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复习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设计-市第五中学 【教材分析】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种常用思想方法. 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题,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体现.【中考命题规律】 在中考试题中,常常出现的形式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方程与函数的关系;用方程中的整体思想求值;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应用题;用方程的方法处理代数问题;几何题中的数形结合题,既要把它转化成几何的问题,也要构建方程来解决.【课堂设计要求】1、本课时是按“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 的模式呈现,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因
2、此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就是根据这一模式进行设计的.2、本课内容形式多样,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注意力.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3、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启发得当,使整堂课思路清晰流畅.每一个知识点后都附有相应变式训练,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落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们的解的含义,并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了解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掌握方程组中换元法的解题技巧.3、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方程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过程与分析目标:1、了解解二元一
3、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从而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2、经历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理解方程思想对解题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迁移知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2、体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处理数学问题中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会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教学方法】探究法,类比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
4、与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设 “ ”“ ”表示二种不同的物体,现用天平称了二次,如下图所示,那么这二种物体的质量分别为_.50g70g请同学们猜猜图中体现一种什么关系?怎样求二种物体的质量?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活动:观察问题,思考上述问题的解答设计理念: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课题,可以增添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二、课前热身1、下列方程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填序号) x+y=5 xy = 2 2xy = 4 x+2y = z 2x-y = 2x+y1 让学生回答: x+y= 52xy= 42、二元一次方程x+y=5的解是: ,它的解共有
5、个,它们是不是方程2xy = 4的解?怎样判断?方程x+y=5与2xy = 4的公共解是 . 让学生回答:(用集合观点展现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即方程组的解)设计理念:本题组既是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复习与巩固,又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引出做好铺垫,在引导学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进行知识的迁移与类比,更好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三、考点链接1、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化简后含有 未知数,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次,系数不等于零的 方程.2、含有相同的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叫做 .3、 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4、 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两种: .设计理念: 用填空的形式,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6、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们的解的概念四、典例精析例1、解方程组点评:代入法和加减法的选择.变式1:(1)、方程组,则x+y=.(答案:3)2、方程组中,x的系数的特点是 _,方程组中y的系数特点是 _,这两个方程组用_法解较简便.(答案:相同,相反数,加减法)设计理念:1、区分代入法和加减法的选择,了解一些解题技巧;2、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 思想,从而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例2、方程组的解为则由分别把(x+y)和( x-y)看着两个整体,用换元法可以得出x+y =_, x-y =_,从而求得 (答案:3,-1,)变式2: 方程组的解为,求方程组的解甲
7、同学说:“条件不足”,乙同学说:“有规律”,丙同学说:“能不能方程两边都除以5,通过换元法来解决” .你认为它的解是. (答案: ) 设计理念: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迁移知识;学会用换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感受数学的乐趣.例3:如图,已知函数y=ax+b和y=kx的图象交于点P,则根据图像可得,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 )A (答案:C )变式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_;那么一次函数y=x1和y=2x+3的图象的交点坐标是 ;(答案: )设计理念: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了解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例4、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8cm,BC=6cm,E是CD上一点,连接并延长BE,交AD的延长线于F
8、,若BEC的面积比DEF的面积大5cm2,求DF的长.分析:本题是数形结合题,既要把它转化成几何的问题,也要构建方程来解决.解:设BEC的面积为xcm2,DEF的面积为ycm2,梯形ABED的面积为z cm2.得 y + z = 43,即ABF的面积为43cm2.设DF的长为acm,则有,解得答:DF的长为cm.变式4:(学生演版)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地砖拼成一个矩形地面,求每块长方形地砖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分析:这是一道几何计算题,可以构建方程模型来解决.解:设小长方形的长为xcm,宽为ycm 解得 答:小长方形的长分别为45cm,宽为15cm.设计理念: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用方程思想来解决实
9、际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五、巩固提高1、请你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使它的解为 ,这个方程组是 2、如右图,ABBC,ABD的度数比DBC的度数的两倍少15,设ABD和DBC的度数分别为x、y,那么下面可以求出这两个角的度数的方程组是( )A、 B、 C、 D、3、给出下列程序:输入x 立方 k +b 输出,已知当输入的x值为1时,输出值为1,当输入的x值为-1时,输出的值为-3,则当输入的值为0.5时,输出的值为 .(答案:0 )4、为了参观上海世博会,某公司安排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300千米的上海、泰州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到泰州带客后立即返回,下图是它们离各自出发地的距离(千
10、米)与行驶时间(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1)请直接写出甲离出发地的距离(千米)与行驶时间(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当它们行驶4.5小时后离各自出发点的距离相等,求乙车离出发地的距离(千米)与行驶时间(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甲、乙两车从各自出发地驶出后经过多少时间相遇?解:(1)甲离出发地的距离(千米)与行驶时间(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由题意知,图中AB与OC的交点P的橫坐标为4.5,代入AB的解析式求得P点的纵坐标为80 得OC解析式为=40,当y=300时,即乙车离出发地的距离(千米)与行驶时间(小时)之
11、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3)由题意可知有两次相遇当时,解得;当时,解得综上所述,两车第一次相遇时间为出发后小时,第二次相遇时间为出发后6小时设计理念:本题组先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写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应用方程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二元一 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探索规律,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六、归纳小结 (让学生回答)1、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的意义是: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 .3、了解方程与函数的关系,通过学习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4、能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知道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种常用方法.设计理念:发挥学
12、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能力,使知识点更清晰.七、作业布置1、已知是方程的一个解,那么m为( ) (A) (B) (C) (D)2、若,则 , .3、已知点A(3x6,4y15),点B (5y,x)关于x轴对称,则xy的值是_ .4、小明在拼图时,发现8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如图(1)所示,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大的矩形。 小红看见了,说:“我来试一试,”结果小红七拼八凑,拼成如图(2)那样的正方形,咳!怎么中间还留下了一个洞,恰好是边长为2mm的小正方形!你能帮他们解开其中的奥秘吗?(提示:能求出小长方形的长和宽吗?)5、根据规律填空:方程组 (1)写出对应方程组的解分别为 (2)类似地,第n
13、个方程组为 ,它的解为(答案: )(3)若方程组的解为,求m的值,并判断该方程组是否符合(2)中的规律. (答案: 不符合 )设计理念: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备用题,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八、板书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一、 创设情景二、课前热身三、考点链接四、典例精析五、巩固提高 六、归纳小结七、作业布置例1、 变式1例3变式3例2变式 2例4变式 4学生板演 九、教学反思:本课的通篇整体设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体现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类比中,主动迁移知识,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