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简答题:1、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它们本身就是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离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个根本问题,就无法理解人们生产关系的性质。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
2、生产力决定的。它的变化和发展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表现在新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则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承认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生产关系不可能决定生产力。因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及其能动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实质。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简答题: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商品的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前者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反映人和人的关系,是商品
3、的社会属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就产生了货币。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流通手段:货币作为买卖商品
4、的手段来使用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支付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世界货币: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第三章 市场经济简答题:1、 市场经济是怎样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配置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方式,它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配置,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由于市场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内在联系,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商品供不应求时,
5、价格会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下降,商品生产者在追逐利益驱动下,将生产要素从供过于求的部门流出,投入供不应求的部门,正式生产要素的这种由价格波动引起的流动,促进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所需要的部门,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而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由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生产的个别时间,获取更多盈利,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按照价值规律,价格变动会引起供求变动,导致资源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社会平衡。)2、 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经济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单位行为主体化;市场竞争平等化;商品价格市场化;市场体系完善化;市场管理
6、和市场行为法制化 。3、 什么叫做市场机制?主要市场机制有哪些?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信贷利率机制、工资机制。第四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简答题: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价值形成过程延长,超过一定点就会产生剩余价值(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当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超过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价
7、值的形成过程也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这说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可变资本的价值之所以能够发生量的变化,是因为它转化为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发挥作用,结果才生产出剩余价值。第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正确的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4、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概括起来有
8、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实际上和延长工作日是一样的,产生的剩余价值仍然是绝对剩余价值。 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什么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资本家为了提高剥削程度,则需要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为了生产相对剩余
9、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需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样就必须必须提高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生活资料中的价值中包括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劳动时间的结果。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并不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可以缩减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在销售商品时,依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卖。
10、于是,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就会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的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叫做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且是暂时的。因为,所有资本家都在努力改进自己的生产条件,以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的先进技术必然逐渐普及,会使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当先进的生产条件成为一般的生产条件后,便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存在
11、了。虽然超额剩余价值价值不存在了,但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引起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了。于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便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的延长。结果是,虽然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但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课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个别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整个资本主义切竞相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却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第五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简答题:1、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是什么?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12、。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内在动力其次,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外在压力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所用资本是指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指生产中耗费掉的资本。投入生产的资本并不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都消耗掉。(4)预付资本的多少。 3、单个资本增大的形式有哪些?资本集聚是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聚有两个特征:一是,社会生产资料在个别资本家手中的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增加的限制;社会资本分散在单个资本家手里,资本家的人数越多二是,同量社会资本的积累
13、所引起的积聚就越分散,每个资本家资本积累的增长就越小,从而资本积聚的规模也就越小。资本集中就是若干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它可以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来实现,或者是由原来分散的资本联合起来组成新的更大的资本。和资本积聚不同:一是,它不是各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增大,而是现有资本组合的结果;二是,它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因此,资本集中可以使个别资本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4、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内容,概括地说就是,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第六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期及社会
14、资本再生产简答题:1、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具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价值的增殖为目的。在现实的产业资本循环运动中,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并不是孤立的。实际上,每一种循环形式都以其他的循环形式为前提,而且每一种循环形式的反复进行,也必然包含其他的循环形式在内。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产业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能同时存在于循环的某一个阶段上和处于某一种资本形态上,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使三种
15、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并存性),第二,产业资本家的三部分资本,其中每一种职能资本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顺次通过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形式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继起性)。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什么?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是什么?社会资本简单再
16、生产的实现过程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所需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v+m)=c6、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是什么? (一)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二)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三)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减弱。(四)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五)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互交织,危机阶段物价仍然上涨。 第七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简答题;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
17、化为利润的?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本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但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被归结为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时,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消失了,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商品价值在生产成本以上的增加额,即资本家所费资本的产物。不仅如此,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不仅是生产成本即所消耗资本的一个增加额,而且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一个增加额。因为预付资本中未被消耗的那部分不变资本虽然不构成成本,但同样参加了商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剩余价值生产所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因而也被资本家看作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18、。2、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利润率 = 剩余价值 / 预付资本p= m / C p代表利润率,大写C代表预付总资本。:(1)剩余价值率。(2)资本的有机构成。(3)不变资本的节约。(4)资本的周转速度,影响年利润率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不同 则本竞争 自由转移供求关系变化 供求 价格 大体 方向 大体平均 3、 利润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利润存在差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
19、量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平均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当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这种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利润率,其资本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所有的生产部门都获得大体上相等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平均利润的实现机制。4、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生
20、产价格为什么并未否定价值规律?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就不是按价值出卖,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卖。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生产价格大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她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相等。(2)从各个生产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以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看,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仍然等于整个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 由于全社会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商品的价值总额也必然和生产价格总额相等。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仍然按照价值出卖。 生产价格的变动
21、,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因此,价值的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动都会相应的引起价格的变动,两者变动的方向也是一致的。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之间表面上的矛盾。这一理论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它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6、商业利润的来源和产生的具体途径是什么?来源:从表面上看,商业利润似乎产生于流通领域,实际不然。流通领域发生的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并不能发生价值的增殖。商业利润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途径: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即商业价值
22、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7、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怎样决定的?本质:剩余价值 决定: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是利息率。 利息率 = 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量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要低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得不到任何利益,就不借款了。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愿意贷出货币资本。因此,利息率总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波动。当平均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当平均利润率既定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是由习惯和法律等因素决定的。8、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源泉:耕种优
23、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9、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因而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原因及源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垄断,土地的私有权垄断是指有限的土地都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而形成的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第八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简答题:1、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164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完成于20世纪初
24、。当时,电力和内燃机等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之发生的巨大矛盾,使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这些都促使生产和资本加速的集中,并逐渐使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垄断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始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遂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从而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2、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垄断统治的加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起来。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以及帝国主义战争表明,资本注意的生产方式已经能够无
25、法继续像过去那样驾驭迅猛增长着的生产力。由表面上凌驾于一切私人资本之上的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控制和干预,正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度内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来对待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垄断统治的形成,从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使资产阶级的国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总资本家”,再一次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乃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战争和经济破坏逼迫各国从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促进发展因素(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生产
26、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空前加深了。(3)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处的国际条件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指资产阶级的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职能全面增强,把社会经济生活置于自己全面控制与干预之下的资本主义,它是私人垄断资本和资产阶级国家不断融合的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和私人垄断同时产生的,只不过由于经济危机和战争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力量和作用才日益增强和充分显示出来。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通过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通过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通过国家参与金融活动来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 通过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十章 社会主义
27、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简答题: 1、 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什么?邓小平同志是怎样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为什么必须经历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为何是长期的? 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经济现代化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首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然后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进行现代化建设。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来实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
28、化、国际化。长期性:我国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所以,必须看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我国社会主义初段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初段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简答题:1、为什么要把公有制为
29、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2、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如何体现?为什么:第一,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作为其集中代表和体现的现代机器大工业,已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中占据着主要
30、地位,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第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在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决定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着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决定着生产成果按照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第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第五,我国经济体
31、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体现:一是必须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但要有数量上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二是必须使国有经济掌握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是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城乡集体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关系的主体是集体所有制经济,而农民、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四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有哪些:承包制、租
32、赁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委托经营制 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一种所有制经济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但是这种占主体地位的所有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试验和采用。要通过改革努力寻求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简答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
33、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充分 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4、的正常运行。以上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围绕这些主要环节,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积极而有步骤地全面进行改革。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简答题:1、怎样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建立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难点。约束机制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和分配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还需要形成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即形成完善的产品市场、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形成完善的经理市场
35、。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还需要形成完备的社会约束机制。即更好的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民主管理制度。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简答题:1、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原因:第一,社会主义社会除了生产领域外,还有非生产领域,如文化、教育、卫生部门、国家行政与国防部门、社会团体等第二,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能较高速度地又能平衡协调地发展。第三,社会上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务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的,因而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第四,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这也要通过国民收
36、入的再分配来实现。第五,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疾者的生活需要等,国家必须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这也主要是借助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的。 途径: 第一,国家预算;第二,劳务费用;第三,价格杠杆;第四,银行信贷。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存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存在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还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37、制的建立,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何特点?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来实现,而是在公有制的集体和企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按劳分配,因而只是在集体或企业范围内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同一劳动在不同的集体和企业所领取的报酬是不同的。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而是集体或企业,由集体或企业向劳动者分配。对劳动者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不是采用劳动凭证、由劳动者直接向社会领取消费品,而是通过工资、奖金等形式向劳动者发放货币,再由劳动者用货币到市场上购买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 4、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制定的,
38、旨在对社会成员因生病、生育、年老或暂时失去谋生机会而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提供必要社会帮助的各种制度规定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由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组成社会保障体系来体现,社会保障体系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简答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宏观经济调控?a、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B、宏观经济调控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C、宏观经济调控是克服市场缺陷,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高效运行的需要。D、宏观经济调控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2、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A、基本任务:调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 B、主要目标
39、: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什么? 手段: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法律手段、计划手段 和必要的行政手段。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什么?386 经济形势 目标经济衰退等运用 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A、财政政策:平衡财政政策;盈余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明显不足、资源和生产能力未能充分利用,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增加时,一般应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或曰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增加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规模;在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总供给并由此导致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实行盈余(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抑制过旺
40、的社会总需求,降低通胀率;而当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答题平衡时,则应实行平衡财政政策。根据我国经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过程来看,主要应采用平衡财政政策。(383)B、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总需求不足时,会刺激有效需求增加,促使供需总量趋于平衡。在其他情况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抑制社会总需求,往往会造成经济停滞的后果。二者都应在特定情况下实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主要应选择采用均衡性货币政策。(384)C、产业政策:产业支持政策;产业抑制政策;产业替代政策。(385)D、收入政策:(385-386)
41、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值一般难以持久。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
42、,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也便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如下所示:(1)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2)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3)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必须提高相关部门劳动生产率;(4)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