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考古学概论期末考试.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362559 上传时间:2024-04-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学概论期末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古学概论期末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古学 1. 考古学的定义: 根据古人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以及和人类社会生活有关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一门科学。 2. 考古学文化: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域、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遗存。 3. 考古学年代: 一般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300万年-1.2至1万年) 2、中石器时代(200万-1万) 作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其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工具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或琢制石器。 3、 新石器时代 4、 铜石并用时代 二、 青铜时代:考古学上,把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使用铜锡合金器物的时代,称之为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 三、 铁器时代:考古学上,人类的生产工具和武器以铁为原料的时代,成之为铁器时代。事实上,考古学研究中铁器时代文化主要是指铁器使用的初期阶段和某些民族史前文化中的铁器文化阶段。 四、 金石学含义: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五、 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1926 西阴村 弗里尔美术馆 清华 六、 化石: (一) 化石的分类、形成与埋藏: 1、 化石的分类:遗体化石、遗物化石、遗迹化石 2、化石的形成:填充作用(骨)、交替作用(木)、蒸馏作用(枝叶) 3、化石的埋藏:原地埋藏、搬运埋藏、遗址埋藏 七、偃师商城: 1、商汤所都的西亳; 2、伊尹放太甲的桐宫; 3、成汤灭夏后所建的别都 八、用鼎制度 九鼎配八簋(gui)、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俞伟超、高明还认为三鼎配二簋、一鼎无簋也是周代常制。 九、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美术陶瓷,以器表施绚烂夺目的彩釉为主要特征,胎质有红色陶胎和白色陶胎两类,前者以普通陶土为原料,后者用瓷土烧成,烧成温度约800~1100℃,比瓷器略低。 唐三彩工艺在盛唐达到了它的最盛期,安史之乱以后,两京地区迅速衰落下去,南方扬州一带则有兴起的趋势。迄今所见三彩器包括专供丧葬用的各种俑类、模型器和生活用器,绝大多数出自墓葬,遗址中少见,且多为碎片。出土数量最大、器物最精美的地区是两京长安和洛阳,其次为扬州,其他如山西、辽宁、安徽、湖北、湖南等省,虽有出土,但为数不多。在河南巩县小黄冶和白河乡,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曾发现唐三彩窑址。 唐三彩的各种美丽釉色,正是利用这不同金属呈色剂的特点及控制同一金属呈色剂的不同含量而获得的。 十、 《考古图》: 吕大临 《考古图》器物图形,注明比例、款识、大小、容量、重量,并附注释。注明出土地点和收藏地。 十一、 《先秦古器记》 《先秦古器记》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 十二、 梁思永:安阳后岗 三叠层 三叠层从地质方面解决了夏商周的顺序问题 十三、 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即冥器。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二、 简答题 1、 简述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含义: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域、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 名、村名)来命名考古学文化。 2、以遗址的名称来命名考古学文化。 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来命名考 古学文化。 4、以具有典型特征的遗物来命名考古学文化。 5、以族别来命名考古学文化 2、 简述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实物资料 (1) 遗迹-不可移动文化遗存,具体指房屋、村落、道路、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2)遗物-可移动文化遗存,具体指古人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 等器物。 (3)自然物-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关的自然物,包括动、植物遗骸、人类骨骼、土壤、岩石等 3、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A、眉嵴粗壮,向前突出,左右互相连接。 B、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 。 C、颅顶正中有明显的矢状嵴,头骨后部有发 达的枕骨圆枕。 D、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 。 E、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有扁而宽的鼻骨和颧骨。 F、下肢骨髓腔较小,管壁较厚,推算身高约为1.56~1.57米。 4、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 A、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 。 B、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 。 C、山顶洞人的体胳特征和现代人极为相似,男子身高1.74米左右,女子身高1.59米左右。 D、脑量已经达到1300-1500毫升 5、 简述中国发现的主要城址 1、 郑州商城 2、 偃师商城 3、 丰镐遗址 4、 汉长安城 5、 邺城 6、 洛阳城 6、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特点: A、考古资料的地方性较明显,文化特征丰富多彩。 B、豪门地主墓葬大量出现,聚族而居、等级森严。 C、手工业遗迹、遗物,特别是瓷器的烧造发现较多。 D、边疆地区反映文化交流和战争的遗迹、遗物大量发现。 E、各种佛教建筑、石窟寺大量出现,佛教雕绘得到发展 7、 简述商周考古特点: ①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②社会大变革时期 ③城市等大型建筑兴起 ④使用两种金属器具 8、 简述战国时期主要货币形式 这一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 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 三、 论述题 1、 试举半坡文化的主要发现和文化特征 半坡文化:包括泾河和渭河流域的大部分(汉水上游),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河南省三门峡以西地区。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序列为: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三里桥文化—陶寺类型—客省庄文化 1、命名与典型遗址 半坡文化是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命名的一种文化。除半坡遗址外,经大规模发掘的含半坡文化的遗址有陕西华阴横陈、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村、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甘肃秦安大地湾、王家阴洼、陕南汉中龙岗寺、西乡何家湾等。该文化以泾渭流域为中心,波及晋南、豫西、陕南。 2、陶器特征:陶质主要有夹砂、泥质和细泥三种。 3、其他发现与特征: ①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属典型的锄耕农业。 ②手工业:石器加工中出现切割和钻孔技术。房屋有方形、圆形之分,多为半地穴式,亦有少量平地起建式。 ③墓葬:也分成人墓和小孩墓两种 ④村落布局与社会组织:半坡文化的村落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由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区三部分组成。 2、 试举大汶口文化的主要发现和文化特征 泰安大汶口、兖州王因、曲阜西夏侯、诸城呈子、胶县三里河、邹县野店、日照东海峪、茌平尚庄、诸城前寨、莒县陵阳河、江苏新沂花厅、坯县刘林、大墩子等。集中分布于鲁中南、鲁东南与苏北一带。在胶东半岛和鲁西平原也有发现。 1、 陶器特征:早期:此期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 中期:此期泥质红陶数量减少,而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的数量增加。出现了少量的质地细密的灰白陶。此期一些小型器物已开始使用轮制。 晚期:以大汶口晚期墓为代表。年代大致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BC2800--BC2400年)。此期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其中有一尊胎质硬的黑陶,十分精制 2、,表明骨雕工艺非常发达。从一个侧面反映渔猎业十分发达。 有用猪头、猪下颌骨殉葬的习俗。 中期以后白陶的出现,标志着制陶业的一个大进步。晚期出现的黑陶薄胎高柄杯代表了当时中国境内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为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杯问世准备了条件。 发现有枕骨变形及成人拔除上侧门齿的现象。还有口含石球以致齿弓变形的例子。 穿孔龟甲与骨雕筒可能是当时流行的占卜工具 大汶口文化由早至晚较明显的体现了由母系制象父系制过渡的迹象。至少在中期已步入父系社会,贫富分化渐加剧。 3、 试述中国新石器时期时代的文化谱系 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1、前裴李岗时代(距今14000-9000年) 2、裴李岗时代(距今9000-7000年) 3、仰韶时代(距今7000-5000年) 4、龙山时代(距今5000-4000年) (一) 中原文化区:以渭河流域和陕、晋、豫三省邻接地区为中心,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山西中南部、河南大部。这一区域处于黄河中游。陕晋豫邻境地区的文化由早至晚依次为: 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庙 底沟二期文化—陶寺类型、客省庄文化 伊洛—郑州地区:裴李岗文化—王湾一期——秦王寨文化——王湾三期文化 豫北冀南地区:磁山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文化—后岗二期文化 从文化特征看,中原地区在仰韶时代即新石器中期偏晚彩陶最为发达,器形中尖底瓶最富特色。而至龙山时代,这里又成为鬲、甗类空三足器的起源和主要分布地区。 根据古史传说,中原文化区曾是黄帝为代表的华夏部落集团活动的区域。后来的夏、商、周三族即是从这一区域内形成的。因而此区的文化可以视为中华古文化的主流。 (二) 山东文化区: 这一区域处于黄河下游。也有人称海岱文化区或泰沂文化区。 这里主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从早到晚依次为: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共同的文化特征是流行素面红陶,器类中鼎最重要。 山东及其邻境地区,是传说中太昊和少昊为代表的东夷部落集团的主要活动区域。所以,这里的新石器文化一直被视为东夷诸族的史前文化。ss (三) 甘青文化区: 主要包括了黄土高原西边的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地区。这一区域发现有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拉乙亥文化(青海贵南)。中期又受到了中原文化区的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的强烈影响。以黄河河曲和洮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其文化序列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其中的齐家文化有人认为属于青铜时代的文化。这些文化的共同特征是流行带耳的陶器(如单、双、三耳罐或壶等)。这里的新石器文化应是羌戎各族的史前文化。 (四) 东北文化区(燕辽文化区): 其重心是西辽河水系和滦河、大小凌河流域。还可细分为辽西、辽中、辽东、辽南、吉长等亚区。其中辽西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比较完整,从早到晚依次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文化的共同特征是流行筒形罐和压印之字纹。 (五) 长江中游区: 可分两个亚区。一是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地区,一是鄱阳湖及赣江流域。前一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为: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一地区流行陶釜及釜形鼎。后来的楚文化既是从这里孕育出来的。后一地区的文化序列为:仙人洞遗存—山背文化—筑卫城文化。 (六) 江浙文化区: 地理范围主要是长江下游。包括三个亚区 。 环太湖区:文化序列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宁绍平原:暂时只命名有河姆渡文化。 宁镇地区:文化序列为北阴阳营文化—昝庙遗存。 3.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和作用 1、考古学的作用及特点:提供资料 2、考古学研究的目标:重建古代社会 4、 试述宋代五大名窑的主要特点: ①汝窑: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 ②钧窑: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③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④哥窑: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⑤官窑: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5、 论述隋唐铜镜的照型和特点 一)制作精细、质地优良。制作铜镜一般是以铜、锡、铅合金为原料。因为铜的可塑性强,锡的伸展性好,会增加铜镜的硬度和光泽。铅的比重大,合金溶液后,可使铜镜表面匀称规整,不易变形,纹饰会更加清晰流畅自然。因此说唐代铜镜制作工序不但十分讲究,而且在合金配方上也是非常科学的。据已发现的唐代铜镜的合金比例,铜占三分之二左右,锡与铅共占三分之一,其断面多呈银白色或淡黄色,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另外唐代铜镜的匠师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铜镜的金属配方,而且还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创造力,采用了特种工艺制作出许多精美绝伦的铜镜,如金银平脱镜、螺钿镜等,充分表现了唐代铜镜的高度发展水平。 二)形制美观多彩多姿。总的来说,唐代铜镜的形制常见有圆形、方形外,还出现有各种花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等,后又出现有四方委角形镜,这些铜镜不仅注重图案装饰美,而且还重视外在形式美,使主题纹饰内容和外在形式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高度的艺术美及和谐美,这也是唐代铜镜又一典型风格。 ⑦论述山东龙山文化的主要发现和文化特征 一)陕晋豫地区 庙底沟二期文化 1、发现、命名与典型遗址 该文化是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二期遗存来命名的。原报告(《庙底沟与三里桥》)认为这一文化具有由仰韶向龙山过渡的性质。后来,有人认为它是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存(《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典型遗址有陕县庙底沟、华县泉护村、华阴横陈、芮城西王村、垣曲龙王崖、古城东关、卜平陆盘南村等。主要分布于关中东部、晋西南、豫西等地。 2、陶器特征: 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的灰陶为主(约占90%),红陶已很少见了。另有少量黑陶。 纹饰以篮纹最多,约占半数左右。多为横向或斜向篮纹。此外还有附加堆纹、绳纹、弦纹、划纹、方格纹。彩陶已基本绝迹。 制法多为泥条盘筑法,少量轮制和模制。 器形上,炊器主要有釜、灶、釜形斝、盆形鼎、夹砂罐;水器有小口折肩平底罐;盛贮器主要有盆刻槽盆、瓮、碗、豆、盘、杯等 3、其他特征: 木耒已成为重要的挖土工具。这是一种双齿的木叉形工具。齿距约4厘米。其痕迹在庙底沟遗址有发现。收割工具除仍沿用长方形石刀之外,还出现了半月形石刀。 家畜种类多,有猪、狗、牛、羊、鸡等。猪的数量最多。 窖穴绝大多数是圆形袋状坑。陶窑已接近竖穴式。火口小,便于封堵。 庙底沟遗址发现有一片公共墓地。均单人竖穴土坑墓。排列整齐。绝大多数无随葬品。 发现有灰坑中弃置尸体的现象。 4、年代 该文化年代约在BC3000—BC2500年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