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348452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1 复习提纲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一、 宇宙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特性 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 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 天体系统 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分层: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

2、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二、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八大行星 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2)运行方向 :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

3、)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个(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特性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1.自身条件 (1)适宜温度日地距

4、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大气的保温作用 (2)适宜大气日地距离适中 (3)液态水2.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宇宙环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干扰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电磁波 紫外区、红外区、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

5、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种分层特征周期相互关系与太阳活动的关系黑子光球层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显得暗一些11年时间、区域相关性:黑子变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繁暴发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耀斑色球层突然爆发并增亮,释放能量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能与某些自然灾害有关。地震、水旱灾害等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大气抛出的高

6、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俄罗斯)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 自转与公转运动形式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恒星日(23时56 分4秒,自转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自转36059,昼夜更替周期)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为15/小时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公转太阳同上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1/日30k

7、m/s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页图1-3-4,地球公转示意图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自转 赤道面 夹角为黄赤交角,2326 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34公转 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回归运动两种形式判断两分两至点:左倾左冬,右倾右冬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位置 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移动方向 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 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 (2)春

8、、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三、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晨昏线 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特点 垂直于太阳光线 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思考(1)晨昏线的画法 过地心 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画上夜半球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 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 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2、地

9、方时(1)回忆 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 经线:经圈在南北两极相交被等分为两个半圆为两条经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 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4分钟。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时52分)(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

10、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 经度判时区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 余数7.5,舍去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东八区:15120,即东经120。时区范围:中央经线度数7.5东八区范围:东经112.5-东经127.5,东西十二区范围:东经172.5-西经172.5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页图数不

11、过国际日期变更线:B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 号: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 时区差:同减异加(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 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B地区时=A地区时1相隔时区数号: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则1天,同时相隔时区数 相隔时区数:(12-A地时区数)(12-B地时区数)例:东八区时间为月日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月30日15时35分)常用时区: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中国“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

12、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北京地方时:115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1)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1)判断某地地方时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13、(例:同步训练13页综合题1)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 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例:同步训练13页综合题1)(3)日期范围的确定: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 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例: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月日,非

14、阴影部分表示月日,则经度为(45),经度为(180)。 此时北京时间为(7月7日11时)。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白昼,角0 昼半球上,角0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点周围极昼冬半年(秋分-春分)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点周围极夜夏至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极昼冬至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极夜两分赤道昼夜等长昼夜等长(4)极昼和极夜扩缩规律春分日-夏至日: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极夜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夏至日-秋分日: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极夜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

15、小3、季节更替(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地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更替特点赤道变化不大数值大,变化小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地区变化大变化大季节更替明显极地等高纬地区变化最大,有极昼和极夜数值小,变化大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含义: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 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12、1、2为冬季4、五带的划分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类型传播速度媒介特征纵波(波)较快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横波(波)较慢只可通过固体传播1、地震波2、内部圈层结构:

16、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以莫霍面为界地壳: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以古登堡面为界地核: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 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 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2)垂直分层厚度直接热源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高层大气平流层顶-3000km电离层,无线电通

17、讯,航天飞行平流层对流层顶-50、55km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平运动航空飞行对流层17-18km地面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上冷下热,对流显著最密切,天气现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气、水气和杂质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3、生物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分别存在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面 质量最小,但最活跃的圈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 热能 ,部分转

18、化为 化学能 能储藏于生物内。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3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红外线 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 长波辐射 。就整个大气层来说,根本热源:太阳辐射;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作用参与物质选择性削弱波段举例反射云层、较大尘埃无全部波段A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散射空气分子、细小尘埃有蓝紫光B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 / 日出江花红胜火吸收臭氧有紫外线C紫外线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水汽、二氧化碳有红外线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A、阴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温度高一些 B、人造烟雾能

19、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散热速度放慢。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 日较差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 温度 条件。6总结 削弱作用太阳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1、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怎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日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2、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天气以晴朗为主)二、大气运动(一)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空气的水平的运动即为风。G 500 1000冷却收缩 受热膨胀 下沉 上升 490 1010v 480 1020A(冷) B(热) 热力环

20、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只考虑冷热;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地面气压比高空大(二)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极地东风带 1、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中纬西风带位置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冬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夏亚洲低压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极地高气压带季风环流成因分布地区冬季风夏季风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中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南亚季风海陆

21、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印度半岛、中国西南地区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成因分布特点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10之间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夏受副高,冬受西风带30-40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暖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40-60大陆西岸全年温和湿润三、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 简易天气图1、冷气团和暖气团: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冷气团2、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暖锋: 冷锋: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连续降水 降水(雷雨) 寒潮我国春季沙尘暴、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冷锋)暖锋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梅雨

22、)3、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天气系统气旋(低气压)反气旋(高气压)水平方向从四周流向中心从中心流向四周垂直方向中心暖空气上升中心气流下沉天气状况阴雨天气晴朗天气对我国影响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中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寒潮: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寒潮的危害:大风、降温、冰冻、雨雪等中国的寒潮(1)时间:多发生在冬春两季(11月4月);对农业春秋两季(冻伤幼苗 / 影响作物成熟)(2)影响区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除外。(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农业 利:高纬度的生长期延长;热带北缘的橡胶、咖啡等

23、不受冷害弊:热带干旱地区和中纬度的粮食产量下降2、工业: 高纬度供暖能耗减少,低纬度制冷能耗增加。产生温室气体的工业受限,节水节能技术和耐高温、干旱培育技术市场广阔。3、人类健康:夏季高温且持续时间长- 人口死亡;疾病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增大4、海平面和海岸带:海平面上升- 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被淹没 /地下水位上升 /影响航运 /水产养殖5、生态系统 陆地原生态 / 海洋生态系统 - 物种损失; 生态环境 - 干旱/半干旱的土地荒漠化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一、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1、海上内循环:蒸发、凝结降水 2、陆地内循环:蒸发/ 植物蒸腾、凝结降水 3、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

24、水 海洋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4、意义:建立起各圈层的水分联系并进行着能量交换;使水资源得以更新和平衡等。二、世界的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暖流: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增温增湿 25寒流: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减温减湿 大陆 海 洋二者温度的比较是相对的,但在同一纬度T暖流T寒流2、分布规律:()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北顺南逆)大洋环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北逆)大洋环流。()在南纬40附近海区,形成了西风漂流(寒流)。()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了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25、)对气候的影响:促进高低纬间热量的交换,和全球热量的平衡。暖流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寒流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2)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 四大渔场(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航行速度(顺水快逆水慢);海雾(寒暖流交汇处)。(4)对污染物的影响:近海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污染范围扩大。(三)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1)水资源:广义:海洋水(97%)、陆地水(3%)狭义:世界上的淡水资源 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2)水资源分布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多少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径流量= 降水量 蒸发量4.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

26、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节流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四.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地质作用(一)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差异加大;1、岩浆活动 侵入活动 侵入岩:花岗岩喷出活动 喷出岩:玄武岩 岩浆岩2、地壳运动(构造运动)(1)褶皱 一系列的褶曲背斜(岩石向上拱起) 山岭-顶部张力(不坚实)在外力作用下 谷地 向斜(岩石向下弯曲) 谷地-槽部挤压(坚实) 山岭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2)断层 断裂两侧岩块

27、有明显相对位移地垒:块状山地- 泰山、华山、庐山地堑: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3、变质作用:只改变岩石原有结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石灰岩高温大理岩)4、地震(四类):板块构造运动(二)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夷为平地,减小差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二、岩石的分类,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冷却凝固 岩浆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岩浆 重熔再生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二)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

28、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与城市:城市建设最好的地貌条件- 大片地形平坦、地势稍高的区域(1)平原-城市建设最理想的地形。 (2)山区- 城市沿河谷和低地分布(渭河平原的西安、汾河谷地的太原) (3)热带湿热地区- 高原(巴西高原)2、气候与城市(1)气候影响城市区位气温:适宜-中低纬度(赤道两极很少)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密度大(2)影响城市布局:污染大气的企业- 盛行风的下风向/ 季风的垂直方向3、水与城市(1)水对城市的意义:提供水源、交通等;城市形态:带状或组团状(2)河流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多分布于江河湖海交通要道 河流入海口处 干支流交汇处 水运的起点、终点和水运陆运转换处(3)方法:跨流域

29、调水、修建水库、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植树造林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址、交通线路的弯曲程度和长度第五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5.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二、气候(指标: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因素1.太阳辐射(最基本因素):纬度分布不均-热量差异-气候差异2.大气环流(直接因素):(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调整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水热分布3.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全年降水量大陆性气候大大较少海洋性气候小小较多(1)海陆差异 :大气热量大气水分(2)洋流暖流-增温增

30、湿温暖湿润 易于对流-降水寒流-降温减湿寒冷干燥,不利于对流-雾(3)地形 高度:H T坡向 降水 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气温 阴坡低、阳坡高(4)其他:反射率 举例:南极大陆极端最低气温4.人类活动(1)释放废热:能源消耗(火电厂、炼钢厂)、电气设施(空调)(2)改变大气成分:废气(CO2、SO2、氟利昂)、尘埃(3)改变下垫面性质:形成局部气候(城市气候)-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上海的“热岛”效应(1)影响因素:下垫面、人口、建筑物高度、废气排放(2)影响:城市气候、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 绿化:郊区种树、工业在下沉气流之外5.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为

31、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对应1、纬度地带性-热量为基础 水分: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2、经度地带性-水分为基础 温度: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3、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4、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分异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 举例:沙漠中的绿洲、济南泉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