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282111 上传时间:2024-04-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1、 新教伦理及其和马克思的传播观的关系答:新教伦理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论,是其基本教义所涵盖的基本伦理观念,宗教虽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一为因信称义,二为信徒人人可称为祭司,三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马克思深谙宗教传播的彼岸特征和传播心理,加丄新教的天职意识和救赎意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传播观。马克思主持莱茵报的编辑方针之一,就是传播新教精神。文艺复兴动摇了封建君权统治的基石,而新教改革则震撼了传统神权的统治基石,尽管新教仍然是宗教。2、 “交往”的概念在马恩思想体系中的解释第一,内涵包含两词全部能

2、指,即它们可以指团体、个体间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也指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传递,甚至包括男女间的性爱。第二,将物质交流、精神交流合二为一的考察,认为:交往的概念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形态等概念联系起来考察问题时使用。因而,获得了相当宏观的交往和传播理论。第三,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等同,交往关系的内涵更为广阔。3、 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特征。他们所服务的媒体绝大多数是大众传媒,而不是单纯的政党报刊和工人报刊。第一,受众的认知一大众为主。因此,视野开阔,更注重一般媒介的社会特征和他们作为信息交流中介的作用,符合传播学规律。第二,站在媒体的

3、角度,分析报刊和其他社会性交流媒体的发展趋势较多。第三,对职业性新闻传播的业务思考,深刻在行。第四,办党报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政治上的成功达到经营上的成功。4、 马克思、恩格斯人生与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关系。一、 马恩的人生文化教育背景马恩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除了时代为他们提供的经济政治动因,还依赖于他们刻苦钻研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具备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马恩思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工作经验马恩一生亲手创办与主编的报刊有4种,协助创办并参加编辑的有5种,直接影响办报方针并给予各种形式的支持得有10种,此外,还为60余家报刊撰写稿件。马恩的新闻活动分为这样几

4、个时期:以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早期报刊思想,这种思想和核心是革命民主主义文化范畴的人民报刊与自由报刊的思想。以新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即成熟阶段的报刊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工人报刊思想,同时关于党报思想的若干原理和原则也开始提出。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是马恩党报思想形成的时期。二、 马恩的传播与新闻思想1、 “世界交往”的观念(1) 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社会生产结构将以信息和服务业为主;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中智力的支出将超过体力的支出;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极其重要的资源;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

5、。(2) 对电子媒体(当时仅有电报)本质的认识:用时间消灭空间一一“电报已经把整个欧洲变成了一个证券交易所;铁路和轮船已经把交往手段和交换的可能性扩大了100倍”。(3) 对民族交往的认识:以全人类的发展为衡量标准。2、 对新闻的认识A、 变动产生新闻B、 新闻的层次变化C、 新闻实效。马克思:“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D、 对新闻真实性特点的认识:“报纸的有机运动”。E、 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3、 党报思想4、 不同背景下报刊和“人民”的关系(1) 报刊和人民关系的重要性(2) 人民报刊的含义:真正的报刊就是人民的报刊;人民报刊是面向社

6、会的伟大报刊。(3) 报刊的社会性质要求它必须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同于报刊与权力组织的关系。报刊可以选择站在权力组织一边或者其对立面,但拥有最大多数的读者,得到他们的承认才能生存,这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报刊的发展永远伴随着人民的承认,这种报刊和人民之间的天然联系,恩格斯把读报作为了解当前人民状况的一种途径。5、 “一般的公正”即任何一家英国的报纸(无论他的派系如何)都不敢违背的这种公平,即在报到新的事实、新的争议时,报刊所能保持的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即客观报道,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6、世界概念构成的基础及原因。

7、基础:马恩完全可以摆脱狭隘祖国影响,从世界的角度观察问题。原因:安身之要件所处的生活环境。居无定所及流亡的生活条件是他们获得了世界公民的精神归宿,而世界公民的身份背景致使他们丧失了祖国,但也摆脱了祖国相对狭隘的文化影响。特别适于研究传播这类人类社会共同现象。立命之要件所持的意识形态。他们持现代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工人阶级无国籍、无生产资料以及鲜明纪律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备不分国籍和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特征。修身之要件所具备的知识结构。马恩在知识体系架构过程中,走了殊途同归的道路。他们的知识构成有两部分:一,他们是德国古典文学的批判性继承者;二,他们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启蒙思想的全面继承者,正如柏

8、拉威尔所说,马克思的头脑正是许多世纪和许多国家文学经验和回忆的一个宝库。7、 马恩论媒介的作用一、 报刊作为面向社会的信息传播中介,构造了另一个由报刊创造的世界,是基于现实世界的“观念世界”。二、 大众媒介作为连接个人与世界的纽带,可能成为将物质冲突转化为思想冲突的杠杆,报刊物质的斗争上升为思想的斗争,把血肉斗争上升为精神的斗争,把需要欲望经验的斗争变为理论、理智的斗争,所以报刊成为人们精神教育及其强大的杠杆。三、 报刊是国家复兴和斗争的必要条件。四、 报刊是人们参与社会事务与政治事务的中介。五、 报刊是社会意见的集合体。六、 报刊是纸币,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8、 交往的社会作用一

9、、 交往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社会凝聚力,它成为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二、 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平日孤立状态下需要几十、几百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的社会矛盾,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而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三、 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机会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交往日益同步化。9、 历史视角上新闻与旧闻的贯通一、 历史上的旧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为新闻。二、 新近变动的事实,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考察可能是历史的再现。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10、 马克思关于报刊的“有机运动”也被译

10、为生气勃勃的报刊行动。报纸报道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为各位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依时间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的总和,每篇报道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有误差,但是后面的报道会自然纠正前面的误差,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的被揭示出来。11、 论述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个人感受谈谈交往异化。交往的物的形态是指15世纪末世界地理大发现以后逐渐形成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它最终成型于1819世纪。主要特征:它使人们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在物(商品、资本等)面前取得了平等和自由。具体表现在资本的意义和交往的异化。交往异化是交往矛盾的结果:基于有用性体系,功利性的交往目的,最终使得出于

11、广泛交往过程中的人感到束缚和基于物的不平等性,财产的大小决定多少,交往的权利取决于财产的多少。交往异化致使人性丧失。自由的人还必须服从于利益需要的分工,服从于资本的力量,无法全面发展的自身。交往异化反过来促进了传媒行业的发展。12、 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的后现代意义(后现代产生的背景: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方案的反动,他们把世界看做支离破碎、不确定、拒绝所有总体化的发展、拒绝真理、拒绝无所不包的理、反对人类解放,是和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相关的一种思潮。13、 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社会精神交往的特征。人的依赖性有所下降,自由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人类社会之中,这一阶段是欧洲文明的早期形

12、态,又是其文明未来勃兴的根本,但是依赖于遐想的城邦国,交往的方式被海上贸易和战争所表现。14、 交往异化与媒介的发展。生产和消费的普遍联系和全面依赖,随着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独立和漠不关心而一同增长,因为这种矛盾导致危机等等。随着异化的发展,再它本身的基础上,人们试图消除它:行情表、汇率、商业经营者之间的通信、电报的联系等等(交往的手段当然同时发展)。通过这些东西,每一单个人可以获知其他一切人的活动情况,并力求使本身的活动与之相适应,就是说每个人的需求和供给都与15、 描述人的全面发展形态阶段的交往特征及其与共产主义理念的形成关系。交往特征:交往的个人全面发展的形态的物质前提是消灭生产的死人占

13、有,同时还有人本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马克思对未来人的全面发展形态的特征描述为: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自由时间成为社会财富的标准,统治阶级的消亡。一、 新的交往形态的前提是伴随着人的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开始的。二、 新的交往形态在制度上表现为共产主义社会。1、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2、 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后,自由王国的主要特征。3、 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表现在两点:自由时间的缩短;自由时间成为衡量社会财富的标尺。4、 高级的精神交往和活动将占据主要的活动。三、 未来社会交际方式发生变革,人们更多在精神层面上活动。16、 阅读

14、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后谈马克思对新闻自由的认识与理解。814年12月,曝露市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用虚伪的自由主义词句掩盖其专职主义的实质。为此,马克思在次年2月写下他的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 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它是一篇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脉相承、说理反驳更加按米有利的战争檄文。其后,马克思又在莱茵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书报检查制度的文章。 马克思为新闻出版自由做了有力的申辩:“新闻出版就是人类自由的实现”,“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在马克思眼中,受检查的报刊=不自由的报刊,书报检查制度是政府垄断的批评,“书报检查制度不是法律,而是警察手段,并且还是拙劣的警察手

15、段。”首先,马克思指出新法令用所谓的“严肃和谦逊”的笔调来限制出版自由。其次,马克思指出,新法令“强调”倾向是实行书报检查制度的“主要标准”,而恰恰是追求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种法律不是团结的法律,而是破坏团结的法律,这种法律是真正的特权,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再次,马克思指出新法令在禁止发布“使用侮辱个别人的词句和进行毁灭其名誉的判断的作品“的口实下,剥夺了报刊批评与监督的权利。最后,马克思还指出,新法令强调必须由“完整无缺的人”即在“学术才能、地位与品行”各方面为官方认可的人担任编辑,这一规定带有很大的欺骗性。18、资本与交往关系一、全球的普遍联系,的确源于

16、资本的意义。二、资本的原始积累结束或基本完成后,人不自觉的培养和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三、资本还催生出了自由时间。普遍的劳动体系形成无形强制力,要求人们的生产远远超出自给自足的狭隘目的,去赢得维持生命和社会再生产以外的自由时间,从事精神活动和交往。有了自由时间,致使精神交往和交往的扩大和深化。四、资本打破特权体系,将市场经济原则纳入精神交往。五、资本促成了精神交往的行业新生(服务行业)。第二部分:列宁和斯大林的新闻传播思想1、 列宁思想的评价马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是闻名遐迩。他们的思想,在晚年就被其追随者、信仰者、批判者所评价解释,因而评价全面客观。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是国际共运中,不重要的国家

17、领导人,十月革命之后,迅速成为共运的领军人物,思想的代言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人,国家的领袖,列宁超负荷的工作,使他没有精力去评价自己的思想。加之他的早逝,使列宁思想的评价成为后人的专利,而后人又多是苏俄党内的继承人,以党的名义进行评价,往往带有党利益的色彩。2、 为何说列宁的新闻思想就是其党报思想一、政治环境所迫。出于列宁生活子啊俄国极端专利专制的环境下,那里没有供人们自由发表意见的任何政治途径,公开出版的报刊不是官方的。二、党内纪律的要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以后,不得不秘密存在,为了划清与资产阶级的界限,党内明确规定不得在政治上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三、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

18、的不同。(1)列宁在党报上所发表的文章,均不是新闻,几乎全部是政论,或涉及党内斗争,或涉及正面阐述党的纲领的策略,或是批判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报刊的论点;他所写的小册子,也是关于党内斗争或国际形式分析方面的。(2)列宁创办的报刊,全部是党报党刊,总数有四十多家,数量上远比马克思和恩格创办的要多。他为之撰稿的报刊,也大概是这么多家,还有几家第二国际各国党的报刊。(3)列宁主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整治活动家和党的职业编辑,他面临的具体问题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得多,他只有较少的机会从世界角度探讨问题,诸如帝国主义问题,大多数时间要与各种党内的派别进行斗争,与沙皇政府进行斗争,与其他政党和派别进行斗争,因

19、为讨论的主要是俄国社会民族工党、俄国各种党派和俄国自身问题。四、结论的获得(1)非常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党报党刊工作,在党报党刊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坚持党报党刊正确的办报方针。(2)他有一种紧迫的接近党的报刊通讯员。了解下情的内在动力。(3)十月革命后,他无时不刻的考虑苏维埃报刊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列宁重要的变化。3、 论述列宁关于西方出版自由的评价。从政治上看,列宁当时必须揭露和反击西方媒体对苏维埃政权的诽谤,这是捍卫新生政权的必要措施。从思想上,列宁对西方资本统治媒体这基本一实质的认识,并没有变化,即使在十月革命前,他也谈到过,只是当时的侧重点不在这方面,论述较少而已

20、。资产阶级出版自由仅以取消取消书报检查为前提,是不彻底的自由。列宁指出:“资本家(许多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因无知或守旧而追随他们)把取消书报检查和各党派可以自由出版任何报纸叫做出版自由。实际上这并不是出版自由,而是资产阶级富翁欺骗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群众的自由。”一、资产阶级出版自由是以巨额金钱为基础的自由。列宁多次谈到西方社会出版自由的金钱基础,他认为这是一种“依赖资本的出版自由”。在对比中他写道;“资产阶级报纸是靠巨额的资本维持的。工人的报纸则靠工人自己的捐款维持。”这里讲的“巨额资本”指的是金融资本,列宁认为西方的大型报刊主要是靠这种资本维持的。1918年在一次集会上他谈到资产阶级“发行用

21、银行的资金出版的这些大型报纸”。另外,大量的广告收入也是一种巨额资本的额来源,他认为:“这些广告给出版这些报纸的资本家带来一笔巨大的甚至是主要的收入”,西方城市的免费报纸“都是靠登广告的收入过活的”。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把出版自由视为“资本对报刊的奴役”。二、资产阶级出版自由表现温一中垄断的行业自由。列宁在谈到出版自由时,总是将对印刷所、纸张、新闻来源和广告的占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因此,资产阶级出版自由并不表现为一种人民的自由权利,而是资本家个人占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列宁的结论是:“所谓的出版自由,就是富人有出版报纸的自由,就是由资本家霸占一切报刊。这种霸占的结果是使包括最自由的国家在内世

22、界各国一切地方的报纸实际上都成为被人所收买的报纸。”三、资产阶级出版自由是经营出版事业来影响人民群众的自由。这是从政治角度对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审视。他说:“只要资本还有通知报刊的权利(在世界各地,民主主义与共和制度愈发展,这种权利也就表现的愈明显,愈厉害,愈无耻。例如美国也这样),这种自由就是一种欺骗;”四、出版自由作为一种民主权利,在西方表现为形式上的民主。列宁从民主角度审视出版自由时,认为出版自由只是一种“纯粹民主”的口号,资产阶级“用漂亮、美丽和虚伪透顶的辞句诱使人民放弃把报刊从资本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具体的历史任务”。他分析这种民主时写道:“资产阶级的民主只限于宣布全体公民平等的享有形式

23、上的权利,如集会、结社、出版等权利。在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里,最多也不过取消了这几方面的所有立法限制。”4、 影响列宁的两个参照系及其对列宁特殊党报思想的形成(一) 两个参照系:第一个参照系沙皇俄国。列宁以民主革命的身份出现在俄国的历史画卷上,在一个沙皇专制、文盲充斥、报刊稀少、馅饼密布的国度里,自由。不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列宁既入狱又流放,产生了强烈的推翻制度的决心是沙皇俄国给他的。第二个参照系西方国家。列宁有17年的西方国家工作生活经验,先后在德、英、法、瑞士、芬兰、波兰等过生活工作,感受到了媳妇那个国家的自由,尤其是政治自由(言论、选举),对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公开性和自由度,列宁表现出了

24、羡慕和热情的追求。(二) 对列宁特殊党报思想的形成:(1)根据环境选择斗争策略。(2)不同处理党内事务的模式。结论:对两方面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使得列宁有可能对比不同的政治环境,得出适合不同环境的政治斗争策略。他在比较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斗争环境时就指出,在前者,可以展开“广泛民主原则”,其特点有二:(1)“完全的公开性”(2)“一切职务经过选举”。而在后者,只能艰难的存在秘密组织,“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义而且有害的儿戏”。5.、罗莎卢森堡与列宁、托洛茨基关于苏维埃国家交往政策的批评并评价其启示意义(一)卢森堡的观点:

25、(1)在任何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实际上关系到社会主义政策的最有价值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基础。(2)社会主义的基本建设的经验需求探索,它不能由少数人钦定,必须要让人民群众能够通过行使各项自由权利的途径参与到探索中去。(3)恐怖统治和专横独断会对社会起腐化作用,他赞同苏维埃建国后所行使的对资产阶级的必要镇压。(4)绝对公开的监督是必要的,否则交换经验只限于新政府和官员的排他圈子之内,腐化不可避免。(5)不能将“专政”与“民主”对立起来第一、布尔什维克的统治已经巩固第二、俄国布尔什维克的交往政策给欧洲工人运动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只有批判的思考,才能分清真理与谎言、持久性和偶然性、宝石和瓦砾。(三)

26、评价:“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个思想,曾是关于卢森堡思想讨论中的一个焦点,卢森堡的这段话是她的一个深刻的政治信息。(德国研究者伊林费恰尔在20世纪70年代这样评价)抛开一些具体的事实认识上的差误,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基本思想是很可贵的,一位惨遭敌人杀害的女革命家。最早共产党创始人提供了观察十月革命后交往政策的另一个近视角。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不是对“正义”的狂热,而是因为政治自由多于一切振奋人心的消息。没有普选,没有不受限制的出版自由和集会自由,没有自由的意见交锋,任何公共机构的生命就要逐渐灭绝,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生活,只有官僚仍是其中唯一的活动因素。6、斯大林的党报思想评

27、价。(1)、创办全国性的起领导作用的报纸:站在错误的立场上,小地区领导人的立场上看待党中央,党在国外出版的党报,充满了地方党组织领导人狭隘、认识面窄等问题。并且有一点以自己的经验自居,沾沾自喜的味道。(2)党报的组织作用: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其一,十月革命后,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当时的党报是公开的领导群众运动的机构,如火星报、真理报,都曾经承担过这一特殊职能。其二,十月革命后,这一观点就发生了矛盾,因为报刊的职能随着革命的成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建设党的工具,党中央已经具备完整的组织机构。(3)报刊是“第六强国”、“精神导线”。形象生动,强调的是报刊的通道作用,核心是表达报刊应该是“交谈”的

28、,即是双向传播的。阐明来了报刊在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4)关于工农通讯员的作用:直接反映我们建设工作中的缺点和晴雨表。(5)党的利益高于形式上的民主(导致苏俄的解体)。(6)关于报刊的批评(监督官僚体系)。(7)关于出版自由:理论上延续了列宁的出版自由。实践上,他完全背弃了理论。“肃反”运动,阶级斗争激化论,使民众甚至党员连生存自由也丧失了。7.斯大林如何论述语言与交流问题第一、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作为社会中交流思想的工具为社会服务的,这个工具使人们能够互相了解并调整他们在人类活动中的一切范围中的共同工作。斯大林批评了语言具有阶级性、语言属于上层建筑、语言是社会生产

29、力、语言是生产工具等等。第二、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有声语言和手势语言。思维与语言同轨迹,语言同思维是直接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结果用词和由此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的思维交流变成可能。第三、语言反映社会的特征亚语言。作为一种人类传播不可缺少的符号系统,语言中的语法是稳定的,而词汇的变化则是社会变动的直接反应。斯大林认为语言反映生产的变化,是立刻的、直接反映的。工业和农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和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要求语言用进行这些工作所必须的词汇、新语来充实它的词汇。语言就直接反映这种需求,用心的词汇充实自己的词汇,并改进自己的语法构造。第四、语言是融合的结果。语言是文化的边界,当两种以上的文化之间发生融合现象时,斯大林认为融合的结果只能是其中一种生命较强的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同时后一种语言中的许多词汇丰富了前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