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373605 上传时间:2024-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 增加 不变 减少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 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

2、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3、人口迁移与流动 15-16世纪由 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二战后由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

3、口.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5、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6、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矿

4、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政治文化科技7、 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1、 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2、 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

5、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3、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4、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扩展,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有所上升。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0%,城市化水平的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城乡差距缩小,。第

6、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现阶段发展速度较慢,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较低,现阶段发展速度快。6、逆城市化的原因大城市城区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导致人口流向中小城镇和乡村。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立,缩短了出行的时间距离。现代通信方式的发展,便利了信息交流。新商业区发展和基础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别,为中小城镇和农村居民提供了便利。7、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即城市病,从自然、社会的角度)城市发展过快,规模过大,人口过多。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冲过经济发展速度。解决:控制

7、大城市规模,建卫星城。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绿化,清洁生产,合理布局污染企业。8、 城市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地形):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地表结构,诱发地质灾害。(气候):影响区域大气环境,改变温度、湿度,造成大气污染。(水文):改变水温状况,诱发内涝,水污染。(生物):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耕地减少,改变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9、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从哪些角度分析?自然因素:河流气候地表形态矿产资源地质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文化历史军事宗教科技旅游10、 高级和低级中心地比较(服务范围、商品种

8、类、数量、距离)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中心地数量少,距离较远。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少,距离较近,中心地数量多。11、 城市规模过大的解决措施:建卫星城,扶持周边发展。加强城市建设,发展中小城市。将城市产业向外转移。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引导人口外迁。12、 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住宅区(最基本、最广泛)、商业区、工业区。13、 影响地租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14、 (右图)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15、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高低级住宅区、大型仓储超市的选址。商业区:位于市中心,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交通最便捷,地租最高,而

9、商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住宅区:位于市中心周围,方便上下班、消费。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地租便宜,对市中心污染小。高新技术产业区:空气清新。靠近高速公路、飞机场,陆空交通便利。靠近文教区。高级住宅区:地势较高,河流上游,位于最大风频上风向,依山傍水,靠近文教区、风景区。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或工业区附近大型仓储超市:交通便利、地价低、面积广。16、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导率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知识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分为热量(决定植物分布、产量和复种制度)

10、、降水、光照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土壤地形(坡度大于25适合发展畜牧业、林业)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对园艺业、乳畜业最重要)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条件:冷藏(扩大销售范围)良种(提高单产)化肥(提高单产)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2、 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以家庭农场为主,机械化水平高。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我国东北部和西北部。3、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土地交替使用,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种植业和放牧业,忙闲错开,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

11、济收入比较稳定。4、 混合农业的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5、 水稻种植业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丰富。在人口稠密地区,粮食需求量大,有广阔的市场。有悠久种植历史,经验丰富。6、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7、 美国中部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位于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广靠近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经济社会条件:水

12、陆交通便利。国内外市场广阔。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科技先进,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8、 西欧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有利于种植牧草、饲料。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需求量大。9、 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土地、水源、市场(影响力是种很大)、动力、原料、运输劳动力(数量、质量)、政策、技术、环境工业类型工业部门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制糖、水产品加工、罐头靠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家具制造、啤酒、印刷、面包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金属炼制、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劳动力指向型服装制造、家电产品装配接近劳动力充足的地方技术指向型飞机制造、精密仪器制造接

13、近高等学校、科研所10、 工业联系的类型:产品联系空间联系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联系。11、 工业联系的利与弊:利;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有利于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弊: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料供应不足。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 人类地域联系的方式:交通运输现代通讯商业贸易2、 五种交通方式的比较方式优点缺点主要运输对象铁路运量大,运速快,运价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造价高、占地光,短途运输成本高大宗、笨重、长途货运和客运公路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强运量小,能耗多,成本高,运

14、费高短途货运和客运,承担集散转运功能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运价低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航运水文状况和天气影响大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航空速度快,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以客运为主,货运多位贵重,急需,轻型,数量不大的物品。管道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运量大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只能单向运输,受气温影响较大原油、成品油。天然气3、 影响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和意义自然因素:地形 平原:平原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地:路线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公路在斜坡上修成”之“字

15、型或开凿隧道。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降低施工难度。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地震带,从背斜部位穿过。气候 :注意沿线暴雨、大风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客运量大技术因素:先进的技术是保障因素,能克服不利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是运输网的延展到更广阔的范围。意义:完善了交通网络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沿线地区资源(矿产、旅游等)的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建材业、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

16、业机会。能促进沿线地区基础设施(道路、通信、水电气)建设巩固国防安全(通往边疆省区的交通线的重要目的之一)加强名族团结和文化交流(通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线的重要目的之一)。4、影响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地位:自然因素(基础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保障因素)。5、从哪些角度分析欧洲内河道网的航运价值?(地形)平原地形,水流稳定,通航里程长。(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水量丰富,流量稳定。(水文)河流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大河间有运河相通,形成庞大内河航道网。(社会经济)欧洲经济发达,货运量大。6、 从哪些角度分析上海港建设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水域条件;航行条件。 利:江面广阔,有

17、利于船舶出入。 弊:水流缓慢,导致泥沙容易淤积航道。 停泊条件。港阔水深,为大量船只抛锚提供场所。陆域条件(地形、地质):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港口、码头建设。社会经济条件:依托城市:以上海为依托,经济实力强。经济腹地:经济腹地广阔发达,包括了长江流域。其他因素;风浪(海湾内,避风港;盛行风的背风侧)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位置:河港:河宽水深,少淤泥。 海港:港阔水深,能避风浪。7、 汽车站、航空港建设的趣味条件;汽车站:一般位于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靠近城市交通干线或火车站地形平坦开阔航空港: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以有利于排水,地势较高。地质稳定,避开断层、喀斯特等地区与城市距离适中,要有便捷的交通。少云雾、暴雨,风速小。跑道沿盛行风坡修建,利于逆风起降。8、 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道路建设减少出行距离错开出行高峰明确道路分工合理规划停车场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地理信息技术:遥感(RS):通过传感器感受电磁波,获取地表影像。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空间卫星进行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和表达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处理RS、GPS等信息)过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输出模拟结果及决策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