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思想政治会考知识点详细分解经济学常识 考试内容:第一课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
2、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品的交换。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
3、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纸币与通货膨胀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其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或=(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作用
4、:第一: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考试内容:第二课1、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根据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就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2、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前提。(2)多种所
5、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的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常。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
6、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3、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
7、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4、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A、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B、决定因素: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则。C、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
8、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分配的方式有:除了按劳分配方式以外,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分配等。此外也包括福利性分配。D、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因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5、市场经济及其特征:(1)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
9、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6、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A、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B、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C、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
10、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D、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
11、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考试内容:第七课1、市场交易的原则。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次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约。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愿”原则。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2)“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其含义有两点:一是指交换的当事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在市场上都是平等的卖者或买者,是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二是指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任何人不得利用强制手段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条重要原则。(3)“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
12、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公平就是公开、公平、平等。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徇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4)“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即不虚假,信用即能够履行与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现在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非法销售等等,都是违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的。总之,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起决定作用的、最为重要的是
13、生产环节。是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是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的最后一环,消费状况如何,对生产和其它几个环节都在着重要的反作用。产品出产出来以后,只有当它最终被人们消费了,才真正起到产品的作用,生产才能继续进行。相反,如果产品没有被消费者所接受,卖不出去,生产就要受到影响,就要萎缩。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
14、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状况,还会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适度消费即合理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我国的国情和家庭收入状况以及需求状况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能滞后,又不能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不随波逐流。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
15、协调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消费。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科学技术作用日益显著,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家庭消费中就是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为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哲学常识 教学内容:唯物论(第一课)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1、含义和唯一特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
16、观实在性。2、意识的含义: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原因: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要求我们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主观符合
17、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从主观出发,即: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要掌握全面的、总和的实际出发情况;就要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客观情况。5、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1)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
18、物质。(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源,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他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第二: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作为有现代科学头脑的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同有神论自觉划清界限。(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
19、有认真精神。我们坚持唯物主义态度,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认真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唯物主义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做到。(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彻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自己的行为和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对自身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较好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内容:第八课(认识论)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实践的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2、实
20、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之所以反映到人脑中来,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的发展也推动着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观点)(2)实践和认识的(理论)的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21、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的一定的联系,人们就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3、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A、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含义:(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22、处于核心地位)B、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政治常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1、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国体:a又叫国家性质、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b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c国
23、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政体的含义:政体又叫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管理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国体和政体的相互关系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相同的国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2、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2)我国的对内职能: 政治职能: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
24、能 经济建设职能: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 文化职能: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3)我国的对外职能: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发展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国家职能和国家性质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区别我国的国家职能和资本主义国家职能)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
25、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有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准则的直接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或间接创建和决定的。我国的国家机构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4、“一国两制”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意义“一国两制”
26、含义:“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此外,还有一定外事权)“一国两制”意义。有利于实现祖国
27、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二课1、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国家机构的含义: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和,就是国家机构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捍卫者和执行者,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载体2、我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含义: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首先: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
28、系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责,受人民监督负。其次: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最后: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原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因此,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对人民负责,要求做到以下三点:A密切联系群众b克已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C
29、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依法治国原则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如何做到依法治国?(A)、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B)、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国的重要环节。(C)、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D)、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
30、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F)、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3、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重要意义:这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法律武器。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2)、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
31、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行使权利,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公民也应该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教学内容: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1、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第一 在现代各国一般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与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第二 政党为什么能领导国家政权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观条
32、件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4、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三个代表”思想重大意义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
33、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1)名称: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教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基本内容: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
34、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准则。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职能第一、性质。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二、职能: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参政议政教学内容:我国的民族和宗教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民族的四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这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特点) 四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
35、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由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原则:我国民族平等的表现: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民族团结原则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的内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纵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
36、,也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反对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活动。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怎样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首先: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扬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其次:需要国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最后: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三原则的关系: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
37、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E、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践证明,它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4、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A、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
38、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B、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既包括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也保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C、国家只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组成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国家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活动。 D、不得利用宗教反党,反社会主义、危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损害国家的利益;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E、我国的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第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
39、物的管理。 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反对任何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干涉我国的内政外交。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宗教教徒放弃有神论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要求教徒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第一、符合宗教自身规律 第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第三、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团结信教群众,把他们的意志和注意力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这
40、个目标上,这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内容: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有:竞争、合作和冲突。 决定因素:国际关系的变化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A、国家利益是一国制订和确定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B、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2、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参加者。第一、主权国家的构成因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A、人口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因素。 B、领土是国家存在的依据。 C、政权,即通常所说的政府组织,也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因素。 D、主权,主权是国家
41、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A、独立权 B、平等权C、自卫权D、管辖权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第一:宗旨 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B、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C、促进国际合作D、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简言之、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第二:原则 A、各会员国主权平等B、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C、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D、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E、集体协作F、确保非成员国尊守上述原则。4、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解决霸权
42、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5、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和平为宗旨的。它包括五个基本点: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第二、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的外交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的目标。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A、内容:就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B、相互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平等互利、和平共存是五项原则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