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pdf

上传人:Stan****Shan 文档编号:1347549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PDF 页数:134 大小:5.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2023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2023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2023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2023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The Landscape Analysis of You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The Landscape Analysis of You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The Landscape Analysis of You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序 言2021 年,日慈公益基金会(后简称“日慈”)发布了国内首个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为公众提供了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全景式的介绍。这些年,日慈在服务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一直将乡村教师

2、与大学生志愿者视作合作伙伴。所以,我们也将乡村教师与大学生的福祉与成长视作我们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并逐步生发出了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提升、大学生心理赋能的产品。从全球范围来看,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忽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不良后果会延伸至成年中后期,不仅会影响青年人当下的身心健康,还限制了他们在成年后过上充实生活的机会。同时,人们越来越看重青年积极发展(youth positive development)的重要性,不但希望能够减少青年的心理健康疾病与困扰,还希望能够增进青年的社会情感能力、心理健康素养,提高青年的幸福感,达到繁盛的心理状态。面对青年群体的需要,日慈基于文献研究与过往的经验,

3、于 2022 年 8月正式发起“心盛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赋能。心盛计划通过I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招募对心理健康议题感兴趣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工具包、培训等赋能产品,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学习的相关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志愿者为其他大学生带领体验式学习活动,以此探索同伴支持(peer support)模式的可行性。除此以外,我们也计划在未来继续探索在中职领域的服务。面对青年的需求与挑战,还需要各部门及不同领域的机构共同为之努力。为此,日慈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的慷慨支持下,对中国青年的心理健康及其服务现状开展调研。本报告通过文献研

4、究、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希望社会公众、资助方、公益同行和其他相关主体能够:了解青年心理健康领域的关键概念,譬如将心理健康的概念从“没有疾病”拓展到“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与社会功能”;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视角理解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从“预防、促进、干预与复元”的光谱以及“学校-个人/家庭-技术平台-社区”的维度理解青年心理健康服务;II序言了解我国教育系统、青年发展项目和青年心理健康直接服务的现状;了解青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理念与海外典型案例;为青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与其他领域和部门的通力协作建立更好的共识基础。本报告由日慈的全职团队、研究助理、志愿者以及外部专家共同完成

5、。期间得到了周正、姚灏、钱月皎和郜宪达四位审阅专家分别从心理学、精神科与公共卫生、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所给出的反馈。访谈过程中,还得到了超过五十余名教师、学生以及心理、青年领域从业者的积极配合。在此代表调研团队对各位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由于报告的调研周期较短,调研团队的能力亦有局限性,我们在尽全力完善的同时仍然不可避免可能存在错漏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行不吝赐教。倘若有其他期待交流、补充的内容,也欢迎联系我们()。目 录III概念界定01020406(一)青年(二)心理健康(三)青年心理健康服务第一章 调研方法08101011(一)文献法(二)访谈法(三)问卷法第二章 中国青年心理健康

6、现状121414151717181920(一)需求视角1.心理疾病2.压力(二)能力视角1.社会适应能力2.情感能力3.心理健康素养(三)生活满意度第三章 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IV目录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22252525252728282930(一)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发展(二)心理因素 1.自我认同危机 2.心理弹性(三)社会因素 1.近端社会因素 2.远端社会因素(四)总结第四章 理解青年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的框架3234(一)多伦温德模型(二)美国国家医学院精神障碍预防委员会心理 健康干预分类(三)亚太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社会 支持服务系统框架(四)其他第五

7、章 中国青年心理健康服务现状4042424445464747505455595959616567676870(一)教育系统 1.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监测 3.心理咨询 4.小结(二)直接服务:青年心理健康项目 1.社会工作类 2.同辈支持类 3.心理干预类 4.复元康复类 5.小结(三)间接服务:青年发展项目 1.青年发展项目与青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2.青年发展项目的服务路径 3.打通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四)中国港澳台地区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案例 1.香港青年协会 2.圣公会澳门社会服务处 3.张老师基金会第六章 393736反思与展望9092(一)从“需求-缺陷”到“预防-能力”的视角转换(

8、二)多层次、多主体、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三)“心理”论述的优势与局限性第八章 9394附录一 受访人员名单969697(一)受访学生及教师(二)受访机构及从业者附录 附录二 访谈提纲9999100101102(一)学生访谈提纲(二)心理教师访谈提纲(三)焦点小组访谈提纲(四)从业者访谈提纲V参考文献114参考文献 海外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案例727478808486(一)基于学校的干预(二)基于个人/家庭的干预(三)基于技术平台的干预(四)基于社区的干预(五)海外项目的经验、反思和总结第七章 附录三 部分青年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所、研究中心 及实验室103附录四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9、 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109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VI目录第 一 章VII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概念界定若我们能从广义上理解“心理健康”,让针对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的支持和服务不再局限于医疗领域,便能够更好地通力协作,促进青年心理健康的发展。(一)青年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 2025 年)指出,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但对于何谓青年,并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定义。依据社会历史的具体情况与论述需要,不同领域及组织机构在谈及“青年”时有着不同的意涵。

10、在本报告中,我们将年龄处于 15 岁至 24 岁范畴内的人群界定为青年。依据如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青年”的年龄范围在 14 周岁以上,28 周岁以下。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其中将“青年”界定为 14 35 岁之间的人群。从身心发展来看,参考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青春期发育的普遍规律,15 岁是青春期发育的顶峰期。而负责理性决策、计划控制等高级功能的前额叶发育则会持续至近 25 岁(Huttenlocher&Dabholkar,1997)。从社会发展来看,学生在 15 岁时大多已经结束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在

11、这个阶段,青年仍在为承担其文化所要求的成年人角色和责任做准备。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许多学生直至 24 岁前后才正式进入职场,承担更多作为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对于青年年龄范畴的界定必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其他的组织机构在开展工作时也可以根据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界定方式。联合国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 15 岁与24 岁之间的人。该定义是在筹备国际青年年(1985)的背景下提出的(见 A/36/215),并经大会 1981 年第 36/28 号决议认可。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联合国人口

12、活动基金会也都把青年(youth)定义为“15 24 岁”。拓展:不同的青年定义2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我们在承认青年年龄界定主观性的同时,也认为我们的界定有其重要性。当今社会,年轻人需要花费漫长时间的准备进入到成人世界。在很多对于年龄阶段的划分中,只是提及青春期(1018岁)与成年早期(1825岁),没有给予“青年”这个过渡阶段足够的重视;而谈及“青年”时,在过往的研究中,青少年一般指 12 岁前后至 18 岁前后的人群。如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将青少年界定为 12 18 岁。在界定青春期时,更多从生理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性生理发育启动和基本成熟的时间作为青春期的起止时间,

13、大约在 10 15 岁。但在近期的研究中,纳入了社会与文化因素,据此扩展了青少年的年龄范畴。青少年期(adolescence)是从发育期开始到接近成年状态之间的生命阶段,在这一阶段,年轻人在为承担其文化所要求的成年人角色和责任做准备。”(杰弗瑞简森阿内特,2021,p.3)。阿内特认为,在界定“青少年”的范围时要考虑发育期生理变化的时间,也需要考虑社会文化中对“成人”角色的理解。又定义得过于宽泛,同样不利于我们聚焦关怀的重点。从心理健康服务的角度,15 岁至 24 岁这个年龄范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与挑战,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阿内特将青少年期分为三个阶

14、段:青少年早期,从 10 岁到 14 岁;青少年晚期,从 15 岁到 18 岁;成年初显期,从 18 岁到 25 岁左右(杰弗瑞简森阿内特,2021,p.16)。青少年早期和青春期性发育的时间基本吻合,18 岁则是法律意义上“成年”的界限。“成年初显期”则是年轻人从青年迈向成人的准备阶段,处于“成年初显期”的年轻人“更加独立于父母,在做出更加稳定的人生选择前会探索各种生活的可能性”,但尚未进入到文化所定义的“成年角色”中。因此,他认为“成年初显期”也应当包含在青少年的范畴之中;同时,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期待年轻人进入成年期并承担成年人责任(如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的年龄为 25 岁左右,便以此作为“

15、成年初显期”的下限。拓展:青少年与青年3第一章 概念界定(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又被译为“精神健康”。在本报告中,我们主要采用“心理健康”一词,仅在涉及特定文件、组织机构时保留“精神健康”、“精神卫生”等不同的提法。综合不同组织、不同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发现,早期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多偏向狭义,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就是“没有心理疾病”。但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扩展了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将“精神健康”定义为“精神健全,能够适当应对生活中的许多压力,实现自身潜力,妥善学习和工作,并且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WHO,2022)。2017 年,原国家卫生计

16、生委、中宣部、原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 22 个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 号)也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制定了七条标准:拓展:心理健康的标准智能良好: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相适应。4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除此之外,近年来不少学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

17、角解读心理健康。Corey Keyes 将个体达到的心理健康的状态定义为“心盛”(flourishing),即“拥有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与社会功能”(Keyes,2002,p.210)。其中,积极的情感包括积极情绪、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三个维度;心理功能包括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环境掌控、自主性和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维度;社会功能则包括社会接受、社会实现、社会贡献、社会利益和社会融合等维度(Keyes,2003)。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涉及到生活、工作、人际、适应变化和压力及发挥潜能、做出贡献等各方面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本报告综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及当前学术界对“心理健

18、康”的阐述,采用广义的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状态,还应该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备适应客观环境、促进个体良好发展的必要能力,如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Keyes(2002)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视为一个连续的光谱,从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到完全的心理健康(complete mental health),心盛则代表着完全的心理健康。Hupper(2005)在其基础之上将这条光谱分为四个阶段:心理障碍、萎靡(languishing)、中度的心理健康(moderately mentally health

19、y)和心盛。萎靡被定义为没有心理疾病,但个体感到空虚或停滞不前、过着“平静而绝望的生活”的状态(Keyes,2002,p.210;Huppert,2005)。中度的心理健康则是介于心盛与萎靡之间。拓展:心理健康光谱(Mental health spectrum)人群百分比心理障碍萎靡中度心理健康心盛心理资源来源:Huppert,F.A.(2009)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与心理健康有紧密关联的伙伴机构,由于受到心理健康污名化的影响,即便在工作中大量涉及与心理相关的议题,却对于“心理健康”鲜有讨论。若我们能从广义上理解“心理健康”,让针对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的支持和服务不再局限于医疗领域,便能够

20、更好地通力协作,促进青年心理健康的发展。5第一章 概念界定(三)青年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的概念相对应,“心理健康服务”的概念也必然是广义的。除了为青年提供心理治疗、危机干预的相关项目,致力于帮助青年积极发展的项目和机构也应当被纳入“青年心理健康服务”的范畴。事实上,我国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概念已有清晰的界定,并罗列了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域和类别。2017 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结合本报告提出的“青年”的

21、概念,则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意味着针对15 24 岁人群,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各种手段、措施来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积极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拓展: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1)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心理健康

22、服务平台,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3)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有序发展,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发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作用;4)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完善法规政策,强化基础保障,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科学研究。5)6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7第一章 概念界定第 二 章8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调研方法由于受访学生以大学生居多,并且集中于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在代表性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调研需要纳入更多来自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西部地区,还有教育系统

23、外的青年受访者。(一)文献法本报告在调研过程中参考了“范围综述”(scoping review)的方式进行了文献研究,但受限于人力和数据可及性等各方面原因,最终的文献研究工作并没有按照特定的研究方案开展,有一定的倡导性质。联合国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宣言与决议、社会工作的学科视角均对本报告的文献研究及最终的内容呈现有所影响。陈彬华负责了整体文献研究的协调工作,并负责了“青年发展项目”的文献研究工作;王玉负责了“概念界定”与“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工作;李仝笑雨负责了“心理健康现状”的文献研究部分,之后又参与了“青年发展项目”和“海外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案例”外其他所有内容的文献检索工作;付琳

24、赟与杨艺彬负责了“海外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案例”的文献研究工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现状部分,由于针对青年这一年龄组的研究较少,混杂了对于青少年、高中生、大学生等不同统计口径的研究,削弱了此处的解释力。此外,大多数研究仍是基于疾病或是需求的视角,在心理健康的积极层面相对来说缺少大样本、高质量的数据。(二)访谈法在青年心理健康现状及青年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的调研中,大量使用了半结构访谈的方法。访谈提纲均进行了内部审阅与试访谈,并根据试访谈情况做出了进一步地调整,具体内容详见附录一。王玉主持了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工作,陈彬华主持了从业者的访谈工作。在访谈研究中,我们将心理教师与青年或心理领域的

25、相关从业者作为主要的访谈对象。通过选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和不同领域的受访者,我们希望尽可能提高受访者的典型性。最终有 10 位教师和 24 位从业者接受了访谈。教师访谈主要涉及到“学生心理健康现10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11第二章 调研方法(三)问卷法在青年发展项目的调研中,我们向受访机构发放了问卷,并通过 C 公益的协助向部分未参与访谈的青年发展机构发送了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对青年群体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与机构使命愿景的相关性”还有“项目目标涉及到的社会情感能力”这四个维度。最终问卷发放 31 份,因部分问卷不符合扫描范围,最终共 16

26、份问卷纳入分析。由于问卷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问卷数据在本报告中主要用以辅助视觉化呈现。状及支持情况”和“教师支持”两大部分,而从业者访谈主要涉及到“项目模式”、“使命愿景”、“对心理健康的理解”等内容,详见附录二。为了更好地呈现青年群体的声音,我们还访谈了 1 位中职生、1 位大学生;并且由 2 位大学生志愿者姚贤康和钟飞云开展了 3 场焦点小组,共有16人参与访谈。访谈问题主要聚焦在“身边现状”、“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服务使用情况”等。由于受访学生以大学生居多,并且集中于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在代表性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调研需要纳入更多来自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西部地区,还有教育系统外的青年

27、受访者。第 三 章12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现 状我国多数相关研究调查的样本年龄层通常未能完全覆盖到本报告界定的青年的年龄范围,且针对青年的全国性、全面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同研究之间的研究方法、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一)需求视角根据本报告采用的心理健康的广义概念,本节将从需求视角、资本视角和生活满意度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现状。由于我国多数相关研究调查的样本年龄层通常未能完全覆盖到本报告界定的青年的年龄范围,且针对青年的全国性、全面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同研究之间的研究方法、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报告对于当前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现状的描述及所呈现的数据

28、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此有初步的了解。高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为 24.2%(小学生:17.5%;初中生:21.9%)(Li et al.,2019)。由此可见,以高中生和大学生为主要组成的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比其他年龄层更为突出。需求视角即是关注青年当前在心理健康方面遇到了哪些突出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获得帮助和支持,此处主要从心理疾病和压力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1.心理疾病聚焦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我们会发现,青年群体中抑郁、焦虑、睡眠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且近十年来有日趋严重的趋势,需要重点关注。根据不同实证研究,我国 15 24 岁青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0.8%24.2%,焦虑检出率为

29、13.7%45.28%,睡眠问题检出率为 23.5%(Li et al.,2019;陈雨濛 et al.,2022;方圆 et al.,2023)。18 24 岁的青年抑郁重度风险的检出率远高于成年其他年龄群体,为 24.1%,而 25 岁及以上人群的重度风险检出率在 4.7%12.3%之间(陈祉妍 et al.,2023)。在一篇元分析研究中,高中生的抑郁检出率略14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2.压力压力是“遇到困难引发的担忧或精神紧张状态”(WHO,2023),它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但长期或高强度地暴露于压力环境且没有很好的应对方式,则可能会增加抑郁、焦虑、酒精和药物滥用的风险,

30、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满意度(Burger&Samuel,2017;Thoits,2010)。压力大的问题在当代中国青年中非常普遍。他们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就业、家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无论高中生还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学业压力都是他们最主要的压力源(方圆 et al.,2023;孙涛,2013;熊晓兰 et al.,2017)。我们在前期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和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青年的压力源主要是学业、就业、家庭和人际四个方面。学业:高中学生作息时间严格,缺乏休息时间,处在较为高压的环境 中,在学习上容易产生挫败感。中高职学生在早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基础薄弱,在学业上面临很大困难,也容易导

31、致不自信。就业:中职生与大学生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和竞争加剧的社会环境,极易产生迷茫、担忧和压力感。人际:不同学段的学生都面临着人际方面的压力,部分心理老师指出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和经验,遇到矛盾无法恰当看待和处理是导致人际压力的主要原因。家庭:亲子矛盾、家长过度控制、重男轻女或父母离异也是青年阶段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表格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焦虑睡眠质量风险比例(%)在不同群体中的风险比较睡眠质量状况(%)无风险轻度风险 中度风险 重度风险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非常差78.5216.54/4.9414.7839.0236.558.021.6354.7238.264.652.3

32、7学段性别户口类型本科生 专科生男 女城镇 农村本科生 专科生男 女城镇 农村来源:方圆 et al.,202315第三章 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现状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遭遇过校园欺凌,这本身就构成了压力源,而欺凌导致的创伤又会影响到青年进入高中、中高职后的人际交往。还有部分大学生会因失恋、身材焦虑或外貌焦虑而产生压力。面对这些压力,青年多选择独自应对,如运动、阅读相关书籍等,较少向外界寻求帮助和支持,如心理咨询(孙涛,2013;熊晓兰 et al.,2017)。我们在访谈中发现,青年确实相对较少寻求身边他人以及专业服务的支持,其中一部分人还指出一些独自应对的方式“只是转移注意力,可能问题

33、还没有解决”。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青年的求助渠道更为丰富。首先,很多人会选择和网友聊天、倾诉,较少倾诉的男生也会通过打游戏与人建立联系。还有一些大学生表示会主动阅读一些心理类的书籍或者自媒体文章。部分同学认为网络上的一些自我觉察和自我疗愈的推送对其缓解平日里的负面情绪有一定的效果,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自媒体文章往往内容太浅显,浮于表面,“没有说到点子上”。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就业、升学等),社交,恋爱,身材焦虑,外貌焦虑,内卷的社会环境。湖北某大学小组访谈记录基本上早上 6 点多就要到学校,直到晚上 10 点多将近 11 点才能回去休息,人在这种高压状态下,很容易在奔溃边缘。安徽某高中

34、 心理教师 阿兰老师在学业上感觉压力很大,因为我的家乡教育资源和江苏差的还是比较多,有些时候觉得自己怎么学也学不过别人,会产生自我怀疑。江苏某大学 大学生 M 同学(一些学生)考大学的时候对所学专业的了解非常欠缺,对于人生选择、价值观等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可能主要是听父母的。导致他来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所在的环境、学校和专业其实有很大的误解,产生失望和不适应感以至于最后再做选择的时候,很难下定决心去做重新的选择,这种犹豫的过程本身就会造成很大的压力。陕西某大学 专职心理咨询师 W 老师(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在人际交往上有困难,没有朋友,或者容易和同学发生冲突,在宿舍里感觉到被孤立。

35、贵州某高职 心理教师 J 老师16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在人际关系里,大学人际关系跟初高中不太一样,形态发生变化。如果(学生)依然想保有初高中的状态,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很有挑战。然后他们在探索各种各样的人际时,可能会评价说我是不是不招人喜欢。如果宿舍里的同学出去玩,逛街没有带上他,他会觉得自己是被孤立了。江苏某大学 心理教师 JD 老师现在的大环境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机会非常匮乏,竞争激烈,所谓的“内卷”让大家没有办法比较平和的去做事情你不能按照过往的经验来,你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一些所谓的精神内耗。广东某大学 大学生 L 同学(二)能力视角能力视角相较

36、于需求的视角,更强调个体所拥有的能力与资源,此处我们聚焦的是青年具备哪些认知、能力及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应对心理困扰、适应社会需要,包括社会支持、社会情感能力等。结合本报告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我们将选取社会适应能力、情感能力、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1.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或社会适应性,是个体通过改变自我或改变环境以达到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调节能力,青年的社会适应通常可以从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学业成就等方面分析(戴斌荣&柴江,2011;邹泓 et al.,2012)。邹泓等人调查哈尔滨、北京、西安、武汉、昆明、上海、广州等七城市学生发现,高一、高二的学生在亲社会行为、自尊及自

37、我价值、行事效率、遇到困难挑战时的积极应对等维度都表现出较为良好的水平(得分高于 3 分,5 点计分;邹泓 et al.,2013)。同时,以江苏部分高校为例,大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和身份的变化、有较强的学习管理能力,但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规划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戴斌荣&周健颖,2016)。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整体上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好,但某些维度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在我们的访谈中,多位心理老师提到学生较易出现入学后的适应问题和人际问题。如前所述,这种不适应构成了青年心理压力的部分来源。个体和社会环境的“不适应”既和青年自我调节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有关,也和当前竞争激烈、包容度有待提升的社会大环

38、境有关。我觉得整个氛围对于个体的独特性的那种理解和包容不够不允许一些类型、状态出现,但是这种特殊群体在或者说一些正在经历特殊时期的人很容易被评价或者是贴上标签,直接会因为这个环境而不敢求助或者是压力倍增。浙江某大学 心理教师 Z 老师一方面是学生不会人际交往,他可能从家里或者他之前的环境里都没有学到如何去跟人交往;另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能力去接纳有两个人的关系。父母可能会忽略孩子情感诉求,孩子就会实际上是一个向内的状态。所以他不太能够去看到另一个人存在,就会在人际交往上有些困难。内蒙古某大专 心理教师 H 老师17第三章 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现状(我)会避免和亲近的人谈论自己的心理困惑,以防形成“礼尚

39、往来”的情感包袱,因为自己难以与其他人共情。湖北某大学小组访谈 小白我们(学校)男生比较多,是那种偏理性文化的,如果让他去跟自己的感受性或者那些情感的部分去做一些工作,可能他会比较排斥的。内蒙古某大专 心理教师 H 老师(学生)不知道其实他的那些很痛苦的情感是可以去和朋友分享的,会觉得去分享这个是不好的。这个可能也跟我们的文化有关系,我们文化不推崇这件事,甚至是打压(情绪表达)这个部分的。安徽某高中 心理教师 阿兰我们见到的孩子大部分可能在家庭的支持上是比较缺乏的,无暇顾及到孩子们的情感的需求。常听到的是(家长)就会觉得很难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体验直接跟孩子讲“你这样就是吃饱了撑的”

40、,“你吃饱穿暖了、有学上你还还抑郁了,还不高兴了”,觉得他们矫情,他们不懂事,反正不仅不支持,反而还有更多的指责。江苏某大学 心理教师 JD 老师2.情感能力情感能力包括个体感知和表达情绪、理解和评估情绪、调控情绪等方面的能力(竺培梁 et al.,2010)。卢家楣及其团队调查全国 14 座城市超万名大学生发现,当前大学生理解、调控和感染他人情绪的能力相对较高,但表达和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相对较弱(卢家楣 et al.,2017)。2021 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分报告发现,苏州的 15 岁学生相对乐观、能较好地控制情绪,但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刘志 et al.,2021)。访谈结

41、果涉及不同阶段青年情感能力的内容显示,他们大多不擅长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男性。另外在调节和处理负面情绪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和能力。两位大学心理教师提到,一些个案来咨询的主要是情绪问题;而一些因学业、人际问题来寻求帮助的个案,一般聊到最后也基本都是情绪问题,这说明很多前来求助的学生在情绪调节和管理上面临困难。一些受访大学生对于什么是情感能力有一定了解,同时期待可以学习和掌握一些情绪管理方法。情感能力的缺乏可能和我们较为内敛的传统文化有关,同时和亲子关系中情感交流较少有关。加之我们在当前教育中也很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掌握觉察、表达、管理情绪的相关技能。整体上导致青年

42、在面临人际、学业、就业等压力时易产生负面情绪且难以排解,并且也无法将情感能力用于人际交往。18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3.心理健康素养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能够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积极作用。19第三章 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指“有助于认知、管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和信念”(Kutcher et al.,2016)。研究者们将心理健康素养的进一步细化为一下几个维度:拓展: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知道如何获得和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了解心理基本和治疗方法的基础知识;知道何

43、时及用何种方式寻求心理援助以及拥有提升自己心理健康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没有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在访谈中我们也得到了和上述研究基本一致的信息。大学生较为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能够运用心理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出现的某些困扰或行为问题,也会有意识地借助书籍或网络获取相关信息。而中职学生的心理意识要相对弱一些。一位受访的高中心理老师也表示自己接触的学生在求助意识上有提高,会比较主动地寻求帮助。而另一位心理老师指出,仍有部分学生求助意识较弱,“班主任建议了也不会来(心理咨询)”。相比之下,家长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程度和科学意识则比较缺乏,我们在访谈中听到了不同学段的老师讲述了家长在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的

44、反馈,大部分不能理解,把心理问题简单地理解为孩子“心理脆弱”、“矫情”。老师们普遍认为家长的这种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师方面情况则较为乐观,虽然也有部分老师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不理解或不支持学生去心理咨询,但一些老师、特别是相对年轻一些的老师会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向心理老师了解学生情况、寻求教学管理上的建议,也会为学生预约心理服务。这种进步和当前我国加强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努力和倡导是分不开的。总体来看,我国青年对心理健康较为重视,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影响。王雅芯及其团队调查发现,57%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较强(即在 4 点计分量表中得分为

45、 3 4 分;王雅芯 et al.,2021)。明志君 et al.(2023)调查南京市中小学生发现,高中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水平也相对较高(量表满分 12 分,平均得分 10.98)。(现在学生)来心理咨询的量确实比往年我最开始入职的时候要多。不是说有问题变多了,而只是说可能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更能够观察到意识到自己可能有一些困难需要帮助。安徽某高中 心理教师 阿兰(三)生活满意度前文中我们提到,Keyes 认为达到心盛的个体应在情感、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状态,而生活满意度又是积极情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Keyes,2003)。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生活整体质量的主观评价,它是衡量

46、人们幸福感的重要维度,也与抑郁、孤独、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呈负相关(Proctor et al.,2009)。目前中国青年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在2022 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74.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较为满意(方圆 et al.,2023)。王晓娜(2021)调查山东省济南市某高中发现,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满意度平均得分 21.29,满分 35,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水平越高)。另有学者调查安徽省淮北市两所高中近千名高中生(赵小云 et al.,2018),结果显示高中各年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在4.5 5 分之间(满分 7 分),亦处于中等水平。20日

47、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几乎全部组员都认为家庭和家人或多或少是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的,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家庭和家人不知道怎么关心自己的心理状态,总是问不到点上,触动不了自己的内心,导致自己不愿意和家人分享,总是报喜不报忧。江苏某大学小组访谈记录(我的同学)没有特别关注心理健康这一块,不是很在意。当他们情绪就是不稳定的时候,(比如)非常难过或者沮丧崩溃这些时候,大家会想着如何帮助他们,但是也不会说是去搜索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去用来帮助他们。福建某高职 学生 图土除非学生之前有表现过类似的方面的一些问题,家长可能会比较重视一点。大部分的家长对心理这个问题还是相对来说会有一种陌生跟排斥(如

48、果学校主动和家长沟通学生可能有心理上的问题,家长)可能在无可奈何中有点自责,因为可能他们或多或少会认为孩子现在这种状况跟自己有关。广东某大专 心理教师 X 老师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状况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很难讲是否满意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很糟糕19.0924.1330.8817.245.371.631.6605101520253035404550%来源:方圆 et al.(2023)21第三章 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现状第 四 章22日慈公益基金会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青年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发展轨迹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由多种因素以“合力”的方式共同影响着青年个体的整体心理健康状

49、况。影响着青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为青年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心理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生理-心理-社会模型是由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的精神和内科教授 Engel(1977)提出的理论。在过去,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主导观点是“生物学模型”,它忽视了许多其他因素对心理健康和整体健康的影响,比如教养、信仰、应对技巧、创伤和人际关系等等。Engel 认为,社会和心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同样重要,共同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这个模型已经被广泛接受,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健康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因素的影响。生理遗传因素、荷尔蒙、饮

50、食、体育运动和脑损伤等社会养育、家庭/同辈关系、贫困、学校、传媒、歧视等心理解释风格、社会情感能力、应对技能、心理弹性等心理健康根据生理-心理-社会模型,心理健康是由多个影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这个综合的影响力,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消极因素超过积极因素,那么一个人可能会患上心理疾病。相反,如果积极因素超过消极因素,一个人即使在面临巨大压力或遭遇挫折时,也能够保持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Delphis,2019)。心理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现状。例如,抑郁患者可能因为生理因素、社会因素或心理因素而出现病理性抑郁;抑郁患者的症状也会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