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思想单赟涛在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在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模型是对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依存关系概括或近似表述的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公式和理论都是由现实世界的原型抽象出来的。狭义地理解,数学模型指那些反映了特定问题或特定具体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是相应系统中各
2、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为一系列的概念系统,算法系统,关系、定律、公理系统等。二、小学生如何形成自己的数学建模1、创设情境,感知数学建模思想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新课开始出示两个小组一分钟做题:第一组 9 8 9 6第二组 7 10 9 8教师提问:哪组获胜,为什么?这时出示,第一组请假的一位同学后来加入比赛。第一组 9 8 9 6 8第二组 7 1
3、0 9 8 师:根据比赛成绩我们判定一组获胜。此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虽然第一组做对的总道数比第二组多,但是两个队的人数不同,这样比较不公平。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平均数比较。 师:什么是平均数?本节课平均数这一抽象的知识隐藏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两次评判中解读、整理数据,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推进数学思考的有序进行。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出平均数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建模的过程。2、参与探究,主动建构数学模型我们在学习书本中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
4、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过程、材料、发现主动归纳,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1)回顾、猜想:师:我们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生: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师: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能否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它可能与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关?学生大胆进行猜想,猜能转化成圆柱、长方体、正方体。2)动手验证师:请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空盒(其中圆柱和圆锥有等底等高关系的、有不等底不等高关系的,圆锥与其他形体没有等底或等
5、高关系)、沙子等学具,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3)反馈交流生1:我们选取了一个圆锥和一个正方体进行实验,将正方体中倒满沙子,然后倒入圆锥容器中,到了四次,还剩下一些,发现圆锥体与这个圆柱体之间没有关系。生2:我们组选取的是圆锥和圆柱,这个圆锥与这个圆柱之间也没存在关系,然后我们换了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三倍。4)归纳总结。师:那么存在3倍关系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又有什么关系?生3: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师:圆柱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的有什么关系?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师:是不是所有的等底等高的圆柱
6、、圆锥都存在这样的关系?请每个组都选出这样的学具进行操作验证。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师:如果没有圆柱这一辅助工具,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乘1/3。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步到位的,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修订实验方案,再猜测、再验证这样的过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更一般的情景,学生在主动探索尝试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学习,以抽象概括方式自主总结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策略性知识,同时让学生经历猜测与验证、分析与归纳、抽象与概括的数学思维过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独立思考,有时小组合作学习,有时是独立探索和合作学
7、习相结合,学生在新知探索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3、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通过应用真正让数学走入生活,让数学走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学生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后,出示这样的变式:1、汽车4小时行驶了240千米,12小时可行驶多少千米?2、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30千米,火车早上8:00出发,14:00到站,两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学生在掌握了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这一模型后,进行变式练习,学生基本能正确
8、解答,说明学生对基本数学模型已经掌握。虽然两题叙述不同,但都可以运用同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解答。又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设计这样的题目:怎样利用你的自行车测量学校到家里的实际距离。这一问题的设计既考虑与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相结合,又能引起学生的猜测、估计、操作、观察、思考等具体的学习活动,并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会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建模思想的形成与运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