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6∕T 1342-2020 儿童福利机构(3岁~15岁)康教融合服务规范(江西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30660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6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T 1342-2020 儿童福利机构(3岁~15岁)康教融合服务规范(江西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DB36∕T 1342-2020 儿童福利机构(3岁~15岁)康教融合服务规范(江西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DB36∕T 1342-2020 儿童福利机构(3岁~15岁)康教融合服务规范(江西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DB36∕T 1342-2020 儿童福利机构(3岁~15岁)康教融合服务规范(江西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DB36∕T 1342-2020 儿童福利机构(3岁~15岁)康教融合服务规范(江西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03.180 A 18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 13422020 儿童福利机构 (3 岁15 岁) 康教融合服务规范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service specifications (children aged 3 to 15) for children welfare institutions 2020 - 12 - 29 发布 2021 - 07 - 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1342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

2、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康教融合目标 . 2 5 基本要求 . 2 6 工作内容 . 5 7 儿童评估 . 6 8 融合教学 . 7 9 生活化康教活动 . 10 10 个别化教育计划 . 11 11 专业学习与考核 . 13 12 质量评价与督导 . 13 附录 A (资料性) 福利机构康教融合教具玩具. 15 参考文献 . 18 DB36/T 13422020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民政

3、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南昌市社会福利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雯、魏国荣、郭海英、杜秀荣、谢蔚、肖瑾、蔡雅娟、李月、胡群华、刘磊。DB36/T 13422020 1 儿童福利机构(3 岁15 岁)康教融合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儿童福利机构康教融合目标、基本要求、工作内容、儿童评估、融合教学、生活化康教活动、个别化教育计划、专业学习与考核、质量评价与督导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儿童福利机构内3岁至15岁的学前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的康教融合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

4、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976 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及技术要求 GB 50763-2012 无障碍设计规范 MZ 010-2013 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建标145-2010 儿童福利院建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康教融合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and Education Program 从福利院残疾儿童的需求出发,在全人、全程、全纳的理念基础上,通过组建多专业、多部门合作小组,综合运用康复、教育、社会、

5、儿童心理和发展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帮助残疾儿童参与日常生活与教育活动。 3.2 康复辅具 Assistive Product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y 为功能障碍儿童提供的、特殊制作的或一般途径可得到的起到保护、支撑、训练、测量或替代身体功能(结构)和活动的作用产品(器械、仪器、设备和软件)。 3.3 个别化教育计划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 为机构内残疾儿童制定的、适应其个人发展需要的支持方案,包含儿童在融合教学、生活化康教活动和闲暇时光中的计划和安排。 3.4 DB36/T 13422020 2 融合教学 Inclusive

6、 Teaching 为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而设计的, 根据残疾儿童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需求, 以课堂实施的方式,由特教老师为主导,康复治疗师和护理员等共同协助,接纳所有儿童参与的教学活动。 3.5 生活化康教活动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将康复和教育活动嵌入到残疾儿童的一日生活中,由护理员/家长实施,康复治疗师和特教老师等共同讨论、制定和协助实施的活动。 3.6 闲暇时光 Free Time 除日常教学活动外,机构内残疾儿童可以自由支配用于娱乐和休息的时间。 4 康教融合目标 4.1 保障儿童福利机构内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包括: 儿童福利机构应对适龄残疾儿童开展

7、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 所有残疾儿童应获得所需要的康复和教育支持; 接纳所有残疾儿童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4.2 促进残疾儿童康复和教育相结合的融合教育,包括: 建立多专业、跨部门的合作团队,共同为残疾儿童制定并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和差异教学; 将康复和教育融入残疾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 4.3 最大限度发挥残疾儿童的潜能,促进其融入社会,包括: 尊重、接纳每名残疾儿童,提倡优势导向与功能补偿相结合; 增强残疾儿童的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儿童福利机构应与当地社区形成合作支持网络, 提供残疾儿童与社区融合的机会, 促进残疾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 5 基本要求 5.1 机构 5.1

8、.1 儿童福利机构应具备独立法人资质。 5.1.2 应符合 MZ 010-2013 规定的要求。 5.1.3 应具备无障碍设施。 5.1.4 应建立多专业、跨部门合作团队。 5.1.5 应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技术人员。 5.1.6 应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与考核。 5.1.7 应建立完善的康教融合服务记录、文件档案管理制度。 5.1.8 应积极与当地社区、残联及志愿者服务团队沟通合作,推进残疾儿童社会融合。 5.2 人员 DB36/T 13422020 3 5.2.1 资格与技能 5.2.1.1 从业人员需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5.2.1.2 康教融合人员应由以下专业人员组成,包括但不限于:特教老师、

9、学前老师、康复治疗师、护理员、医生。 5.2.1.3 专业人员应至少持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包含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康复治疗师证、孤残儿童护理员资格证、社工师证、心理咨询师证等。 5.2.1.4 康教融合人员需掌握儿童发育发展知识,理解康教融合理念,能够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设计课程,开展教学活动。 5.2.1.5 无职业资格证书者应参加岗前培训,培训方式应包含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并通过笔试与实操考核;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法律法规,不少于 2h; 融合教育理念与政策,不少于 2h; 儿童发育发展,不少于 8h; 特需儿童分类及其教学,不少于 4h; 教学环境创设,不少于 4h;

10、儿童保健及康复,不少于 4h; 儿童评估与个别化教育计划,不少于 1h; 文档记录与整理,不少于 4h; 康教融合实践,不少于 40h。 5.2.1.6 康教融合人员每年应根据工作需求,参加继续教育,可采用专家培训、网络学习等形式。学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相关政策、康复及教育理论与实践,总学时不低于 60h。 5.2.1 职业规范 5.2.2.1 德:遵纪守法;尊重儿童,接纳儿童;保护儿童隐私权;禁止不文明的语言和肢体动作。 5.2.2.2 能:精神饱满、口齿清晰、语气温和;主动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5.2.2.3 勤:主动服务、贴心护理、精心教育、尽心康复。 5.2.2.4 绩:全面完

11、成工作指标,工作效率高,工作效益佳,工作方法有创新。 5.3 场地设备 5.3.1 康教融合场地 5.3.1.1 建筑布局合理,室内面积不少于 30 ,消防验收合格。 5.3.1.2 无障碍设施符合 GB 50763 中的规定,方便残疾儿童参与和使用。 5.3.1.3 应配备室外活动场地,室外环境应符合建标 145 的要求。 5.3.1.4 室内采光良好,空气流通。 5.3.1.5 灯光、空气、噪音符合 MZ 010 中的规定。 5.3.1.6 宜配备房间空气温度调节设施。 5.3.1.7 应配备满足康教融合需求的功能教室/空间,包括但不限于: 阅读室; 艺术创作室; 音乐舞蹈室; 感统训练室

12、; DB36/T 13422020 4 物理治疗室; 作业治疗室; 言语治疗室; 多功能室。 5.3.2 设备与材料 5.3.2.1 教室活动区域应包含但不限于:艺术区、阅读区、生活区、搭建区等。 5.3.3.2 区角材料摆放整齐,标注清晰,方便儿童拿取。 5.3.3.3 环境布置与材料使用能满足不同儿童的能力水平。 5.3.3.4 每名儿童应有属于自己的物品,比如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及存放空间。 5.3.3.5 教室桌椅应适合残疾儿童,并符合 GB/T 3976的规定。 5.3.3.6 教学材料(参考附录 A)应根据工作计划每半年调整 1 次。 5.3.3.7 应根据康教融合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

13、参考书籍和辅助用书。 5.3.3 辅助器具 5.3.3.1 应根据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配备适合的辅助器具,促进儿童参与活动。宜包括但不限于: 移动类辅具:如儿童轮椅、助行器、盲杖、腋拐、肘拐、站立架、矫姿椅等; 沟通信息类辅具:如助听器、语言沟通板等; 学习类辅具:加粗笔、盲文书写工具、放大式辅具/助视器等; 其他促进儿童参与的各类辅具。 5.3.3.2 应根据残疾儿童的生活需要配备适合的辅助器具,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包括但不限于: 进食辅具:如粗柄勺、弯柄勺、吸盘碗、切口杯等; 穿衣辅具:如拉链辅具、系扣辅具、穿袜辅具等; 如厕辅具:如儿童坐便椅、加高坐便器、扶手等; 其他生活类辅具

14、。 5.4 管理制度 5.4.1 一般规定 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 康教融合安全制度; 康教融合人事管理制度; 康教融合档案制度。 5.4.2 安全制度 5.4.2.1 应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预案,保障儿童在机构内外活动的安全,排除安全隐患。包括但不限于: 室内活动安全, 如玩教具使用安全、 用电用水安全、 室内家具地面安全、 康复器具使用安全等; 室外活动安全,如器械使用安全、体育教学安全、大型活动安全等; 机构外活动安全,如交通安全、人员、环境等; DB36/T 13422020 5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如地震、火灾、触电、烫伤、摔伤等。 5.4.2.2 每年应对工作人员及儿

15、童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包括但不限于: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演练; 教具材料使用安全; 用电及电器设备使用安全; 日常卫生保健及预防院内感染; 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 5.4.2.3 应结合机构内儿童身体特点,每年为工作人员提供医学和急救类培训,包括但不限于: 脑瘫; 癫痫; 唐氏综合征; 唇腭裂; 肢体畸形; 其他儿童疾病。 5.4.3 人事管理制度 5.4.3.1 应根据康教服务要求制定相应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康教融合工作人员的聘用、晋升及薪酬管理制度。 5.4.3.2 应制定员工手册,明确康教融合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5.4.4 档案制度 5.4.4.1 康教融合档案分为

16、儿童档案和业务档案。 5.4.4.2 档案形式主要包括纸质、电子档案,应按照规范表格进行书写。 5.4.4.3 儿童档案为一人一档,应包括但不限于: 儿童基本资料:含出生史、发展史、教育史、医药史、生理健康体检资料等; 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儿童评估报告、整日生活学习流程等; 儿童成长报告:成长记录、儿童作品、影像资料。 5.4.4.4 儿童档案应跟随儿童转移。 5.4.4.5 业务档案应按照专业及班级及时进行归类归档,应包括但不限于: 康教融合实施方案:融合教学计划、备课表、教学记录、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定期专业学习记录:个案讨论、教学研讨、培训记录等; 康教融合人员考核记录; 服务质

17、量评估记录等。 5.4.4.6 档案管理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有专人管理。 6 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应包括初始评估、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效果评估。其工作流程为:儿童初始评估,康教融合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评估。其工作流程见下图1。 DB36/T 13422020 6 图1 康教融合工作流程图 7 儿童评估 7.1 评估对象与周期 7.1.1 应为所有接受康教融合服务的适龄残疾儿童,进行初始评估。 7.1.2 服务内儿童每 3 个月进行定期评估。 7.1.3 儿童因年龄、升班、疾病等各种原因需要退出服务时,进行终结性评估和总结。 7.2 评估内容 7.2.1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18、 身高; 体重; 头围。 7.2.2 儿童各领域发展水平,包括但不限于: 动作发展,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认知发展; 言语语言与交流发展; 社交与情感发展; 生活自理能力发展。 7.2.3 残疾儿童专项评估,包括但不限于: DB36/T 13422020 7 视觉能力评估; 听觉能力评估; 智力评估、适应行为评估; 肌力、肌张力水平、关节活动度、粗大运动、精细运动、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语言发展评估;构音障碍评估; 情绪情感能力评估、问题行为评估。 7.3 评估人员 7.3.1 组建评估小组,评估小组应具备以下专业人员:学前/特教老师、康复治疗师、医生、社工师或心理咨询师等。 7.3.2 儿

19、童的主要照料者(护理员/家长)应参加评估小组。 7.3.3 评估人员需经过专业评估培训,具备相应评估能力后,才可进行评估。 7.4 评估流程及结果 7.4.1 评估小组应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评估工具评估儿童。 7.4.2 汇总评估结果,了解儿童现有能力水平与发展需求。 7.4.3 对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儿童,多专业评估小组应根据儿童情况及时进行评估。 7.4.4 每次评估应出具评估报告,并由多专业评估小组成员签名确认。 7.4.5 应将儿童的每次评估报告进行存档整理,用于定期跟踪。 7.5 康教融合方案设计与实施 7.5.1 评估小组根据评估结果和儿童的生活化康教活动,制定康教融合方案。 7.5.

20、2 评估小组应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定期对儿童进行评估,并调整康教融合方案。 7.5.3 康教融合方案与实施包含:融合教学、生活化康教活动、个别化教育计划。 8 融合教学 8.1 学段与班级设置 8.1.1 应分为学前阶段(3 岁7岁)和学龄阶段(8 岁15 岁)。 8.1.2 应根据儿童年龄、人数和儿童能力综合划分分班: 学前阶段分为:年满 3岁未满 4 岁的儿童进入小班;年满 4岁未满 6岁进入中班;年满 6岁未满 8岁进入大班;或根据儿童实际能力适当调整; 学龄阶段分为:低年级 8岁9 岁;中年级 10岁12 岁;高年级 13岁15岁。 8.1.3 当儿童存在传染性疾病、严重精神疾病或正处

21、于医疗阶段,应暂缓进入融合班级。可为儿童提供一对一支持。 8.2 师生配比 8.2.1 学前康教融合班 8.2.1.1 每班残疾儿童应不超过 10 名。 8.2.1.2 每班康教融合人员应不少于 3人,由学前/特教老师、康复治疗师、护理员等专业人员组成。 8.2.1.3 当班级内有超过 3名儿童在日常活动中需要使用辅助器具时,需增设至少 1 名配班护理员。 DB36/T 13422020 8 8.2.1.4 当班级内有 2 名存在情绪及行为管理困难的儿童,需增设 1名配班护理员。 8.2.2 学龄康教融合班 8.2.2.1 每班残疾儿童应不超过 10 名。 8.2.2.2 每班康教融合人员应不

22、少于 3人,由特教老师、康复治疗师、护理员等专业人员组成。 8.2.2.3 当班级中超过 2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辅助器具时,需增设至少 1 名配班护理员。 8.2.2.4 当班级内有 2 名存在情绪及行为管理困难的儿童,需增设 1名配班护理员。 8.2.2.5 康教融合服务应整体配备 1 名心理咨询师、1 名艺术教师和 1 名体育教师。 8.3 教学内容 8.3.1 学前康教融合班 8.3.1.1 应结合国家相关特殊教育政策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设计学前融合班教学内容。 8.3.1.2 教学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的发展: 健康: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语言

23、: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 社会:人际交往、社会适应; 生活:生活常识、自然感知; 艺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 8.3.2 学龄康教融合班 8.3.2.1 应结合国家相关特殊教育政策和残疾人条例,设计学龄融合班教学内容。 8.3.2.2 教学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的发展(每个领域加活动范围): 身体发展:粗大运动、精细动作; 语言发展:倾听与理解、表达需求; 认知发展;感官知觉、认识自己与外界; 社交情感发展:与他人互动、情绪表达; 生活与自理:饮食自理、如厕自理、自我清洁、居家劳动自理。 8.3.2.3 可参考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年版)设计教学内容。 8.3.2.

24、4 教学内容应有助于残疾儿童补偿弱势功能,发展优势能力。 8.4 班级教学计划 8.4.1 应根据班级儿童的年龄、能力水平与需求等制定教学计划。 8.4.2 教学计划规定了儿童整日生活学习流程,以时间表的方式呈现,可采用全日制或半日制。 8.4.3 时间表应包括上学、集体课程活动、自由活动、户外活动、点心及饮水时间、如厕、放学等。 学前:集体活动、自由活动,每节课应不超过 30min35min 为宜; 学龄:集体课程、自由活动,每节课应不超过 40 min45min 为宜。 8.4.4 学龄班级应制定周课程表,每周课程安排应符合但不限于: 生活自理类课程应每周不少于 3 课时; 认知理解类课程

25、应每周不少于 3 课时; 艺术创作类课程应每周不少于 2 课时; 适应体育类课程应每周不少于 3 课时。 8.4.5 社区融合活动应每季度不少于 1 次。 DB36/T 13422020 9 8.5 班级教学设计 8.5.1 康教融合人员应根据全班儿童的年龄、能力水平和康教融合需求,共同讨论设计班级活动。 8.5.2 教学设计应包括月计划和周计划并以备课表的形式落实到每天的教学活动中。 8.5.3 备课表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组织形式、时间分配、人员分工、注意事项等。 8.5.4 应根据儿童的能力水平,准备不同类型的教学材料,以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8.5.

26、5 教学方法应根据残疾儿童的学习特点进行选择: 应循序渐进,帮助残疾儿童通过小步骤逐步学习; 应帮助残疾儿童通过实物、模型、照片、视频等形象进行直观学习; 应经常反复练习,帮助残疾儿童巩固学习效果。 8.5.6 教学步骤设计清晰,应列出教师的主要启发性问题及支持性行为。 8.5.7 教学设计应注明时间分配及人员分工。 8.5.8 应根据残疾儿童情况、教学目标及活动安排,合理采用集体、小组、个体三种形式组织教学。 8.5.9 教学设计应着重根据中重度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进行调整,并做好各项突发事件应对准备。 8.6 教学过程 8.6.1 康教融合人员应无条件接纳残疾儿童,给予每名儿童同等的关注,并

27、及时回应,不忽视任何一名儿童。 8.6.2 教学过程完整,应包含但不限于:回顾导入、建构新知、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总结延伸等。 8.6.3 当儿童进入教室前或者活动进入下个环节前,应事先准备好环境场地和教学材料。 8.6.4 学前/特教老师的语言应简洁清晰,善于带动课堂气氛,启发儿童思考。 8.6.5 应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8.6.6 应注重丰富儿童的亲身体验,鼓励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为儿童提供最小辅助的支持,如语言提示、视觉提示、手势提示、身体辅助等。 8.6.7 应鼓励和支持儿童表达各种想法,为儿童提供自由选择/决定的机会,并跟随儿童

28、的选择、兴趣及需求延伸活动。 8.6.8 应鼓励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欣赏、合作和互助,并帮助儿童养成生活常规。 8.6.9 教学应组织有序,融合人员应分工清晰,互有协助。 8.6.10 教学结束时,应鼓励儿童参与收拾物品和整理教室。 8.7 支持重度残疾儿童参加教学活动 8.7.1 接纳重度残疾儿童,运用各种辅助器具帮助重度残疾儿童离开床铺来到教室。 8.7.2 康复治疗师和护理员应将重度残疾儿童的康教需求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帮助儿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康复锻炼。 8.7.3 康复治疗师和护理员应坐在重度残疾儿童身边,运用辅助器具或调整活动材料,帮助重度残疾儿童参与教学活动,或让重度残疾儿童坐在能力

29、强的儿童身边,促进儿童间的相互学习。 8.7.4 运用辅助器具帮助重度残疾儿童在教学活动中体位舒适,使其双手可自由活动。 8.7.5 应注重对重度残疾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支持和给予儿童独立练习的机会。 8.7.6 重度残疾儿童在课堂中出现情绪及行为问题时,应沉着冷静,及时安抚。 8.7.7 应支持重度残疾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儿童建立自信。 8.8 教学反思与调整 DB36/T 13422020 10 8.8.1 教学结束后,应完成课堂观察和教学过程的记录。 8.8.2 康教融合人员应针对教学进行讨论并记录,包括但不限于: 儿童的参与情况,特别是中重度残疾儿童; 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教学

30、中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达成康教融合目标,尤其是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儿童; 计划后续教学活动。 8.9 家校合作 8.9.1 康教融合人员应经常与儿童生活区其他护理员/寄养家庭/类家庭家长进行沟通。 8.9.2 沟通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儿童在融合教学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儿童生活中如何迁移运用和巩固练习、儿童近期的特殊情况与解决方案探讨等。 8.9.3 应鼓励儿童生活区其他护理员/寄养家庭/类家庭家长定期(至少每季度一次)到融合教学中参观教学、参与亲子课堂等。 8.9.4 应根据需要到寄养家庭/类家庭中进行家访, 了解儿童在家庭中的日常活动, 并为家长提供指导。 9 生活化康教活动 9

31、.1 基本设置与配比 9.1.1 生活化康教活动是围绕儿童整日生活制定的工作安排。 9.1.2 生活化康教活动应在儿童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 如生活区/寄养家庭的饭桌、 洗手间、 娱乐区等。 9.1.3 生活区中,应根据当天当班护理员的人数、儿童的残障程度及需求等合理进行人员配比。 9.1.4 康复师与教师应结合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进入生活区进行支持和指导。 9.1.5 寄养家庭/类家庭中, 由父母为残疾儿童提供相应支持, 康复师和教师定期指导, 至少每周一次。 9.2 活动内容 9.2.1 应以促进残疾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为目标设计活动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化康教活动和闲暇时光安排。 9.2.2 生活化

32、康教活动应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技能的提高,有助于儿童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和规律作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进食:吃饭、饮水; 穿衣:穿脱衣物、鞋袜; 如厕:大小便自理; 洗漱:刷牙、洗脸、洗澡; 家务劳动:收拾物品、洗碗、洗衣等; 儿童隐私与安全意识培养。 9.2.3 日常生活化康教活动中,应准备好简单的过渡活动,减少儿童的轮流等待时间。 9.2.4 闲暇时光安排应支持儿童娱乐休闲、户外体验、享受生活,有助于儿童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绘本阅读; 音乐律动; 艺术创作; DB36/T 13422020 11 体育游戏; 自由活动等。 9.2.5 闲暇时光应提供残疾儿

33、童到户外活动的机会,班级外出活动外,不少于两次。 9.2.6 活动内容的设置应符合功能补偿、生活化、整体性的原则。 9.3 活动开展 9.3.1 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集体、小组、个体、生活化训练的组织形式开展活动。 9.3.2 康教融合人员应无条件接纳残疾儿童,给予每名儿童同等的关注,不忽视任何一名儿童。 9.3.3 康教融合人员应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多与儿童交流,多给予儿童拥抱和抚触的机会。 9.3.4 康教融合人员应温柔、平和地与儿童交流,语言简洁易懂,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 9.3.5 应支持儿童使用安全、科学的方式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如运用辅具支持残疾儿童坐起来进食。 9.3.6 应

34、耐心等待儿童的回应,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体验和活动。 9.3.7 应及时关注所有儿童的需求/遇到的挑战,并提供恰当的回应与支持。 9.3.8 应多鼓励和表扬儿童的努力,鼓励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9.3.9 应根据需要为儿童提供最小辅助支持,如语言提示、视觉提示、手势提示、身体辅助等。 9.3.10 活动结束时,应鼓励和支持儿童进行收拾和整理。 9.3.11 不同康教融合人员之间的言行与教育方法应一致,以避免造成儿童的困惑。 9.4 在康教活动中支持重度残疾儿童 9.4.1 应运用各种辅助器具帮助重度残疾儿童离开床铺来到生活区活动空间或户外活动。 9.4.2 应多关注重度残疾儿童的营养,支持儿童

35、接受常态饮食,接受勺子喂食喂水。 9.4.3 活动前,应告知重度残疾儿童,给予儿童心理准备。 9.4.4 活动中,康教融合人员应坐在重度残疾儿童身边,便于及时关注和支持儿童,同时,安排重度残疾儿童坐在能力强的儿童身边,促进儿童间的相互学习。 9.4.5 在康教活动当中, 应运用辅助器具帮助重度残疾儿童在活动中保持适当体位, 双手可自由活动。 9.4.6 应支持重度残疾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儿童建立自信。 9.4.7 应沉着冷静对待重度残疾儿童的情绪及行为问题,支持儿童缓解情绪、减少行为问题。 9.5 活动反思与调整 9.5.1 活动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反思,调整下次活动。 9.5.2 应着重关

36、注中重度残疾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以及康教融合目标的实现。 10 个别化教育计划 10.1 基本设置与配比 10.1.1 应保障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儿童每天至少有 2h 参与班级融合教学。 10.1.2 应在功能教室、 班级融合教学和生活化康教活动中为儿童持续提供一对一的个体支持, 每天不少于半小时。 10.1.3 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师生配比为 1:1; 当儿童的能力和需求接近时, 应合理利用资源,调整为 1:23。 10.2 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 DB36/T 13422020 12 10.2.1 康教融合人员应根据儿童的评估结果,定期共同商讨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10.2.2 个别化教

37、育计划应包括需求评估、拟定目标、执行计划、效果评估等内容,并由康教融合人员签名确认。 10.2.3 儿童需求评估和效果评估,服务规范请参照第 7部分:儿童评估。 10.2.4 拟定目标应包括长期目标(一年)和短期目标(三个月),涵盖儿童的各领域的发展目标,目标具体可测量。 10.2.5 执行计划应包括计划内容、实施人员、实施方法、服务开始时间、预期期限、目标达成标准等内容。 10.2.6 应根据儿童的能力变化、个体服务的开展情况等及时更新、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 10.2.7 个别化教育计划应落实在班级融合教学、生活化康教活动和个别训练中。 10.3 活动设计 10.3.1 个别化教育计划应根据

38、短期目标设计每月活动和每周活动。 10.3.2 活动设计应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方法、活动步骤、注意事项等。 10.3.3 活动内容应包含不同领域,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活动目标具体可测量。 10.3.4 在专业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应将活动设计得更有趣味性,吸引儿童主动参与。专业技术方法应包括但不限于: 物理治疗; 作业治疗; 言语语言治疗; 音乐疗法; 引导式教育; 游戏治疗; 感觉统合训练。 10.3.5 活动材料应安全、丰富,适合儿童动手操作体验和体验。 10.3.6 应遵循残疾儿童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支持方式,符合循序渐进、直观性、巩固性的原则。 10.3.7 活动步骤设计清

39、晰,以激发儿童主动活动为设计原则。 10.3.8 应结合儿童的特点考量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准备。 10.4 个训活动 10.4.1 当儿童进入功能教室前,康复师应事先准备好环境场地和活动材料。 10.4.2 应运用各种辅助器具帮助残疾儿童离开床铺来到功能教室参加活动。 10.4.3 应运用辅助器具帮助儿童维持合适的体位,双手有事可做,达到功能锻炼的目的。 10.4.4 康复治疗师的语言应简洁清晰,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儿童理解活动内容。 10.4.5 应注重丰富儿童的各种亲身体验,支持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被动活动转变为主动活动。 10.4.6 应关注儿童的优势,以优势发展带动障碍锻炼,激发

40、儿童主动参与活动。 10.4.7 应多鼓励和表扬儿童的努力,支持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 10.4.8 应及时关注儿童的需求/遇到的挑战,并提供恰当的回应。 10.4.9 应为儿童提供最小辅助支持,如语言提示、视觉提示、手势提示、身体辅助等。 10.4.10 应沉着冷静对待活动过程中儿童出现的情绪及行为问题, 支持儿童缓解情绪、 减少行为问题。 10.5 活动反思与调整 DB36/T 13422020 13 10.5.1 活动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反思,调整下次活动计划。 10.5.2 应着重关注残疾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以及康教融合目标的实现。 11 专业学习与考核 11.1 教研小组 11.1.

41、1 康教融合人员应根据班级组成康教专业小组,每天进行备课和反思。 11.1.2 多个班级时,不同专业人员应组成专业小组,如特教组、康复组、护理组等,每周至少一次进行共同研讨。 11.1.3 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应与所有护理员、家长等组成生活教研小组,每月至少一次进行共同研讨。 11.2 专业研讨活动 11.2.1 专业研讨活动应包括但不限于: 常规融合教学/生活化康教活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活动设计与反思; 定期开展融合教学公开课、生活康教技能课、个训课的评比与研讨; 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学习,如网络课程学习、阅读书籍等; 定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培训; 定期参加机构外部相关专业培训。 11.2.2

42、 康教融合人员应积极与机构内其他部门沟通分享服务进展,促进跨部门的合作与支持。 11.3 专业考核 11.3.1 康教融合人员,应每年参加一次专业考核。 11.3.2 应制定或选择考核内容,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考核:职业道德操守、工作态度与行动力等; 康教融合知识考核:康复、特教、护理等综合基础知识; 实操技能考核:实际情境下操作能力(教学开展、生活康教、个体训练等)。 11.3.3 应组织多专业评估小组进行专业考核, 人员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 院方主管领导、 服务负责人、多专业主管(康复主管、特教主管、护理主管等)。 11.3.4 评估后,应出具评估报告,评估小组签名确定

43、,并与每名康教融合人员分享评估结果及建议。 11.3.5 应将每次专业考核结果进行存档整理,用于定期跟踪。 12 质量评价与督导 12.1 评估人员与时间 12.1.1 实施康教融合服务第一年,应每季度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一年后,可调整为每半年进行一次服务质量评估。 12.1.2 机构内部评估:应组织多专业评估小组,人员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院方主管领导、服务负责人、多专业主管(康复主管、特教主管、护理主管等)。 12.1.3 评估小组成员在评估前需经过专业评估培训,获得相应资质认可后,才可进行评估。 12.1.4 督导评估:每年至少一次聘请服务督导进行服务质量评估。 12.1.5 外部评估:每

44、两年至少一次聘请外部专家进行服务质量评估。 DB36/T 13422020 14 12.2 评估内容与工具 12.2.1 应根据康教融合实践开展情况制定或选择专业评估工具来评估服务质量。 12.2.2 评估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环境与空间:环境安全、无障碍设置、辅助器具、活动材料等; 课程与教学:教学/生活/个别化教育计划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等; 儿童需求满足:儿童对活动的参与度、康教融合目标实现情况等; 团队合作:多专业团队合作、教师分工合作、家校合作等; 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支持等。 12.3 评估流程 12.3.1 评估小组使用专业评估工具进行服务质量评估。 12.3.2 汇总评估结果,

45、出具评估报告,评估小组签名确认。 12.3.3 评估小组与主管领导、所有康教融合人员分享评估过程、结果和建议。 12.3.4 应将每次服务评估报告进行存档整理,用于定期跟踪。 12.4 督导职责与规范 12.4.1 应聘请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人员作为服务督导,督导和评估服务运营情况。 12.4.2 服务督导应具备: 专业能力:康复和特教专业人员优先,理解康教融合理念者优先; 工作经验:在康复/特教领域工作者优先,熟悉儿童福利机构工作者优先; 评估能力:熟练使用评估工具者,或经过培训具备评估资质者优先。 12.4.3 康教融合服务规范督导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儿童评估督导; 融合教学督导; 生活化康

46、教活动督导 个别化教育计划督导; 专业研讨与评价督导; 康教融合人员心理支持。 12.4.4 服务督导应定期与机构主管领导、服务负责人沟通,了解服务运营情况。 12.4.5 服务督导应实地督导服务运营各项工作开展质量,至少每半年一次。 12.4.6 实地督导后,服务督导应出具督导报告,并与相应主管领导、负责人分享督导结果与建议。 12.4.7 督导报告应进行存档整理,用于定期跟踪。 DB36/T 13422020 1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福利机构康教融合教具玩具 A.1 教学用具 包括不限于如下用具: 白板、黑板; 彩笔、粉笔; A4纸、彩色卡纸; 文件夹; 剪刀、裁纸刀; 打印

47、机; 塑封机; 电脑; 音乐播放器; 儿童拖车; 收纳盒; 卷尺、体重秤; 口哨。 A.2 自制教具、特殊教具 包括不限于如下教具: 一日流程图; 如厕、穿衣流程图; 区角标识图; 日常生活交流板; 表情识别图卡; 认知配对图卡; 缺口杯; 助行器、站立架。 A.3 体育用品 包括不限于如下用品: 沙包; 灵敏圈; 足球、篮球; 乒乓球; 羽毛球; DB36/T 13422020 16 跳绳; 毽子; 跳远垫子; 接力棒; 儿童哑铃; 平衡木; 攀爬架; 绳梯; 握力器; 标志桶。 A.4 艺术用品 包括不限于如下用品: 纸黏土; 颜料及笔刷(水彩、水粉、丙烯); 彩笔、铅笔、油画棒; 罩衣;

48、 水桶; 画板、画架; 画布; 素描纸; 白纸; 儿童剪刀; 白乳胶、胶棒、胶带; 奥尔夫乐器。 A.5 玩具 包括不限于如下玩具: 磁力片积木; 积木; 沙滩球; 放大镜; 手偶; 彩虹伞; 太空沙; 玩具汽车; 巴氏按摩球; 迷宫; 多米诺骨牌; 四子棋、象棋、跳棋; 拼图; DB36/T 13422020 17 编织器; 彩色毛线; 陀螺; 桌游纸牌; 手工材料包; 科学实验材料包。 DB36/T 13422020 18 参 考 文 献 1 GB/T 18883-2016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2 DB43/T 1450-2018 儿童福利机构教学工作规范 3 DB64/T-2019 儿童福

49、利机构儿童养教康一体化服务规范 4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萨拉曼卡宣言.1994.6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仁川宣言和行动纲领.2015.5 7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分类青少年版ICF-CY.200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2017 11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国务院令2017675号 12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5 13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 14 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 1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 16 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204号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6年版)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机械/制造/汽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