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doc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1329058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毕 业 设 计 题 目: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 目录1、 我国高速铁路路基的发展情况.31.1 路基主要研究的课题及成果31.2 客运专线的有关研究及成果41.3 我国客运专线路基工程达到的技术水平及特点42、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中路基的主要内容.82.1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原则.82.2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83、 高速铁路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及方法.203.1 我国高速铁路地基处理状况概述203.2 高速铁路地基处理原则233.3 高速铁路的主要地基处理方法233.4 高速铁路地基处理存在的技术问题363.5 高速铁路地基处理的建议364、 路基填筑压实工艺及方法.374.1 路堤下部及基床底层填

2、筑374.2 基床表层填筑374.3 过渡段填筑374.4 改良土填筑.374.5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394.6 沉降观测一般规定405、 路基施工检测技术.405.1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405.2 动力触探试验415.3 钻芯取样试验415.4 K30试验.415.5 变形模量试验425.6 动态变形模量Evd.435.7 核子密度仪试验44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一、我国高速铁路路基的发展情况 路基工程是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工程,在线下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铁路向高速化发展,路基标准及施工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列车高速、平稳、舒适和安全的技术指标。我国客运专线铁路路基的技术标准及主

3、要参数,是九十年代以来在高速铁路“八五”、“九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和建设的经验;在设计过程中借鉴、消化、吸收了国外铁路设计新方法和新标准;结合秦沈线的实际情况,并经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国内专家的论证而最终确定的。1.1 路基主要研究的课题及成果1.1.1“八五”“九五”路基主要研究的课题高速铁路路基技术条件的研究(19931995) 高速列车作用下地基弹塑性与刚度的研究 (19931995) 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及变形控制值的研究(19951997) 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工后沉降标准的研究 (19951997) 高速铁路路基与桥梁过渡段技术措施的研究 (19951997) 1

4、.1.2秦沈客运专线路基科研试验的主要项目(20002003)软土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试验研究 路基施工工艺、质量检测方法和标准的试验 路桥过渡段设置方法试验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技术处理路基试验 不同基床表层结构及路基、轨道动态试验研究 1.1.3高速铁路(京沪)路基工程试验研究项目京沪高速铁路路基结构形式及填料改良优化研究 (19971998) (高速铁路)路基和桩基沉降控制的试验研究 (19992001)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的试验研究 (20022003)高速铁路软土和液化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试验研究(20022003) 高速铁路液化土地基加固技术的试验研究(20032004) 1.1.4客运专线

5、路基工程试验研究项目 随着客运专线的大规模规划建设,针对客运专线通过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地质地段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 主要有:合宁线低路堤基床和路堑基床进行动力特性及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2004) 合宁线原状地基土的膨胀力试验研究 (2004) 铁路路基基床结构设计方法及参数的研究(20052007)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与沉降观测 20062008)1.2 客运专线的有关研究及成果1.2.1设计规范:时速200公里新建铁路线桥隧站设计暂行规定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无砟轨道设计技术条件无砟轨道铁路设计

6、指南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京沪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技术条件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1.2.2施工、验收及提速规范:秦沈客运专线铁路路基施工技术细则(试行)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变形模量Ev2检测规程(试行)客运专线路基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既有线提速200km/h技术条件(试行)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指南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1.2.3指导现场施工的科研试验段 在制定客运专线的有关技术规范的过程中,还进行了秦沈客运专线的工程实践,以及宁启线高速铁

7、路软基处理试验段、昆山高速铁路软基处理试验段、合宁线膨胀土地基处理试验段等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工作。 随着大规模的建设各条客运专线施工前都有指导施工的科研试验段。1.3 我国客运专线路基工程达到的技术水平及特点 1.3.1 秦沈客运专线 秦沈客运专线1999年8月16日全面开工建设,2003年10月12日正式开通运营。全线总长405 km,路基335 km,占线路长度的83%。运营时速200km/h,有砟轨道结构。(1)路基填筑质量标准高 秦沈客运专线提出路基填筑采用双控压实标准的新概念。秦沈线路基施工标准较目前的国铁标准提高了很多,路基填筑根据不同部位,提出了压实系数K、地基系数K30、孔隙率n

8、等压实标准。 秦沈客运专线沿线填料种类很多,有些粉质土和粉细砂,经现场试验达不到K30标准,通过专家论证和反复试验,进行了物理改良处理。沿线大量的山皮土属粗粒土,在重型击实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可击实性,属于级配良好的填料,但压实后达不到孔隙率n的要求,同样经专家论证和反复试验,提出对可击实性山皮土采用压实系数K和地基系数K30作为双控指标。秦沈线路基填筑充分体现了新技术和高标准。 (2)路基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强化结构 铁路路基的基床表层是路基直接承受列车动荷载的部分,是路基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秦沈线首次在基床表层采用了60cm厚的级配碎石结构。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线路强度,使路基更加坚固、稳定

9、,并具有一定的刚度;均匀扩散作用到基床土面上的动应力,使其不超出下部基床土的容许动强度;隔离作用,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砟层;防止雨水浸入使基床软化,防止发生翻浆冒泥等基床病害;满足基床防冻等特殊要求。 为保证级配碎石的施工质量,施工技术细则中对级配碎石的材料质量、颗粒粒径级配范围、含水量、拌合、摊铺及碾压工艺和压实质量控制方法等提出了技术要求,施工过程中进行了严格地控制。(3)路桥及横向构筑物间设置过渡段 路桥及横向构筑物间的过渡段,是以往设计及施工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既有线发生路基病害的重要部位。由于桥台与路堤的刚度相差显著,高速列车通过时对轨道结构及列车自身会产生冲击,从而降低列车

10、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度,加快结构物和车辆的损坏。 为此,在秦沈客运专线的设计中,为保证列车高速运行时的平稳舒适,对路桥过渡段采用了刚度过渡的设计方法。在桥台后一定范围内,采用刚度较大的级配碎石作为过渡填筑段,与路堤相接处采用1:2的斜坡过渡。(4)严格控制路基变形和工后沉降秦沈客运专线工后沉降要求一般地段15cm(年沉降量不得大于4cm),路桥过渡段8cm(年沉降量不得大于3cm)。运营期间的弹塑性变形主要发生在路基本体部分和地基部分。秦沈线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其压实标准高K30190Mpa/m,表层弹性模量可达200Mpa,基床底层的K30110Mpa/m,基床底层以下的K3090Mpa/m

11、,路基本体部分的弹塑性变形可满足运营动荷载的要求。地基的沉降变形控制是秦沈线的关键和重点。 (5)路基动态设计 秦沈线有93km的松软土和软土路基,占全线总长度的比例较大,为了有效地控制工后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开展了路基动态设计。为此,在每个松软、软土地基工点及台尾过渡段、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及边坡坡脚之外设置沉降和位移观测设备,全线共设置了720个观测断面,及时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 根据沉降观测资料及沉降发展趋势、工期要求等,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预压土高度,确定预压土卸荷时间,提出基床底层顶面抬高值,以及铺轨前对路基进行评估及合理确定铺轨时间,以确保铺轨后路基工后沉降量与沉降速率控制在允许范

12、围内。路基动态设计的成果为后续的轨道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6)路基质量评估 针对秦沈线箱梁运架过程中的路基安全稳定问题及铺轨前路基质量状况进行了路基质量评估工作。秦沈线大部分桥梁为预制梁,梁体结构尺寸及重量均较大,其中24m双线整孔箱梁重达540t,加上运架设备总重已超过800t。通过路基运架远超过设计荷载,为保证秦沈通过运架梁段的路基安全稳定,特对高填方、桥头及软基地段进行安全监测评估,确保了箱梁运架的顺利完成。为保证铺轨前路基满足工后沉降要求及路基表层符合设计要求,分段对全线路基进行了施工质量状况调查、沉降观测分析、表层抽检、地质雷达检测等工作,进一步保证了铺轨前的路基质量。(7)地基处

13、理的种类多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结合秦沈铁路路基的工后沉降要求,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的地基土选用了合理的10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对于浅层软弱地基采用了换填碾压处理、或换填砂垫层处理。对于深层软基的主要地段采用了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的排水固结加预压的处理方法。对于工后沉降要求高及路桥过渡段,根据地质条件和经济对比,采用了砂桩、碎石桩、粉喷桩、搅拌桩、旋喷桩等地基处理方法。对于有地震液化的粉土或粉细砂层的地基段,采用了挤密砂桩的处理方法。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在秦沈线得到了成功地应用,为今后我国客运专线的设计施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3.2 京津城际铁路 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城际铁路。该工

14、程连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2005年7月4日开工建设, 2008年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全线总长119.4 km,无砟轨道结构,路基13.14km,其中区间路基6处/8443.33m,车站路基3处/5610.15m,占线路长度的11%。路基分布于北京、天津市内和亦庄、永乐、武清站,总延长为18.9km。 (1)无砟轨道路基京津城际采用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引进德国博格板结构形式,经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中国铁路二型轨道板板重9.6吨,长6.45米,宽2.55米,厚0.2米 。 路基作为轨道的基础,表层采用级配碎石、路基压实采用双控指标密度和刚度。路桥、路涵采用级配碎石过渡段衔接。 无砟轨道结构

15、要求路基的沉降要小。(2)路基工后沉降标准高 作为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为15mm。无砟轨道结构沉降调整范围是由扣件高度决定的。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沉降观测,京津采用了沉降板和剖面沉降管的方法进行沉降观测,并通过沉降评估,控制路基的工后沉降满足15mm的要求。 京津地区软土深厚,局部地段由于抽取地下水还存在区域性沉降,为保证无砟轨道的高平顺性,大部分地段采用桥梁通过,车站路基段采用较强的桩板、桩网地基处理方法。(3)软土地基处理强 考虑无砟轨道结构、路基工后沉降为15mm,京津城际的地基处理,深度30m以内采用CFG桩,深度30m以上采用预制混凝土打入桩。考虑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正线采用桩板(筏

16、)结构,站线采用桩网结构。1.3.3 武广客运专线 武广客运专线2005年6月23日开工建设,2009年12月26日开通运营,正线全长962 km,路基长度320.4km,占全长的33.3%。设计时速350km/h,无砟轨道结构。(1)无砟轨道路基 武广客运专线主要采用CRTS I 型双块式雷达(Rheda)2000无砟轨道结构。 路基作为轨道的基础,表层采用级配碎石、路基压实采用双控指标密度和刚度。路桥、路涵采用级配碎石过渡段衔接。 无砟轨道结构要求路基的沉降要小。(2)路基工后沉降标准高 作为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为15mm。无砟轨道结构沉降调整范围是由扣件高度决定的。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沉降

17、观测,武广客运专线主要采用沉降板的方法进行沉降观测,并通过沉降评估,控制路基的工后沉降满足15mm的要求。(3)地基处理方法多 武广客运专线沿线地形地质情况复杂,红黏土、软土及松软土分布广泛,主要特殊地质路基和不良地质路基有:水塘路堑、地下水发育路堑、软土、松软土地基处理路基、膨胀土路基、液化土路基、顺层路堑、堆积体路基、岩溶路基、人为坑洞地段路基、危岩落石地段等路基。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浅层采用换填、强夯及冲击压实,深层采用搅拌桩、旋喷桩、CFG桩、预应力管桩、混凝土桩的桩网结构和桩板结构等处理方法。岩溶地段采用注浆、灌砂、回填片石、嵌补、钢筋混凝土盖板等方法。 其中CFG桩是主要的路基基底

18、处理形式。1.3.4 郑西客运专线 郑西客运专线2005年9月25日开工建设,2010年2月6日开通运营,全长484.518 km(其中正线长456.639 km),路基长度104.3 km,占全长的22.7%。 设计速度350km/h,无砟轨道结构。(1)无砟轨道路基 郑西客运专线采用双块式德国旭普林无砟轨道结构。 路基作为轨道的基础,表层采用级配碎石、路基压实采用双控指标密度和刚度。路桥、路涵采用级配碎石过渡段衔接。 无砟轨道结构要求路基的沉降要小。(2)路基工后沉降标准高 作为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为15mm。无砟轨道结构沉降调整范围是由扣件高度决定的。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沉降观测,郑西客运

19、专线主要采用沉降板的方法进行沉降观测,并通过沉降评估,控制路基的工后沉降满足15mm的要求。(3)地基处理有针对性 郑西主要为湿陷性黄土、松软土、地震液化以及水塘等,而且绝大部分地基的上部为湿陷性黄土,下部为松软土(如饱和黄土、饱和黏性土等)或液化土。 地基处理采用了:换填灰土、冲击碾压、强夯、碎石挤密桩、水泥土挤密桩、柱锤冲扩桩、CFG桩及钻孔桩桩板结构等方法, 以水泥土挤密桩和CFG桩作为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地基处理形式。 二、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中路基的主要内容2.1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原则(1)路基是土工结构物应考虑路基填料类型、结构尺寸和压实标准等(2)路基是轨道的基础应考虑路基结构有足够的刚度

20、、稳定性和平顺性的要求。即应考虑路基表层刚度、工后沉降控制、路桥过渡处理等。(3)路基主体应是免维修结构在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面不得出现路基病害。2.2高速铁路设计规范6 路 基6.1.1 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6.1.2 路基主体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路基排水设施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路基边坡防护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60年。6.1.3 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

21、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载能力。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6.1.4 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符合高速铁路的技术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6.1.5 路基填料最大粒径在基床底层内应小于60mm,在基床以下路堤内应小于75mm。6.1.6 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6.1.7 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

22、匀变化。6.1.8 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6.1.9 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符合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6.1.10 路基防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6.1.11 路基设计应符

23、合防灾减灾要求,提高路基抵抗降雨、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6.1.12 路基上的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6.1.12的规定。6.1.13 车站两端正线、利用既有铁路地段、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等路基设计标准按其设计最高速度确定,路基基床结构变化处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渐变段。6.1.14 路基工程应加强接口设计,合理设置电缆槽、电缆过轨、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及综合接地等相关工程,避免因相关工程影响路基防排水系统、路基强度及稳定。6.2.1 无砟轨道支承层(或底座)底部范围内路基面可水平设置,支承层(或底座)外侧路基面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

24、坡。有砟轨道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6.2.2 有砟轨道路基两侧的路肩宽度,双线不应小于1.4m,单线不应小于1.5m。6.2.3 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应符合表6.2.3的规定。6.2.4 路基面在无砟轨道正线曲线地段一般不加宽,当轨道结构和接触网支柱等设施的设置有特殊要求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有砟轨道正线曲线地段加宽值应在曲线外侧按表6.2.4的规定加宽。曲线加宽值应在缓和曲线内渐变。6.2.5 路基标准横断面如图6.2.5-18所示。6.3.1 路基基床应由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构成。基床表层厚度无砟轨道为0.

25、4m,有砟轨道为0.7m,基床底层厚度为2.3m。6.3.2 基床表层应填筑级配碎石,压实标准应符合表6.3.2-1的规定。其材料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材料由开山块石、天然卵石或砂砾石经破碎筛选而成。2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的粒径级配应符合表6.3.2-2的规定。其不均匀系数Cu不得小于15,0.02mm以下颗粒质量百分率不得大于3%。粒径级配曲线如图6.3.2所示。3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与下部填土之间应符合D154d85的要求。当不符合要求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4 在粒径大于22.4m

26、m的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颗粒所占的质量百分率不小于30%。5 级配碎石粒径大于1.7mm颗粒的洛杉矶磨耗率不大于30%,硫酸钠溶液浸泡损失率不大于6%。 粒径小于0.5mm的细颗粒的液限不大于25%,塑性指数小于6。不得含有黏土及其它杂质。6.3.3基床底层应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A、B组填料粒径级配应符合压实性能要求,寒冷地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应符合防冻胀要求。基床底层压实标准应符合表6.3.3的规定。6.4.1 基床以下路堤宜选用A、B组填料和C组碎石、砾石类填料,其粒径级配应符合压实性能要求;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基床以下路堤压实标准应符合表6.4.1的规定。

27、6.4.2 路基工后沉降应符合下列规定:1 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符合扣件调整能力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mm;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符合式6.4.2的要求时,允许的工后沉降为30mm。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工后沉降差不应大于5mm,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2 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符合表6.4.2要求。6.4.3 路基的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作用时不应小于1.25。6.4.4 软土地基沉降可按本规范附录B计算,沉降计算值应经实际工程观测资料检验修正。6.4.5 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应结合工程实际,选择代表性地段提前修筑试验

28、段。6.4.6 受洪水或河流冲刷及受水浸泡的路堤部位,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渗水性材料填筑,并应放缓边坡坡率、设置边坡平台、加强边坡防护。6.4.7 雨季滞水及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段,浸水影响范围应以渗水性材料填筑,并应采取排水疏导措施。6.4.8 在高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距地表不大于0.5m)的黏性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路堤底部应填筑渗水性材料。有条件时,宜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6.4.9 路堤边坡坡率可根据路基填料、路堤高度、地震力、基底地质条件、水文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6.4.10 地震区路堤应选用震动稳定性较好的填料,基底垫层材料应采用碎石(卵石)或粗砂夹碎(卵)石,不得采用细砂或中砂。6

29、.4.11 在可液化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填、设置反压护道或地基加固等抗震措施。6.4.12 黄土地段路基应加强防排水措施,采取封闭防水、拦截、疏导的处理原则,设置防冲刷、防渗漏和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综合排水设施及防护工程,并妥善处理农田水利设施与路基的相互干扰。当黄土具湿陷性或压缩性较高时,应根据地基土层性质、路堤填高、路基变形控制要求,确定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采用无砟轨道时,应采取可靠措施,消除地基湿陷性的影响。6.4.13 岩溶地段路基应结合工程实际(岩溶地表形态、地表径流、地下水活动等)判别岩溶对路基工程的危害性,选择适宜的处理措施。6.4.14 人为坑洞地段路基应根据坑

30、洞的形成年代、埋深、坑洞高度、顶板岩性及力学性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分别采用明挖回填或钻孔充填、注浆等工程措施。6.4.15 膨胀土路基应分析膨胀土作为地基的变形特性,可采取挖除换填等处理措施,并加强防排水及边坡防护工程。6.5.1 不易风化的硬质岩基床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1 铺设无砟轨道时,开挖至路基面,直接在开挖面上施做支承层或底座。2 铺设有砟轨道时,开挖至路基面以下0.2m处,开挖面由路基中心向两侧设4的横向排水坡,其上填筑级配碎石。3 开挖面上的松动岩石应予清除。开挖面不平整处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5的混凝土嵌补。6.5.2 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及土质基床应满足

31、本规范第6.3.2条和第6.3.3条的要求;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应无Ps1.5MPa或00.18MPa的土层。不能满足时,应进行加固处理,并符合下列规定:1 基床表层应换填级配碎石,并符合第6.3.2条要求。2 天然地基符合基床底层土质要求时,可采取翻挖回填或加强碾压夯实的措施。3 天然地基不符合基床底层土质要求时,可采取换填、地基改良或加固措施,换填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分析确定。4 基床翻挖、换填或改良、加固处理时,应采取加强排水和防渗措施,分层压实应执行基床相应部位标准。6.5.3 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的基床部分应视具体情况进行挖除换填、设置隔水防渗等措施,基床以下的膨胀土、湿陷性黄土

32、等应在路基变形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封闭防水、排水或地基处理措施。 6.5.4 半填半挖路基轨道下横跨挖方与填方时,挖方部分可通过换填调整与填方部分的强度及刚度差异,换填厚度宜根据填方部分高度及地基条件确定。6.5.5 路堑均应设置侧沟平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0m。在土石分界处、透水和不透水层交界面处及路堑边坡高度较大时,均应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2.0m,并应符合路堑边坡稳定性要求,边坡平台上应做好防水及加固措施。6.5.6 路堑边坡形式和坡率应根据地层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条件、防排水措施及施工方法等因素通过力学分析综合确定。6.6.1 路堤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可采用沿线路

33、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如图 6.6.1所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过渡段长度按式6.6.1确定,且不小于20m。式中L过渡段长度(m);H台后路堤高度(m);h基床表层厚度(m);a倒梯形底部沿线路方向长度,取35m;n常数,取25。2 过渡段路基基床表层应符合本规范第6.3.2条的要求,并掺入5%水泥。基床表层以下倒梯形部分分层填筑掺入3%水泥的级配碎石,级配碎石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6.6.1的规定,压实标准应符合压实系数K0.95、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3 过渡段桥台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灰土分层填筑并用小型机具碾压密实,混凝土应满足设计强度要求,

34、碎石、灰土填筑应满足Evd30MPa。4 过渡段地基需要加固时应考虑与相邻地段协调渐变。5 过渡段还应符合轨道特殊结构的要求。6 过渡段路堤应与其连接的路堤同时施工,并按大致相同的高度分层填筑。距离台背2.0m范围内应用小型机具碾压密实并适当减小分层填筑厚度。7 过渡段处理措施及施工工艺应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试验。6.6.2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可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如图6.6.2所示。横向结构物顶部及过渡段路基基床表层应符合本规范第6.3.2条要求;过渡段填料、压实标准及基坑回填应符合本规范第6.6.1条的规定,寒冷地区过渡段设置应充分考虑与

35、横向结构物接触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的防冻,如图6.6.2-2所示。横向结构物顶面填土厚度不大于1.0m时,横向结构物及两侧20m范围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应掺加5%水泥,如图6.6.2-3所示。6.6.3 路堤与路堑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可采用下列设置方式:1 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硬质岩石路堑时,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左右。并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如图6.6.3-1。过渡段填筑要求应符合第6.6.1条第2款的规定。2 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左右。如图6.6.3-2,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应与路堤相应位置相同。6.6

36、.4 土质、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与隧道连接地段,应设置过渡段,并采用渐变厚度的混凝土或掺入5%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6.6.5 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连接处路基应设置过渡段,并符合轨道形式过渡要求。6.6.6 两桥之间、桥隧之间及两隧之间的短路基宜采取适宜措施,平顺过渡;当两桥间为小于150m非硬质岩路堑时,路基基础可采用桩板结构或保证刚度平顺过渡的工程措施。6.7.1 路基排水设施设计降雨的重现期为50年。6.7.2 路基面排水设计应综合考虑轨道形式、电缆槽、接触网立柱基础、声屏障基础等因素。线间排水应根据线路、气候条件及对轨道电路的影响等综合考虑,有条件时,优先采用横向直排方式。当轨道结构要

37、求采用集水井排水时,集水井的位置、排水管的材质和结构尺寸及埋设深度和方式应根据荷载、降雨量和防冻、防渗要求等综合确定。6.7.3 侧沟、天沟、排水沟应采用混凝土浇筑或预制拼装,不得采用浆砌片石。6.7.4 低矮路堤或路堑地段,地下水位较高或无固定含水层时,可采用明沟、排水槽、渗水暗沟、边坡渗沟、支撑渗沟等设施排除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水或固定含水层危害路基时,可采用渗水隧洞、渗井、渗管或仰斜式钻孔等设施排除地下水。渗水暗沟等地下排水设施应设置反滤层。渗水暗沟和渗水隧洞的纵坡不宜小于5,条件困难时亦不应小于2,在出口位置应采用较陡纵坡。在易产生冻害的地区,渗水暗沟和渗水隧洞应设置在最大冻结深度以

38、下不小于0.25m处,或采用必要的防冻设施。严寒地区出水口应采取防冻措施。6.7.5 路基排水设备应与桥涵、隧道、车站等排水设施衔接配合,与水土保持及农田水利设施的综合利用相结合。排水设施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路堤地段在天然护道外,单侧或双侧设置排水沟。2 路堑地段应于路肩两侧设置侧沟,堑顶以外单侧或双侧设置天沟。3 年降水量大于等于400mm地区,路堑边坡平台宜设置截水沟。4 地面横坡明显地段的排水沟、天沟可在横坡上方一侧设置。当地面横坡不明显时,宜在路基两侧设置。5 地面排水设施的纵坡不应小于2。6 排水沟沟顶应高出设计水位不小于0.2m。7 天沟不应向路堑侧沟排水,受地形限制需排入侧沟

39、时,必须设置急流槽,并根据流量调整下游侧沟截面尺寸。6.7.6 路基排水宜根据所处地点排水条件纳入相关排水工程系统设计。6.8.1 路堤边坡应设置坡面防护工程,根据周围环境、填料性质、气候条件、边坡高度、浸水及冲刷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防护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1 当路堤边坡适宜进行植物防护,且能保证路基边坡的稳定时,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措施,不宜采用全坡面圬工防护。 2 当路堤边坡高度较高时,可在两侧边坡内分层铺设宽度不小于3m的土工格栅等土工合成材料。3浸水地段受水流冲刷的路基边坡应根据流速、流向及冲刷深度,采用抗冲刷能力强的防护措施。6.8.2 土质、软质岩及全、强风化的硬质岩路堑的边坡坡

40、面(含边坡平台、侧沟平台)均应进行防护或加固,并符合下列规定:1 土质路堑边坡可采用植物防护措施,较高的土质路堑边坡视地层性质可采取骨架或锚杆框架梁等措施。2 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路堑应根据岩体结构、结构面产状、风化程度、地下水及气候条件等确定边坡加固措施,可采用喷混植生、锚杆框架梁内喷混或客土植生等措施防护。6.8.3 较完整的硬质岩路堑边坡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并结合嵌补及锚杆框架梁防护。当边坡岩体破碎、节理发育时,根据边坡高度可采用喷混植生、锚杆框架内梁内喷混或客土植生等措施防护,边坡较高时可在锚杆框架梁内打设锚杆挂钢绳网防护。6.8.4 骨架护坡一般应采用带截水槽的结构,骨架埋置深度应

41、大于0.6m,间距不宜大于3m。6.8.5 地下水发育及膨胀土路堑边坡宜结合边坡防护,采用边坡支撑渗沟加固,必要时结合深层排水孔加强地下水排泄。6.9.1 在陡坡路基、深路堑、临近城镇等地段,为保证路基边坡稳定,降低边坡高度,减少拆迁和占地,可设置支挡结构。6.9.2 支挡结构物计算时,列车及轨道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可按表6.1.12进行设计,当路肩墙高度较低时,可采用路基面满铺荷载模式计算。运架梁车通过时,路堤及路肩支挡结构应考虑运架梁车等特殊荷载的影响。6.9.3 运架梁车荷载宜换算为双土柱,采用式6.9.3进行荷载换算:式中:N横向分布的车辆数,取1; G1辆车的重力,按重车计算(

42、kN); B0横向分布车辆轮胎中心之间的宽度加单侧轮胎外缘之间的距离(m); L前后轴距加轮胎纵向着地长度(m); 土的重度( kN/m3)。6.9.4 在城市及风景区周边宜根据现场条件,采用与周围景观协调的悬臂式、扶壁式、桩板式及加筋土挡墙等轻型支挡结构。地震区宜采用加筋土挡墙等柔性支挡结构。6.9.5 重力式支挡结构高度,路堤墙不宜大于6m,路肩墙不宜大于8m。6.9.6 重力式挡土墙应采用混凝土砌筑,墙背反滤层宜采用袋装砂夹卵砾石或土工合成材料。6.10.1 在路基上铺设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以保证路基变形符合相关要求。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符合要求时,应继续观测或者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6.10.2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可设置沉降板、观测桩或剖面沉降观测装置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应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2 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宜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铁路地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