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秦汉)古代文学简答题.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329929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古代文学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秦汉)古代文学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秦汉)古代文学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秦汉)古代文学简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秦汉)古代文学简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秦汉古代文学简答题 1、过秦论的写作特点:(1)用反复的对比映衬突出其最后的中心论点,造成强大的感情落差,使作品呈现大起大落的气势。A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比。B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比。C陈胜的起义军和六国诸侯进行对比。(2)文章不仅以道路、以逻辑力量服人,而且以感情、以气势的作用动人。A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B使用了大量的铺比,大量的夸张渲染。C一系列关联词与语气词的运用,从而使文章给人一种蝉联不绝。周回反复,一唱三叹的无穷韵味。2、汉大赋的体制特点:散体大赋(又称新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

2、的结构形式,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分较多,铺陈文采,以歌颂为主。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功能。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则是成熟之作。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3、枚乘的七发值得注意的方面(书158-160):(1)对先秦文学的借鉴(2)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3)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

3、用。(4)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4、扬雄之赋(书164-165):其辞赋创作可以44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作品。蜀都赋为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后期有解嘲、太玄赋、逐贫赋和酒赋等。杨雄在晚年对赋的评判性的观点,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等。5、史记的叙事艺术(书175-176): (1)对历史人物特征的准确捕捉和精心选材。如李斯自私、李广善射、扁鹊擅医、信陵君好客、王温舒残酷等。在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不排斥

4、小事。互见法:即把某一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他本人的传记里,而写入他人的传记中。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略写。 (2)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和虚实相生手法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的描写,即是通过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鸿门宴作者只实写了项羽、刘邦一席,而对其他人物包括诸侯王及主要将领则是虚写。 (3)史记中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画人物。如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迎“大梁夷门监者”侯生的经过,即综合运用三种手法。6、史记的风格特征(书181-183):(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

5、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名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2) 浓郁的悲剧气氛 史记也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 (3)强烈的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7、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1、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悲苦与反抗。如东门行2、表现游子的漂泊之悲。如艳歌行3、描写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如白头吟、 陌上桑8、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是:(1)选择富有表现力的镜头。两汉乐府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题在选择

6、叙事对象是,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2)情节比较完整曲折。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是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是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段,那些代表性的作 品都讲述了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塑造了一批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色,绝无雷同。(4)详于叙事二而略于抒情,叙事详略得当。(5)寓言体的创作。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9、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与思妇的闺愁。有的抒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如涉江采芙蓉;有些诗从女性的角度写相思之苦,殷切盼望游子早归,如明月

7、何皎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2)表达渴望进入仕途,能够建功立业的壮志抱负。如今日良宴会。一旦在仕途中遇到挫折,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便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及时行乐。(3)有些诗歌表达希望在短暂的一生中能够使自己扬名后世,追求自身的不朽价值。如回车驾言迈中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4)有的诗歌揭露现实黑暗,抨击末世风俗。在追求功名利禄时,得意者一朝成功,便置同门亲友利益于不顾,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良知。如明月皎夜光说:“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表达出对世态炎凉的怨愤之情。 10、古诗十九

8、首的艺术成就(1)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或融情于景,或寓景于情;或以事传情。A、用比兴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有味。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B、融情于景,寓景于情,则使情、景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景语变成情语。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以生趣盎然的春色美景反衬“荡子妇”孤独、寂寞的伤情,其情愈见其哀。 C、以事传情即选择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事件进行渲染,从而达到抒情的效果。如西北有高楼写一个具有建功立业之志的文士的复杂心情,就是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进行的。 (2) 古诗十九首的语

9、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借鉴民歌手法 ,务求平淡,语言浅显,但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11、曹植后期诗歌的思想内容(书26-27):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一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形二是以思妇、弃妇形象寄托身世,言志抒情。如七哀描写思妇怀念游子的哀怨,主旨在于托男女以喻君臣,吐露作者对曹丕父子压制自己的怨恨。三是表现壮志难酬的愤激不平之情的述志诗,曹植用世之心,屡屡诉诸诗赋。如杂诗表达愿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充满了感慨之音。吁嗟篇一诗以转蓬自喻,形象地描写出“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写出漂

10、泊不定的生活,显示了内心的悲愤。四是游仙诗,曹植在现实中抑郁不得志,于是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从而写出一些游仙诗。如远游篇游仙诗、仙人篇等,虚构出纯洁明净的神仙境界,与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形成对比,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理想。12、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书63-64):(1)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守拙与设俗、园田与尘网,体现出诗人归田后无比喜悦的心情。(2)有的田园诗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真实而又具体。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三。诗歌写出了由仕途归隐田园的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11、。(3)有的田园诗写自己的穷困生活和农村的凋敝状况。如归园田居其四。通过诗可以隐约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荒凉衰败的面貌。(4)追求心目中的理想社会。13、陶诗的艺术成就:(1)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日常生活诗化,是他的开创,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了审美对象。注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話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呈現出清明淡远的意境,达到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2)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事的和谐交融。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可为代表。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不仅有艺术上的满足,

12、而且有思想上的启迪。(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描寫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雞犬、豆苗、桑麻、窮巷等,這些平常事物一經詩人點化便有生活情趣,出現警策。(4)其散文以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为最有名。(5)陶渊明的辞赋主要有归去来兮辞。14、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书88-89):(1)从写意到摹象。陶侧重写意,谢侧重描摹山水景观。(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诗启示性强,谢诗写实性强。15、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有如下特色 :(1)客观精细地描绘山水景物之本来面貌,揭示山水景物

13、固有的美感。(2)从艺术表现上看,谢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雕细刻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3)谢灵运山水诗有一基本的结构模式:即通常采取“记出游写景物抒理思”的三段式结构。单一而少变化。前后两部分往往枯燥乏味,有价值的主要是中间部分。这种结构模式必然带来有句无篇有名句而少佳篇的缺陷。(4)大谢山水诗总体风格是富艳精工,典丽厚重。16、鲍照对七言体的贡献: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五言句与七言句交错使用,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

14、体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17、谢眺的贡献(书104-106):其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体现在:(1)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避免了大谢诗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清新流丽的风格。(2)在新体诗的探索方面,他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谢朓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18、北地三才:(1)温子昇:在北朝享有盛名,曾被梁武帝誉为“曹植、陆机复生于北

15、土”(魏书本传) ,诗风清婉,辞藻华美,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代表作捣衣诗写秋夜闺中女子思念远戍亲人的深长情思及对和平团聚的渴望。(2)邢邵:有“北间第一才士”之美誉,诗文以模仿魏晋或南朝人为主,尤好沈约之作。其冬日伤志篇风格刚健质朴,直逼魏晋之风。(3)魏收:工于诗赋,赋作亡佚,诗篇多仿效南朝风格,尤好任昉。有魏书传世。以下根据其他提纲补充:1、 张衡归田赋的艺术特色: (1)它以四言和六言交错成文,颇有节奏,而又讲究压韵(每四节共用四韵,一节一韵),音韵流利,故基本上是 四六句的骈体韵文,可视为后世骈赋的发端。(2)在语言风格上它也同过去的作品有较大区别:既不追求词藻的铺张,也不讲究气势的排

16、荡,而是力求用精练雅致的语言去表现鲜明的意境。2、枚乘七发主旨:说明腐朽糜烂的享乐生活是致病的根源,而听取“要言妙道”以提高思想觉悟是治病的最好药石。其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3、简述赋的发展历程:汉赋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形成、鼎盛、模拟和转变四个阶段。汉赋的形成期: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约六七十年。赋家主要追随楚辞的余绪,形成骚体赋。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吊屈原赋、 枚乘吊屈原赋 ,其他还有淮南小山、严忌、陆贾等人。汉赋的鼎盛

17、期:汉武帝元光元年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134前8年),共一百二十余年。这时期的赋,已由汉初的骚体赋演变为散体大赋,亦称逞辞大赋、新体赋。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东方朔、枚皋、王褒。汉赋的模拟期: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叶(前6年公元105年),约110年。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是扬雄甘泉赋、班彪和班固。 汉赋的转变期:从东汉中叶直至汉末,约80年。这个时期的赋家,以张衡、赵壹剌世疾邪赋和蔡邕为代表。4、汉代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此诗歌咏汉文帝时缇萦救父的故事。诗只叙述原委,缺乏形象描绘,诗品评为“质木

18、无文”,远远没有成熟。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今存五言诗有名可考者,即有张衡同声歌、郦炎见志诗二首、秦嘉赠妇诗三首、赵壹疾邪诗、蔡邕翠鸟诗。这些诗颇具情采,说明五言诗已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可以说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往往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明月何皎皎。(2)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涵咏不尽的艺术效果。(3)明白晓畅、浅近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是古诗十九首语言的重要特色。5、西汉政论文: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刘安淮南子、刘向战国策、王充论衡6.史记写作目的: “究天人之

19、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所谓“究天人之际”,是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所谓通古今之变,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 “原始察终,见盛现衰”。所谓“成一家之言”,是要借这样一部历史著作,表达出他独到的历史哲学,表现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司马迁反对严刑重罚,主张清净无为,所以凡反对暴政,反抗强权的历史人物,司马迁都给予了热情赞颂。他就是根据这个标准对历史人物进行褒贬的来寄寓他的政治理想和爱憎感情。 总之,以上三句话不独说明了司马迁的写作目的,也说明了写作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家的高远目光。7、司马迁与写作史记关系密切的3件事:(1)家世与

20、家庭。司马谈任太史令时,曾想修一部史书但未能如愿就赍志以殁了。他临死时郑重地嘱托司马迁.司马迁后来发愤著述,动力之一就是其父的遗嘱。(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第一次是,他二十岁时,他游历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山东河南等地。三十五岁时,他又作了第二次大游历。他奉汉武帝之命令,去巡视四川南部和云南边境一带。第三次是汉武帝元封元年,他扈从汉武帝出外巡狩。 (3)李陵之祸。天汉二年,司马迁42岁 。以“诬上” 罪,遭受“腐刑”。生死观与士节观的矛盾。8、建安文学的风格特征和时代特色:(1)俊才云集,群星灿烂,形成了诗歌史上第一个文学集团邺下文学集团。(2)确立了“建安风骨”的诗学典范。 建安风骨是思想情感和艺

21、术表现两方面的统一。建安作家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品尝过时局的艰辛,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抒发了伤时悯乱的感慨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在凄苦的音调里激荡着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抒情直接,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把这种新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3)开辟了五言诗创作的新境界。 建安诗人勇于创新,使诗歌脱离了四言的格局,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可谓五言腾踊,云蒸霞蔚,五言诗成为“居文词之要”的流行诗体,第一次掀起了文人五言诗创作的高潮。9、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是:第一,社会生活的动乱。第二,学术思想

22、的变化。第三,文学自身的进步。第四,文学批评的发展。第五,曹氏父子的提倡。 10、曹操短歌行的思想主题:抒发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而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宽广胸怀。11、王粲七哀诗的思想艺术特色: 七哀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它真实,就在于它忠实的记录了战乱的真实画面,真挚地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它没有丝毫的形容和夸张,也不加任何的修辞和发挥。但唯其真实,这幅历史画卷才能催人泪下,感人肺腑。12、蔡琰悲愤诗的思想艺术特色:“悲愤之史诗,时代之实录” 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杰出的长篇叙事诗。13、曹植诗歌创作成就:

23、-五言诗的集大成者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也是建安诗人中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作家。他广泛利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为以抒情为主,善用比喻,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曹植的诗既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既不同于其父的古直沉雄,也大别于其兄的清丽哀婉,在建安诗人中独树一帜。把文人五言讲坛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 14、白马篇艺术创作成就:诗以言志。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游侠英雄,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这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五言诗。曹植在诗中运用

24、了乐府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善于吸取民歌营养;讲究炼字炼句和运用对偶,注意文句的华美,对偶整齐琅琅上口。曹植在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15、正史文学与建安文学的不同点:建安文学比较重视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的理想抱负,风格苍凉慷慨,刚健有力。正始文学主要是对恐怖政治的揭露,对社会习俗讽刺,与对人生祸福的嗟叹。诗风比较隐晦曲折,旨意遥深。 16、阮籍“咏怀诗”及其艺术成就:文学地位: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艺术特色:阮籍的咏怀诗充满

25、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者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或者直接慨叹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17、左思的文学地位:左思的诗继承和发扬了汉魏诗的优良传统,情调慷慨,语言简劲,才力充沛,风骨兼备,在西晋诗坛上超然独拔,而有“左思风力”之称。左思咏史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打破了“咏史诗”的传统写法,开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先河,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左思的变化“咏史”,到唐代已成为“咏史诗”的正宗,变体转化为正体,从而创造出既新又美的艺术境界。左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与他的咏史诗分不开的。 18、太康体的内涵:所谓“太康体”是指诗歌创作多追求形式之华美

26、,内容则比建安、正始贫弱,生气与力度亦弱于建安、正始。太康诗人追求形式华美,从积极的角度说,可以说是文学更加自觉的一种表现,其缺点是未能正确地处理好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南北朝之末,其教训是值得总结的。在这些作家中,陆机、潘岳并称“潘陆”,陆机被称为“太康之英”,代表了西晋文学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文风的主流,左思这位非主流作家则代表了西晋文学的最高成就。19 、陶渊明饮酒的艺术分析诗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交融,浑然一体。这首诗写景精妙独到。作者选取了自然实景但更多的是写意中之景。对自然实景,作者好似随手写入,写得非常简洁、淡然,充分显示了作者不重描绘、不重形似,重点、重写意的特点。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中和对人生的哲理的领悟中,达到客观之景和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亦即在超尘脱俗的境界中达到了“净化”程度的思想。20、贾谊的政论散文的特点:善于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感情落差,构思精巧,说理透辟,富于文采,善于铺陈,感情充沛,气势浩荡,有战国纵横家散文之遗风。21.过秦论的创作特点:(1)主题鲜明,结构谨严,紧密围绕中心选材;(2)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3)比喻、对偶、排比、铺陈、对比手法的运用。贾谊是汉初辞赋大家,此文在语言运用上具有明显的赋化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