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法试题及答案题库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分享劳动法试题及答案给大家! 一 单选题(每一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 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 A )。 A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B物质帮助权 C报酬权限 D休息休假权 2 (B )是劳动权的核心。 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 B就业权和择业权 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 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 3 所谓( C )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利和约定权益。 A基本保护 B优先保护 C全面保护 D部分保护 4 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时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 D
2、 )共同参与决定。 A企业 B员工 C员工代表 D企业家协会 5 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是( A )。 A自由性 B社会性 C互济性 D补偿性 6 (B )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 7 ( A )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 8 ( C )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 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D )。 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 10 将宪法、劳动法律、行政法规按照法律效率从
3、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A B C D 11 ( B )不具有法律效力。 A立法解释 B任意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12 ( A )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A劳动合同 B雇用规则 C司法解释 D集体合同 13 ( D )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A劳动合同 B判例法 C司法解释 D集体合同 14 ( C )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 础。 A法官法 B判例法 C习惯法 D成文法 15 ( A )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A劳
4、动法的体系 B劳动法的渊源 C劳动法的原则 D劳动法的内容 16 ( B )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 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17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标准为( D )劳动标准,具有单方面的( )。 A最高,非强制性 B最低,非强制性 C最高,强制性 D最低,强制性 18 ( D )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 、患病、工伤、 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19 劳动法监督检查
5、的( A )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 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A内容 B目的 C客体 D方式 20 ( A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 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法律关系 B劳动合同关系 C劳动行政关系 D劳动服务关系 21 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 C )为其条件。 A合并 B具备 C分离 D完整 22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 B ) A劳动权利 B国家意志 C劳动者权利 D法律渊源 23 ( A )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
6、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 24 ( C )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A法律文本 B双方当事人 C劳动合同关系 D法律渊源 25 ( B )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 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 26 ( C )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 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 27 ( D )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A劳动法律原则
7、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关系 28 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 的( A )调整。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29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 D ),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文体,又是 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A劳动关系 B法律关系 C劳动合同 D双务关系 30 劳动法律关系的(A )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 律关系的参与者,既雇主与雇员。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31 ( A )的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 B限制劳动行
8、为能力 C无劳动行为能力 D部分劳动行为能力 32 劳动法律关系的( C )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A原则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33 劳动法律关系的(B )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A原则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34 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 ( D)。 A劳动法律形式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事件 35 ( A )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 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事件 36 ( D )是指以当
9、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事件 二多选题(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 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是( ABCDE )。 A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 B是指导性的法律规范 C反映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D高度的稳定性 E高度的权威性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 CDE )。 A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 B作为指导性的法律规范 C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D指导劳动法的实施 E有助于理解、解释劳动法 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是( ACE )。 A保证劳动者劳动权原则 B平等就业权原则 C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D自
10、由择业权原则 E物质帮助权原则 4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为( BDE )。 A平等就业权 B基本保护 C自由择业权 D全面保护 E优先保护 5下列属于劳动权的是( ABCDE )。 A平等就业权 B劳动报酬权 C自由择业权 D休息休假权 E职业培训权 6下列属于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是(ABCDE )。 A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B平等协商的权利 C集体协商权 D共同决定权 E知情权 7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有( BCD )。 A自由性 B社会性 C互济性 D补偿性 E知情权 8下列属于法律渊源的有( ABCDE )。 A劳动法律 B行政规章 C正式解释 D雇用规则 E地方性劳动法规 9根据解释主题的不同
11、,正式解释分为(ABC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任意解释 E合同解释 10下列属于劳动法构成体系的有(ABCDE )。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E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11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E )。 A社会保险的体制 B社会保险的项目 C社会保险的种类 D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E社会保险的筹集、运营和管理#p#分页标题#e#12按照劳动法的所有制结构模型,将劳动法体系划分为( ABCDE )。 A国有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B集体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C股份制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D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劳动法律制度 E外商投资企
12、业劳动法律制度 13劳动法体系的构成为(ABCD )。 A劳动关系法 B劳动标准法 C劳动保障法 D劳动监督检查法 E劳动合同法 14劳动关系法的构成为(ABCDE )。 A劳动合同法 B集体合同法 C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 D职工民主管理法 E劳动争议处理法 15劳动标准法的构成为( CDE )。 A劳动合同法 B集体合同法 C工作时间法 D工资法 E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16劳动保障法的构成为(ABCD )。 A促进就业法 B职业培训法 C社会保险法 D劳动福利法 E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17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为( DE )。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
13、律关系 D存在现实劳动关系 E存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18劳动法律关系主要包括的类型为( ABC )。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民事劳务关系 E劳动关系的现实形式 19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ABDE )。 A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B其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双务关系 E具有国家强制性 20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DE )。 A用工权利能力 B用工行为能力 C劳动休息权利 D劳动权利能力 E劳动行为能力 21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关系的(ABC )。 A主体 B内容 C客体 D出发点 E归宿 22法律通常将
14、自然人分为(ABC )。 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 B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 C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D部分劳动行为能力人 E丧失行为能力人 23各类用人单位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AB )。 A用工权利能力 B用工行为能力 C劳动休息权利 D劳动权利能力 E劳动行为能力 24劳动法律行为包括( ABCDE )。 A合法行为 B违约行为 C行政行为 D仲裁行为 E司法行为 三、名词解释 3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答: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即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它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32.标准工作日 答:
15、指在一般情况下法律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我国现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 33.无效劳动合同 答:指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订立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它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34.社会保险 答:指劳动者因年老、伤病、残疾、生育、死亡造成劳动能力丧失或失去职业岗位等客观情况,导致经济困难而从国家和社会获得补偿和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 四、简答题 35.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及其主要机构有哪些? 答: 一、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是组织上的三方原则。即在国际劳工各种组织和会议上,各国代表团必须由政府、雇主、工人三方代表组成,参加讨论,进行表决。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
16、机构,主要有三: (1)国际劳工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2)理事会;是执行机构; (3)国际劳工局是常设秘书处。 此外,国际劳工组织还设有许多产业性、专门性、地区性的委员会 36.什么是劳动合同?它有哪些特点? 答: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其特点有五: (1)劳动合同主体有特定性; (2)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3)劳动合同客体具有单一性,即劳动行为; (4)劳动合同具有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的特性; (5)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37.我国现行的职业技能考核的种类有哪些? 答
17、:我国现行的职业技能考核的种类,依考核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可分为以六种: (1)录用考核; (2)转正定级考核; (3)上岗、转岗考核; (4)本等级考核; (5)升级考核; (6)技师任职资格考核。 五、论述题 38.试述我国劳动争议法律调整的意义和作用。 答: (一)强化依法处理争议,维护劳动关系的协调,激励双方积极性的发挥; (二)通过争议处理,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双方当事人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三)及时处理争议,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保障经济建设和劳动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案例题 案例一: 39.某制药厂与王某于1996年10月15日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劳动合同。同时,该厂选派王某去国
18、外学习一项制药工艺技术,共花费人民币十万多元。劳动合同约定,在合同期内,王某不得调离本企业,如违约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时,应负全部赔偿责任。1998年11月10日某合资企业以高薪聘用王某,签订了两年的劳动合同。王某擅自离开该制药厂后,由于其他技术人员尚未掌握这种制药技术,使产品质量下降,在半年时间内造成大量产品积压,直接经济损失达300多万元人民币。为此,该制药厂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王某及合资企业赔偿其全部经济损失,并要求王某回厂履行劳动合同。 试分析: (1)该制药厂的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2)本案应如何处理?依据是什么? 答:(1)关于劳动合同问题:本案中,某制药厂与王
19、某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王某违反合同约定,擅自离厂,属违约行为,理应赔偿制药厂的经济损失并回原厂工作。某合资企业以高新聘用王某,事前未检查王某是否与原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构成了对原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依法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关于法律依据问题:劳动法第99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劳动法第102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关于仲裁裁定问题:支持某制药厂的合法要求;王某与某合资企业赔偿某制药厂的全
20、部经济损失;王某与某合资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违法,无法律效力;王某回原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 案例二: 40.某厂以正常工作安排为由,拒付职工的加班工资。职工不服,推举2名职工代表200名职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委员会收到申请书8日后决定受理,并于3个月后作出裁决,裁定该厂依法支付职工的加班工资及经济补偿金。裁决书于裁决当日送交双方当事人后结案。 试分析: (1)该争议的性质是什么?应适用何种处理程序? (2)仲裁委员会在处理过程中是否有错?为什么? 答: 一、本案涉及的职工一方当事人在30人以上,属于集体劳动争议。 职工一方已推举代表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应组成特别仲裁庭,适用特别处理程序。 二、仲裁委员会在处理该案中存在以下问题: (1)收到集体劳动争议申请书8日后,才决定受理,超过了应该3日的规定。 (2)集体劳动争议,自仲裁庭组成之日起应15日内结案,本案已超限。 (3)仲裁裁决后,应向当地人民政府汇报。本案未汇报即结案,不符合规定 劳动法试题及答案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