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5∕T 1417-2018 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设计与施工规范(内蒙古自治区).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34481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55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5∕T 1417-2018 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设计与施工规范(内蒙古自治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DB15∕T 1417-2018 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设计与施工规范(内蒙古自治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DB15∕T 1417-2018 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设计与施工规范(内蒙古自治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DB15∕T 1417-2018 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设计与施工规范(内蒙古自治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DB15∕T 1417-2018 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设计与施工规范(内蒙古自治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93.080.20 Q20 备案号:59308-2018 DB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14172018 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设计与施工规范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for modified asphalt and mixture of rubber powder 2018-06-05 发布 2018-09-05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5/T 1417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3.1 . 1 3.2 . 1 3

2、.3 . 1 4 材料 . 2 4.1 橡胶粉 . 2 4.2 胶粉改性沥青 . 2 4.3 粗集料 . 4 4.4 细集料 . 4 4.5 矿粉 . 4 4.6 混合料级配 . 4 5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 5.1 设计原则 . 4 5.2 设计标准 . 4 6 施工工艺技术要求 . 6 6.1 橡胶粉的存储 . 6 6.2 胶粉改性沥青的加工与存储 . 6 6.3 胶粉改性沥青防水黏结层的施工工艺 . 8 6.4 胶粉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施工工艺 . 10 6.5 胶粉改性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 . 10 7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 13 7.1 一般规定 . 13 7.2

3、 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 14 7.3 胶粉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验收标准 . 14 7.4 胶粉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验收标准 . 15 7.5 胶粉改性沥青路面验收标准 . 16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现场生产工艺流程 . 17 DB15/T 1417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中咨公路养护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武汉广益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岚、崔亚楠、侯芸、韦金城、张永明、余强、闫景晨、樊亮、常春清、董元帅、付建村、

4、冯守中、李超、戴建华、冯蕾、肖利明、郭莹莹、张淑艳、李永振。 DB15/T 14172018 1 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设计与施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橡胶粉、沥青、集料和胶粉改性沥青的材料要求、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施工工艺、质量管理和验收办法。 本标准适用于沥青铺面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33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密度的测定 GB/T 3516 橡胶溶剂抽出物的测定 GB/T 4498 橡胶灰分的

5、测定 GB/T 5757 离子交换树脂含水量测定方法 GB/T 9874 橡胶中铅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3249 硫化橡胶中橡胶含量的测定 管式炉热解法 GB/T 14837 橡胶和橡胶制品热重分析法测定硫化胶和未硫化胶的成分 GB/T 19208 硫化橡胶粉 JTG D50-201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6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6、 3.1 路用橡胶粉 road crumb rubber 由废旧轮胎经过粉碎加工得到, 具有一定细度规格并满足道路技术指标的粉末状材料 (以下简称橡胶粉) 3.2 胶粉改性沥青 crumb rubber modified asphalt DB15/T 14172018 2 采用专用设备, 按一定比例将橡胶粉与基质沥青、 或其他聚合物改性剂及外加剂混合加工形成的满足相关技术指标要求的混合物。 3.3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 crumb rubber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采用湿拌法工艺生产的胶粉改性沥青制成的热拌沥青混合料。 4 材料 4.1 橡胶粉 4.1.1 种类和规

7、格 4.1.1.1 根据轮胎的来源分为:子午胎胶粉和斜交胎胶粉。 4.1.1.2 根据粉碎工艺分为:液氮低温冷冻法橡胶粉和常温法粉碎的橡胶粉。 4.1.1.3 根据我国的橡胶粉生产情况,按细度分为 3 种规格: 粗胶粉,30 目以下(0.600 mm 以上); 细胶粉,30 目80 目之间(0.600 mm0.180 mm 之间); 微细胶粉,80 目200 目之间(0.180 mm0.075 mm 之间)。 4.1.2 选择 宜选用常温粉碎制成的废旧轮胎橡胶粉(胎顶胶)。 路用橡胶粉宜在30目60目之间。 4.1.3 物理指标 路用橡胶粉的物理技术指标见表1,相应指标的检测方法见GB/T 1

8、9208。 表1 路用橡胶粉的物理技术指标 项 目 筛余物 % 相对密度 水 分 金属含量 纤维含量 技术指标 10 1.1001.300 0.75 0.01 0.5 检测方法 GB/T 19208 GB/T 533 GB/T 5757 GB/T 9874 - 4.1.4 化学指标 橡胶粉的化学技术指标见表 2。在使用过程中,应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检测,并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作为橡胶粉化学指标的评定依据。 DB15/T 14172018 3 表2 路用橡胶粉的化学技术指标 单位为% 检测项目 灰分 天然橡胶含量 丙酮抽出物 炭黑含量 橡胶烃含量 技术指标 8 25 22 28 42 检

9、测方法 GB/T 4498 GB/T13249 GB/T 3516 GB/T 14837 GB/T 14837 4.2 胶粉改性沥青 4.2.1 适用范围 胶粉改性沥青可用于沥青混凝土面层、应力吸收层、防水粘结层。 4.2.2 基质沥青 基质沥青按照不同气候分区可按表 3 选用。 表3 适应气候分区的基质沥青标号 气候分区 夏热冬严寒区(2-1) 夏热冬寒(2-2) 夏炎热冬寒(1-2) 可采用的基质沥青 110号 110号、90号 90号 4.2.3 橡胶粉的掺量 胶粉改性沥青中橡胶粉的掺量应根据实际技术要求确定,一般为替代沥青质量的18 %25 %。 4.2.4 外掺剂 外掺剂一般可与橡胶

10、粉一起掺加到沥青中拌和、加工。 4.2.5 胶粉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 针对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和交通环境, 胶粉改性沥青可以分为A型和B型两类, 其类型及适用条件见表4,胶粉改性沥青的有关技术指标见表5。 表4 胶粉改性沥青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胶粉改性沥青类型 橡胶粉掺量 SBS掺量 适用范围 A型 18 %20 % 不低于2 % 严寒区公路、其他气候区特重、重交通公路沥青面层 B型 18 %25 % 其他气候区中重交通公路沥青面层 DB15/T 14172018 4 表5 胶粉改性沥青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A 型 B 型 针入度(25 ,100 g,5 s) 0.1 mm 4

11、070 6080 JTG E20 T 0604 软化点(环球法) 60 55 JTG E20 T 0606 延度 (5 ,5 cm/min) cm 20 15 JTG E20 T 0605 175 运动粘度 Pa.s 14 14 JTG E20 T 0619 25 弹性恢复 % 75 65 JTG E20 T 0662 闪点 230 230 JTG E20 T 0611 薄膜烘箱加热试验 质量损失 % -1.0+1.0 -1.0+1.0 JTG E20 T 0608 残留 25 针入度比 % 60 60 JTG E20 T 0604 残留 5 延度 cm 10 5 JTG E20 T 0605

12、 离析,软化点差() 6 且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 6 且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 JTG E20 T 0606 注1:有条件时应进行胶粉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测试,高温采用DSR试验,具体实验方法见T0628-2011; 注2:低温采用BBR试验,具体实验方法见T0627-2011,路面低温设计温度提高10 的试验条件下,沥青弯曲梁流变试验的蠕变劲度St0.30;当沥青弯曲梁流变试验300 MPa St0.30,增加沥青直接拉伸试验,其断裂应变不宜小于1%;以上都不满足时,由沥青弯曲梁流变试验和直接拉伸试验确定的沥青临界开裂温度不宜高于路面低温设计温度。 4.3 粗集料 粗集料参见JTG F40对

13、粗集料的技术指标要求。 4.4 细集料 细集料参见JTG F40对细集料的技术指标要求。 4.5 矿粉 矿粉参见JTG F40对矿粉的要求。 4.6 混合料级配 胶粉改性沥青可用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型)。 5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1 设计原则 5.1.1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遵循现行规范关于沥青混合料的理论配合比设计、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以及混合料的试生产和试验路段铺设等 4 个阶段。 5.1.2 体积法设计。按照混合料设计空隙率的要求,由试件实际空隙率水平确定相应的油石比。 DB15/T 14172018 5 5.1.3 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应在对同类公路配

14、合比设计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成功的经验,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并进行相关的性能验证。 5.2 设计标准 5.2.1 设计方法 宜采用马歇尔击实试验方法,在有条件地区也可使用旋转压实试验方法。 5.2.2 马歇尔技术指标 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见表6,沥青混凝土的矿料间隙率(VMA)应符合表7的要求 表6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 指 标 密实型混合料 马歇尔击实次数(次) 双面各75 试件尺寸(mm) 101.6 mm*63.5 mm 稳定度MS(流值为3 mm) 8kN 流值FL(mm) 24 矿料间隙率VMA() 14 设计空隙率VV() 35 沥青饱和度VFA()

15、7085 析漏损失(%) 肯塔堡飞散损失 注1:击实次数:当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用于表面层和中下面层的密实型混合料时,均采用双面击实各 75 次。对于重载交通路段,用于表面层的密实型混合料的击实次数可提高到 100 次。 注2:设计空隙率:对于密实型混合料,当用于中、下面层时,设计空隙率为 3;当用于表面层混合料时,中粒式混合料的设计空隙率为 4,细粒式混合料的设计空隙率为 5。 注3:混合料试件的密度应采用蜡封法测定。 注4:混合料的最大理论密度宜采用真空法测定。当采用理论计算法时,应通过试验确定混合料毛体积密度与表观密度的比例关系。 注5:对于马歇尔试验宜采用设计空隙率确定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

16、,同时其他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表7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要求 集料公称最大粒径 mm 19 16 13.2 9.5 VMA不小于 14 14.5 15 16 5.2.3 技术性能 5.2.3.1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要求根据交通等级进行分类,具体技术指标见表 8。 DB15/T 14172018 6 表8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要求 交通量等级 控制指标 中等、轻交通荷载等级 动稳定度 次mm 3000 相对变形 10 重交通等级 动稳定度 次mm 3500 相对变形 5 特重、极重交通等级 动稳定度 次mm 4000 相对变形 3 注:相对变形为规定作用次数、时间内所产

17、生的变形(L)与试件厚度(L)的比值, =L/L100 % 5.2.3.2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指标要求见表 9。 表9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要求 级配类型 技术指标 上面层 中下面层 密级配混合料 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85 80 冻融劈裂强度比() 80 75 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级) 4 4 5.2.3.3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弯曲试验的破坏应变不小于表 10 的要求。 表10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要求 技术指标 气候分区及技术要求 气候分区 冬严寒区 冬寒区 弯曲试验破坏应变() (-10,50mm/min),不小于 3000 2800 5.2.3.4 根据内

18、蒙古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超过 400 mm,采用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作为抗滑表层时,其构造深度不小于 0.45 mm,横向力系数不小于 45。 5.2.3.5 渗水系数不大于 100 mLmin。 5.2.3.6 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的线膨胀率不大于 1 %。 5.2.4 配合比设计流程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分为4个部分,其流程及具体操作参见JTG F40。 高等级道路的胶粉改性沥青路面在施工前应进行试铺。 其他等级道路在缺乏施工经验或初次使用重大设备时,也应考虑试铺。具体实施可参照JTG F40。 6 施工工艺技术要求 DB15/T 14172018 7 6.1 橡胶粉的存储 橡胶粉应存

19、储在通风、干燥的仓库中,并采取有效的防淋、防潮措施以及消防措施。 橡胶粉现场存储时间一般不超过180天。 6.2 胶粉改性沥青的加工与存储 6.2.1 胶粉改性沥青的加工流程及设备 6.2.1.1 图 1 为胶粉改性沥青加工的基本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 基质沥青、橡胶粉等原材料的添加; b) 基质沥青、橡胶粉等原材料的预混; c) 胶粉改性沥青的反应过程; d) 胶粉改性沥青质量监控。 图1 胶粉改性沥青加工的基本流程 6.2.1.2 胶粉改性沥青加工的基本设备主要有: 基质沥青的存储罐; 橡胶粉的添加设备; 其他添加剂的添加设备; 基质沥青与橡胶粉等原材料的混合罐; 胶体磨; 胶

20、粉改性沥青的反应罐(应具备搅拌功能); 胶粉改性沥青加工设备的加温和控温系统; 胶粉改性沥青质量的监控设备。 基质沥青基质沥青 橡胶粉橡胶粉 聚合物聚合物 混合罐(搅拌)混合罐(搅拌) 反应助剂反应助剂 反应罐(发育)反应罐(发育) 使使用用 胶体磨胶体磨 不不合合格格 合格合格 DB15/T 14172018 8 6.2.2 胶粉改性沥青加工前的准备 6.2.2.1 加工胶粉改性沥青前,胶粉改性沥青加工设备中的计量装置应进行专门标定,并贴有计量标签。对于固定式的加工设备,按计量有效期年限的频率进行标定,对于移动式设备,每个工程开工前均需要标定。计量标定的主要仪器或传感器有:所有的称重设备传感

21、器、温度传感器、流量计、搅拌器的转速。 6.2.2.2 在正式生产前,胶粉改性沥青设备应进行试生产,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 6.2.3 胶粉改性沥青的加工 6.2.3.1 胶粉改性沥青宜采用搅拌法加工。 6.2.3.2 胶粉改性沥青生产分为连续式和间歇式,宜采用间歇式生产胶粉改性沥青。 6.2.3.3 胶粉改性沥青的加工温度宜控制在 180 190 ,但不应高于 210 。 6.2.3.4 胶粉改性沥青发育时间一般为 2 h4 h。 6.2.3.5 在生产过程中, 应及时检测每锅胶粉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 当采用连续式生产时, 应每隔 4560 分钟抽样检测胶粉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 6.2.4 胶

22、粉改性沥青的存储 胶粉改性沥青宜随制随用或7天内使用完毕。当由于不可抗力,如需临时存储时,应将胶粉改性沥青的温度降到145 155 范围内存储,并缓慢搅拌,存储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在存储期间应检测胶粉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当经过较长时间存储,再次使用前,应检测胶粉改性沥青的指标是否满足技术要求。 采用成品胶粉改性沥青, 必须采用具有保温装置和搅拌装置的沥青罐进行运输和储存, 胶粉改性沥青尽量在24小时内用完,如因特殊原因必须临时储存,应将温度降至145 155 ,并缓慢搅拌,应在10天内用完。 成品改性沥青在存储期间,要逐日检测沥青指标衰减情况,若相应指标如软化点衰减至不满足表4时,可适当添加

23、胶粉、在罐体搅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3 胶粉改性沥青防水黏结层的施工工艺 6.3.1 施工准备 6.3.1.1 施工设备 施工宜优先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其中主要包括:高压除尘机、智能沥青洒布车、石料撒布车和轻型胶轮压路机,推荐使用同步碎石封层车替代智能沥青洒布车和石料撒布车。 6.3.1.2 施工温度 胶粉改性沥青喷洒温度应在175 185 之间, 石料撒布前应预加热至150 以上。 施工环境温度应大于10 ;雨天、大雾、大风天不应施工,且不宜在夏季太阳暴晒下和清晨有露水时施工。 6.3.1.3 下承层准备 胶粉改性沥青防水层施工前应检查其下承层表面质量,应干燥、清洁、无杂物等,对有

24、污染的部位应提前处理,按规定喷洒透层油或粘层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DB15/T 14172018 9 6.3.2 施工工艺 6.3.2.1 胶粉改性沥青防水层改性沥青喷洒宜采用同步碎石封层车。 大面积施工前应进行小面积试洒,确定车辆行走速度、泵量等参数,确保满足要求的沥青洒布量。 6.3.2.2 胶粉改性沥青洒布量为 1.8 kg/m22.2 kg/m2。沥青需经过预热脱筒后,倒进加热炉中继续加热升温到要求温度。桥面防水材料应均匀洒布,保证厚度一致,无露白、无油团堆积。 6.3.2.3 在沥青洒布起步、终止部位,应铺设条布或采用其他保护措施,承接多余沥青,防止对下承层产生污染。

25、 6.3.2.4 施工现场使用的胶粉改性沥青应由正规厂家生产,质量应满足本标准表 5 的技术要求。施工单位应对沥青洒布量进行自检,监理单位应认真进行现场监理和检测。 6.3.2.5 胶粉改性沥青喷洒完成后,立即撒布单一粒径 5 mm10 mm 碎石,碎石撒布量为 5 kg/m27 kg/m2(控制碎石覆盖率 60 %70 %) , 有条件时宜在利用拌和站加热碎石时掺加少量沥青 (0.4 %0.6 %)拌和至沥青包裹碎石。 集料采用机扎碎石, 质量要求应与所在项目沥青路面上面层粗集料质量要求一致。 6.3.2.6 在进行大面积撒布前,应进行碎石撒布试验,确定车辆行走速度、开口大小(碎石流量),确

26、定车辆工作参数与单位碎石用量关系。 6.3.2.7 碎石撒布完毕后,应用轻型胶轮压路机碾压 1 遍2 遍,压路机行走速度需均匀,但不得喷水,不得在作业面上掉头,并用鼓风机将浮石吹净。 6.3.2.8 撒布完成后,桥梁地袱、防撞墙等的阴角、转角等部位人工涂刷改性沥青。涂刷高度不低于4 cm。泻水孔边缘和内部应涂刷改性沥青,内部处理深度不小于 10 cm。 6.3.2.9 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养护期间, 必须保证车辆最少在 12 h 后方可上路, 并保证车速低于 5 km/h,不得刹车或调头,以防止防水粘结层受损坏。 6.3.3 施工注意事项 6.3.3.1 涂抹防水层时注意事项: a) 胶粉改性沥青

27、使用前应拌搅均匀,并注意密封和有效期; b) 施工过程中,严禁在防水粘结层上有重物冲击,任意堆放其它物品,严禁乱踩未干的防水层,不准穿带钉鞋进入工作面。现场施工人员应穿软底、平底鞋入场,施工用鞋和生活用鞋严格分开,防止污染下承层表面; c) 防水粘结层做完后,在沥青混凝土铺装层未做前要严加保护,严防钉子,钢筋等人为破坏或施工损伤; d) 施工时应做到厚度适宜,喷洒均匀,不得有泡沫、气泡、流淌、堆积或漏喷现象; e) 施工时应选择“先远后近”的原则,合理划分施工段落与施工宽度。 6.3.3.2 撒布碎石时注意事项: a) 运输车、碎石撒布车、轮胎压路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进入未撒布预拌碎石部位。当运

28、输车辆离开时,应让压路机倒出来,以便运输车辆离开,装满料的运输车辆进入后,压路机再跟入; b) 撒布车、运输车、压路机调头时,必须在工作面以外; c) 第一幅撒布前,撒布车轮胎必须洗干净,并在轮胎上抹少量石灰,以防止粘轮; DB15/T 14172018 10 d) 预拌碎石撒布车前行时,可安排 46 人跟在后面,用耙子对局部撒布不均匀部位进行耙平处理; e) 两侧边缘 20 cm30 cm 范围内不撒布碎石。 6.3.3.3 桥梁特殊部位的防水要求 : a) 在安装泄水管前将管身周围浮锈处理干净, 与混凝土接触部位涂抹环氧树脂, 以确保管件与混凝土结合牢固,并在结合部位加设一道橡胶止水圈,填

29、补空隙的混凝土采用膨胀混凝土。在安装就位时,要将管顶置于水泥混凝土铺装层以下 2 cm,保证管口周围不存水。 b) 在防撞护栏或地袱的根部设置高 6 cm 宽 10 cm 的无砂混凝土收水盲沟,将桥上每个泄水孔之间连接起来,藏于沥青混凝土面层之下,使之形成一整体,便于层间水排除。 c) 防撞护栏施工过程如留有穿墙螺栓孔,在防撞护栏施工完毕后,先用膨胀砂浆将孔洞灌满,表面抹平,待桥面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再顺桥向在穿墙螺栓孔位置涂抹一道改性沥青防水层,保证桥面积水不会从螺栓孔渗出或流出。 d) 安装桥梁伸缩缝时,如需要在沥青混凝土上反槽施工,为了减少雨水对伸缩缝的浸泡和渗漏,在桥梁伸缩缝的上游设置伸

30、缩缝阻水带。 考虑到伸缩缝反开槽施工会破坏防水层, 施工水泥混凝土铺装层时,在每道伸缩缝的上游横桥向设置一道高 1.5 cm,宽 2 cm 的阻水带,埋置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下, 表面再做防水层, 以保证层间水不会从二次浇注的伸缩缝混凝土间隙流进来,侵蚀伸缩缝装置。 6.4 胶粉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施工工艺 6.4.1 施工准备 同6.3.1。 6.4.2 施工工艺 6.4.2.1 胶粉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施工宜采用同步碎石封层车。大面积施工前应进行小面积试洒,确定车辆行走速度、泵量等参数,确保满足要求的沥青撒布量。 6.4.2.2 胶粉改性沥青洒布量为 2 kg/m22.5 kg/m2。沥青需经过

31、预热脱筒后,倒进加热炉中继续加热升温到要求温度。材料应均匀洒布,保证厚度一致,无露白、无油团堆积。 6.4.2.3 在沥青洒布起步、终止部位,应铺设条布或采用其他保护措施,承接多余沥青,防止对下承层产生污染。 6.4.2.4 施工现场使用的胶粉改性沥青应由正规厂家生产,质量应满足本标准表 4 的技术要求。施工单位应对沥青洒布量进行自检,监理单位应认真进行现场监理和检测。 6.4.2.5 胶粉改性沥青喷洒完成后,立即撒布单一粒径 10 mm15 mm 碎石,碎石洒布量为 8 kg/m210 kg/m2(控制碎石覆盖率 60 %70 %),有条件时宜在利用拌和站加热碎石时掺加少量沥青(0.4 %0

32、.6 %)拌和至沥青包裹碎石。集料采用机扎碎石,质量要求应与所在项目沥青路面上面层粗集料质量要求一致。 6.4.2.6 在进行大面积撒布前,应进行碎石撒布试验,确定车辆行走速度、开口大小(碎石流量),确定车辆工作参数与碎石用量关系。 DB15/T 14172018 11 6.4.2.7 碎石撒布完毕后,应用轻型胶轮压路机碾压 1 遍2 遍,压路机行走速度需均匀,但不得喷水,不得在作业面上掉头,并用鼓风机将浮石吹净。 6.4.2.8 施工完毕后养护期间,应保证车辆最少在 12 h 后方可上路,并保证车速低于 5 km/h,不得刹车或调头,以防止应力吸收层受损坏。 6.4.3 施工注意事项 同6.

33、3.3。 6.5 胶粉改性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 6.5.1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 6.5.1.1 拌和站应有一定的沥青储备能力,配有沥青储存罐,储存罐必须具备保温和升温能力;储存罐内应配置搅拌器,可进行间歇式搅拌;存储罐还应配置循环泵,储存过程中可自循环扰动沥青。沥青输送管道宜采用较大孔径,并在管道外壁增加保温措施,避免沥青输送过程中因温度降低而堵塞管道。拌和站应采用适宜的温度控制设备, 保证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卸车泵和拌和站的供给泵应具有适宜的输送功率。 6.5.1.2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参照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拌合工艺, 拌和时间应以混合料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

34、结合料为宜,并经试拌确定,原则是无花白料、结团和离析。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 50 s60 s。 6.5.1.3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宜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合。间歇式拌和机宜配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储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 5 ,且不能有沥青滴漏。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宜随拌随用,若因生产或其他原因需要短时间贮存时,贮存时间不宜超过 24 小时,贮存期间温降不得超过 10 ,且不得发生结合料老化、滴漏以及粗细集料颗粒离析。 6.5.1.4 生产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前后应及时对储油罐和输油管道进行清理。 6.5.1.5 矿料、胶粉改性沥青的加热温度及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应根据所用胶粉改性

35、沥青的粘温曲线确定,也可以直接选用表 11 提供的经验值。当胶粉改性沥青的粘度大于 2.5 Pa.s 时,其加热温度应再提高 5 10 。 表11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控制温度 单位为 施工控制温度 控制标准 胶粉改性沥青加热温度 175185 矿料温度 190210 出料温度 175185 混合料运输到现场温度 不低于170 摊铺温度 不低于165 碾压温度 不低于155 碾压终了温度 不低于120 开放交通 不高于50 贮料仓贮存温度 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 DB15/T 14172018 12 6.5.2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运输参见 JTG F40。

36、 6.5.3 胶粉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6.5.3.1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在开始摊铺沥青混合料前 1 h,就应加热摊铺机熨平板等有关装置。 6.5.3.2 运料车向摊铺机受料斗中卸料时,要根据受料斗的容量,尽可能快速一次将受料斗装满,以减少集料离析。 6.5.3.3 受料斗中的沥青混合料要及时送到分料室中。分料室的螺旋分料器要及时将料分向两侧,直到混合料的高度达到全长螺旋分料器的 34 高度,即混合料的高度要超过螺旋分料器的转轴并将上部分料器淹埋 12,然后开始摊铺。 6.5.3.4 为避免发生片状离析现象,也可以不将两侧翼板内的离析混合料向中间翻倒。中间混合料不足时,运

37、料车及时向受料斗内倾卸混合料。在中断摊铺时,将两侧翼板内的混合料废弃不用。 6.5.3.5 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摊铺速度宜控制在 1 mmin3mmin。当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 6.5.3.6 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或基层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 中面层根据情况选用找平方式。 直接接触式平衡梁的轮子不得黏附沥青。 6.5.3.7 胶粉改性沥青路面施工的最低气温应不低于 15 ,如遇大风降温,不能保证迅速压实时,

38、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宜提高 10 。 6.5.3.8 为了减少摊铺过程中的离析问题,提高路面的摊铺质量,宜采用运料转运车配合摊铺使用。 6.5.3.9 对于高等级道路,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通过试验路段的试铺、试压确定。 6.5.4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 6.5.4.1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根据路面宽度、厚度、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类型,混合料温度,气温,拌和、运输、摊铺能力等条件综合确定压路机数量、质量、类型以及压路机的组合、编队等。其中路面压路机规格应符合 JTG F40 的要求。 6.5.4.2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 100 mm。 6.5.4

39、.3 胶粉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 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 复压、终压(包括成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铺筑高等级道路双车道沥青路面的压路机数量不宜少于 5 台。施工气温低、风大、碾压层薄时,压路机数量应适当增加。 6.5.4.4 压路机轮上的淋水喷头,应疏通、调试好,应能够有效控制喷水量。碾压过程中,压实机的储水箱中应灌入肥皂水,防止压实机轮粘起混凝土。 6.5.4.5 在碾压过程中,应有专人指挥,负责碾压各个阶段的衔接。 DB15/T 14172018 13 6.5.4.6 压路机应缓慢匀速地碾压, 其碾压速度应符合表 12 的规定。 压路机的碾压路线及

40、碾压方向不应突然改变而导致混合料推移。 碾压区的长度应尽量保持一致, 两端的折返位置应随摊铺机前进而推进,横向不得在相同的断面上。 表12 压路机碾压速度 单位为 km/h 压路机类型 初压 复压 终压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钢筒式压路机 36 6 轮胎压路机 23 4 振动压路机 34.5 (振动) 5 (振动) 36 (静压) 6 (静压) 6.5.4.7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初压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初压应在紧跟摊铺机后进行,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以尽快使表面压实,减少热量散失; b)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宜采用重型胶轮压路机进行初压2遍3遍, 以提高碾压混合料的密实性。

41、压路机吨位应不小于 25 t。当胶轮压路机上路碾压前,应将轮胎清理干净,并用水与植物油混合液(比例 1:1 左右)擦拭轮胎。在整个碾压过程中,轮胎压路机不可洒水,以保持高温碾压,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粘轮; c) 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有严重缺陷时进行修整乃至返工。 6.5.4.8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复压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进行,不得随意停顿。压路机碾压段的总长度不超过 50 m。采用不同型号的压路机组合碾压时宜安排每一台压路机作全幅碾压,防止不同部位的压实度不均匀; b) 宜优先采用振动压路机复压。钢轮压路机的静压力应不低于 11t。振动压路机的振动频率宜为35 Hz

42、50 Hz,振幅宜为 0.3 mm0.8 mm。层厚较大时选用高频率大振幅,以产生较大的激振力,厚度较薄时采用高频率低振幅,以防止集料破碎。相邻碾压带重叠宽度为 100 mm200 mm。振动压路机折返时应先停止振动; c) 对路面边缘、 加宽及港湾式停车带等大型压路机难于碾压的部位, 宜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振动夯板作补充碾压。 6.5.4.9 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 2 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6.5.4.10 复压结束后,应由施工人员用 3 m 直尺检测路面的纵向平整度,结合终压及时修补,以保证良好的平整度水平。 6.5.5 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

43、工接缝的处理见规范 JTG F40。 6.5.6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摊铺结束后,应在 24 h 后或路面温度低于 50 后方可开放交通。 DB15/T 14172018 14 7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7.1 一般规定 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管理和验收具体参见JTG F40的要求。 7.2 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7.2.1 胶粉质量控制 橡胶粉进场前应按每l00 t的频率提供全套物理、化学指标的检测报告;进场后应按每200 t的频率进行化学指标的抽检,并按每罐车的频率抽检物理指标。 橡胶粉的掺量应严格按照设计掺量,允许正误差2 %,不允许出现负误差。 7.2.2 胶粉改性沥青的质量控制

44、在寒冷大温差地区,为了确保胶粉沥青的质量,除了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弹性恢复、老化试验外,黏度、车辙因子、疲劳因子以及低温劲度模量都是重要的控制指标。 对于胶粉改性沥青生产检测,如采用现场生产,应每隔1h从生产罐中抽取样品进行检测,如采用成品沥青,应每罐抽检一次。每次检测平行试验应不少于3个样本。现场黏度检测时,其温度应控制在175 ,从取样到试验结束应在1 h内,试验记录应记录试验的时间范围。同时有条件时应对抽检的沥青试样进行DSR和BBR测试,以保证其具有优良的感温特性及较好的低温性能。 以上各试验指标的数据应满足相应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 7.2.3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的质量控制 胶粉

45、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质量控制, 除了一般混合料质量控制的要求外, 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控制: 应严格保证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拌和温度和拌和时间,同时加强拌合楼监控以防止手动下料。 应保证混合料的碾压温度和压实机械的配套。 7.3 胶粉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验收标准 7.3.1 表观质量检测 7.3.1.1 下承层混凝土要求平整、干燥、拉毛符合设计要求,表面无垃圾、浮浆、污渍。 7.3.1.2 防水粘结层粘贴牢固,要求无滑移,无气泡,无皱折,无流淌,无堆积现象。 7.3.1.3 施工完毕后,要求防水粘结层厚度均匀,达到无破洞、漏铺、脱开、翘起、皱折等现象,边角、泄水孔等处理得当。 7.3.2 施工现

46、场检测指标及方法 7.3.2.1 碎石撒布量(热铺型胶粉改性沥青加碎石防水层) 碎石的撒布量是通过碎石撒布车料斗开口大小和撒布车的行车速度来控制的。 在施工前须通过干料反复进行试验,用撒布车通过牛皮纸,进行称重确定撒布速度和撒布量,最终确定撒布车工作参数与撒布量的关系,使碎石的覆盖率达到60 %70 %(约5 kg/m27 kg/m2)。以现场能看见其下的防水粘结层,但车辆及人行走其上不接触防水粘结层为判断标准。撒布石料的质量应符合JTG F40的规定。 DB15/T 14172018 15 7.3.2.2 防水粘结层厚度 防水粘结层厚度在施工现场有三种检测方法: a) 用玻璃按照与现场施工完

47、全相同的设备、方法等取样,然后用卡尺测定其厚度。由于防水层很薄, 在测试中可以用两片玻璃夹住防水层后用卡尺测定, 然后将两片玻璃的厚度减去即是防水层的厚度。 b) 在防水层铺筑完毕后采用针穿刺法在不同的位置扎入防水层,应每 100 m2刺三个点,用卡尺测量其高度,取其平均值。穿刺时应用彩笔做标记、以便修补。 c) 桥面防水层施工完成后, 由检测人员用沥青针入度仪器量测防水层的厚度, 各个测点厚度必须满足技术标准规定, 否则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检测频率可为每 1000 m2 测 4 点取平均值,不足 1000 m2 按 1000 m2 检测。 胶粉改性沥青加碎石防水层的最佳厚度应为1.5

48、mm2 mm。 以上指标均应进行室内试验测试,施工单位在现场如有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场检测。 7.3.2.3 防水层不透水性能 防水粘结层施工完毕, 必须保证其在设计使用期内不透水。 按工地实际防水材料用量(涂膜)和工艺要求在室内制作试件并检测,检测频率如表13。 表13 防水层检测频率 面积 检测组数 试件个数 试验方法 2000 m2 1 3个/组 T0568-2005 20004000 m2 2 4000 m2 3 7.3.2.4 防水粘结层层间剪切性能 作为粘结层, 要求沥青混凝土桥面在夏季高温时, 在不同的行车荷载和不同的行车速度下不出现剪切破坏,防水粘结层在不同的垂直压力和不同

49、的剪切速率下,其层间的抗剪强度满足要求。 7.3.2.5 防水层层间粘结性能 从施工和使用的角度出发,要求材料实干后经车轮辗压不因粘轮而破坏。 7.4 胶粉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验收标准 7.4.1 表观质量检测 外观均匀一致, 与下承层牢固粘结, 不起皮,无松散掉粒。 表观检查随时进行,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4.2 沥青用量 洒布沥青时,在标准尺寸矩形容器内置沥青油毡,称其重量并置于撒布车前5 m10 m,待撒布车经过容器后立即取出再称重量, 以此计算实际撒布量, 再结合沥青撒布车电脑调节装置直到设计撒布量为止。检查频率为每半天1次。 7.4.3 碎石撒布量 DB15/T 14172018

50、16 撒布碎石时,取一标准尺寸矩形容器称其重量,并置于撒布车前已洒布沥青路面的路段最尾处,待撒布车经过容器后立即取出再称其重, 以此计算实际撒布量, 然后通过调节装置直至调到设计撒布量为止。检查频率为每半天1次。 7.5 胶粉改性沥青路面验收标准 7.5.1 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外观、接缝、厚度、宽度、纵断面高程、横坡、压实度等验收标准见 JTG F40。 7.5.2 胶粉改性沥青路面横向力系数、构造深度应符合 5.2.3.4 条要求。 DB15/T 14172018 17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现场生产工艺流程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现场生产工艺流程见图A.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安全文明施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