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pdf

上传人:Stan****Shan 文档编号:1300791 上传时间:2024-04-22 格式:PDF 页数:149 大小:34.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Reaching Air Quality Standard And Carbon Peak In Chinese Cities:Methodology And Case Studies 清华大学 2023.5Tsinghua University May,2023 1 研究背景和目标.11.1 研究背景.21.1.1 中国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所面临的挑战.21.1.2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及碳排放达峰协同路径的意义.31.2 研究目标.32 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42.1 城市大气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52.2

2、措施评估方法.82.2.1 措施分类.82.2.2 措施评估.193 中国城市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效益评估.213.1 已有研究进展.223.2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协同分析方法.233.2.1 城市类型划分.233.2.2 中国城市尺度排放预测模型建立.253.2.3 情景设计方法.293.3 全国城市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效益评估.303.3.1 碳达峰目标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作用.303.3.2 协同目标对全国城市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的推动作用.374 城市编制“双达”路径技术指南.464.1 城市大气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474.2 城市编制“双达”

3、路径工作思路.524.3 城市编制“双达”路径工作内容.53目录C A T A L O G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5 典型城市案例.565.1 综合服务业型城市.575.1.1 北京市“双达”路径分析.575.1.2 深圳市“双达”路径分析.665.2 偏轻工业型城市.755.2.1 济南市“双达”路径分析.755.2.2 成都市“双达”路径分析.845.2.3 苏州市“双达”路径分析.935.2.4 合肥市“双达”路径分析.1015.3 偏重工业型城市.1085.3.1 唐山市“双达”路径分析.1085.3.2 郑州市“双达”路径分析.1155.3.3 石家庄市“双达”

4、路径分析.1236 不同类型城市协同减排路径.1336.1 综合服务业型城市.1346.2 偏轻工业型城市.1356.3 偏重工业型城市.1366.4 能源生产型城市.1376.5 旅游型城市.1386.6 农业型城市.1397 结论与展望.1407.1 结论.1417.2 减排措施总结.1427.3 城市“双达”建议.142研究背景和目标1在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着来自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双重挑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高度同源性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结构调整、深挖协同减排潜力将是我国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挑战的有效途径。2中

5、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1.1 研究背景1.1.1 中国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所面临的挑战在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来自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双重挑战。近年来,以 PM2.5为特征的大气复合污染给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全国主要城市群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随着 2013 年我国政府启动向污染宣战,相继

6、发布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后,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工作推进成效最好、得到公众乃至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五年,全面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超额实现“十三五”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量化指标。2021 年全国 339 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18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比64.3%。其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已实现“十三五”以来的“六连降”,浓度平均为 30g/m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87.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还未发生根本性

7、改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或达到上限,依旧面临生态环境风险累积高发的局面。2021 年全国 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仍有121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未达标,空气质量未达标城市数量超过 1/3,与世界生态环境先进水平相比,与 2035 年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目标相比,与我国自身的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能源、工业以及民用领域的固定源污染减排潜力逐渐缩小,未来空气污染防治难度将加大,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以城市为单元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将持续推进与升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很可能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证据显示,1750

8、 年至今的总人为辐射强度相比 2005 年报告中的数值提高了 43%。在过去 50 年里,全球共发生 1.1 万多起由天气、气候和水导致的灾害,造成了 200 万人死亡和 3.6万亿美元经济损失。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及严重性有所增加,各方已经在巴黎协定达成共识,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2之内设定为基本目标,并为把升温控制在 1.5之内而努力。IPCC 第六次报告指出,自 1850-1900 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上升约 1,并指出从未来 20 年的平均温度变化来看,全球温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 1.5,并对未来超过 1.5的全球升温

9、水平的可能性进行了新的估计,指出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升温限制在接近 1.5或甚至是 2将是无法实现的。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碳排放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确定了到 2030 年的自主贡献目标,包括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0-65%。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20 年 9 月 22日):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

10、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3研究背景和目标从中国政府首次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提出“努力争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尽早达到峰值”以来,我国开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13-2016 中国碳排放总体呈平稳下降的趋势,然而 CDIAC、UN、BP 多个机构数据显示,2017 年受到经济上行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能源消费呈现出回暖态势,中国碳排放出现反弹。研究表明,2018 年中国碳排放相比 2017 年进一步上升,碳排放强度下降带来的减排量被重工业生产回暖和天然气使用增加带来的碳排放增量所抵消。截至 2020 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 2015 年降低了 18.8%,比 2005年降低 48.4

11、%,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 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还会持续增长,而非化石能源准备周期和建设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将导致我国能源系统向非化石资源转型面临较大的阻力。综合来看,中国实现2030 年达峰目标仍然面临着挑战。1.1.2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及碳排放达峰协同路径的意义在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着来自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双重挑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高度同源性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结构调整、深挖协同减排潜力将是我国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挑战的有效途径。城市是政策

12、落地实施的基本单元,是未来实现协同减排的关键区域。目前,广州、大连、成都等城市已经开展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研究,北京、武汉等城市提出了碳排放达峰目标,但能将两者统一起来的城市不多。根据各地区官网政策公开信息统计,截至2022年4月,全国31个省(区、市)目前仅有 26%的省(区、市)制定并出台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的实施意见。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城市发展水平不一,产业结构和排放特征也有较大差异,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减排路径也将显著不同。因此根据不同城市特点制订协同减排路径、探究我国空气质量达标和城市碳达峰间的协同作用,对实现我国城市尺度的协同减排具有关键意义;然后选

13、择不同类型的城市,总结不同类型城市协同减排措施,编制城市协同减排典型案例集,并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不同类型城市开展协同减排工作的重点和思路,可供省、市两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和地方技术支撑部门开展协同“双达”培训、不同类型城市开展协同“双达”政策实践交流使用;同时也为决策者出台协同“双达”政策提供参考。1.2 研究目标(1)建立基于统一源分类体系与源排放表征技术方法的城市尺度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清单编制方法;(2)建立经济-能源-排放耦合动态响应分析方法以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协同分析框架;(3)以北京、深圳、成都、合肥等城市为典型案例城市,进行能源、经济发展预测,制定符合其城市发展的

14、城市协同“双达”路径,综合评估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各措施带来的减排效益。(4)基于典型城市的实践案例,探讨空气质量目标导向下城市“双达”的路径和策略,为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背景下“双达”在城市层面的实践提供研究参考和决策依据。4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2建立高精度的城市排放清单是摸清城市排放现状、指导城市未来协同减排路径的基础。在我国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分析历史城市尺度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特征、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仍然缺乏统一污染物与碳排放的、覆盖所有全国城市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序列,

15、以及对应的措施评估方法。5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2.1 城市大气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建立高精度的城市排放清单是摸清城市排放现状、指导城市未来协同减排路径的基础。在我国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分析历史城市尺度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特征、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仍然缺乏统一污染物与碳排放的、覆盖所有全国城市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序列。一方面,由于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概念在近年来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才逐渐受到关注,过去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碳排放清单的发展相对独立,并未形成统一的方法学。2013 年以来以“2+26”

16、区域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基于自身空气质量管理的需求已经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手册指导下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但并未关注碳排放。另外有一些研究收集公开的城市年鉴数据(主要包括能源、工业产品产量等)统一估算了中国部分城市的碳排放,但这类研究往往不讨论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或仅通过简化方法估算。另一方面,缺乏完整的城市层面的基础数据成为制约全国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基于代用参数将省级排放直接分配到城市无法反映精细尺度上的真实排放分布情况,应当尽可能使用城市级别的基础数据自下而上地建立城市排放清单以保证清单精度和准确性。然而,目前缺乏完整的、可支持建立全国大气污染物和

17、碳排放清单的城市级基础数据,如城市能源消耗量、产品产量、各行业污染控制水平等。城市本地调研数据获取周期长且往往不对外公开,从城市统计年鉴中获取数据则存在数据缺失及口径不统一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形成了完整的全国城市排放计算参数数6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据库,通过引入大量可定位至城市的电力和工业点源信息、在县一级开展机动车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拟合及修正等方法保证各城市尽可能使用本地化的排放计算参数,进而提升城市排放清单的表征精度。然后,针对不同排放源使用基于技术和动态过程的排放表征方法计算排放,建立起 2012-2018年覆盖碳排放和主要大

18、气污染物排放的中国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经空间化分配过程后可进一步与空气质量模式进行对接。本研究建立的 2012-2018 年中国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估算了在城市行政区划边界内产生的直接排放,包括 SO2,NOX,PM2.5,CO,VOC,BC,OC,NH3和 CO2排放。图 2-1 展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建立2012-2018 年中国城市排放清单的技术路线。本研究将城市排放清单源分类划分为电力、工业、交通、民用、溶剂使用、其他,共六大类,并针对污染物产生机理和排放特征的差异按照部门/行业、燃料/产品、燃烧/工艺技术以及末端控制技术将每类排放源分为四级,自第一级至第四级逐级建立完整

19、的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由于单一数据源无法满足基于四级排放源建立城市级排放清单相关数据需求,本研究使用了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建立了完整覆盖全国城市所有源分类的排放数据库,通过引入大量点源及区县尺度参数保证了各城市排放计算参数具有较高的本地化率,从而提升城市排放清单的精度,涉及的数据源的具体信息见表 2-1。对于可直接获取点源排放计算参数的排放源,即电力源、工业源中被点源数据库覆盖的部分,通过基于企业/设备和工序的点源排放表征模型精确刻画各城市的电力及重点工业行业排放特征。首先从数据库中获取逐点源的燃料使用量、工业产品产量、硫份、灰分、末端控制信息等计算参数,然后基于宏观统计数据、演替模型和中国多尺度

20、排放清单 模 型(Multi-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for 排放源电力工业交通民用溶剂使用其它图 2-1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建立 2012-2018 年中国城市排放清单技术路线网络化排放多个数据源直接获得补充约束面源耦合中国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活动水平排放因子污染物去除效率产品产量硫份燃料消耗量灰份末端控制信息演替模型MEIC 排放因子与末端控制信息数据库宏观统计面源排放代用参数行政区划信息7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表 2-1 数据源信息数据源对应源精度信息中国燃煤电厂数据库(CPED)电力源-煤电机组燃料使用量、燃料硫份、燃料灰

21、分、燃烧技术、末端控制信息CCED工业源-水泥生产线燃料使用量、燃料硫份、燃料灰分、生产工艺、末端控制信息生态环境部重点工业基础信息的未公开统计结果(全口径数据)工业源-平板玻璃生产线燃料使用量、燃料硫份、末端控制信息中国钢铁工业点源数据库工业源-钢铁生产线燃料使用量、燃料硫份、燃料灰分、生产工艺、末端控制信息生态环境部环境统计数据(环境统计数据)工业源-钢铁、油气生产、其他火电、焦炭、有色金属、工业锅炉企业燃料使用量、燃料硫份、燃料灰分、部分生产工艺和燃烧技术信息、部分末端控制信息区县尺度机动车排放数据库交通源-机动车区县分区县排放量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所有源省分省排放量CEA

22、Ds所有源省分省分行业能源使用情况分省能源平衡表所有源省分省能源消费量分省工业产品产量所有源省分省工业产品产量China,简称 MEIC,http:/meicmodel.org)提供的排放因子与末端控制信息数据库对计算参数进行补充约束,最终形成四级排放源分类下标准化的活动水平、排放因子和污染物去除效率,计算点源排放并可进一步聚合至城市。对于无法获取点源排放计算参数的排放源或非点源的排放源,使用耦合面源排放的方法进行补充。对于交通源中的机动车部门,使用 Zheng 等人开发的区县尺度机动车排放模型估算获得的区县尺度机动车排放按城市聚合,即得到了城市机动车排放量。该模型在县一级进行了活动水平拟合和

23、排放因子表征技术方法的修正,通过将排放分配误差约束在县域范围减少后续网格化过程引入的空间分配误差,因此也能够保证城市尺度机动车排放表征的精确度。对于电力源、工业源中未能被点源数据库覆盖的部分,交通源中的非道路机械部门,民用源,溶剂使用源和其他源,由于它们具有面源排放特征且缺少城市层面可用数据,统一采用将MEIC 提供的省级排放基于代用参数向下分配至城市的方法。最终,各类源排放在省级尺度上受到 MEIC 省级排放约束后形成中国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各类源排放的编制方法参考了贺克斌等人编制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方法指南。为支持空气质量模式的输入,需要进一步对排放进行网格化处理

24、,点源排放从相应的数据库中获取经纬度位置直接进行定位。机动车排放根据各车型活动规律和不同类型道路行驶里程分配权重将县级排放量分配到各类型道路,通过各类道路的高精度路网数据最终将排放分配到网格。对于其他面源,首先基于不同区县活动水平参数将排放分配到区县,然后通过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栅格数据将区县排放分配到网格。至此,本研究建立的中国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既可以支持全国城市尺度的排放分析,又能与大气化学模式所需的网格化输入对接支持空气质量模拟。8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2.2 措施评估方法2.2.1 措施分类2.2.1.1 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指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

25、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用能方式,并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21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为 556.63EJ,同比下降 4.5%,2009 年至 2019 年平均增长 1.9%。中国连续 12 年保持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最大国的地位,全年一次能源消费量为 145.46EJ,同比增长 2.1%,2009 年至 2019 年平均增长 3.8%,占世界的比重为26.1%,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从我国能源供应结构来看,目前我国能源供应

26、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能源发展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约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燃煤机组在总体电源构成以及火电中的主体地位。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20年,全球总发电量为26.82万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9%,2009年至2019年平均增长2.9%。中国连续 10 年保持全球最大发电国的地位,全年总发电量为 7.78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4%,2009 至 2019 年平均增长 7.3%,截至 2020 年,中国发电量占世界的比重为 29.0%,比上年提高1.21 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2020 年燃煤发电在我

27、国煤炭终端消费中占比依然高达 56.8%,使得电煤资源与运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电力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电源结构来看,主要是水电开发速度不快,核电和地热发展缓慢,小火电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火电装机比重过大造成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电力用煤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电力行业对煤炭依赖度越来越高,对节能减排造成巨大压力。二是从电源布局来看,主要是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煤电装机过多、过密,造成环保压力加大。此外,煤炭运输已占铁路货运能力的l/3以上,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跨度、超负荷的运输格局,更加剧了运力紧张,导致煤炭的污染不仅存在于煤炭的

28、终端消费,还存在于煤的前期开发过程中。因此,调整能源结构要从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煤电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光伏水电开发放到重要地位几个方面入手,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中国电力产业,必须调整电源生产结构,优化电源布局结构,构建以优化发展煤电为重点,加快发展新能源,合理布局东、中、西部电源结构的电力产业发展模式。具体措施如表 2-1。9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表 2-1 能源结构调整措施措施名称具体措施加强散煤治理将散煤监管职责全面分解落实到街道(乡镇),严格实施考核问责;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以及环境监管网格员作用,及时发现和制止“无煤化”区域

29、散煤使用反弹等问题。建立煤球球渣发现和上报制度,垃圾内发现煤灰和废煤球的,追根溯源,严格倒查,从重处罚。煤炭质量管控推进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炉前煤质检测体系建设,做好企业煤质信息收集管理及特殊煤质报备工作。对使用不达标煤质的单位依法处罚,加强煤质检验机构管理,规范企业自测煤质计量器具使用。削减非电用煤制定有色、耐材、炭素、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压减煤炭消费行动方案,明确划分压煤重点企业。燃煤污染控制开展工业炉窑用煤情况抽测,依法查处使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煤炭的企业。开展燃煤锅炉在用燃煤执法检查,对违规使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的单位依法处罚并责令整改。研究制定各区县年度减煤目标,并下发各相关部门。严把

30、煤炭堆存关督促各堆场建立煤炭经营管理台账,明确各批次煤炭来源及去向。严把煤炭运输关严格监管汽运煤炭车辆持证运输,严厉查处无证运煤、违反禁行规定、超载超限、无遮盖撒漏、运输煤炭质量不达标等违法行为。严把煤炭准入关依法严厉查处无照经营、流动售卖散煤等违法行为。对涉农区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街镇全覆盖,发现违法售卖行为的依法查没处罚。煤电机组淘汰制定年度燃煤电厂煤电小机组(小于 30 万千瓦以下)淘汰计划。加强燃煤电厂监管(末端治理)对所有燃煤电厂开展巡查,重点检查燃料购买记录、使用台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及在线监测数据情况,督促燃煤机组稳定达到超低排放。锅炉综合整治开展燃气锅炉氮氧化物执法检查,对

31、排放超标单位依法处罚。检查在用锅炉现状,动态更新完善在用锅炉台账。对辖管工业燃煤及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开展巡查,其中对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至少抽查20%。重点检查燃料购买记录、使用台账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等数据情况,适时抽取部分锅炉进行监督性监测;对复燃煤和排放超标等违法行为依法严格查处,对已领取财政奖励的锅炉依规予以追回。开展在用燃煤小锅炉调查,加大燃煤小锅炉(含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等燃煤设施)淘汰力度。对辖区内燃煤锅炉淘汰改造情况开展“回头看”,防治已淘汰的燃煤小锅炉“死灰复燃”。清洁能源替代开展农业大棚、食用菌、烤烟叶、中药材烘干、畜禽养殖等领域清洁能源替代散煤工作。制定全市及

32、各区县年度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光伏发电等)发展目标。推进清洁取暖开展清洁取暖设备的运维服务,保障取暖设备正常运行。扩大禁燃区范围根据清洁取暖改造进展情况,调整扩大各区县禁燃区范围;相关远郊区(市)县可根据管控需要,优化调整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依法对违规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单位进行处罚。加强企业监管(末端治理)重点企业部署安装环保用电智能监管系统。通过对工业企业生产设施与污染防治设施用电实施负荷、异常用电等实时动态监测,实现对企业停产与限产、治污设施擅自停运与低负荷运行的实时监测、预警、分析与管理。重点工业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各区县要全面评估实施改造的钢铁、水泥、陶瓷企

33、业等是否严格按照超低排放指标要求进行改造,未按要求达到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要进行停产改造。10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2.2.2.1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是为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路径。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34、化,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2021 年以来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内生动力显著提升,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中,三大产业格局保持稳定,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数据,截至 2021 年底,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登记在册企业分别为1

35、52.0万户、968.1万户、3722.2万户,分别占 3.1%、20.0%、76.9%。第三产业呈大进大出特点,新兴服务业新设企业增速明显,文体娱乐、餐饮服务等加速恢复,服务业发展优势突出,6 个细分行业新设企业增速均高于平均水平。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把“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任务,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意味着“碳达峰、碳中和”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重大战略机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

36、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体措施如表 2-2。11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表 2-2 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措施名称措施说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根据大气环境特征优化城市用地格局,构建城市多级通风廊道系统,形成城市一级通风廊道和二级通风廊道,一级通风廊

37、道内污染企业逐步退出转移,通风廊道范围内避免过高过密建筑物的开发建设,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集中整治,有序退出与主导产业发展冲突的企业。深化重点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完成有色金属冶炼、高能耗高污染再生铅再生铝生产、砖瓦、建筑陶瓷、岩棉、中大型石材生产加工、园区外化学原料生产等行业调整。涂料、油墨行业基本完成从高 VOCs 含量产品向低 VOCs 含量产品的转型升级;包装印刷、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家具制造、木制品加工等行业和涉涂装工艺的企业,使用的涂料、油墨等原辅料基本完成由高 VOCs 含量向低VOC

38、s 含量的转型升级。推进企业集群升级改造结合本地产业特征,针对特色企业集群,进一步梳理产业发展定位,确定发展规模及结构,按照“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总体要求,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建设清洁化企业集群。制定集群清洁运输方案,优先采取铁路、水运、管道等方式运输;推广集中供汽供热或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中心;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集中涂装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等。实施镇村产业聚集区淘汰机制开展镇村产业聚集区年度考评,对本区评价排名后15%的镇村产业聚集区,采取疏解、淘汰、整合、升级改造等措拖,实现“腾笼换鸟”、提质增效。推进重污染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对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

39、铁、电解铝、水泥、玻璃、铸造、炭素、化工、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的工业企业开展全面调查摸底,严格依照行业排放标准确定重污染企业名单。积极协调可以承接搬迁企业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统筹制定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实施方案,明确企业就地改造、退城入园、转型转产或者关闭退出的搬迁改造方式和完成时间。深入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一企一策一档”分类实施。依序对中小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企业、城市建成区内重污染企业、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进行搬迁改造工作。环城高速以内煤矸石砖瓦窑全部搬迁退出或停产,传输通道县(市、区)退出或停产30%,其他县(市、区)退出

40、或停产 10%。保留的煤矸石砖瓦窑要达到深度治理标准,确保污染物减量排放。严格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明确本地禁止和限制发展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强化大气环境质量对规划环评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规划环评,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风险项目。完成“三线一单”全部编制工作,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积极推行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新、改、扩建钢铁、石化、化工、焦化、建材等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满足区域、规划环评要求。禁止新增化工园区,加大现有

41、化工园区整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对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新建项目,实行区域内现役源 2倍削减量替代;对排放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的建设项目,按照国家相关要求逐步实行减量替代。严格实施环评制度,将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情况纳入规划环评和相关项目环评内容。定期开展核查工作,对发现未按要求进行替代的新建项目进行通报,问题严重的进行约谈;空气质量(PM2.5和优良天数)连续 3 个月同比下降的区(市)县,实施区域限批。严格控制燃煤项目禁止新建、扩建耗煤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及环评、安评、能评等手续办理。所有改建耗煤项目(包括以原煤或焦炭等煤制品为原料或燃料,进行生产加工或燃烧的建设项目)新增燃

42、煤一律实施 2 倍煤炭减量或省最高标准执行替代,并且排污强度、能效和碳排放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2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严控“两高”行业产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倒逼作用,综合运用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电价、信贷投放等经济手段推动落后和过剩产能主动退出市场。原则上禁止新建、扩建单纯新增产能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传统煤化工(甲醇、合成氨)、铸造、铝用炭素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项目,禁止耐火材料、陶瓷等行业新建、扩建以煤炭为燃料的项目。禁止新建、扩建燃煤电厂和企业自备发电锅炉,严禁新建、扩建石化、水泥、钢铁、平板玻璃、铸造、建材、有色金属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结合“退

43、二进三”和“三旧”改造,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限制平板玻璃、皮革、印染、水泥等行业规模,限制石油化工类企业扩建与增加产能。对本地过剩产能重点行业搬迁、改建项目,实行污染物排放 2 倍量削减替代,其他行业搬迁项目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比例不低于 1.5:1,并将替代方案落实到企业排污许可证中,纳入环境执法管理。严格落实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规划方案,加快推进分布区域、污染排放、能源消耗减量和产能结构、产品结构、物料运输优化“三减三优”措施。压小上大:加快推进淘汰钢铁企业 180m2 以下烧结机、1000m3 以下高炉、100 吨以下转炉生产装备,置换规格大、节能减排的生产装备。全力攻坚压减

44、焦化过剩产能任务,全面启动炭化室高度为 4.3 米(产业政策限制类)的焦炉淘汰工作,加速焦化产业转型升级。首先提出升级改造或压减方案,逐步完成所有炭化室高度 4.3 米的焦炉全部关停。严控“两高”行业产能铸造行业整合升级改造:对环保绩效评级为 C 级的铸造企业全部实施达标整治,完成一家、验收一家。制定目标和关键节点,全市在生产铸造企业通过自我提升整治力争达到环保绩效B 级标准。不能完成减量置换改造升级的 100 吨以下转炉、1000 立方米以下高炉、130 平方米以下烧结机和 4.3 米以下炭化室焦炉,加大季节性生产调控比例,实施停产措施。严控“两高”行业产能煤矸石砖瓦窑搬迁或退出:环城高速以

45、内煤矸石砖瓦窑全部搬迁退出或停产,传输通道县(市、区)退出或停产 30%,其他县(市、区)退出或停产 10%。保留的煤矸石砖瓦窑要达到深度治理标准,确保污染物减量排放。加严涉 VOCs项目建设严格限制新建、扩建医药、印染、化纤、合成革、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塑料和橡胶等重污染项目。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高 VOCs 含量的溶剂型涂料、油墨、胶黏剂项目,其他新、改、扩建排放 VOCs 的项目,从源头加强控制,使用低(无)VOCs 含量的原辅材料,配套安装高效收集、治理设施。新建涉 VOCs 排放的工业企业要入园区,实行区域内 VOCs 排放等量或倍量削减替代。全面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实施工业源挥发

46、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和行业控制,遵循“控制总量、削减存量、减量替代”原则,涉挥发性有机物的建设项目,按照新增排放量的 2 倍进行减量替代。推进石化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家具制造、木制品加工、包装印刷、涂料和油墨生产、船舶制造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重点对水泥(包括粉磨站)、砖瓦、铸造、化工等重点行业过剩产能逐渐淘汰,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时间节点、工作措施和责任部门,全面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制定市县两级年度工作方案,相关职能部门要分别建立排查、整改、关闭和淘汰等相应台账,完成“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落后产品的淘汰任务。以砖瓦窑、铸造、化工、造纸、电镀等行业为重点,再

47、推进一批落后产能企业的关停或部分生产线淘汰。按要求对砖瓦行业实施兼并重组,上大压小,产能减量置换。加快推进 30 万千瓦及以上的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 15 公里范围内燃煤锅炉和落后燃煤小热电的关停整合。结合“工业企业绿色绩效评价”,进一步压减电解铝、炭素、水泥、棕刚玉、耐火材料、砖瓦、铸造、石灰、石材、氯化石蜡等行业产能。淘汰 10 万吨/年以下的独立铝用炭素企业;退出单套装置 30 万吨/年以下的合成氨生产企业;淘汰 100 吨/年以下独立水泥粉磨站及直径 3 米及以下水泥粉磨装备。实施棕刚玉、陶瓷、耐火材料、砖瓦窑、铸造等高排放行业达标整治,对不能达到相关标准、无法改造升级的企业,依法依规

48、实施停产限产、关停退出。13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2.2.1.3 交通结构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系统的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和快速机动化的双重压力下,城市空间与交通供需平衡的冲突尤为强烈,在我国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和碳减排约束进一步增强的背景下,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城市布局与交通协调发展更为重要。在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利用公共交通的发展来驱动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形成与交通建设相协调的城市布局形态、产业结构,使交通资源的供给成为影响交通需求分布和强度的主导因素,将被动的供给压力转化为主动的

49、带动需求发展的牵动力,从根本上消除需求杂乱无章地自然发展而持续形成对交通资源供给的压力。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1)显示,2020 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 3.72 亿辆,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为 1593.0万吨。其中,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为769.7万吨、190.2 万吨、626.3 万吨、6.8 万吨。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 CO、HC、NOX和颗粒物超过 90%,其中柴油车排放的 NOX更是占到汽车排放总量的 88.8%,颗粒物排放占比达 99%以上。此外,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

50、10%,尤其是公路运输,年均排放 10 亿吨二氧化碳,量占交通行业排放总量的85%左右,是不折不扣的排放主体。根据国务院“散乱污”综合整治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的同时,对“散乱污”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同步进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全面组织排查,建立清单,分类实施整治。进一步完善“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压实基层责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创新监管方式,充分运用电网公司专用变压器电量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定期开展排查整治,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监管机制,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设备,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办)、村(社区)网格员作用,加强环境监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