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345948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但是,“文以载道”,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其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德育目的,要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在德育教学方面更是任重而道远,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利用课堂渗透品德教育。 高中语文新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是这

2、套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注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教材在选文上,注意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课文不但可以作为学生读写的范文、样本,同时还可以用来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灵魂、激发热情。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促使人格的健全的人格的完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工作如何得益于早年语文学习的故事,因受某篇或某些课文的教化和启迪而影响自己生活历程,最终成为英模人物和成功人物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因而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

3、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在语文课本中,有孔子充满积极入世的精神论语,表现出庄子渴望逍遥游于天地之间的潇洒的逍遥游,凸现出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峥挺立的人性的尊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充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展现出苏轼人生追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洋溢着英雄情怀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近现代有鲁迅先生深刻犀利的灯下漫笔,朱自清先生清丽典雅的荷塘月色,汪曾祺恬淡温和,京腔京韵,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胡同文化,沈从文流淌着水的柔情的边城,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哲

4、思的我与地坛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同学生对话,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我让学生讨论陶渊明的人生观,有的学生从王家大院的对联“尝读诸葛出师表寻梦拔剑报国,转忆陶潜归去来却何种豆南山”,说到两种人生,一种是诸葛亮式的积极追求,立志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古剑人生”,而另一种是陶渊明式的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归隐田园的“菊花人生”。批评了陶渊明的回归,认为那是一种懦弱的行为,而只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屈原的那种“路漫漫其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无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这样积极的人生才是令人赞许的。而另一些同学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潜力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所做的正是他想要做的,封建社会多少的士大夫都想要走出那个扼杀人性尊严的官场,比如苏轼写过“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而李白也说“人生在杨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他们虽然心向往之,却没有真正地走向田园,只有陶渊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并毅然绝然地走向诗意的生活,这种选择本身就证明了陶渊明的气节。而我们的生命中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诱惑,使人难已割舍,只有学会果断地放弃,才能拥有更美的人生。 这样的课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

6、,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合学生在盎然的兴味中得得到了道德与美的陶冶。 二、利用语文活动课渗透品德教育。 有这样一首著名的短诗“人生网”,仅此一字,道尽整部人生真谛,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张“剪不断,理还乱”的社会大网中,网络传媒的大量介入生活更让我们一天天地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面对这网似的“八面来风”,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而作为处在“成人世界”里的教师,对学生情感关系、相处方式知之甚少。因此,利用活动课进行交流的过程,也是让“自我”融入

7、他们的世界,真正走近他们的过程。语文学科的知识覆盖面相当广泛,天文地理、宏观微观、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的触角延伸到了广袤无垠的全部社会生活。语文课本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学好语文可以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日益丰富,进而达到广博精深的境界。 语文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茶馆”式的氛围以及话题选择的随意性,轻松愉悦的氛围能让学生打开心扉,而随意性的话题更能让学生真正地畅所欲言。“把两个苹果交换,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把两种思想交换,每个人就具备了两种思想。”这种课堂,是心灵对话、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过程。 比如在英雄播出后,我曾经以“问天下谁是英雄”为主题开了一次研讨

8、会,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英雄的看法。学生在对长空、无名、残剑、飞雪以及秦王的形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后,纷纷抛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有的说残剑为了天下而放弃了个人的恩怨,更不惜被自己最亲爱的人的误解,最后毅然赴死,可谓英雄;有的同学则认为,残剑正如史记荆轲秦王中的樊於期,为了共同的理想,先做了一个无名的牺牲者,而在他赴死之时,更不知道整个事情的结局,这种精神,也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还有的同学说秦王其实是最孤独的一个人,他胸怀天下民生,却无人理解,只有残剑和无名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他和无名的相见,英雄惜英雄,他在内心里根本不愿杀无名,但大秦法令无情,若为一已之念而废弃法律,整个国家将处于“人治”的怪圈

9、而无所谓“法治”,在这种艰难的选择中,他掩面而泣,不忍面对万箭齐发的场面,他的泪是真正的英雄之泪。也有的同学说真正的英雄是无名,在最后的时刻,他可以杀掉秦王,但最后却用一个象征性的动作完成了这次刺杀。在中国的古历史中,有荆轲这样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失败英雄,也有豫让这样的“拚将一死酬知已,致令千秋仰义名”的英雄,无名正是这些英雄的化身。更有的同学为英雄指瑕,说我们需要一个天下,但绝不是秦王的暴虐的“天下”,为什么要在“暴政”与“乱世”之间选择?还有同学从音乐、画面等角度做了个性化的赏析。 语文课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是“不说一字,尽得风流”。这“不说”,其实就是情境的熏陶。而

10、语文活动课就在这样的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受到教育,这是最佳的德育渗透。 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宗白华说人生有六个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他们都在期望人能超越生理与物质的、实用与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艺术的乃至天地的境界攀升,至此,人才获得人之不人的精神标识。对现代人来说,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的依赖,融入自然,与万物对话而交流,悲天悯人,以爱惜作人生的底蕴,培养博大而深沉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于人类的重要,无疑是人的首选价值。人的生命中有了道德的阳光,才能成为大写的人,舒展的人,这样人的生命才更加情韵悠长

11、,光明磊落。作为语文教师,素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功底深厚是素质,博学多才是素质,机智幽默是素质,真知灼见是素质,谦虚、坦诚、大度、守信、热情、勤奋等等也是素质,所以要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认真把握新课标的精神,让语文课成为培养“大写的人”的青青世界、阳光地带。语文是承担学校德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浅谈语文

12、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众所周知,一个人不管他的能力有多强,知识有多丰富,只有当他的思想品德良好,才能为我们的社会服务,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德育工作是如何的重要。从2000年开始推广的语文新教材和新课标,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及心理特征,注重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创造性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地努力探求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我就着重谈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几个小故事吧:一、学以致用,联系学生实际文章之道,大都有具体的载体,或真人真事,或艺术形象。

13、这此载体,真实可感,对照性强,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对照,学生会主动受到感染。如人教版第八册争吵,课文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字迹也看不清,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教学本课,我除了采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人物良好品质的方式,还重点就两人自学主动地提出解决矛盾的之因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将怎样做?结果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可让我预料不到的是,刚一下课,

14、班内就发生了争吵。我刚坐定,连水都未喝一口,李小环同学就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她用手捂着耳朵,泪痕满面地向我告状:“老师,叶心雨用石头打我耳朵了。”“打伤了没有?”我急忙转过身,拿开她的手,仔细一看,只见她的耳窝边上擦破了一点皮。“他为什么打你呀?走,问问他去?”我扶着她的后背向教室走去。一路上,李小环一言不发。 来到教室门前,我把叶心雨叫出来,还未待我开口,他就怒容满面地冲着李小环争辩道:“你不也用毽子打我来吗?”“我没有!”“你和李梅在一起玩,拿毽子打在我身上。”“我又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也不行!”看着两个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的样子,我平静地对叶心雨说:“上节课咱们刚学完了争吵一课

15、,你俩就为一点小事争吵起来了,很及时嘛。课堂上咱们不是讨论过遇到双方争吵时,应该怎样做吗?”“想对方的好处。如果是自己错了,就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叶心雨对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呢?”我和颜悦色地问,“伤了别人的耳朵就应该主动向人家道歉。”“我错了,老师。”叶心雨立刻醒悟过来,把头转向李小环,诚恳地道歉说:“对不起!”“没关系。”两个孩子脸上怒容顿消,和好如初。 第二节课,我当即改变了这节课原打算让学生们做一课一练的计划,对同学们说:“刚才,叶心雨同学表现得不错!学了争吵一课,虽然刚才与李小环发生了争吵,但经老师提醒,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李小环认了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遇到类似

16、的事情,也能这样做。这节课,请同学们仔细想想,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没有,也可以写同学与人发生争吵的事。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提笔写了起来. 学以致用,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果不遇到类似事情,即使同学们课堂上朗读的再好,理解课文再透彻,也可能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而逐渐遗忘。然而,正是这真真实实的突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因此,依据新课标与实际生活结合进行有机教学,应该是我们长期探索的方式之一。二、名句导行,注重潜移默化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时往往是深

17、藏不露的,如将其人为地肢解出来,对蕴含的深意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也是肤浅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方面,我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注重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效果。诸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式的美好祝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精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自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超脱豁达,岂三言两语说得明了?又怎能使学生一下子尽得神韵?只有让学生多读多背,将有些句子当作自己行动的座右铭,让有些句子本身涤荡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叶脉是我教过的一名特殊的孩子,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是个失聪的孩

18、子。但通过医学的辅助治疗他在助听器的帮助下能够听到声音也能与人进行口语交流,如不细看他和别的孩子也是没什么两样的。所以在我第一次走进四(2)班的时候,我并没有发现这个班级里还有叶脉这样一个特殊孩子的存在。因对他不了解,在课堂上我自然而然也就把叶脉和别的孩子一样对待,但是他的表现却让我很不满意,因为在课堂上他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不是和周围的同学说悄悄话,就是把文具弄得叮当作响。回答问题也是含混不清,让人气恼。就在我即将爆发之时,班长李霞悄悄的对我说:“老师,叶脉是个聋子,你别怪他”。听到这话后,我一下子楞住了,这样的事我还真的是第一次遇到。我的心立即被一种怜悯与自责填得满满的,对于他的所作所为,

19、我立刻抛到了九霄云外。家访时我带去了两样东西,一是李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告诉叶脉,老天爷生下每一个人,不论男女、无论胖瘦、不管知识多少、不论贫富贵贱虽路途平坦崎岖有别,但只要努力,不被困难吓倒,确实每人必有其用武之地!二是一本精简本鲁滨逊漂流记。叶脉很喜欢。这也就很快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同时我也问叶脉知道我为何要送你这些吗?他睁大清澈的眼睛看着我却没有回答。我没勉强他,和蔼地对他说:“你现在不用回答,等你看完和想清了,再主动来和我说好吗?”叶脉笑了。以后,当他每取得一点进步时,我都要及时给他鼓励,当他有突发事件的时候,语重心长地与之交流,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才在同学们的面前解决,在他执拗的时

20、候给他时间,然后在再慢慢解决。在六一文艺汇演的时候,我突然间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我要在这一刻让叶脉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他来教全班同学手语,手语舞爱的奉献轰动全校,让叶脉和全班同学都激动不已,也让家长和我欣喜若狂。“天生我才必有用”。叶脉已明白这句名言的含意。这个特殊的孩子在我们的群体里已变得不再特殊,他活泼开朗,爱说爱笑,虽然有时还会把东西弄得乱响,但他马上就会不好意思的伸伸舌头,不过我们也都习惯了他的这种无碍的举动,他已不再是个“特殊”人。 三、故事启迪,培养高尚美德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含意深刻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受到道德

21、的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牛马”和“佣人”,作为老师我充分利用课文中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时,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结合学校里开展的“五小”活动,我在课后布置学生周末回家帮父母做一件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从学习了三个儿子一课和参加“五小”活动后,我班许多学生都变得孝敬父母了。文静的小姑娘柯玲

22、的爸爸是镇政府的一名公务员,妈妈是一位护士。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总是很晚回家,工作很辛苦。柯玲能利用周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叠被子、和妈妈一起买菜、洗菜、帮妈妈做饭、洗涮碗筷、为爸爸端茶、给爸妈捶背等,回家不忘问候长辈。平时,妈妈晚上下班回家,她就泡上一杯茶给妈妈喝,说:“妈妈,您辛苦了!”早上妈妈上班去,她知道要妈妈注意安全,她还要爸爸少抽烟,注意身体健康。 柯玲的爸妈对老师说:“原来娇生惯养、处处依赖我们的柯玲懂得了孝敬父母,增强了责任感,她更懂事了。四、因势利导,适时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内容,也不是道德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能是纯粹的道德理论说教。

23、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度”的问题,超出了一定的“度”,语文课就有可能变成政治课,索然无味。我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认真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注意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过”,又要克服“不及”,只有恰到好处,才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高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时思想容易“出轨”,其实,这正是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好时机。一次学习课文,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同学们颇感兴趣,因大多数学生从未见过真正的武士,纷纷议论,说蟹壳上的图案不像武士,不知道像

24、什么。这时,有一个声音闯入大家的耳膜“像屎。”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面面相觑,然后都看着我,我说:“有谁听说过苏东坡与佛印打坐的故事?”叶平同学说:“我知道。”我让他讲一下,于是,他讲起了这个故事:“一次,苏东坡与佛印一起打坐,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佛。佛印又问东坡,你看我像什么?东坡回答,像狗屎。东坡对此回答得意洋洋,回去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后哈哈大笑,佛印说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说他像狗屎,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狗屎。”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那位同学红着脸低下了头,而我,则继续讲课。此后,再无学生信口开河。五、完善自我,以情感染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

25、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说明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外在示范性与内在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电”,更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垂范,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工作作风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断完善自我,借此来影响我的孩子们。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也是师德的体现。余波是我教以来遇到的最不幸的男生,脾气古怪、性格暴躁,经常为一点小事而生气,老师一批评他

26、,他就捶打自己的鼻子,鼻子马上会涌出许多鲜血,老师们对他束手无策。我一接班,就开始关心起这个男孩。经过家访才知道他的身世,原来就在余波七、八个月大时,他父亲就因触犯法律而进了监狱。父亲进监狱后,狠心的母亲抛下嗷嗷待哺的孩子绝情而去。是爷爷、奶奶一直抚养着他。也许是爷爷、奶奶看着幼小的他就离开了父母,就特别宠爱他,久而久之,一些坏毛病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爷爷、奶奶也偶尔教训他。但有一次,爷爷、奶奶教训他时,不知怎么的他的鼻子就冒出了很多鲜血,爷爷、奶奶吓坏了,马上停止了对他的教训。从那以后,余波每次闯祸后,有人批评他时,就故意打自己的鼻子,让它鲜血直流,爷爷、奶奶拿他没有办法,他就更加放肆。余波

27、把这点小把戏带到学校,让老师对他毫无办法。他有时与同学闹矛盾,好像赌气似的,常把自己的鼻子打得鲜血直流,来吓唬别人。后来愈演愈烈,只要有人批评他,就会出现同样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感到深深的忧虑,多次和余波进行了交流,给予他慈母般的温暖,让他明白这是一种自残的行为,对自已的身体有一定的伤害。这样做不是一个强者,而是一个弱者,同学们也不是怕你,而是看不起你。只有认真面对自己的缺点,逐渐改正自己缺点的人,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还经常出钱帮他买学习用品,让同学们都来帮助他,关心他,和他做朋友。慢慢的,他改掉了这个怪习惯。我一有空就到他家去走访,有时还为他做一两道他喜

28、欢吃的菜。他爷爷、奶奶深受感动,总对我说:“老师,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以后余波毕业了,你还要经常来我家玩,就像我的女儿一样来往”一言以蔽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必要又可行,但必须注意:一是要自然贴切,切记空洞说教,最好能“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二是要恰到好处,点到要害,不宜搞得过分。以免和知识教学造成冲突,淡化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常学常新,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道德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园地中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丽画卷!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9、 欧阳毅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是师生情感的双边交流过程,教师应该用深厚的人文底蕴去感染学生,去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和谐的人格形成。记得爱因斯坦说过,“学校教育的始终目标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然而,我们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是,学生的知识在积累的越来越多的同时,他们变得不懂得自尊自爱自强,不会交友待人处世,变得麻木冷漠脆弱。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去重

30、新认定教育的方式方法过程等。我们发现,语文教育或者说整个教育背离了中学生的心灵发展,教育的功利性势必造成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视某些最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德育观念在流失,人格因素在淡化,各种健康的理念在缺失。我认为,要真正改变上述不良因素,就要把德育寓于语文教学中去,扎扎实实地落实语文“传道”的功能,要把人文性的因素进一步加以强化,而不是淡化或弱化。为此,我作了下述几个方面的尝试。一、在阅读教学中抓准情感共鸣点新课标上提到,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引人入胜的情节、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还是缜密严谨的逻辑推理,都是作者感情的

31、凝聚,是思想与精神的外化。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文化底蕴的挖掘,成为联系文本和学生的情感纽带。通过讲解和对课文带有艺术化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在情感和情绪上产生某种应激,真正情有所钟,情有所溺。如在学习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我百度(搜索)了所有关于敦煌莫高窟的材料,并精选编辑成一份详细的课外学习资料,提前发给学生,这是情感的前期酝酿与铺垫。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这场文化劫难,从文学的侧面感受文化散文具有穿透力的想象能力和涌动在作者字里行间的“高贵的情绪”(有人评价“高贵的情绪”是余氏散文的灵魂)。在具体授课的过程中,我又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线观看关于敦煌古城的一段视频。使他们受到传统

32、文化的熏陶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感染。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九封信里这样阐述:“正如高贵的艺术比高贵的自然有更长的生命一样,在振奋精神方面它也走在自然的前边,起着创造和唤醒的作用。”看到艺术品被糟蹋和贱卖,看见大量的经卷和珍贵的文物悄悄地被夷人毫无阻拦地运出国门,听到“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却在国外”的痛彻肺腑的声音,每一个有良知的人能不动容吗?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穿插了一个68分钟的微型辩论,谁知同学们的情感的闸门一下打开,整个课堂成了精彩的辩论比赛,其中有两个同学出色的口才和生动详实的事例让听课的专家和老师折服,最后延长了近20分钟,大家还感到辨兴不减。正如布卢姆所说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

33、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77278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潜心指导他们的阅读实践活动。如开展分类的阅读教学,劝学、师说、石钟山记教学生如何求知;陈情表、祭妹文、与妻书、项脊轩志等感人至深的文章,让学生学会做人;伶官传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让学生如何生存。通过比较阅读,既让他们抓住了文章的情感共性,激发对文学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可谓一石三鸟。在指导课外阅读教学时,我也十分重视抓情

34、感要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余杰在王安忆:白头宫女的闲话(见余杰压伤的芦苇,长江文艺出版社,第40页)引丹麦思想家齐克果的话:“在我们的时代,著书立说已经变得十分无聊,人们写出来的东西,他们根本没有真正思考过,更不必说亲身经历了。所以,我决心只读死囚写的书,或者读以某种方式拿生命冒险的人写的书。”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那些我们读后就像感觉我们最亲的亲人遭遇不幸或死去的书”才值得一读,我们读完后要有“像头脑被人从后面猛击一棍”的感受的书才值得一读,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去读它呢”?基于此,我指导学生读“生前无人理解,死后任人宰割”的塞萨尔巴列霍,读一个美国人的故事(见余秋雨霜冷

35、长河),读周国平的散文,读海子的太阳和土地 我走到人类的尽头不像但丁,这时候没有闪耀的星星,更谈不上光明前面没有人身后也没有人我孤独一人我走到人类的尽头我还爱着,虽然我爱的是火而不是人类这一堆灰烬 海子太阳劳伦斯的诗说:“生后的轻风把我们亲吻成人性的花朵”。没有人注意到海子向山海关迫近,向智慧、憬悟、明沏、纯净、永恒迫近。海子去了,我们能吗?二、在写作教学中落实育人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育过程是师生的一种生活过程,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个人生活,它与一个人的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教

36、育关照学生的生活,就意味着教育者要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发展。 在写作教学中,我提倡从个人的真实的校内外生活出发,以我手写我心,反对矫情反对做作。一个同学写生命,由自己目睹一“坠楼”男孩殒命,引发对生命的议论“生命太脆弱,太短暂”,并联想到兰亭集序引用孔子的句子“死生亦大矣”。在评讲作文时,我又把网上下载的一篇关于时差7小时的网评投影给学生看,由南京朱先生下岗后给5岁孩子买鱼吃遭非议,到某城市下岗女工的3岁孩子在当今被活活地饿死,让学生去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还给他们念我的剪报命若蝼蚁,那些被视为“下人”的并不只是保姆,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事实上都面临着被打入

37、“地下”的危险(上海某小区有不成文规定,保姆出入只能走地下室;某公安厅长的儿子在一家宾馆寻衅闹事,打人后还破口大骂:“整死你,就像踩死一只蚂蚁!”)。通过这些事实让他们知道,生命是宝贵的,也是平等的。生命不容践踏和蹂躏,要学会珍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危难时刻要敢于见义勇为,绝不贪生怕死。在进行写作材料设计时,我会选择最新的或敏感的话题,选择那些在学生情感上可能产生“轰动效应”的话题。如我选出了印度修女德蕾莎和日本女财务大臣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一个平凡的人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印度乌待特将军在饭店被侍者泼汤水到秃头的故事,又让人感到宽容的人格魅力;总理的说话风格又让学生感受到温家宝总理在古典文学

38、方面的修养和现实中古典文化的失落,更感到为维护民族文化和语言发展的责任重大;复旦大学某著名教授“嫖娼案”使学生看到,市场经济形势下知识分子的道德沦丧和社会准则的失范,要永远牢记做人第一,知识能力第二的准则。教师如果能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把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的事例及时地推荐或讲解给学生,就一定能唤起他们崇高的道德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利于他们健康个性的发展和对各种情感的体验。夏 尊先生说:“真的文字学习,须从为人入手,文如其人,文字毕竟是一种人格的表现。”他还说:“要作细密的文字,必须具备细密的性格。不去从培养本身的知识情感意志着想,一味想从文字上去学习文字,这是一般青年的误解。”语文教师

39、就是要提倡要作文,先做人。要写出好文字,先要有好人格。并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负责。从学生的习作或生活练笔来看,真正体现了个性化写作,大多能关注生活并且看得出他们接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赖增晓非“金”之痛表现了对奥运健儿痛失金牌后的宽容;郭鹏无题、陈绮玲曾经、黄晓东忘记表现了要学会珍惜的思想;张成写到“我藏在安尼宝贝灰暗的天空下,读着她的美丽,读着她的悲哀,用她的眼睛看着世界”写出了在现实和理想面前的无奈和抗争;孙伟科读哀哉肉体感悟“多”与“拖”这样写到:“头不多不足以言集体领导,层次不多不足以言气派,等级不多不足以提高医生的积极性”,笔触犀利,抨击时弊。张俊南写到:“人懂事了,还分不清是非,那

40、就是本质问题了。就像老虎把自己打扮得多么斯文,但是,一看见肉,却变回了那血性。”殷凡的错过文字隽永:“霓虹很美,构造出城市的夜景,却让你忘却本真的目的”;“像个愤青一般抖落所有的不满,于是思想开始有了重量”。“寂寞、无奈”现在是中学生流行的话题,唐丽萍寂寞说“孤单、苦闷和迷惘不应该出现在中学生的生活中,真正的伟人都是能忍受寂寞和孤单的人”;而刘敏则说“人变得无情,像被禁锢在木通里的海水,没有了昔日的澎湃,更早的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殷凡也彰显个性地写到“我住在你心里,却游离在别处”;“铂丝维持红热,城市维持喧嚣,我维持寂寞”。三、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因素,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要求:“

41、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本学期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占很大比重,我们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了以“发扬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诗歌朗诵大赛。中国的古典诗歌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或情致婉约,或风骨挺拔,或刚柔兼陈,或隐秀错采。从两千多年前屈子发出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呐喊;孔仲尼道出的“君子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呼声;孟轲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箴言;到青莲居士坦露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心声;杜工部抒发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42、寒士俱欢颜”的喟叹;白香山吟咏的“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苦难。再到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的胆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创新,形式多样地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从而在思想上和灵魂深处得到了一次彻底的净化和虔诚的洗礼。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让学生涵泳佳句,陶醉名篇,沉浸在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的海洋中,氤氲于人类文明高雅朴素的氛围里,的的是善莫大焉。我

43、还在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上开展“真情互动”的讨论会,形式自由,学生可以随意谈一谈自己在社会上、生活上、情感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各种困惑和挫折。其他同学可以各抒己见,在彼此的交流与讨论中,给学生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教育。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氛围。语文是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关系着学生心灵塑造的教育性学科,它肩负着传递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受业”的同时,时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崇高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用知识的火花去碰撞学生的求知之火;用生命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的未泯之清。将自己的真心放在学生的手心,在真情互动中与学生共同得到

44、灵魂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是春雨,不但要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象春风、似雨露,让学生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所以说,语文课更应该是一门教人做人的课,它比政治课承担着更为全面的德育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怎样根据具体课文的特点巧妙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浅谈。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者:常金玲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880更新时间:2008-3-14中国古代文学历

45、来强调“文以载道”,文学的主题偏于政治和伦理道德。诗经就是以诗言志,唐宋古文运动进一步提出“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的思想,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就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受到有意义的、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不再仅仅是某门课的任务,它应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育环节中。所以作为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学生做到寓德于教。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较好地实现德育渗透呢?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1

46、、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句进行德育。语文教学要始终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一定要选准角度,认真钻研课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寻找与语言文字的最佳联结点,对揭示文章思想内容的重点词语、某些限制性成分或是一些警策性的句子进行点拨推敲,因文悟道。在教学我的信念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就通过听读、朗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斟酌课文词句,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从而培养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有的

47、描绘了天山的富饶,黄山的秀丽,泰山的雄伟;有的描绘了苏州园林的曲幽,香山红叶的宜人,北国风光的壮美;还有的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表演艺术、雕刻、绘画、建筑艺术等。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写,从而加深对祖国悠久文明的认识,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2、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德育。“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为我们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提供了优秀的素材。老山界、七根火柴等课文再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画卷,再现了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课文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歌颂了革命烈士视死

48、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谈骨气、纪念白求恩等课文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出了一个人应具有的品质,深刻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真谛。项链一文在善意讽刺中教育人们去掉虚荣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通过运送特效药救人这一事件的记述,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我的叔叔于勒、警察与赞美诗等课文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是非颠倒、混淆黑白的现实这些课文充满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听说读写等方式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一座座丰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还有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孕育的无数的爱国英雄,如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木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这些民族英雄气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