总量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2019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 49.97 亿 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50.6%。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 27.7 亿 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28.0%。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 1.00 亿 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1.0%。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21.3 亿 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21.6%。8.91,42%7.84,37%4.37,21%城镇居建公共建筑建筑碳排放21 亿 tC

5、O2农村居建钢铁13.34 建筑材料27.7,占比55.4%水泥11.29铝材2.77城镇居建8.72公共建筑8.45农村建筑4.12其他施工阶段 1,占比2.0%运行阶段21.3,占比42.6%建筑全过程碳排放49.97 亿tCO2占比50.6%41.2建筑近零升级是城市建筑走向碳中和的主要方向今天近零能耗建筑和近零碳建筑等术语逐渐进入建筑节能领域。近零能耗建筑的概念相对成熟,欧盟于 2010 年 7 月 9 日发布了建筑能效指令(修订版),要求各成员国确保在 2018 年 12月 31 日起,所有政府持有或使用的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要求。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于 2019 年发布国

6、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对推进近零能耗建筑标识评价工作在我国市场的规范化,发挥标识的市场激励作用具有积极影响。建筑的开发商、运营方主动通过近零能耗改造实现建筑的降低能量消耗,提升运营效率。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核心技术是通过被动式设计、主动式节能、清洁能源替代三种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表 1 绿色建筑向近零建筑的转变来源:IDC,2022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思维视角建筑建设资源使用情况建筑运营的能耗情况建筑运营的碳排情况实现手段被动式+主动式被动式+主动式+新能源新能源+ICT 融合技术为主管理力度自愿认证全国标准地方试点政策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深圳市

7、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5然而近零碳建筑的思维视角和近零能耗建筑是不同的。近零碳建筑是近年来的新兴概念,它是基于巴黎协议提出的全球温室气体碳排放目标,通过大力发展运营阶段近零碳排放建筑,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近零能耗建筑向近零碳建筑的升级,是人们由只关心单体建筑本身能耗减少转向关注建筑减碳甚至建筑群、园区的碳管理。近零碳建筑以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的稳步下降为主要目标,近零碳建筑与国家、城市以及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直接挂钩,建筑的开发商及运营方受地方相关部门的管制,对于建筑的年排碳量由明确要求限制。技术手段被动式设计主动式节能清洁能源

8、替代目的建筑本体能效提升用能系统能效提升清洁能源开源技术实例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遮阳技术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与气密性热泵高效照明系统新风热回收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表 2 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方式来源:IDC,20226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智能系统可以结合建筑自身设计和运营方案,基于地理位置信息,一键生成最大化利用新能源的组网方案和节能建议。而在建筑运行阶段,楼宇智能节能系统通过末端的物联感知,构建起“人-设备-空间”信息融合的数字孪生,在云端通过先进的智能群控策略,提高系统能效比,为楼宇的业主、居住者和管理者在节能减排等方面带来新的洞察。提高建筑运营效率、最大程度提升资产价值。1.优化节能

9、系统2.新能源技术3.智能化微能网AI、云等新 ICT 技术将与光伏、储能等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借助逆变器、路由器、控制器、储能等核心功能组件,基于分布式、组串式系统架构,组件级优化,全模块化设计,数字智能化管理等创新技术,实现更高发电和放电、更优投资、极简运维、安全可靠、电网友好等价值。通过智能化微能网(Smart Microgrid)的“源-网-荷-储-充”一体化协同调度,不但集成光伏发电、储能、充电桩等设备的灵活组合,即插即用,而且进一步实现多种异质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规划、优化运行、协同管理、交互响应和互补互济。通过 AI 对电网和用电侧的预测仿真和态势感知,大数据辅助决策下的智能调度

10、,基于用户实际应用场景,提高新能源生产和消纳比例,提供备用电源,削峰填谷等电网辅助服务功能。近零碳建筑的减碳路径不仅包含近零能耗建筑减少建筑能耗的被动式节能、主动式节能等技术理念,更注重建筑整体的智能化、人性化改造,加大对于新能源系统的建设力度,也会应用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碳交易方式,达到满足碳排配额的目的。其中新能源+ICT 的融合技术对于近零碳建筑的落地起到了重要作用:74.碳能管理平台:5.体验舒适度管理未来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将全面地掌握园区内的能源生产、使用和碳排放情况,实现在生产、传输、存储和消纳等环节的全程可视和智能分析,自动为园区内企业管理碳资产配额,完成碳汇交易。同时,系统

11、可对“源-网-荷-储-端”进行多策略的柔性调控,根据清洁能源发电量、环境因素、电费规律,负荷情况等调配清洁能源、储能和可调节负载,以释能和蓄能的形式实现建筑本体的“虚拟电厂”管理和“源荷互动”,在解决供需不同步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清洁能源的最大化就地消纳,以及全周期周期内的投资回报最大化。随着中国双碳战略不断推进,近零碳建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中国建筑近零碳改造不断落地,将会逐渐出现近零碳园区、社区。通过构建园区城市组网实现区域近零碳,为远期最终实现区域“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随着用户对于用能体验要求越来越高,更适宜的温湿度、通风、室内光环境等将成为建筑的标配。近零碳方案通过

12、智慧化手段管理建筑中居住者的体验要素,让建筑管理者和居住者参与到节能减碳的行动中,通过与园区各项系统的智能协同,实现低碳与体验的双赢,打造以人为本的建筑节能降耗和深度减排,在不降低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实现整体能源使用需量和碳排放的控制。8近零碳建筑的挑战0292.1我国近零碳建筑行业的现状我国近零碳建筑研究发展起步较晚,体量相对较小。但是从发展机遇上来看,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纷纷出台各项有力政策推动近零碳建筑发展。以深圳市为例,在推广近零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全面深化各类低碳试点示范,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近零碳”建设路径,2021 年 11 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和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

13、发布了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包括了建筑、园区、校园等六种类型的近零排放区,制定了近零排放主要指标体系、建设路径建议、碳排放核算方法,并组织申报了第一批试点项目,成功申报的 28 个试点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近零排放方案设计,从 2021 年开始建设实施,2025 年完成验收,后续每年将组织一批试点项目申报和实施,通过试点项目以点带面,实现全社会节能降碳,进一步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助力深圳以先行示范标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上海市草拟了上海市低碳发展实践区(近零碳排放实践区)申报创建指标体系,杭州市推出七大举措助力

14、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十四五”建设 2.5 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其中包括 13 个近零能耗示范建筑。在此目标之上,选取减排潜力较大或低碳基础较好的区域、园区、社区、校园、建筑及企业,有序推进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以点带面,多领域多层次推动“近零碳”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到 2025 年,完成首批试点项目建设与验收。102.2调研目的与结论随着零碳排放社区、园区逐渐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零碳园区相关政策相继发布,现有建筑的近零碳升级迫在眉睫。在建筑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为更好地推动中国各大城市科学有序地开展既有建筑的减碳,我们对中国目前建筑能耗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15、、减碳的需求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调查分析。我们的调研对象包括国企、民营/私企、中外合资企业,选取的建筑覆盖了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寒冷几个主要气候带,建筑类型包括大型集团工业园区及企业、商用写字楼、公共事业建筑、政府办公建筑等,建筑面积均大于 10 万平方米。来源:IDC,2022受访企业基础信息比例企业性质国企64%民营/私企32%中外合资4%建筑属性大型集团工商业园区,企业42%学校,医院22%商用写字楼20%政府办公建筑及公共事业建筑16%建筑所在气候区夏热冬冷58%寒冷30%夏热冬暖12%表 3 受访企业基础信息及比例112.2.1调研发现2.2.1.1 能耗成本、安全性和政策要求是企业减

16、碳的主要驱动力,26%的受访者对于减碳现状完全不满意此次调研发现,企业建筑运维的主要考核还是在能耗及安全性上,虽然外部减碳政策趋严,目前只有 26%的企业对于当前减碳现状完全不满意。大部分对企业对于减碳的紧迫性还显不足。能耗过高,运维成本增加政策硬性要求,地方政府压力股东投资人要求,集团 ESG 战略设备故障老化,安全隐患凸显电力能源管理平台的体验提升要求获得政策奖励使用者体验提升要求74.0%54.0%52.0%38.0%28.0%14.0%4.0%图 2 受访企业的建筑减碳驱动力图 3 受访者对建筑减碳现状的满意程度来源:IDC,近零碳建筑调研,N=50,2022来源:IDC,近零碳建筑调

17、研,N=50,2022完全不满意 26.0%非常满意 0.0%满意 74.0%122.2.1.2 投资成本高、缺乏高层支持是阻碍企业进行减碳的主要因素此次调研发现,接近 80%的企业为自己拥有或管理的建筑设置了减碳预算,预算超过 100 万的企业比例接近74%。建筑减碳这一业务前期投资大、项目周期长,部分企业可能面临项目融资困难,ROI 过低等问题,导致在资金上面临着较大压力。另外有超过 66%的企业认为,管理层转型意识弱,对减碳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这导致缺乏必要的人力、资金等,工作进展慢、成效低。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专业人才方面的短缺。投资成本高昂,项目融

18、资困难管理层转型意识弱,缺乏高层支持缺乏对减碳技术的认识,不了解技术应用各系统长期孤岛式运营,缺乏标准模块化解决方案缺乏专职管理用能减碳系统的技术人才实施层抵触改变,推行改革困难48.0%46.0%46.0%38.0%68.0%66.0%图 4 制定未来 1-2 年的减碳计划面临的挑战来源:IDC,近零碳建筑调研,N=50,2022132.2.1.3 在实施减碳过程中,受访企业对于新能源管理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及碳能管理系统投入不如传统能源管理系统90%左右的企业都部署了智能制冷或制热系统、新风系统、电力监测或监控系统等传统能源管理系统,但部署光伏的企业占比不足 50%,部署有碳排放监测系统

19、的企业仅 15%。未来 1-2 年,计划部署光伏和建排放监测系统的企业也不足 30%,该比例远远低于传统能源管理系统。用电监测/电力监控储能设备智能制冷制热系统光伏或BIPV楼宇自动化控制 ABS 负荷预测,自适应调节等算法储热或蓄冰系统微网能量优化调度控制系统碳排放监测采购外界的节能咨询服务74.0%26.0%26.0%64.0%56.0%22.0%30.0%30.0%28.0%12.0%87.9%57.6%45.5%15.2%6.1%15.2%87.9%75.8%21.2%12.1%来源:IDC,近零碳建筑调研,N=50,2022当前未来 1-2 年传统能源管理系统新能源管理系统智能能源管

20、理系统碳管理系统节能咨询服务图 5 调研企业部署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的情况14作为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能有效降低建筑碳排放,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60%的受访企业所在的政府,对光伏等新能源装机量没有明确要求,在没有部署计划的企业中,超过 50%是因为对光伏的技术、价值、行业案例等缺乏了解。缺乏政策引导,加上企业对新能源管理系统的认知度不高,导致使用率偏低。对光伏技术方案不太了解对光伏投入及回报不太了解缺少相关行业案例没有建设光伏的资源,或安全条件限制图 6 政府对光伏装机量要求图 7 没有计划建设光伏系统的原因来源:IDC,近零碳建筑调研,N=50,202260.0%18.0

21、%14.0%8.0%0.5-1 MW没有具体要求=1 MW70%、本体节能率 20%,全部达到了国家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据测算,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后,每年将生产 127 万度绿电,园区用电基本实现自发自用;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606 吨,相当于年等效植树 3.3 万棵。近零能耗展馆的达成,不仅是建筑结构、材料的改变,也和深圳国际低碳城采用了华为提供的“能源管理云+光伏+储能”绿色低碳解决方案紧密相关。能源管理云融合发、储、用等多维数据,通过智能调度实现光伏发电波动与用电负荷高峰的动态协同,提升用能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使得园区运维更稳定更高效。首先,汇聚能量流和信息流,实现能耗数据可

22、视化。目前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三栋建筑的各项能耗指标参数(水、电、气)均已实现可视化,园区 IOC(智慧运营中心)大屏数据准实时动态刷新(30 秒),并可提供历史数据和能耗报告查询;借助 AI 优化算法,能源管理云还能实现设备能耗数据监测分析及节能策略一键生成。4.2.1 双流汇聚,能源管理云智能降碳深圳国际低碳城引入了AI、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构建能源管理云服务,对园区内空调、照明、充电桩、电动窗等建筑能耗相关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基于能源管理云实现碳排一屏可视、一网可管,助力园区低碳高效运营。36其次,实现发储用一体化调度,支撑全生命周期精细化减碳。从传统的被动节能到主动节能,能源管理云

23、创新融合数字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实现国际低碳城能耗全链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发储用智能协同和一体化调度,综合节能率最高可达 15%;4.2.2 光储融合,使能高效运营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部署的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包括 1.1MW 的光伏板和 2MWh 的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每年可生产约 127 万度绿电,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606 吨;光伏发电优先供给园区,可基本满足园区自用需求,然后再给储能系统充电,在非会展活动期间可向电网供电、产生额外收益。该方案具备更高收益、安全可靠和智能运维等三大优势:第一,光伏逆变器采用多路 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设计,智能组件支持组件级发电优化,提升整体发电量 5%

24、30%;储能系统采用全模块化设计,一包一优化、一簇一管理,实现储能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低 20%。第二,储能电芯级、电池包级、电池簇级和储能系统级四重联动安全防护,实现主动预警;逆变器可支持 L4 级智能电弧防护,0.5 秒快速关断、预防火灾;异常时优化器支持 0V 快速关断,提供更高安全保障。第三,整体光伏发电系统设备可靠,无易损件,故障率 0.5%;组件级数字可视,支持实时监控和智能感知,通过在线、全量光伏电站体检,提升整体运维效率50%。374.2.3 开放共生,构建南北向生态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部署了智能抄表、冷热源、充电桩、智能照明、发电机等 12 个建筑能耗相关物联网子系统,能源

25、管理云通过 ROMA 集成平台(华为云应用与数据集成平台)对接调用各子系统,实现对低碳城各建筑的能耗数据汇聚和节能策略下发;目前对接厂商包括格力、霍尼韦尔和特来电等能源领域标杆企业。依托能源管理云开放平台,华为数字能源构建了丰富的南北向生态,支持海量连接、实现上电即上云;其中,能源管理云南向生态制定接口规范,赋能生态设备快速接入,当前已实现百万级设备连接及处理能力;北向生态聚焦承载千行百业 SaaS 能力,封装原子能力、开放 API 接口,支撑合作伙伴快速构建场景化应用。384.3 深圳市超大中心城区双碳顶设规划华为综合智慧能源助力深圳市超大中心城区规划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及施工图,

26、计划将该区打造成为近零碳示范标杆。华为协助客户完成了“双碳”路径规划、“1+8+18”政策体系梳理,1 个顶层设计,8 大专项行动,18 个重点示范项目;同时合力打造低碳城市场景,包括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展馆,近零碳医院、近零碳学校、近零碳片区等典型示范场景,以点带面,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低碳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积极参与深圳市福田区新能源补贴政策引导,包括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储能、光储直柔,既有建筑改造、超低能耗建筑补贴等细则,其中光储直柔是全国首例。2022 年 6 月 17 日,深圳市福田区科技创新局发布关于印发深圳市福田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明确

27、提出:分布式光伏项目支持 支持采用先进光伏技术在福田区开展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项目完成并网及验收通过后,结合节能超市采购额比例,对实际投入 100 万元以上的光伏项目按其上年度实际发电量给予支持,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BIPV)最高 0.3 元/千瓦时,基准常规光伏项目最高 0.2元/千瓦时(不与市级补贴叠加),每个项目支持期限为 5 年,同一项目支持不超过项目实际建设投入的 20%且不超过 300 万元。储能项目支持 鼓励在福田区开展高安全、高可靠、长寿命的储能项目建设,结合节能超市采购额比例,对已并网投运且实际投入 100 万元以上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按照实际放电量,给予最高 0.5元/千瓦时的

28、支持,每个项目支持期限为 3 年,同一项目支持不超过 200 万元。对冰蓄冷、水蓄冷等其他储能项目,结合节能超市采购额比例,按项目实际建设投入的 20%以内,一次性给予最高 200 万元支持。光储直柔项目支持 支持企业在福田区开展光储直柔项目建设,对完成并网及验收通过的实际投入200 万元以上且直流负载/总负载 10%的光储直柔项目,结合节能超市采购额比例,按项目实际建设投入的20%以内,一次性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此外,“新能源-分布式光伏项目支持”“新能源-储能项目支持”“新能源-光储直柔项目支持”等不受企业上一年度在福田综合贡献的限制。39未来展望0540在未来的世界,城市中的每一座建

29、筑、每一个园区、每一项服务的碳足迹都将为零。目前,许多的行业正在联合起来,积极的应对全球气温升高,其中建筑行业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战场,建筑行业正走在一条更节能、更环保、更绿色的未来之路:净零碳之路。5.1 科技创新是迈向净零碳建筑的最佳路径现代社会的产业链高度融合,每个环节都交叉关联,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这些行业之间又高度耦合,未来社会将通过供需协同优化,将这些行业全部打通,从而实现整合效率,真正实现全行业的零碳排放。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是未来的目标。全行业,包括建筑行业,从供电到用电的全产业链上,通过科技实现每个环节的互联互通,实现智慧能源

30、管理,对光伏、风电、地热、储能以及综合能源供应进行智能管理,并协调供需、优化运行。伴随着电力系统分散化、去中心化的趋势,以虚拟电厂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资源逐年增长,这为近零能耗建筑基于区块链生态平台来进行碳交易提供了可能性。通过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等手段,精确追踪建筑内的碳足迹。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一个加密的信任网络,将其排放数据连同相关证明可靠共享,并避免数据被篡改,进而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面对无处不在的变化与颠覆,科技创新正释放无限契机,在人文关怀下合理的使用科技,将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415.2政策推动是迈向净零碳建筑的可靠保障目前,中国推出的政策体系已经逐步

31、成型,政策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激励的力度逐步提升,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在组织领导方面,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建筑节能减碳对碳达峰的重要性,加强对近零能耗建筑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推动,落实工作责任,研究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建设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目前推出的政策体系已经逐步成型,政策的范围在不断完善细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政策体系,激励的力度逐步提升,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在资金保障方面,充分保障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的重点任务所需资金,鼓励和支持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区建设和示范项目建设,落实相关工作经费,完善政府资金补贴,并推动长周期低利息的金融资本支持,形成以政府引导、社会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模

32、式。在宣传引导方面,各类行业组织积极召开对近零能耗建筑的研讨,推进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及标准交流合作,及时总结近零能耗建筑的特色方法和先进经验,大力推广可复制、可借鉴、可操作的创新机制、模式和产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对近零能耗建筑创新、亮点工作和突出成效的宣传,对于提高社会关注度、认知度,营造出良好氛围。在产业发展方面,政府积极统筹各类资源,支持近零能耗建筑领域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在对示范项目或规划项目给予一定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大量的新能源厂商,传统 BA 厂商和科技厂商都纷纷投入其中,积极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全力推动近零能耗建筑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应用,为近零能耗建

33、筑从示范走向市场的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2结语0643近年来,地表温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是我国重大的战略决策,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世界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建筑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在此目标背景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建筑领域转型的必然趋势,零碳建筑是楼宇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零碳建筑的发展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兼顾能效的

34、提升、用户的体验、建设成本、投资回报、对环境的影响和碳中和目标实现,涉及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筑结构的改进、全数字化智能解决方案的打造和政府政策的倾斜。面对未来建筑,本文提出了“自发电”、“自优化”、“自联网”、“自应急”和“自交易”的解决方案,赋予建筑能够智能化响应环境变化,使建筑拥有新皮肤、新筋骨、新血液、新神经与新大脑,赋予未来建筑新的生命。华为将持续秉承创新、智能、绿色的发展理念,实现建筑业高质量的发展,最终实现碳中和的伟大目标,为地球的未来做出切实贡献。44附录一:全球低碳建筑案例介绍德国弗莱堡市政厅:世界上第一座“能源盈余”的公共建筑 每年在空调、通风和热水供给方面的基本能源需求量

35、仅为 45kWh 每平方米,仅为同类现代办公建筑能源需求的40%。技术元素:光伏、热泵、地热、热回收、低排放水泥和木材 光伏:幕墙 880 块光伏板,尺寸 3.5*0.6m,装机量220kWp。屋顶另安装 460KWp 光伏。年发电量 55.4 万度。弗莱堡市,德国来源:公开资料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德国第一个“零排放”生态校园莱法州特里尔市,德国 生物质能、太阳能、太阳光导入系统(自然照明)暖通节能(充分利用地表与地下的温度差、地热和废热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雨水回收、校园生态建设(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碳汇)TheEdge-阿姆斯特丹德勤总部大楼,全世界最绿色的办公建筑 建筑中间是太阳能

36、系统集成的中心,充分利用太阳光发电 每层楼的网状隔板加强了办公室的气流,创造了一个自然的通风系统 即使在暴风雨的日子里,通过自然光和玻璃角度,建筑光线仍然明亮阿姆斯特丹,荷兰来源:公开资料来源:公开资料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零碳排放校园设计新标杆 主动和被动热舒适策略(充分利用自然风)、集中供冷、集中供暖、雨水回收、绿化(碳汇)光伏发电(屋顶、幕墙),光伏装机量 5.5MW,年发电550 万度 校园大脑(含智慧节能功能,如照明),校内交通工具全电动化&校园充电桩广州,中国来源:公开资料45附录二: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第一批 28 个试点项目,赛马机制,华为助力。表 5 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第一

37、批试点项目公示名单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一、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1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安托山总部园区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2深圳天安云谷产业园(一期、二期)深圳天安骏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3新木盛低碳产业园深圳市宇讯科技有限公司4光明国际汽车城深圳市光明区汽车城投资有限公司二、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5柏宁花园润加物业服务(深圳)有限公司6大梅沙社区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街道办事处7坝光社区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三、近零碳排放校园试点8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福田区新洲小学9深圳市锦田小学深圳市锦田小学10深圳市罗湖区怡景幼儿园深圳市罗湖区怡景幼儿园11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

38、学院12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13深圳市南山区前海港湾学校深圳市南山区前海港湾学校14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原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四、近零碳排放建筑试点15福田供电局大楼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16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17设计大厦深圳市总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18深圳市大梅沙万科中心深石管理咨询(深圳)有限公司19建科院未来大厦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署21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建筑深圳地铁物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22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楼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46来源:IDC 依据公开信息整理编辑五、近零碳排放企业试点23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24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 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25深圳大兴丰通雷克萨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大兴丰通雷克萨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26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7深圳市捷佳伟创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捷佳伟创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28深圳市特区建工科工集团盛腾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特区建工科工集团盛腾科技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