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分离乙醇-水混合液的浮阀精馏塔设计
1 设计题目:分离乙醇-水混合液的浮阀精馏塔设计
2 原始数据及条件
生产能力:年处理乙醇-水混合液14.0万吨(开工率300天/年)
原料:乙醇含量为20%(质量百分比,下同)的常温液体
分离要求:塔顶乙醇含量不低于95%
塔底乙醇含量不高于0.2%
建厂地址:
3.4.2 塔板的工艺设计
1 精馏塔全塔物料衡算
F:原料液流量(kmol/s) xF:原料组成(摩尔分数,下同)
D:塔顶产品流量(kmol/s) xD:塔顶组成
W:塔底残液流量(kmol/s) xW:塔底组成
原料乙醇组成:
塔顶组成:
塔底组成:
进料量:
物料衡算式:F = D + W
F xF= D xD+ W xW
联立代入求解:D = 0.0264 kmol/s, W = 0.2371 kmol/s
2 常压下乙醇-水气液平衡组成(摩尔)与温度关系
在示例中对表格、图和公式未编号,在设计说明书中要求严格编号。
表3-11 乙醇-水气液平衡组成(摩尔)与温度关系
温度/℃
液相
气相
温度/℃
液相
气相
温度/℃
液相
气相
100
0
0
82.7
23.37
54.45
79.3
57.32
68.41
95.5
1.90
17.00
82.3
26.08
55.80
78.74
67.63
73.85
89.0
7.21
38.91
81.5
32.73
59.26
78.41
74.72
78.15
86.7
9.66
43.75
80.7
39.65
61.22
78.15
89.43
89.43
85.3
12.38
47.04
79.8
50.79
65.64
84.1
16.61
50.89
79.7
51.98
65.99
(1)温度
利用表中数据由拉格朗日插值可求得tF、tD、tW
①tF : tF = 87.41℃
②tD : tD = 78.17℃
③tW : tW = 99.82℃
④精馏段平均温度:
⑤提馏段平均温度:
(2) 密度
已知:混合液密度:
混合气密度:
①精馏段:
液相组成x1: x1 = 22.94%
气相组成y1: y1 = 54.22%
所以
②提馏段
液相组成x2: x2 = 3.44%
气相组成y2: y2 = 23.37%
所以
表3-12 不同温度下乙醇和水的密度
温度/℃
ρ乙
ρ水
温度/℃
ρ乙
ρ水
80
735
971.8
95
720
961.85
85
730
968.6
100
716
958.4
90
724
965.3
求得在与下的乙醇和水的密度
, ,
,
同理:, ,
在精馏段:液相密度:
气相密度:
在提馏段:液相密度:
气相密度:
(3) 混合液体表面张力
二元有机物-水溶液表面张力可用下列各式计算
公式:
注:
, ,
, ,
, ,
式中下角标,w,o,s分别代表水、有机物及表面部分,xw、xo指主体部分的分子数,Vw、Vo主体部分的分子体积,δw、δo为纯水、有机物的表面张力,对乙醇q = 2。
①精馏段
表3-13 不同温度下的表面张力
温度/℃
70
80
90
100
乙醇表面张力/10-2N/m2
18
17.15
16.2
15.2
水表面张力/10-2N/m2
64.3
62.6
60.7
58.8
乙醇表面张力:
水表面张力:
因为,所以
联立方程组 ,
代入求得:,
,
1. 提馏段
,
乙醇表面张力: 解得:
水表面张力: 解得:
因为,所以
联立方程组 ,
代入求得:,
(4) 混合物的粘度
,查表得:,
,查表得: ,
精馏段粘度:
提馏段粘度:
(5) 相对挥发度
①精馏段挥发度:由,得,
所以
②提馏段挥发度:由,得,
(6) 气液相体积流量计算
根据x-y图得:
取
①精馏段:
已知:,
,
则有质量流量:
体积流量:
②提馏段:因本设计为饱和液体进料,所以
已知:,
,
则有质量流量:
体积流量:
3 理论塔板的计算
理论板:指离开这种板的气液两相互成平衡,而且塔板上液相组成均匀。
理论板的计算方法:可采用逐板计算法,图解法,在本次实验设计中采用图解法。
根据1.01325×105Pa下,乙醇—水的气液平衡组成关系可绘出平衡曲线,即x-y曲线图,泡点进料,所以q = 1,即q为一直线,本平衡具有下凹部分,操作线尚未落到平衡线前,已与平衡线相切,如图(图略):xq = 0.0891, yq = 0.3025,所以,操作回流比
已知: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在图上作操作线,由点(0.8814, 0.8814)起在平衡线与操作线间画阶梯,过精馏段操作线与q线交点,直到阶梯与平衡线交点小于0.00078为止,由此得到理论板NT = 26块(包括再沸器)加料板为第24块理论板。
板效率与塔板结构、操作条件、物质的物理性质及流体力学性质有关,它反映了实际塔板上传质过程进行的程度。板效率可用奥康奈尔公式计算。
注:α—— 塔顶与塔底平均温度下的相对挥发度
μL—— 塔顶与塔底平均温度下的液相粘度mPa·s
(1)精馏段
已知:,
所以:
,故块
(2)提馏段
已知:,
所以:,
故 块
全塔所需实际塔板数:
全塔效率:
加料板位置在第53块塔板。
4 塔径的初步设计
(1) 精馏段
由,,式中C可由史密斯关联图查出:
横坐标数值:
取板间距:,,则
查图可知,
横截面积:,空塔气速:
(2) 提馏段
横坐标数值:
取板间距:,,则
查图可知,
圆整:,横截面积:,
空塔气速:
5 溢流装置
(1) 堰长
取
出口堰高:本设计采用平直堰,堰上液高度按下式计算
近似取
①精馏段
②提馏段
(2) 弓形降液管的宽度和横截面
查图得:
验算降液管内停留时间:
精馏段:
提馏段:
停留时间。故降液管可使用。
(3) 降液管底隙高度
①精馏段
取降液管底隙的流速,则
②提馏段
取,,取
因为不小于20mm,故满足要求。
6 塔板布置及浮阀数目与排列
(1)塔板分布
本设计塔径,采用分块式塔板,以便通过人孔装拆塔板。
(2)浮阀数目与排列
①精馏段
取阀孔动能因子,则孔速
每层塔板上浮阀数目为:
取边缘区宽度,破沫区宽度
计算塔板上的鼓泡区面积,即:
其中
所以
浮阀排列方式采用等腰三角形叉排,取同一个横排的孔心距
则排间距:
考虑到塔的直径较大,必须采用分块式塔板,而各分块的支撑与衔接也要占去一部分鼓泡区面积,因此排间距不宜采用81mm,而应小些,故取,按,,以等腰三角形叉排方式作图,排得阀数288个。
按重新核算孔速及阀孔动能因数
阀孔动能因数变化不大,仍在9~13范围内
塔板开孔率
②提馏段
取阀孔动能因子,则
每层塔板上浮阀数目为:
按,估算排间距,
取,排得阀数为244块
按块重新核算孔速及阀孔动能因数
阀孔动能因数变化不大,仍在9~13范围内
塔板开孔率
浮阀数排列方式如图所示(图略)
3.4.3 塔板的流体力学计算
1 气相通过浮阀塔板的压降
可根据计算
(1)精馏段
①干板阻力:
因,故:
②板上充气液层阻力
取
③液体表面张力所造成的阻力
此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与气体流经塔板的压降相当的高度为
(2) 提馏段
①干板阻力:
因,故:
②板上充气液层阻力 取
③液体表面张力所造成的阻力
此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与单板的压降相当的液柱高度为
2 淹塔
为了防止发生淹塔现象,要求控制降液管中清液高度
(1)精馏段
①单层气体通过塔板压降所相当的液柱高度
②液体通过液体降液管的压头损失
③板上液层高度
取,已选定
则
可见所以符合防止淹塔的要求。
(2)提馏段
①单板压降所相当的液柱高度
②液体通过液体降液管的压头损失
③板上液层高度
取,则
可见所以符合防止淹塔的要求。
3 物沫夹带
(1)精馏段
板上液体流经长度:
板上液流面积:
查物性系数,泛点负荷系数图
对于大塔,为了避免过量物沫夹带,应控制泛点率不超过80%,由以上计算可知,物沫夹带能够满足的要求。
(2)提馏段
取物性系数,泛点负荷系数图
由计算可知,符合要求。
4 塔板负荷性能图
(1)物沫夹带线
据此可作出负荷性能图中的物沫夹带线,按泛点率80%计算:
①精馏段
整理得:
由上式知物沫夹带线为直线,则在操作范围内任取两个值算出
②提馏段
整理得:
表3-14
精馏段
Ls (m3/s)
0.002
0.01
Vs (m3/s)
4.79
4.39
提馏段
L′s (m3/s)
0.002
0.01
V′s (m3/s)
5.83
5.33
(2) 液泛线
由此确定液泛线,忽略式中
而
①精馏段
整理得:
②提馏段
整理得:
在操作范围内任取若干个值,算出相应得值:
表3-15
精馏段
Ls1 (m3/s)
0.001
0.003
0.004
0.007
Vs1 (m3/s)
7.15
6.86
6.93
6.23
提馏段
Ls2 (m3/s)
0.001
0.003
0.004
0.007
Vs2 (m3/s)
8.07
7.83
7.72
7.42
(3)液相负荷上限
液体的最大流量应保证降液管中停留时间不低于3~5s
液体降液管内停留时间
以作为液体在降液管内停留时间的下限,则
(4)漏液线
对于F1型重阀,依作为规定气体最小负荷的标准,则
①精馏段
②提馏段
(5)液相负荷下限
取堰上液层高度作为液相负荷下限条件作出液相负荷下限线,该线为与气相流量无关的竖直线。
取,则
由以上1~5作出塔板负荷性能图(图略)
由塔板负荷性能图可以看出:
①在任务规定的气液负荷下的操作点p(设计点)处在适宜操作区内的适中位置;
②塔板的气相负荷上限完全由物沫夹带控制,操作下限由漏液控制;
③按固定的液气比,由图可查出塔板的气相负荷上限,气相负荷下限。
所以:;
表3-16 浮阀塔工艺设计计算结果
项目
符号
单位
计算数据
备注
精馏段
提馏段
塔径
D
m
1.8
1.8
板间距
HT
m
0.45
0.45
塔板类型
单溢流弓形降液管
分块式塔板
空塔气速
u
m/s
1.54
1.58
堰长
lw
m
1.17
1.17
堰高
hw
m
0.0573
0.0470
板上液层高度
m
0.07
0.07
降液管底隙高
h0
m
0.02
0.05
浮阀数
N
288
244
等腰三角形叉排
阀孔气速
u0
m/s
11.24
11.34
同一横排孔心距
浮阀动能因子
F0
12.11
12.47
相邻横排中心距离
临界阀孔气速
u0c
m/s
9.78
11.72
孔心距
t
m
0.075
0.075
排间距
t′
m
0.065
0.08
单板压降
ΔpP
Pa
683.91
703.77
液体在降液管内停留时间
θ
s
30.16
11.30
降液管内清液层高度
Hd
m
0.15
0.1525
泛点率
%
66.30
60.44
气相负荷上限
(Vs)max
m3/s
4.90
1.67
物沫夹带控制
气相负荷下限
(Vs)min
m3/s
4.80
1.71
漏液控制
操作弹性
2.93
2.81
3.4.4 塔附件设计
1 接管
(1) 进料管
进料管的结构类型很多,有直管进料管、弯管进料管、T型进料管。本设计采用直管进料管。管径计算如下:
取
查标准系列选取
(2) 回流管
采用直管回流管,取
查表取
(3) 塔釜出料管
取,直管出料,
查表取
(4) 塔顶蒸气出料管
直管出气,取出口气速
查表取
(5) 塔釜进气管
采用直管,取气速
查表取
(6) 法兰
由于常压操作,所有法兰均采用标准管法兰,平焊法兰,由不同的公称直径,选用相应法兰。
①进料管接管法兰:Pg6Dg70HG5010-58
②回流管接管法兰:Pg6Dg50HG5010-58
③塔釜出料管法兰:Pg6Dg80HG5010-58
④塔顶蒸气管法兰:Pg6Dg500HG5010-58
⑤塔釜蒸气进气法兰:Pg6Dg500HG5010-58
2 筒体与封头
(1)筒体
壁厚选6mm,所用材质为A3
(2)封头
封头分为椭圆形封头、碟形封头等几种,本设计采用椭圆形封头,由公称直径,查得曲面高度,直边高度,内表面积,容积。选用封头Dg1800×6,JB1154-73
3 除沫器
当空塔气速较大,塔顶带液现象严重,以及工艺过程中不许出塔气速夹带雾滴的情况下,设置除沫器,以减少液体夹带损失,确保气体纯度,保证后续设备的正常操作。常用除沫器有折流板式除沫器、丝网除沫器以及程流除沫器。本设计采用丝网除沫器,其具有比表面积大、重量轻、空隙大及使用方便等优点。
设计气速选取:
除沫器直径:
选取不锈钢除沫器:类型:标准型,规格:40-100,材料:不锈钢丝(1Gr18Ni9), 丝网尺寸:圆丝
4 裙座
塔底采用裙座支撑,裙座的结构性能好,连接处产生的局部阻力小,所以它是塔设备的主要支座形式,为了制作方便,一般采用圆筒形。由于裙座内径>800mm,故裙座壁厚取16mm。
基础环内径:
基础环外径:
圆整:,;基础环厚度,考虑到腐蚀余量取18mm;考虑到再沸器,裙座高度取3m,地角螺栓直径取m30
5 吊柱
对于较高的室内无框架的整体塔,在塔顶设置吊柱,对于补充和更换填料、安装和拆卸内件,即经济又方便的一项设施,一般取15m以上的塔物设吊柱,本设计中塔高度大,因此设吊柱。因设计塔径,可选用吊柱500kg。,,。材料为A3。
6 人孔
人孔是安装或检修人员进出塔的唯一通道,人孔的设置应便于进入任何一层塔板,由于设置人孔处塔间距离大,且人孔设备过多会使制造时塔体的弯曲度难于达到要求,一般每隔10~20块塔板才设一个人孔,本塔中共58块板,需设置5个人孔,每个孔直径为450mm,在设置人孔处,板间距为600mm,裙座上应开2个人孔,直径为450mm,人孔伸入塔内部应与塔内壁修平,其边缘需倒棱和磨圆,人孔法兰的密封面形及垫片用材,一般与塔的接管法兰相同,本设计也是如此。
3.4.5 塔总体高度的设计
1 塔的顶部空间高度
塔的顶部空间高度是指塔顶第一层塔盘到塔顶封头的直线距离,取除沫器到第一块板的距离为600mm,塔顶部空间高度为1200mm。
2 塔的底部空间高度
塔的底部空间高度是指塔底最末一层塔盘到塔底下封头切线的距离,釜液停留时间取5min。
3 塔体高度
3.4.6 附属设备设计
1 冷凝器的选择
有机物蒸气冷凝器设计选用的总体传热系数一般范围为
本设计取
出料液温度:78.173℃(饱和气)78.173℃(饱和液)
冷却水温度:20℃35℃
逆流操作:
传热面积:
设备型号:G500I—16—40
2 再沸器的选择
选用120℃饱和水蒸气加热,传热系数取
料液温度:99.815℃100℃,热流体温度:120℃120℃
逆流操作:
换热面积:
设备型号:G·CH800—6—70
表3-17 不同设计条件下设计结果比较
F(万吨)
R
q
xD
xF
xW
NT
塔径/m
塔高/m
F不同
50
2.59
1
93%
20%
0.3%
15
2.2
30
25
2.59
1
93%
20%
0.3%
19
2.2
26.55
22
2.59
1
93%
20%
0.3%
19
2.0
26.06
20
2.59
1
93%
20%
0.3%
15
2.0
25.35
15
2.59
1
93%
20%
0.3%
15
2.0
25.35
10
2.59
1
93%
20%
0.3%
15
1.8
25.08
R不同
20
2.59
1
93%
20%
0.3%
23
1.8
37
20
2.59
1
93%
20%
0.3%
21
1.8
31
20
2.59
1
93%
20%
0.3%
18
2.0
28.95
20
2.59
1
93%
20%
0.3%
17
2.0
27.8
20
2.59
1
93%
20%
0.3%
16
2.0
27.8
xF不同
20
2.59
1
93%
14%
0.3%
18
1.6
28.90
20
2.59
1
93%
16%
0.3%
18
1.8
28.45
20
2.59
1
93%
18%
0.3%
17
1.8
27.73
20
2.59
1
93%
20%
0.3%
17
2.0
27.73
20
2.59
93%
21%
0.3%
17
2.0
27.75
20
2.59
1
93%
23%
0.3%
17
2.0
27.77
q不同
20
2.59
>1
90%
15%
0.3%
10
1.6
14.79
20
2.59
q=1
90%
15%
0.3%
12
1.4
17.22
20
2.59
0<q<1
90%
15%
0.3%
13
1.6
18.27
20
2.59
q=0
90%
50%
0.3%
9
2.20
14.97
1.60
2.00
20
2.59
q<0
90%
65%
0.3%
8
1.80
16.66
中国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带动了沿线周边,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高铁技术、制造业技术以及优秀的中华文化,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拉动了当地GDP,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