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346776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信息管理学基础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

3、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4. 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4、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1. 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

5、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2. 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3. 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6、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4. 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型的外延所指,是转化过程的递进链,是加工组织程度的等级链,是价值量的等级链。三、信息的特征1. 信息存在的

7、普遍性和客观性: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这种普遍存在的信息还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绝对性表现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先于人类主体而存在,因此信息的存在不依主体而转移。客观性表现在,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存在可以被人感知、获取、存贮、处理、传递和利用。2. 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宇宙时空中的事物是无限丰富的,因而信息的产生是无限的,分布也是无限的。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段中,事物也是无限多样的,信息自然也是无限的。3. 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信息产生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但信息可以独立于其发生源而相对独立,可以由其他物质载体携载在时间或空间中传递。在时间上的传递是信息的存贮,在

8、空间中的传递就是通信。它不仅使人类社会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与传播。4. 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信息表征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但信息不是事物本身。离开这些物质载体,信息便无法存在。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但载荷信息的物质载体的转换并不改变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对物质载体也具有独立性。信息的这一性质使得人们有可能对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和变换。5.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由于人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目的不同,他们从同一事物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各不相同。信息量的获得量是因人而异的。6. 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由于信息可以脱离其发生源或

9、独立于其物质载体,并且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而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提供给众多的用户利用,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的一种天然属性(本质特性)。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7. 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信息一旦产生,就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它不是包含在信息中的各种要素的简单算术和,因而不可能将这些要素以任意的顺序排列和以不同的组合加以归并而不损害信息的含义。同样,构成信息的要素也是不能任意分割的。8. 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从信息的利用的角度看,信息仅在特定的时刻才能发挥其效用,信息的时效性并不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信息越早利用越好,这中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利用者要善于把

10、握时机,只有时机适宜,信息才能充分发挥效用。四、 信息的分类:1. 按信息的性质: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2. 信息的内容: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娱乐信息3. 按信息的流通渠道:正式信息、非正式信息4. 按信息的记录方式: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字信息、计算信息5. 分类目的:为了认识信息的性质和特征,以便描述信息和处理信息。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划分,不同种类的信息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彼此之间互有交叉重叠。尤其是我们从内容角度对信息的划分更是如此。五、 信息、物质和能量信息、物质、能量是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性资源,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物质、能量

11、和信息这三个要素始终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这三种要素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物质、能量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基本的资源和要素,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们有着完全相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信息流与物质能量流一样,在其运动过程中要经历相同的阶段和过程。信息流反映物质能量流的运动,社会借助信息来控制物质能量流的运动,左右它们的运动方向,进行科学分配,实行有效管理。物质、能量与反映它们存在和运动的信息是一一对应的,有多少种物质和能量及其在各不同方向的运动,就有多少种信息与之对应。信息的积累和加工水平都会影响到物

12、质和能源的生产、加工手段和发展水平。六、 社会信息化1.定义: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2.层次: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是一个由内圆到外圆逐步渗透扩散、发展的演变过程。1)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2)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3)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它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活信息化3.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新的资源、新的财富和新的社会生产力,也带来了国际社会新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和竞争内容。1992年,克林

13、顿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则提出了“曼陀罗”计划与其抗衡。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了使其经济尽快进入发达经济之列,把加速信息化进程作为超常规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4.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1)建立并普及信息工业阶段;2)建立与发展先进的通信系统阶段;3)企业信息化阶段;4)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目前,发达国家正处于社会信息化的第三阶段,并正向第四阶段过渡。七、 经济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信息要素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不是有赖于物质材料的增加和新能源的开发,而是赖于信息力量的推动。经济信息化为社会信息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没有经

14、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几乎无从谈起。我国于1993年,确定“三金”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工程。“金桥”对建设国家公用信息通信网工程进行了部署。“金卡”也称电子货币工程,是金融电子化和商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关”是我国实现对外贸易无纸化的信息网工程。八、 信息管理1. 定义:信息管理的实质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是信息由信息生产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是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2. 信息管理是一个非常综合性

15、的领域,其理论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的学科。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学科领域,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用户、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和解决社会信息流的控制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学科群。3. 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

16、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来研究。4. 信息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的目标的确定需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最终受到各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1) 总目标: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充分发挥作用。2) 分目标:信息的生产与开发分目标;信息利用分目标;信息管理机制分目标;九、 信息管理的历史沿革:1. 传统管

17、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产生和长期存在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早期的图书和档案的社会机构是“同源”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文献记录的类型大量增加,图书馆作为最初的文献收藏机构,逐渐与档案馆分流,成为知识和文献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社会信息交流中心机构,即形成了独立意义的图书馆。标志:图书馆的存在和管理图书馆对文献的收藏以文献的利用为目的。强调为“用”而“藏”。但要有效地解决“用”和“藏”之间的相当困难的,图书馆并不知此时此地之“藏”何时何地才能被“用”。同时,在这一阶段,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类新兴的专职信息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机构。这类机构的任务就

18、是对科技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利用。由于科技信息主要以文献为载体,所以这类信息机构所从事的实质上仍然是文献管理工作,只不过偏重于图书之外的文献。这类机构主要进行二次文献加工,旨在克服传统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利用方面的滞后现象以及过分重“藏”的缺点,在文献加工方面,既重视文献的外部特征,更重视内容特征,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是文献信息的多向主动传递。从本质上看,科技信息机构与图书馆之间并无特殊差别。它们都是或主要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在国家财政拨款和公民税收支持下,从事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的搜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管理。2. 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

19、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计算机具有科学计算功能和信息(数据)处理功能。计算机发明研制不到10年就被应用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加工和管理,目的是要提高文献信息加工处理和查找效率,实现对文献信息流的控制。技术管理阶段着眼于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并对信息流进行控制,技术因素占主导地位,技术专家唱主角。人们希望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克服由“信息爆炸”带来的利用方面的困难,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当信息技术无能为力,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他们误以为是技术还不够先进,于是拼命追求最先进技术的应用,完全忽略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3.资源管理阶段(I

20、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取代过去单纯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进行信息管理,主张对信息资源要运用技术、经济、人文的手段,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即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的可控的个性化的实时的管理。1) 特征:资源管理阶段不能把信息资源整合的问题简单看做一个专业或技术性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应当在政府统一规划和统筹规划协调下组织实施。2) 资源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着眼于对人类信息过程的综合性、全方位的控制和协调,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原因(背景):A.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21、,因而提出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新兴的管理模式;B.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3) 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A. 仅关注显在知识尤其是记录性信息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另一类十分重要的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从而大大限制了其管理范围和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B. 仅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记录型信息,对获得这一成果的学习与创新过程却视而不见,因而无法将信息的吸收与创造(生产)过程纳入管理范畴,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C. 仅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利用者其需求信息的根本原因重视不够,致使它难以将信息升华为知识,从而限制了

22、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D. 仅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免费流动,未能将信息看做一种资产,以资产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和运作信息,从而忽视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4) 高速信息网的危害:A. 信息量急剧增长,网络无序扩大,网上信息陷入严重混乱,使人们难以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信息。B. 信息污染。由于没有质量控制标准,致使一些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网络联入,使得互联网通信混乱,加之淫秽信息泛滥和病毒感染,网上信息污染严重。C. 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由于高速信息网存在着巨大开放性,进出方便,存取自由,任何个人或团体均可以把自己的计算机和局域网联入,使得网络信息安全系数大大降低,信息产权保护变得

23、十分。D. 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4. 知识管理阶段(Knowledge Management):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积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系统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因应市场的变迁。知识管理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知识管理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和创新,知识管理意味着独创性、创新能力、灵活性、适

24、应性,重视智力的作用,并试图增强组织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组织或机构获取、共享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如果对知识进行搜集和整理,如何使每一个员工都最大限度的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是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就是企业进行信息,进行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够对外部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十、 信息交流1. 信息交流的分类信息交流自然信息交流非生物-非生物的信息交流生物-生物的信息交流人-自然的信息交流人-非生物的信息交

25、流人-生物的信息交流人-人的信息交流其中,自然信息交流完全因循自然规律和法则,与人类的主观意识不相关联。是纯自然的信息交流,亦即本体位论层次的信息交流。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半自然,半社会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半意识化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方式除了遵循自然的规则外,也随人的认识而发生改变。科技研究是自然物信息到人类主观意识的一种流动,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过程。人与人的社会信息交流过程,是人的主观意识的相互作用。这种交流方式是最复杂、最高级的信息交流形式,它依赖于交流者双方的意识及双方的行为,而交流行为即既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又因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同时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联系,构成整个社会运行的一个大系统。

26、2. 信息交流的含义: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3. 信息交流分为共时信息交流和历时信息交流。共时信息交流或横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达到及时的信息共享;而历时信息交流或纵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填补过去和现在的鸿沟,将古代与现代联系起来,为继承和发展提供条件。共时交流和历时交流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例如口头语)当代信息技术不仅迅速地消除了信息交流的空间障碍,而且也在有效地克服其时间障碍,使得共时交流与历时交流更是难分彼此。4. 信息交流的特征: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过程,必须有一个信息传递者

27、,他是信息的初始来源,实际上是信息生产者;一个信息接收者,他实际上是信息的最终利用者;无论在哪种条件下,交流的对象都是认知主体所拥有的信息。信息交流过程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对于间接交流,至少应该有一个“人参与”的环节,我们将这种信息传递称为信息链。信息链的节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由人生成、传递的文献或其他形式,还可以是几种形式的混合。信息交流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递。当我们分析交流过程时会发现,信息的流动永远是从生产者流向接收者,是一种时间不可逆过程。信息交流既然规定交流双方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人,那么,信息的来源必须是他人头脑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直接从自然或社会观察而获得信息。如果将本体论

28、层次的信息称为客观信息,那么信息交流的信息就全部都是从客观信息转换生成而来,生成转换器就是大脑,它是信息生产者认识的结果,属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我们称其为主观信息,它是一种间接信息。另外,信息交流还必须是交流双方的目的行为,即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都是故意要传递和接收信息。5. 信息交流的行为:信息交流过程涉及的都是人的主观信息,对于信息发送者S和接受者R而言,都有一个主观信息客观化、客观信息主观化的过程。对S而言,首先是认知过程,这是信息获取和生成的前提,任何人都是通过客观信息来认识世界的,其主观信息是客观信息的映射或反映。其次,任何人都存在着信息输出过程,即人脑内部的信息通过人的行为转化成外部信

29、息。根据人的行为目的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人的行为分为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潜意识状态下的行为),目的行为又可依其与信息交流的相关性分为信息行为和非信息行为。信息行为包括言语、书写、身势等,非信息行为包括如体力劳动、机器操作等。信息交流的交流依赖于交流双方的信息行为。一方面,S必须是为传递信息而传递信息,是一种目的行为。另一方面,R也必须是为获取信息而产生的信息行为。而对R而言,其行为同样也包括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两种。目的行为也可分为信息行为(听、读、尝、嗅)和非信息行为(体力劳动、机器操作)6. 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1) 信息发送者:也称信息传递者或信息生产者。它是信息的初始来源,是信息传递

30、链上的初始环节。2) 信息接收者:或称受信者。它是信息的最后接受者或利用者。3) 交流通道:即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对于S和R而言,他们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基本通道仍是交流双方的感官系统。4) 符号体系:它是信息传递交流时依附的载体。同时还包括这些符号体系内部各符号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与组织的方式及规则。5) 知识信息库:它是人脑知识信息的总称,包括人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或信息,是信息交流的最根本来源和最终极的归宿。6) 支持条件:它是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保障。包括: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十一、 社会信息流信息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信息交流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因此信息一旦生产出来,便要流向特定的

31、利用者或接收者,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根据S和R的时空位置,信息的流动会有不同的过程和方式。但不论其过程多么复杂,在S和R之间总有一条信息的纽带联系着。我们把这种信息纽带称为信息链或社会信息流。社会信息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是信息从生产者,经过或不经过其他社会环节,最终转移到利用者的流动过程。社会信息流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十二、 信息交流和传播中的栈在社会信息流中,除了S和R之上,在S和R之间还有数量不等的中介环节的介入,这些中介环节构成了信息交流和传播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信息链来着,这些环节好比是信息链上的结点。由于这些节点可以进行信

32、息的存贮、转换、处理、传递,如同商品流通中的货栈一样,我们就将这些节点称为“信息栈”。信息栈是信息从S向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必须是人或人工系统,其功能是接收、处理、存贮和传递信息。信息的传播除了S和R的直接交流外,其余均需要信息栈的参与,对于这种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栈交流”,而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为“零栈交流”。信息栈可分为时间栈和空间栈。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它们有: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献中心等。空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它们有:新闻、报纸、互联网、邮政系统、广播电视等。不论是时间栈还是空间栈,它们都具有两方面的职能:从S或前

33、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换、存贮、积累和选择;对R或后栈传递信息。一般来说,信息栈是信息交流的中介,但对某些信息栈而言,它们一方面传递信息,一方面又使用这些信息,它们不同于邮局及其信使对信中的信息一无所知,而是一边吸收利用,一边进行传播。信息栈理论的特点之一是将常义上的用户所认为的信息源追溯到信息生产者,有利于于我们了解信息系统和信息机构的功能 ;特点之二是有助于我们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在一般意义上理解信息交流传播的基本机制,为信息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支持。十三、 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1.定义:信息交流中的社会代理(中介)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和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

34、于是将信息交流行为转移到社会中的信息栈,由信息栈代理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信息交流。信息栈被称为代理者,栈交流被称为社会代理交流。2. 直接交流和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1) 直接交流是S-R的直接联系,它的媒介系统是纯自然的和客观的,没有社会因素的介入。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是借助于社会系统的介入才完成的交流。直接交流生动、直接、反馈迅速、时间间隔短,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没有这些特征。2) 直接交流中,源信息或需求信息是直接沟通的,是S或R的直接联系,其信息内容不会受到社会系统的干预和控制。而社会代理交流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均需由A代理,由于表述与转换因而常常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许多专职的社会代理信息机构

35、(如出版社、编辑部等)对信息的传播具有监督和评价功能,比较严谨,直接交流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3) S-R直接交流时,都是共时交流,而社会代理交流中,既有共时交流,也有历时交流,历时交流又有回溯式和未来式两种,其信息传递的时间范围及空间范围都比较大,且能有效地对S/R进行匹配,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4) 直接交流是S-R关系,社会代理是S-A-R关系,但是S-A-R关系可以转换成为S-R关系,因为A是代理者。对R而言,它代理S,而对S而言,它代理R.是一种直接联系。5) 当A出现多级代理时,根据其传递性特点,可以将与其直接联系的一次代理视为全部代理。十四、 信息传递模式1. 多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

36、是S或A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R。它已成为专业信息服务的基本形式。专业信息服务机构A通过对大量一次信息的加工整理,以浓缩后的二次信息向R提供,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2. 单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是S或A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R,这是专业信息服务中的高级阶段,所传递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能充分发挥其效用。3. 多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事先也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A面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如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书刊资料阅览和借阅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实质上是网站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选择、评价、整理之后存贮于相应的网站主页或栏目中,给用户提供导航、

37、搜索等服务。4. 单向被动传递:由S或A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S或A往往不了解R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信息资源接受R的咨询。信息咨询服务的深入和发展,实质上就是信息分析研究与预测。5. 关系:上述四种信息传递模式是相互补充、互不取代、协调一致的关系。多向传递的目的是为进行单向传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信息交流的最后目的;单向传递的基础是多向传递,有了多向传递,才能使单向传递成为有源之流。多向主动传递是专业信息服务开展的各种信息传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它构成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工作诸环节的核心,以它为中心环节,形成信息管理的工作流程。要进行多向主动传递,必然要

38、同时完成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检索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此为基础,其它几种类型的信息传递才得以进行。对于用户来说,有了信息机构的多向主动传递,才具有了解和获得各类信息的基础。多向传递一般较单向传递容易,因为单向传递具有特定的目标。与被动传递比较,主动传递较为容易,因为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有向传递是信息服务的理想目标,只有定向,才能将信息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效用。其中有向主动传递是信息服务的高级形式,但不易做到。有向传递中最大量的是有向被动传递。十五、 信息交流中的交换过程信息交换过程是指信息自S流向R, 而R则以相应行为对S予以回报的过程。这种信息S-R式的,也可以

39、是S-A-R式的,而回报方式可以是经济式的,也可以是社会式的,还可以是信息或物质式的。在信息传递交流与回报交换中,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完成。信息传递与回报反馈可以相互独立,但一般应该对应发生。十六、 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1. 信息守恒原理1) 信息守恒描述的是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量变化的规律。从信息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信息一旦产生,它将永远地存在并且其信息量与产生时相等。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来看,当我们把信息输入到大脑中之时,除了感官的限制或因为其他原因而对外来信息有所选择之外 ,大脑要么就是接收了信息,要么就是没有接收到信息。从接收者R的角度来说就是“全”或“无”的过程。因此,对于大脑接收到的信

40、息,也是一种守恒。信息在交流传播中可以被共享的,而人们只需要自己不拥有的信息或者新信息。2) 我们可以将信息守恒表示为:社会信息在其生产和接收进是一种0和1的作用过程。信息一经生成,只能被掩蔽,但不会被消灭。信息被接收后只能被遗忘,但不会消失。3) 从社会信息流来看,S信息守恒意味着任何信息生产者,只要信息自他的大脑中输到外部世界,这些信息就是永恒存在的。R信息守恒是信息接受者在接收信息时所特有的0或1的特征。信息要么被接收,要么被选择过滤。它在长时记忆中可能变成最活跃的成分而被R经常使用,也可能成为最无用的信息被掩蔽或遗忘。4) 信息守恒还保证信息输出与信息输入的信息守恒,即保证信息栈传递信

41、息守恒。也就是说,存在着传递守恒。对于社会信息流而言,传递守恒应当是其追求的目标。信息栈应当尽可能地保证信息的保真传递,在对信息进行种种加工、处理过程中,不能篡改或损害信息的内容。信息传递的保真性要求促成了信息传递的守恒,即T守恒。5) S守恒、R守恒、T守恒是社会信息流中一种普遍原则,在实际的信息传递交流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可能并不一定能感觉或做到信息守恒。因此,信息守恒也只是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守恒。2. 信息扩散原理信息扩散原理是描述社会信息流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S传播信息的规律性的,它包括信息扩散的多向对称性和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1) 信息扩散的多向对称性:是指信息

42、在传递或扩散过程中,如果信息源S所处的外围介质(包括自然介质、社会介质)是同质均匀分布的话,则S的信息传递就成一种各向对称结构。即,在距离S同等距离的空间点上,R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同样的。社会信息流在一个均匀的社会介质系统中,信息的传播也是多向对称的。A.多向对称有几种形式:传递速度对称、传递内容对称、传递空间或距离对称、传递的信息强度对称。B.多向对称性法则的条件是:信息是在同质介质中传递。如果介质改变,则传播路线、速度、内容、强度都会发生改变。因此,以社会信息流来说,某一信息的传播往往局限于某个民族、国家、团体或是某些区域。当然,在社会介质中,我们严格要求介质的均匀分布是不可能的,因而社会信

43、息的严格对称也是不可能的,它只能是一种大致对称性。C.多向对称性的引申原则:信息传递的拓扑原则(是指信息从S传递到R时,如果是均匀介质环境,则S-R是最直接、最快速的传递。但若是非均匀介质条件下,S-R信息流就要出现拓扑变换,即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信息栈来传递信息);多路传递法则(它是指在S至R的信息传递过程中,除了S与R的直接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通道,经过或不经过信息栈而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R。多路传递法则表明,因为有可分享性的保证,即信息在均匀传递介质中是各向同性传递的,以及拓扑性的保证,即信息在非均匀介质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递结构,因而在信息交流传递过程中,不论是匀质传递还是非匀质

44、传递介质,信息均可通过原则上是无限种渠道而传递至接受者R。中间所经过的信息栈可以是零至理论上的无限个)2) 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信息传递是在一定信息时空中完成的。对于T守恒,由于传递过程中种种因素的介入,这种理想状况是很难保证的。信息递减律表明:任何信息流过程中,信息都要发生衰减。信息流过程越长,信息减少越严重。除了物理空间的信息密度递减外,在精神空间中亦是如此。在知识信息传播时,学科内是最易传播的,其次是相邻学科,学科的内在联系越少,距离越远,被传播的机会就越少。在时间轴上,知识也存在一种积淀过程,时间越长,那些被认为不重要的知识就越容易被剔除。被积淀下来的就是核心的,最重要的资料。“文

45、献老化现象”和“时间压缩现象”就是信息传递密度递减律的一个极好实例。十七、 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信息交流过程的核心是信息传递,但任何信息的传递都伴随着载体和符号的运动。载体具有变换与位移两种状态,变换是指信息从一种载体传递到另一种载体并引起记忆转换的过程,载体位移是指同一载体的空间运动或沿空间上的展延程度。在载体变换过程中,符号要发生转换,即信息要从一种载体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另一载体中的符号形式。在载体位移过程中,符号表现为保持状态。信息交流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表现为载体变换、载体位移、符号转换和符号保持四个方面。人类信息系统传递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进过程。口语时期,人们的信息交流是即时的

46、、小空间的;文字时期,人们的信息交流是长时间、大空间的; 到现代,信息技术又实现了超时间、超空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继承了口语与文字时代的特点。如果说,口语促成了人类原始群落的形成,而纸和笔的结合促成了城邦和国家的产生,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则促成了全球村的形成,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圈十八、 信息变异的障碍1.信息失真:信息失真的衡量标准是S的表出信息,它是描述信息栈及R在收到S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时,接受到的信息与S表出信息的相似性的度量。包括以下三种形式:A. 物理失真:是指信息传递所依赖的物质系统(包括载体及符号)在传递信息时发生失真。B. 语义改变:指信息传递过程中,或

47、多或少地都要经过几次语义转换。即使是面谈,也离不开语义转换。而转换就必定会发生信息的损失。C. 语用衰减:所谓语用是指信息对于接收者R的价值。对于R而言,只有其需求的信息才值得传递。随着R的信息需求实现,其客观价值也没有改变,但对R的语用价值却因为他已接受了其他信息而减低。此外,信息价值受时间的制约,具有时间有效范围。另外,同类信息的重复提供其价值会迅速减低。2. 信息失真的原因:A. 技术或通道障碍导致信息失真。B. 信息栈过多导致失真。C. 社会因素导致信息失真。信息交流从一产生就是被人类控制的主要领域,其传播的可靠性受社会条件的影响,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信息交流会受到加强或限制。D.

48、 自然因素导致信息失真:信息交流过程是一种复合过程,是自然、社会性过程的兼容。3. 信息附加:与信息失真不同,附加信息是以R所接受的信息为标准的。任何信息交流过程都会有附加信息的生成与传递。这些追加信息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4. 造成信息附加的原因:A. 自然因素:信息交流即依赖于人的参与,也依赖于物质技术和条件。自然因素是指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附加信息产生的因素。B.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半社会、半自然的影响因素,在交流中,它也可以造成信息附加。C. 社会因素:这是影响信息交流的最复杂多变的因素。如信息栈的影响,社会支持条件等,都会造成信息附加。信息失真过程,主要是对S所发出的信息而言的,信息附加过程则是相对于R所应接收的S所发出信息而言的。十九、 信息无序的障碍由于人类信息生产和利用目的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使得人类信息交流系统自产生以来就不断处在熵增过程中,趋向无序状态。其具体表现是:信息数量大,增长快,分散程度越来越大;内容交叉重复,载体及传播渠道多样化;新陈代谢加速,信息质量下降。尽管人类采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能有效克服信息传播的空间障碍和时间障碍,但对于信息无序所导致的障碍,目前还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