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pdf

上传人:Stan****Shan 文档编号:1267124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110 大小:1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深度 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IIII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执行摘要亮点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有望引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树立标杆。长远来看,清洁电力可为主要能源消费部门制造业、道路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提供最大的减排潜力。在中期,制造业和建筑业提升能效和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以及调整交通运输方式,将是脱碳的首要贡献因素。我们的研究表明,大湾区如果想在2060年前或更早实现碳减排目标,大约需要1.84万亿美元的资金投入,约占20202060累计国内生产总值(GDP)

2、的1%。具体来说,道路交通运输业转型需要2000亿7000亿美元,建筑业则需要1500亿3000亿美元。我们建议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加速大湾区转型,具体方法包括:在大湾区建立跨区域的机构协调机制、促进转型金融分类目录等标准和信息披露机制的互认、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设定净零排放目标、建立健全区域碳市场、开发与转型金融相关的工具,以及为特定行业制定金融解决方案等。IV路径的基础上,本报告还估算了实现相关目标所需要的投资金额,分析了如何应对相关挑战,通过金融部门的支持来助力企业加快转型,实现碳中和。总体情况及行业转型路径大湾区是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和绿色发展的领头羊。但大湾区究竟能否比

3、国家制定的30-60目标更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本研究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方法,根据预计的GDP总量和碳强度(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估算大湾区20202060年间的碳排放总量,并分别设定了三种情景假设:基准情景、30-60情景、25-50情景。由于各行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年份有所不同,因此行业分析中的“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等同于大湾区总体情况分析中的30-60情景和25-50情景。分析表明,大湾区需要加大自身行动力度,才有望提前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基准情景”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如果不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如何及何时才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而30-60情景和25-50情景均预

4、先设定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年份,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湾区的减排速度要达到多快,才能与国家30-60目标保持一致?大湾区需要多大的减排力度,才能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由于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中并未提出新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碳强度目标,因此在“基准情景”关于本报告全球行动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上升,2019年已达到5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GtCO2e),比2010年高出约12%(IPCC,2022)。2023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综合报告,敦促各国尽快采取“迅速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才能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巴黎

5、协定规定的1.5目标之内。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将最迟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然后在21世纪50年代初实现净零排放(IPCC,2023)。根据Climate Watch(气候观察)(2022)的数据,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2019年的排放量占全球的28%。因此,中国对于全球的碳减排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大湾区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推动在全区范围内制定更高目标,比国家制定的30-60目标(即“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更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绿色低碳

6、发展的区域性标杆。本报告旨在帮助重点行业制定碳减排方案,与所需的资金支持进行对接,加快大湾区实现净零转型。本报告首先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预测整个大湾区的宏观减排路径,然后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分析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重点能耗行业的具体减排路径和方案,列出了一系列为实现30-60目标需立即采取的行动,并进一步提出了更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在上述减排V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下,我们假设各城市在未来每个“五年规划期”内的碳强度下降速度将延续“十三五”的水平,这样一来,大湾区将刚好在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但到2060年还将有剩余的3.55亿吨排放量需要

7、予以抵消,才能实现碳中和(见图ES-1),这一目标几乎无法实现。在30-60情景下,大湾区的碳排放要在2030年前达峰,才能与国家30-60目标保持一致;如果碳强度下降速度能与“基准情景”相等,则可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达峰排放量为4.8亿吨二氧化碳。但大湾区需从2030年开始加大减排行动力度,从而确保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许多其他国家设定的目标,如果碳中和是指减排90%,并通过森林碳汇及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等负碳技术抵消10%的碳排放,则需要从2030年开始设定排放上限目标,20302060年间的年减排速度需要达到7.5%左右。在25-50情景下,如果“十四五”期间碳强度可以下降

8、24%,大湾区即可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其排放量为4.67亿吨二氧化碳。由于该目标高于广东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的碳强度下降22.35%的目标,通过提高能效等措施实现减排目标的难度会更大,因此,大湾区需要出台更为严格的政策和措施。如果想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20252050年间的年减排速度应在16%左右。这一情景需要与IPCC最新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保持一致,才能确保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内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30-60情景或25-50情景下的减排路径?大湾区的能源相关碳排放主要来自制造业、道路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分别占大湾区2020年碳排放总量的32%、31%和2

9、0%。本报告对这三大行业的碳减排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不同情景假设下,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分别对每个行业进行分析。制造业大湾区的制造业预计在“十五五”(20252030年)期间实现碳排放达峰,并有望在2055206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新建重大项目(能耗大于一万吨标准煤并于2021年前获得广东省能源局批准的项目)会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在20202030年间的碳排放增加。但是通过调整能耗强度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应用节能技术、发电和供热系统脱碳等措施可以实现减排目标。“基准情景”下的排放峰值为1.54亿吨,“强化政策情景”下为 1.50亿图 ES-1|大湾

10、区2060年碳排放情景分析20202040203020502025205203520552060比 2005 年减少 50%比 2005 年减少 90%020010060050020242030300400基准情景30-60 情景25-50 情景百万吨二氧化碳来源:项目组估算VI吨,“零排放情景”下为1.47亿吨。然而,“基准情景”无法保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仍会剩余1600万吨碳排放无法抵消,而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预计大湾区制造业将在20552060年间实现碳中和(见图ES-2)。制造业最大的减排潜力来自以下领域:发电和供热系统脱碳化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起的作用最大。在目

11、前到2060年的总减排潜力中,发电和供热系统脱碳化可实现的减排量占总减排量的74%,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可实现的减排量占16%,节能可实现的减排量占5%,负碳技术可实现的减排量占5%(见图ES-3)。通过利用电网输送低碳电力、改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现场发电和供热等措施,可以实现发电和供热系统脱碳化。在供热领域,制造业可以以热力流程电气化为手段,实现供热系统脱碳化,充分利用脱碳化电力的来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是减排的第二大贡献者。通过使用低碳、无碳的燃料和原料来代替化石燃料等措施,可以减少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通过对高炉进行升级改造、逐步减少煤的使用量、鼓励余热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可以进一步减少二氧

12、化碳的排放量。在中短期内,陶瓷窑炉、造纸和纺织锅炉中使用的煤可以替换为天然气。制氢技术创新012014016018020406080100百万吨二氧化碳201520472031202320552039201920512035202720592060204320172049203320252057204120212053203720292045201620482032202420562040202020522036202820442018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来源:项目组估算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来源:项目组估算图 ES-3|大湾

13、区制造业的脱碳化路径选择14650100150200250百万吨二氧化碳逐步淘汰化石燃料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应用 节能 技术应用节能技术应用 负碳 技术应用 负碳 技术电力和供热 系统脱碳电力和供热系统脱碳预计增长预计增长20205913675-156-36-60-52-8-7-220352060图 ES-2|大湾区制造业碳排放情景分析-14VI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也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中石油的依赖(如煤制氢技术)。具体氢能生产技术包括丙烷脱氢获得工业副产品氢、电解水制氢、利用非高峰期的电力和清洁能源大规模制氢等。从长远来看,水泥、钢铁和化工产业都可以有效减少其与煤相

14、关的碳排放。到2060年,生物柴油、绿氢和氢制甲烷等低排放燃料可以代替石化行业50%60%的石油用量。石化行业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行业。石化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广东省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8%,目前是全省能耗最大的行业(广东省统计局,2021)。广东省共有五个大型石化基地,其中两个位于大湾区内的广州和惠州。其中,惠州埃克森美孚乙烯一期项目将于2025年左右完工并投入运营,届时广东省的碳排放量会大幅增加(见图ES-4)。道路交通运输业大湾区如果采取更加严格的政策,其道路交通运输业有望在2026年前甚至更早实现碳排放达峰。2020年,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为9150万吨。私家车、轻型货车、重

15、型货车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强化政策情景”下,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将在2026年左右达峰,比2020年水平增加31%,然后到2060年下降至2000万吨二氧化碳,比2020年水平低80%。在“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将会在2023年达到峰值,2060年前减排幅度达到近100%(见图ES-5)。分析表明,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可以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仍需下定决心,尽早采取行动,如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经济性、调整运输模式、减少年行驶里程、使用清洁电力和绿氢等。图 ES-4|20202030年间新建重大项目产生的制造业碳排放增量图 ES-5|不同情景下

16、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预测0651743298百万吨二氧化碳石化化工其他20202024202220282021202520262027202320292030来源:项目组估算。0100802023,95.8201206040160140百万吨二氧化碳20602020204820322024205620402052203620282044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2026,101.32045,145来源:项目组估算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VIII道路交通运输业最大的减排潜力来自以下领域:除了广州和深圳之外(这两座城市在道路交通运

17、输脱碳化方面遥遥领先),大湾区其他城市如果采取更积极的减排措施,将会对排放量产生巨大影响。除广州和深圳外,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如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将会大幅降低排放量,比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可提前三年达到峰值。广州和深圳目前已经出台了更为严格的政策,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汽油和柴油仍将是主要的能源来源,但电力和氢能最终会成为主要的能源供给形式。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汽油和柴油消费量占比在达到峰值后均迅速下降。然而,在这两种情景下,直到2050年和2041年,电力和氢能的消费量才能超过汽油和柴油,成为主要的能源供给形式(见图ES-6)。这就意味着未来需要对燃油汽

18、车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如提高燃油经济性、鼓励人们改乘公共交通工具等,发挥巨大的政策效应。与此同时,必须对大湾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的广州、深圳。长期来看,在所有政策和措施中,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以及使用清洁电力和绿氢的减排潜力最大。在中期,调整运输方式对脱碳的作用最大。在比较所有措施的效果时,我们分别分析了单独实施这五项措施中的任意一项所产生的减排效果。从长远来看,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减排潜力最大,而且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如果客运方式由私家车改为公共交通,货运方式采用“公转铁”和“公转水”的话,2030年前实现的减排效果会大于推广使用新能

19、源汽车和提高燃油经济性这两项措施(见图ES-7)。这就需要大湾区城市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如增加修建铁路网络的投资、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来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范围、调整货运结构,鼓励货运由公路运输转为铁路和水路运输、推行多式联运、鼓励绿色出行等。图 ES-6|不同情景下大湾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预测和不同能源占比图 ES-7|与“基准情景”相比,“零排放情景”下不同措施的减排潜力预测10%0%40%20%50%30%60%70%58.9%39.1%0.0%0.0%0.0%0.0%0.0%2.0%1.4%13.7%46.6%38.3%46.3%0.1%53.5%零排放情景强化政策情景基准情景汽油汽油

20、汽油天燃气天燃气天燃气柴油柴油柴油电电电氢能氢能氢能020408060100百万吨二氧化碳202020252030203520502040205520452060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使用清洁电力和绿氢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年行使里程调整运输方式来源:项目组估算。来源:项目组估算。IX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建筑业大湾区建筑业预计最早将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并在2058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在强化政策情景下,大湾区建筑业的碳排放将在2030年达到1.8亿吨的峰值。在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建筑业的排放量将在2025年达到1.44亿吨的峰值,并将在2058年降至1000万吨以下(

21、见图ES-8)。建筑业最大的减排潜力来自以下领域:建筑业碳排放的存量和未来增量主要集中在公共和商业建筑中。公共和商业建筑的排放量占建筑业总排放量的60%;大湾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可与欧盟和日本媲美,但人均公共和商业建筑面积较小,具备增长潜力。2020年,大湾区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5.7平方米,非常接近欧盟和日本的36平方米。大湾区人均公共和商业建筑面积只有13平方米,低于欧盟和日本的1416平方米,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赶上欧盟和日本。这表明大湾区的公共和商业建筑还有进一步的减排潜力。从城市建筑业总排放量来看,广州、深圳和香港位列前三名,占大湾区建筑业总排放量的60%。由于每座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

22、平不同,整个大湾区的建筑业排放水平也不尽相同。通常来说,一座城市的服务业的GDP占比越大,建筑业碳排放的占比就越大。在20172018年间,广州和深圳的建筑业碳排放量超过了香港。在不久的将来,建筑能效提升将成为建筑业脱碳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清洁电力在减排方面的潜力最大。在“零排放情景”中,在20202030年间,通过提升建筑能效和实施节能措施将带来45%的减排量,建筑中使用再生能源产生的清洁电力将带来55%的减排量。在20302060年间,图 ES-8|建筑业碳排放情景预测050100150200250百万吨二氧化碳2020202520302035205020402055204520

23、60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来源:项目组估算。图 ES-9|“零排放情景”下各因素对建筑业脱碳的贡献010014314-23-301712012158-6-124514016018020020406080百万吨二氧化碳2020人口 增长人口 增长人均建筑 面积增加人均建筑面积增加建筑能效提升建筑能效提升清洁电力占比清洁电 力占比20602030来源:项目组估算。X增加清洁电力占比带来的减排量最多,占到96%(见图ES-9)。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开始前,就应强调提高能效的措施和手段,使其成为限制能耗和早日实现碳达峰的有力工具。电力是驱动建筑碳排放增长的最大因素,占建筑碳排放增量的89%,表明大

24、湾区建筑业的电气化率很高。大湾区可以把重点转向利用低排放燃料的发电,并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烹饪、用热或制冷。通过利用高效热泵,电力也将成为制冷的主要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除了可用于满足家庭的用热需求外,光热技术和各种形式的生物能源也可用于家庭烹饪活动。转型过程需要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解决现有金融实践中的重大挑战,从而加快总体转型速度。在助力大湾区重点行业实现区域脱碳化目标方面,金融部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测算了上述总体和分行业脱碳路径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投入。分析估算显示,大湾区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投入约1.84万亿美元的资金,约占大湾区2020年至2060年累计GDP的1%。

25、其中,交通运输业将需2000亿至7000亿美元,建筑业将需要1500亿至3000亿美元。在大湾区2060年前实现脱碳化所需的约1.84万亿美元资金中,石化、交通运输、建筑等高耗能产业的资金投入需求占55%。表ES-1详细列示了大湾区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各投资领域的资金需求。但上述估算投资额尚未完全得到满足。尽管其中一部分资金需求可得到绿色金融的支持,但仍存在缺口。由于大湾区在内外“双重市场”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本报告认为,目前通过金融活动助力企业减排仍面临着五大挑战:大湾区内仍缺乏跨区域的政策协调机制:大湾区的各级政府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重点城市的政府尚未有城市间

26、相互协调起草的市级规划。目前还不清楚大湾区将如何促进“脱碳化金融”的跨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新兴的转型金融。转型金融可支持碳密集型产业脱碳,是对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转型活动的定义尚未明确:碳密集型行业的脱碳融资对于促进大湾区实体经济转型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转型活动进行清晰定义,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了解并重视碳密集型行业的融资需求。然而,大湾区尚未在共同分类目录的基础上制定方法,识别重点行业的具体转型活动、行业减排目标和信息披露标准,支持区域内的净零转型并确保大湾区跨辖区的协调一致。这些行业的许多资产都不符合现有的绿色金融分类目录的要求,很难使用绿色金融工路径投资领域零排放情景下的估计投资额(美元

27、)交通运输业6960亿增加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新能源汽车推广3650亿新增充电桩和充电站340亿新增加氢站40亿运输结构调整“公转铁”和“公转水”2930亿建筑业3140亿绿色建筑新增绿色建筑780亿提高能效超低和近零能耗建筑10亿现有建筑改造2090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热装置安装光伏装置安装热泵260亿制造业和其他能源密集型行业8300亿投资总需求18400亿来源:项目组估算。表 ES-1|大湾区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各投资领域的资金需求X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具。鉴于此,中国目前推出了一系列脱碳化金融工具,对绿色金融进行补充,具体工具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

28、券(SLB)、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等,支持转型实体和相关活动。然而,由于目前对转型活动的定义尚不明确,仍存在一定的“假转型”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已牵头提出在转型金融方面建立统一分类目录,率先在煤电、钢铁、建材、农业等碳密集型行业对转型金融进行分类(马骏,2022)。国际上的一些主要金融机构也正在探索转型金融的框架,筛选并标识可以加快转型的融资活动。例如,渣打银行2021年发布了“转型金融框架”,该框架专门针对基于资产的融资活动进行设计,并与国际能源署(IEA)的2050净零排放情景保持一致。转型计划缺乏科学指导:在向低碳排放转型时,企业需要掌握统一的标准、转型目标和路径。中国一

29、大批高排放企业尽管具有转型的意愿,但通常缺乏设定转型目标和路径方面的专业知识,制定转型计划和路径的能力不足,也不了解如何进入金融市场,以及获取支持转型的可信金融工具和产品。现有金融工具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高排放企业在为其自身的减排及转型活动进行融资时,需要市场提供多种定义明确、易于理解的融资工具供其选择。一个成熟的转型市场中,与转型相关的金融工具应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流动性。目前,虽然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都可用于在特定融资期内明确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但转型金融在工具、债券和贷款方面的可选择性仍十分有限。股权投资、保险和资产担保证券等形式的金融工具尚未明确或不

30、存在。碳市场机制不统一:目前,大湾区内有三个碳市场,包括位于中国内地的两个试点碳市场及香港的自愿碳市场。由于碳配额初始分配和碳市场监管上的差异,两类碳市场内的碳配额无法互相交易,也无法进行互认,导致大湾区的碳市场互相割裂,各自为政,降低了交易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也无法对各行业实现全覆盖。金融行业应该助力大湾区应对上述挑战,并充分探索脱碳化金融的支持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六点建议:1.在大湾区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为脱碳化工作提供融资支持。鉴于目前大湾区内的金融市场相对独立,有必要成立一个跨区域的委员会,进行转型金融的协调工作。该委员会应以当地决策部门和监管机构为核心成员,以加快大湾区的行业转型为

31、宗旨,可以借鉴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充分调动政策激励和金融资源,全力支持转型活动和投资。可考虑在现有的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GBA-GFA)的基础之上成立核心协调委员会。2.促进中国内地、国际和/或香港转型金融分类目录和信息披露指南的互操作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避免“假转型”,必须促进正在制定过程中的全国转型金融分类目录与国际、香港现有分类目录标准之间的互操作性1。不同监管机构之间也应就转型活动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指南达成共识,促进强制性信息披露(如“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所提倡的信息披露),推动大湾区采用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等国际气候信息披露标准的市场成熟

32、度,助力大湾区成为全国先锋。3.鼓励大湾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设定科学净零碳排放目标。设定净零目标可以极大地支持相关单位(包括主要金融机构和企业)制定可信的脱碳化技术路线图和投资/融资计划,独立评估自身的减排进展情况。大湾区现有的绿色金融协会(如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可在本研究或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等倡议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企业净零排放实用指南提出的脱碳化路径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设定科学净零碳排放目标。一些已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的国际银行(如渣打银行)可身先士卒,率先在设定碳目标、信息披露、与企业客户协作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助力实现减排

33、目标和路径。4.开发与转型活动相关的多种金融工具,扩大融资规模,加快大湾区整体经济转型进度。鉴于大湾区在实现脱碳化目标方面的资金需求高达1.84万亿美元,金融机构可充分利用这一市场机会,吸引私营资本入场,扩大资金规模,推动更多资金流向大湾区及全国范围内的转型活动,寻找投资机会。债务类:建立大湾区资金计划,在制造业、道路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这三个行业内,进一步扩大现有与可持续发展挂钩的和具有特定募集资金用途(use-of-proceeds)的转型债券规模。该计划应得到中国内地的政策支持(如债券发行补贴和绿色信贷贴息),采用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GSF)计划。另外,还可以

34、创新碳相关产品,将中国碳排放配额(CEA)、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等碳资产与国际市场上认可的碳信用额度挂钩。碳产品可以将碳资产嵌入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结构和其他碳交易产品内,支持能源密集型企业遵循亚太贷款市XII场协会发布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贷款原则和转型金融分类目录的要求,制定转型目标和技术路线图,金融机构可提供可持续发展挂钩和转型标签贷款 权益类:探索设立税收优惠的私人股权基金,投资于低碳新技术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对高碳产业进行升级,在重点行业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利用碳配额拍卖所产生的收入建立低碳产业基金,与大湾区内的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开展脱碳化技术投资和项目活动。保险类:创新保险产品,如

35、绿色建筑保险、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碳减排损失保险、碳资产相关保险、低碳新设备保险等,为融资期间的能源绩效投保。5.为大湾区的各重点行业量身定制具体金融解决方案。制造业:对于国内监管机构确定的钢铁、石化、水泥、陶瓷、造纸等重点高耗能行业,金融机构可以与行业内的跨国公司(MNCs)合作,扩大价值链上的可持续供应链金融(SSCF)的覆盖范围。利用可持续供应链金融可以提升跨国公司供应链可持续性的价值,为供应商及其买方带来实实在在的激励。建筑业:利用脱碳化金融工具,通过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扩大绿色升级改造的规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PC)等有效商业方式鼓励绿色改造,在大湾区推行绿色保险机制,解决期限错配

36、的问题,扩大对国际绿色建筑认证(如“EDGE优秀高能效设计认证”)的认可,吸引国际投资,开展能源数据的运营评估和披露。道路交通运输业:通过对新能源货运车队、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出台政策激励措施,调动私人资本在大湾区内投资建设充电桩和加氢站等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可持续市政债券,进行铁路投资,利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转型金融进行船舶融资(不包括国际海事组织的双燃料船舶)。6.利用地方和区域性碳市场,加快大湾区转型。全国碳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覆盖的行业范围,恢复 CCER的交易,将国家核证减排量市场与香港的“核心气候”和国际自愿碳市场对接,从而实现与全世界气候相关产品的资本对接。广

37、东省和深圳市现有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也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率先将尚未被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如陶瓷、纺织、互联网数据中心、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纳入区域碳市场的范围,从而加快大湾区的整体转型节奏。可以探索建立与香港碳市场对接的大湾区区域性碳市场,进行金融工具和衍生品的试点。XII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XIVXV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EXECUTIVE SUMMARYHIGHLIGHTS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is expected to lead by example i

38、n peak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as well as in creating a regional benchmark for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This is achievable.Clean electricit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largest emissions reductions in the long-term for the key energy-consumption sectors of manufacturin

39、g,road transport,and buildings.In the medium term,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cleaner energies in manufacturing and buildings,as well as a mode shift in transport,will be the key to decarbonisation.Our analysis estimates that the GBA needs approximately US$1.84 trillion to achieve carbon neutr

40、ality by 2060,equivalent to around 1 percent of cumulative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during the 202060 period.We also estimate that$200 billion to$700 billion will be needed for road transport,with$150 billion to$300 billion required for the buildings sector.We recommend financial practices to acce

41、lerate the transition:establishing a cross-regional agenc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the GBA;facilitating interoperability of transition finance taxonomies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ndard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in Hong Kong,as well as internationally;encouraging financial institutes and en

42、terprises to set net-zero targets;facilitating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arbon markets;developing a transition-related financial toolbox to scale up financing;and developing sector-specific financial solutions.XVIAbout this report The need for action is urgent.Greenhouse gas(GHG)emissions rose over t

43、he past decade,reaching 59 gigatonnes of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GtCO2e)in 2019roughly 12 percent higher than emissions in 2010(IPCC 2022).In its 2023 synthesis report,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warned that rapid and deep systemic changes are needed to limit global warming

44、to the Paris Agreements 1.5-degree Celsius(1.5C)goal,and GHG emissions need to peak before 2025,at the latest,and then reach net-zero CO2 emissions in the early 2050s(IPCC 2023).As the worlds largest CO2 emitter since 2005(Climate Watch 2022),contributing 28 percent of the planets CO2 emissions,Chin

45、a is critical to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The GBA is expected to lead by example in peak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earlier than the national 30-60 goalsChinas national goal of peaking its carbon emissions by 2030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as well as in creat

46、ing a regional benchmark for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This report aims to connect decarbonisation solutions with the finance required to accelerate the net-zero transition in the GBA.It first applies a top-down approach to predict macro pathways for the whole GBA,then uses a bottom-up approa

47、ch to analyse specific decarbonisation pathways and solutions for the key energy-consuming sectorsmanufacturing,road transport and buildingsto highlight the actions most needed to achieve the 30-60 goal,as well as more ambitious goals to peak emissions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earlier.Based on

48、the above decarbonisation pathways,this report estimates how much investment will be required and how challenges can be solved to ensure the finance needed to accelerate businesses transi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Overall and sectoral transition pathwaysThe GBA is one of the engines driving Chinas ec

49、onomic progress and a leader in the countrys socioeconomic and green development.Can it lead by peaking its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earlier than the national 30-60 goals?This study estimates the GBAs carbon emissions from 2020 to 2060 using a top-down approach based on proje

50、cted GDP and carbon intensity,and sets up three scenarios:the Baseline Scenario,the 30-60 Scenario and the 25-50 Scenario.Because the peak year and carbon XVII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转型机遇neutrality year vary from sector to sector,we use Enhanced Policy Scenario and Zero-Emission Scenario in the sector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